人性的罪恶与灵魂的救赎——评《耶洗别之死》
来自:天南星(读过的书太少了)
1948年的欧洲和美国,新的社会、新的格局、新的秩序……一切都好似雨后刚刚破土的春笋。而对古典推理小说而言却已然濒近日暮,活跃于黄金时代的大师们要么封笔,要么状态下滑,要么风格转型。很多人说这一时期的推理小说已经没落了,其实不然,百足之虫虽死不僵。尽管余辉不似正午阳光般耀眼,但依然涌现出了诸如埃勒里•奎因的《九尾怪猫》、克里斯蒂娜•布兰德的《耶洗别之死》这类充满哲理味道的优秀推理作品。 本书以1940年发生的一起悲剧开篇,正文则转眼到了1949年,围绕着几位来自马来西亚的英国人之间发生的谋杀案展开(这与布兰德出生在马来西亚有关): 耶洗别是《圣经》中残忍、恶毒的王后。他们用这名字来称呼她时,都觉得很是贴切。 华丽的舞台上,众骑士身披甲胄,仰头凝望着塔楼的顶端。上千名观众的目光随之挪动,一同投向此处。所有人都期待着她的登场。 蓦然间,只见她一头栽倒下来—— 她死了! 塔楼的出口从内侧锁住,舞台上的骑士不曾分身,而 她却是坠塔前刚刚被勒死的! …… 全书的第一章便向读者直言:“以上(七人)就是两个牺牲品、一桩谋杀案和一群观众的名单”,这样的处理可谓大胆至极!除去“两个牺牲品”后,只剩五名嫌疑人了。将嫌疑人人数压缩到最低限度无疑将写作的难度提高了不止一个层次,用最简练的关系布出最错综复杂的局,笔者不得不钦佩布兰德娴熟的驾驭能力和无比强大的自信心(在《绿色危机》中的布局亦是如此)。虽然“最不可能的人是凶手”、“所有人都有可能是凶手”、“所有人都不可能是凶手”等模式在黄金时代便已被各个推理名家用烂,但布兰德却依然在精心策划之下给予读者一份惊喜,“多重解答”被她运用的淋漓尽致。 在复杂的故事情节当中布兰德给予的线索往往总是转瞬即逝的,每句话不是线索便是陷阱。全书随处可见隐晦的暗喻和藏在角落中的尾巴,将这些沙砾一一拾起便可穿做一条美丽的珍珠项链——“真相”。但倘若忽略了其中任何一点,那么你最终将什么也无法拼凑出来。 推理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好的结尾是成功的一半”。在《耶洗别之死》中,五名嫌疑人在舞台内外的表演,令读者分辨莫明。从他们开始都极力否认自己杀人,而后来却全部一窝蜂地去向警方坦白承认自己是凶手,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是包庇?是搅局?还是?这种“逆生长”的结尾,曲折性和冲击力绝对高于传统结尾。 《耶洗别之死》被日本推理小说研究家列为不可不读的百大本格经典名篇,亦被称为布兰德不可能犯罪的最高作。其实书中的密室只是一个“准密室”,更确切的说是一个参杂着些许“心理密室”味道的“准密室”。 鉴于创作“准密室”时“一招不慎满盘皆失”的后果,以及其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对于整个诡计的影响,“准密室”的设计往往让作者与读者皆为抓狂。素以文字精炼,作品感性闻名于推理界的布兰德能在各个角落不失理性的情况下自然彰显其特有的率性,严谨之余不失细腻,实为难得。因此也就不难看出为什么推理小说著名书评家安东尼•布彻对于布兰德的作品推崇备至了。 英国小说家和文学理论家伊丽莎白•鲍温在《小说家的技巧》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小说三要素”的概念,即人物、情节、环境。并进而指出:“凡是小说就一定包含有故事,但是这些故事可能是在一个你所不熟悉的或是你没有料到的平面上,他们写的可能是心理的、情绪的或内在的事物……而我们应该知道,故事的检验标准,正在于它是否是向前发展的。这一点,在《耶洗别之死》中是应该得到赞扬和首肯的。小说在保留了黄金时代精髓的同时,穿插进了一个完整的凄美的故事,并且在字里行间自然的流露出了一种女性特有的感性与知性美,这一点相比黄金时代的其它大部分推理作品来讲是特殊且有意义的(黄金时代的推理作品大部分偏重于手法的设定和红鲱鱼的安置,整个作品往往忽略掉了很多小说原本该有的元素)。而探长查尔斯沃斯的不时发表的言论更是为蛋糕点缀了一颗漂亮的红樱桃。 另外,布兰德的作品通常还兼有对于当时社会现状的反思。倘若读完全书之后,您仅仅是因为这宗“准密室”案件中的诡计和解谜鼓掌,那么在下只能很遗憾的通知阁下,您只读懂了一半而已。这部《耶洗别之死》所带来的绝不单单是一场优雅的谋杀,一个凄美的复仇故事。随着小说剧情的不断深入,对于人性的挖掘也越发深刻,在深层次的矛盾冲突中所反映出的是这个世界中人性的黑色、白色与灰色。何为正确?何为错误?何为正义?何为罪恶?不断刻意模仿圣经中的场景,不单是为了借用典故来昭显伊莎贝尔和厄尔•安德森的罪恶,套用的同时实则也是凶手在灵魂深处不断的自我救赎与挣扎。一如探长考克瑞尔对凶手所言“你是为杀人复仇而来的,然而,由于谋杀是累及无辜者与无知者的恶毒肮脏的勾当,而你却不是卑鄙下流之徒,所以,你以幻想做成的斗篷遮蔽丑陋与卑鄙,减轻自己的最恶感——它就像你的一件洁白的披风。”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言“我渴望却又恐惧一部好的作品,因为阅读的过程是一种享受,合上书本之后却是夹杂着些许失落的惆怅”。当我读完《耶洗别之死》时,我不禁产生了同样的慨叹:黄金时代的伟大作品,对我来说又少了一部。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万圣夜无底价拍卖:柯南道尔亲笔信、『短篇推理之王』签名英... (独乐斋主人)
- 出几本卡尔吉版推理,有意者私信 (豆友fn5of1Dadc)
- 出几本卡尔吉版 (豆友fn5of1Dadc)
- 谁出卡尔的疯狂帽商 (豆友fn5of1Dadc)
- 吉林的《犹大之窗》翻译如何? (luogu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