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读《红楼》

yansir

来自:yansir 组长
2016-07-25 20:50:47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yansir

    yansir 组长 楼主 2016-07-26 09:26:10

    先谈谈版本问题。

    既然我们要比较深入地阅读,故版本问题应该有一个粗浅的了解。不然的话,你抱了一本书,都不知道这本书怎样,那多遗憾呢!

    《红楼梦》本子太多,因为是公版书,所以任何一家出版社都可以出。但说起来,《红楼梦》有两个版本系统:一个是脂批系统,一个程伟元、高鹗的活字印刷本。脂批本基本上都是抄本,有甲戌本、庚辰本等;脂批本是80回本。程本有程甲本、程乙本,甲乙的不同只是印刷时间的不同,当然内容上亦有些许不同。程本是120回本。

    老师现在有的版本: 1.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红楼梦》,封面是暗红色,背景是白线条的绣像画,是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中的一套。这个版本以庚辰本为底本,社科院红学研究所注释(实际上是启功先生等注)。这个是非常好的本子,设计朴实大方,注释精良。分上下两册。 2.中华书局的《红楼梦》,上中下三册,封面是中华书局一贯的单色加竖条古典画。这个是程乙本,北师大一干人校注,注释很是细致,典章制度,名物节日,无所不有。 3.华夏出版社的《红楼梦》,单一册,字迹较小,便于携带,与人文社的本子差不多。 4.台湾三民书局的《红楼梦》,程乙本,竖版繁体,印制精良,非大陆版所能相比。 5.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影印本《戚蓼生序石头记》(南图本),80回抄本,字迹工整,小楷雅致。可供练字使用,也可供断句使用。虽无句读,但因为熟悉了,读起来亦无大碍。因为是抄本,字迹有些大,所以虽然是80回,但有厚厚的5册。

    接下来,请同学们报告一下自己的版本。

  • 康曹

    康曹 2016-07-26 23:57:16

    人民文学出版社 大红皮儿~

  • MoronIsm

    MoronIsm 2016-07-27 22:48:38

    同上

  • 海淀虞先生

    海淀虞先生 2016-07-28 00:20:43

    1.漓江出版社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我喜欢它的批点。 2.人文社 俞平伯校 启功注本。我喜欢它的封面。 3.岳麓书社 舒芜前言 李金华标点。我喜欢它扉页上我抄写的诗歌《宛若莲花》: 我是纯洁的莲花/喇神的气息养我/辉煌地发芽 我从黑暗的地下/升入阳光世界/在田野开花 4.还有一版,即闫师上次翻看过的那版,我喜欢它的气味。

  • 范金轩v.i.

    范金轩v.i. 2016-07-28 19:31:11

    人名文学出版社,红皮儿黑字儿

  • 风采铃

    风采铃 2016-07-28 19:44:37

    人民文学出版社,浅黄色封皮,2000年第一版 程乙本,以俞平伯先生校点《红楼梦八十回校本》(附后四十回)为底本,启功先生注释 from 南旭晨

  • kleo

    kleo (周铂然) 2016-07-28 22:44:50

    齐鲁出版社 中国古典小说普及丛书 黄渡人校点 1994年版 前80回为庚辰本 后40回为程甲本

    发不了图好捉急

  • 如兮

    如兮 2016-07-29 21:48:51

    《脂砚斋评石头记》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因为是脂批本,所以只有前八十回。排版齐整大方,整合了甲、蒙、戚、庚等多个版本的脂评,正文黑色字体,脂评红色字体,不杂不乱,看起来很舒服。内容尽量还原原版,无注释,一些少见、难认的字也没有改用现在的习惯用字,适合对红楼梦有一定了解的读者阅读。

    李若晗

  • hf_

    hf_ 2016-07-29 23:47:29

    非常偏僻的一本,并不是我买的,甚至我都不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出现在书架上的。 属于北京出版社出的一个名著系列,除了红楼梦之外,还有水浒、三国、聊斋、资治通鉴、孙子兵法、周易等等一些杂七杂八的书目,装帧差不多,就是封面上的人物会换一下 。 这一本的封面上画了一个葬花的黛玉,因此比起三国水浒,也不是十分的丑。书中的版权说明上说是我国著名重彩工笔画家郭慕熙女士的作品,但同是又说因为多方努力联系不上,编者未经本人同意用做封面且并没有支付其画稿稿酬,后事如何也不得而知。 书中记录本书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程甲本为底本整理的,基本保持其原貌,部分语言习惯和字词参照了中华书局启功先生主持整理的新校本。 本书的特点其一是没有注释,一个字也没,所以造成了一定阅读困难。其二是字极其的小,因此一回只有几页,虽然看起来很煎熬,但翻过一页就非常的解脱,似乎很适合我这样数着页数阅读的人。 …说这些并没有推荐的意思,因为它真的很路边摊。 本来想换的,结果不小心读惯了小字,就觉得其他的字好大( hzl

  • me才不是青蛙呢

    me才不是青蛙呢 2016-07-30 08:04:07

    我的版本叫“全本绣像红楼梦”,封面主要是蓝色黄边,上面有宝黛二人读书的人物绣像,书中记录本书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程甲本为底本整理的,基本保持其原貌,部分语言习惯和字词参照了中华书局启功先生主持整理的新校本。特点第一是里面有配人物场景绣像画,个人觉得蛮漂亮的(。)第二是字极其的小_(:3」∠)_感觉是7号字体。而且还没有注释。现在手头还有一个kindle版本的电子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就是您提到过的版本的电子版。by黄敬慈

  • me才不是青蛙呢

    me才不是青蛙呢 2016-07-30 22:11:25

    华文出版社

  • yansir

    yansir 组长 楼主 2016-08-08 22:20:57

    问题思考:

    3.《红楼梦》中第一位登场的女子是谁?曹雪芹在回目中对她的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以她为第一个出场的人物?

    4.周汝昌在《红楼小讲》中曾评价说:“曹雪芹的一支妙笔……总是手挥目送,四照玲珑,一笔常作多笔用”,也就是说,他笔下的情节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照应。这在“送宫花”一朵可以直接体现,阅读这一段,看看曹雪芹借写周瑞家的送宫花交代了哪些方面的信息。

  • Fiatlux

    Fiatlux 2016-08-10 20:03:50

    报告版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字很小、所以是单本。

  • Fiatlux

    Fiatlux 2016-08-10 21:39:16

    关于某个人物的评价: 关于迎春 一想到迎春,便想到鲁迅先生那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迎春这个角色一向没有存在感。似乎在第一次还算动人的出场——“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之后,她便藏了起来,即使出场也不过是作为陪衬在读者的余光中。姐妹们联诗,迎春和惜春是凑不上话的;被下人欺侮,也只是一味忍让,下人们吵起来她竟自顾自拿起《太上感应篇》去读;抄检大观园司棋被拿,全程竟不见迎春发一语。懦弱如此,令人无话可说。 她第一次带有反抗性的言语是在八十回末,哭哭泣泣跟王夫人诉委屈时:“我不信我的命就这么不好,从小儿没了娘,幸而过婶子这边过了几年心净日子,如今偏又是这么个结果!”……然而过了几日,又“无奈惧孙绍祖之恶,只得勉强忍情作辞了”。 说到底,迎春不会反抗,甚至不知道自己还能够反抗:迎春乳母获罪后邢夫人来探,说道:“你这么大了,你那奶妈子行此事,你也不说说他。如今别人都好好的,偏咱们的人做出这事来,什么意思。”迎春低着头弄衣带,半晌答道:“我说他两次,他不听也无法。况且他是妈妈,只有他说我的,没有我说他的。”这种过度的善良,最终一头扎向懦弱。 迎春的懦弱是由她悲剧命运塑造的,也反过来加深了她命运的悲剧。她成长在贾府优渥物质环境中的,却饱受精神上的漠待。而她和探惜最大的不同,是她没有一种骄傲:惜春是嫡女,一向自诩清贵;探春一心想摆脱赵姨娘的拖累,展现自己的才能获得众人的认可。探惜的骄傲也使她们在对外界的反抗中保全自我,但迎春的懦弱却让她在外界的压迫中退缩、一点点伤害、吞噬自我。 通常来说,下棋之人胸中自有沟壑。然而迎春下棋,却是逃避真实世界、排遣苦闷寻求慰藉的方式。她生活在自己过分单纯的世界里,一旦走出贾府的保护,也就走向了覆灭。

    ——思绪杂乱,强以塞责

  • 明明

    明明 2016-08-11 16:57:59

    长春出版社

  • Fiatlux

    Fiatlux 2016-08-13 07:41:24

    忽然记起还应当提两个问题;

    1. 关于王夫人坐与不坐的问题。记得前面有些场景下王夫人是和凤姐、李纨一样服侍贾母吃饭的。但到后来就渐渐上座了。(当然前面也有王夫人坐着的时候)总体而言哪些场合坐有什么讲究?
    2. 关于薛宝钗称王熙凤“凤丫头”的问题:也是在比较靠前的回数,但记不清哪里了。薛宝钗一向注意自己的形象,且重视维护人际关系,言行有矩进退得宜。“凤丫头”一词岂不有些不尊重?

    暂且两个问题,后面想到了再加上来。

  • yansir

    yansir 组长 楼主 2016-08-13 20:46:58

    话说在今天的课上分享了天茹的关于迎春的人物评价。正如天茹所说,迎春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一个人,她的存在感也是以其悲剧性的结局而刷出来的。但正如我今天在课上所说,看人物,首先我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也许这个感性的认识是从诸多细节无意识总结而来。比如迎春的懦弱。然而读书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分析迎春何以如此软弱。抛开天性懦弱这一点宿命论的判断外,我们会根据小说挖掘出几点理由呢?

  • yansir

    yansir 组长 楼主 2016-08-15 11:37:54

    《红楼梦》第六回开篇说,荣府头绪众多,不知从何说起。于是便从刘老老进荣国府写起。请诸位思考,为什么从刘老老写起呢?

  • 范金轩v.i.

    范金轩v.i. 2016-08-16 21:32:14

    人物评价:薛宝钗 曹雪芹在写初见林黛玉的模样时他用的是工笔画法,眉眼气质全部细细描摹;而写宝钗他的手法就成了写意,只说“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就完了。然而宝钗太美,小厮们在院里远远望一眼宝钗,连大气都不敢出,唯恐“气暖了吹化了”这“雪堆出来的”表小姐。掣花签时宝钗掣出牡丹花,上书“艳冠群芳”,众人都笑道:“你也原配牡丹花。”想必就这句大家就知道,她有多美。而她偏喜欢走简约素净路线,除了脖子上那把象征护身符的金锁,浑身上下再无半点装饰。 在文艺上也是一流,和黛玉在诗作上各有千秋。她知书达理,宽厚慷慨,待人接物上上下下无一不妥,深得人心。无论哪一样,统统无可挑剔,湘云受不了黛玉的刻薄,便搬出宝钗来说:“我只说一个人,你能挑出她的不是来,我就服你。”弄得黛玉悻悻然。这么一个让黛玉都挑不出不是的人,可见是多么完美。 洞悉人性是宝钗做人的一大特点。刘姥姥来大观园时为博老太太欢心出尽洋相,自我作践“食量大如牛”,大家笑做一团,宝钗也在场,但是只有她没笑,她太早熟,太早明白了这个世界,她明了刘姥姥的不易。 宝钗送黛玉燕窝养生,赠湘云螃蟹助她做东,分土特产时连赵姨娘都有份,金钏死后她贡献出自己的新衣做寿衣——许多人把这些作为她“有心计“的证据来揣测,说她靠这些小恩小惠拉拢人心。 当然,宝钗也有偶尔使坏的时候,比如宝琴写了十首怀古诗,后两首正是取材于禁书《西厢记》和《牡丹亭》。众人都称赞,只有她先说:前面八首都是史书上有的,后面这两首我没听说过。也不管陷宝琴于何种境地了,一句话先将自己择了个干净。她忘了自己当初是怎么劝林黛玉的?“宝钗最令人诟病的是她曾经嫁祸于黛玉。至滴翠亭边,恰好听到了小红与贾芸私相授受的秘密,被发现时马上高喊一声“颦儿“,一边说林黛玉刚才就在这里,一边金蝉脱壳而去。为什么她急中生智间叫的不是别人偏是黛玉?这绝对是故意为之,但我觉得她此举并非有意陷害黛玉,她要警示的对象是小红。林黛玉的聪明刻薄有目共睹,一般人不敢轻易惹,宝钗正是利用这点来吓唬这些奸淫狗盗的人,同时又撇清了自己。 设想如果宝钗身为男子,以她的学识才华考取功名并非难事,或者依仗家底为自己捐个前程也未尝不可,像她这种人绝对可以在官场中混得风生水起。再不济,薛家的产业毕竟那么大,守好祖宗基业也没问题。可惜,她错生了女儿身。明明有着出众的管理天分,却没有机会走上前台,只能躲在幕后,替她那不靠谱的哥哥暗自操心。 宝玉与黛玉没有能在一起固然是爱情悲剧,宝钗又何尝不无辜?临危受命摊上和自己在心理上完全不对等、还对前情念念不忘的男人,莫名其妙把自己的一生赔了进去。脖子里金锁上刻的那句“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本是个美好的希冀,现在反倒成了一个沉甸甸的嘲讽。他承认这世上数你最完美,但他就是对你没感觉,他心里永远怀念着那个毛病一大堆的小女生林黛玉。 现实中我会喜欢黛玉多一点,她虽然多愁善感却真实细腻,她可以涵养礼貌却不去刻意示好,懂事故而不世故,她是活给自己的,而宝钗是活给大家的,活给大家看的人可能风生水起,人生赢家,但迷失了自我,一生都在权衡利弊。 ——范金轩

  • vincyfu0423

    vincyfu0423 2016-08-17 19:27:11

    【送宫花】于第七回,周瑞家的一次简单的串门,写出了王夫人一派的势力、众人的性格,并为后文埋下伏笔。 (一)薛姨妈—送宫花的起因 薛姨妈在宫花的分配及言语表达上体现了她的“人情练达”,先是王夫人那边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剩下6支,2支给黛玉,“那4支就给凤哥吧。” (二)迎春探春          “周瑞家的将花送上,说明缘故。二人忙住了棋,都欠身道谢,命丫鬟们收了。”这里周瑞家的应该是直接把花送上。二春没有挑,并礼貌地表示了谢意。二者对周瑞家的尊敬,也侧面反映二人实际上都仰仗着王夫人。               (三)惜春 彼时惜春年龄尚小,得知宫花来由,玩笑说当了尼姑剔了头,这花儿哪里插?笑了一阵,嘻嘻哈哈地收了,没有表示谢意。但玩笑话却暗示后来出家入佛的际遇。 (四)王熙凤&平儿   平儿听了,便打开匣子,拿了四枝,转身去了。半刻工夫,手里拿出两枝来,先叫彩明吩咐道:“送到那边府里给小蓉大奶奶戴去。”次后方命周瑞家的回去道谢。”未具体写凤姐表现,但也体现了她与秦可卿关系比较好,也突出了平儿的细心与规矩。 (五)周瑞家的—动作发出者   周瑞家的是王夫人陪房,在贾府占据一定重要地位,书中曾评周瑞家的“心情乖滑,专惯各处献勤讨好。所以各房主子都喜欢他。”可见,在贾府中,周瑞家处事干练、考虑周全,维护主子的利益,知道哪些人可以得罪,哪些人一定得巴结,得到主子信任和下人敬重。 比如,薛姨妈在吩咐时实际上暗示了送花的顺序,即黛玉为客,应是在凤姐前的,然而周瑞家的选择先送凤姐(圆滑奉承的表现),且在送凤姐四支时尤为仔细与耐心。又如,知晓林黛玉心思细,回答她有些刻薄的问题:“各位都有了,这两支是姑娘的了。”尽管是最后一个送的,因含糊其辞,听起来却像是专门为之,一下子将责任推卸干净。这实际上是失礼的送法,但周瑞家的并不惧怕,可见其有一定地位。 (六)林黛玉       最突出反映其强烈的自尊,与寄人篱下的不安感,以及排斥周瑞家谄媚的姿态的真性情。当然,其略微表现的心胸狭窄与尖酸刻薄也是不可否认的。人物性格也因此饱满。 同时,她是送宫花一系列过程中唯一一个对周瑞家的使脸色的人,暗示了林黛玉对王夫人对立而非依附的态度。(也为后来金玉良缘写了一定伏笔)

  • 明明

    明明 2016-08-17 21:26:51

    红楼梦人物——薛宝钗

    薛宝钗和林黛玉大概是红楼梦中被讨论最多的女人了,然而争议也最多。前几天便听人说薛宝钗心机太深,这与我对她的看法完全不同,起码跟我的第一印象很不一样。 不可否认,宝钗确实很成熟。她读书颇多,知书达理,从小因为家父早亡和那个不争气的各个也使得她明白很多世故。然而,明白世故不代表变得世故。黛玉是每天有所思有所想,且不断地在维护自己的感情,为了一些事物而争取,会给人感觉感情细腻,又充满真情,只不过有些“傻”气。相比之下,宝钗没有过多表现自己的感情或感想,只是每天一副“姐姐”的样子示人,表现的温文尔雅无欲无求,这在普通人眼中一般算作成熟。然而,并不是所有“傻”都很可爱,也不是所有成熟都意味着心机。不论是我自己还是看的一些文章,都觉得宝钗更像是内心平淡,丛书中来看,她并不能算喜欢贾宝玉,也并未为了接近贾宝玉做过什么,就算滴翠亭之事也应算作她的不经意间说了一个可以镇住小红的人物,况且她又对黛玉不薄。 从性格看,我也更加喜欢宝钗。在父亲早亡、哥哥不争气、选秀未得、家道中落、客居贾府的多重压制下,她的处境,何尝比黛玉强出多少。况且在贾府,黛玉又得贾母喜爱,而宝钗只能尽力维护着一家的生活与形象。她的处境并不好,然而你却没有从她身上读出伤感,也许是读书很多已知世事,也许是本身性格更加豁达吧,总之,这样的人在身边也更加让人舒坦。 都说《红楼梦》写的真实,饱满,那就以现实社会的标准看吧。如果要我选身边的朋友,一定是选薛宝钗们而不是林黛玉们,因为薛宝钗们不但知识丰富,温文尔雅,而且能够感知身边人的感觉,且就算不能带来很多的“正能量”,也不会使整个生活氛围变得很悲情。再者,就算她真的有心机,那又如何,现今世界谁敢保证自己没有耍过心眼或者身边有一些心机很深的人呢?只要有一颗真诚的心便够了。 最后,我并不想给薛宝钗贴一个标签,因为《红楼梦》中人物很真实,而真实的人物不该被标签所描述。我只是凭感觉,较为喜欢薛宝钗这个形象罢了。

    (啊啊啊,《红楼梦》真的好复杂,我表示很多人我真的看不懂啊!)

    From 纠结了两个小时的张鹏

  • 南瓜~

    南瓜~ 2016-08-17 21:30:39

    贾宝玉人物形象分析 如果说王熙凤的出场可以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来概括。那么,对贾宝玉的刻画可以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从这千呼万唤中,我们仿佛已经能够感受到宝玉的任性和“养尊处优”的状态了。 我们说宝玉是叛逆的,在最具代表性的摔玉情节中,他不当孝子贤孙的叛逆性格便展现得淋漓尽致——贾母视为“命根子”,而宝玉却独不喜欢,也不管拂不拂老人家的心意,只管任着性子做事。又如,宝玉提出的就寝要求:也应了“最喜在内帏厮混”、“在姊妹情中极好”。这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年代,显然是极为伤风害俗之事,宝玉依旧我行我素。相比看似温柔端庄,实则工于心计、处处小心谨慎权衡利弊的宝钗,“恣意妄为”的宝玉更招人喜欢,也更令人羡慕。 宝玉是有底气叛逆的。虽然长辈们常常说宝玉是一个“任性无能”、“一无是处”,是个与世俗格格不入的“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可语气中不乏宠溺。贾宝玉处于荣国府继承人的地位,他的“聪俊灵秀”的天赋,使这个贵族家庭对他寄于特别高特别殷切的期盼;然而,从小和奶娘和丫鬟生活在一起,让他受到了真挚善良、自由不羁的启蒙,对真善美的感悟最为真实透彻,对官场的腐败和人性的虚伪丑恶也就最为厌恶排斥。这个家族曾经是宝玉叛道离经、爱憎分明的性格的温床,最终却把他逼上了脱度的道路。他不爱做八股文,偏偏要他做;他不爱读的书,偏偏要他读;他爱的人,偏偏不许他爱;他不愿结的姻缘,偏偏要他结。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叛逆期的青少年和传统家长的关系——在自我极为膨胀的青春期,不用承担经济负担、不用直面社会现实的少年们,有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坚定的想法并且初露锋芒,却被家长看做幼稚、不切实际的幻想,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号,强行闯入少年们编制的梦境中并且将之毁灭。少年们纵使痛苦难耐,想要摆脱却不能经济独立,想要理解接受却不能违背内心,何等纠结。如此一分析,我忽然想起,那个出家时不过刚刚19岁、曾经想摆脱贵族社会桎梏,却不能不依附于贵族阶级的宝玉又何尝不是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少年? ——姜嘉南 (TOT 烂尾了,可是臣妾真的尽力了TOT)

  • 如兮

    如兮 2016-08-17 21:44:52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说晴雯 脂批曾写道:晴有林风,袭为钗副。初读红楼的时候,因为深爱黛玉,对晴雯便有了爱屋及乌之意。晴雯性子直爽,很有几分傲气,一张嘴甚至比黛玉还刻薄三分,也难怪众人不喜欢她。她对待小丫头,呼来喝去,稍不如意,就“竖起眼睛骂人”。她脾气急,宝玉说她两句,就敢反唇相讥。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小丫头坠儿偷了镯子,麝月不敢让她知道,就怕她一时急火攻心更伤了身子。她心直口快,尤其瞧不起奉承主子、讨好上司之流。红玉得势,就嘲她“乌鸦变凤凰”云云。晴雯看袭人不顺眼,有很大原因就是袭人与宝玉关系甚密。但晴雯瞧不起她不是因为袭人僭越了丫头的本分,而是觉得她“攀高枝儿”。一块爆炭,偏又生了张利嘴,骂人可谓针针见血,“论理连个姑娘也没挣上,哪里就称起我们来了!”羞得袭人也不撑不住往日喜怒不露声色的面目。可见晴雯心气之高,最不愿行巴结谄媚之事。 晴雯在曹公笔下所代表的是与封建礼教格格不入、为当时社会所不容的一类叛逆人物,所以注定了悲惨的结局。她尖锐的性格得罪过不少人,“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此句恰为晴雯写照。王夫人将宝玉视为她下半生唯一的依靠,因此生怕宝玉不学好,被那些“狐媚子”调唆坏了,因此谁敢勾引宝玉,谁就犯了王夫人的大忌。王善保家的和一干婆子深明此理,于是在抄检大观园前趁机在王夫人耳边吹风,使王夫人深憎晴雯,勾起心病——“心里很瞧不上她这轻狂样子”。后来将带病的晴雯赶出了大观园,使她在破陋的病榻上含恨而逝。晴雯死前的一席话尤让人不禁拭泪。“……只是一件,我死了不甘心的,我虽生的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蜜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大不服。今日既已担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不料痴心傻意,只说大家横竖在一处。不想凭空里生出这一节话来,有冤无处诉。”她将指甲交给宝玉,又将宝玉的贴身衣物穿在身上,还说:“……回去他们看见了要问,不必撒谎,就说是我的。既担了这虚名,越性如此,也不过这样了。”多少委屈、不甘、怨愤流露而出……可见晴雯心思之纯净,她生时从来不屑于去想那些名利和财富,垂死之时的一番话,抑不知道是真心如此,还是赌气之词?脂批说:“晴雯此举胜袭人多矣,真一字之哭也。又何必鱼水相得,而为情哉。”深以为然。最让人不平的便是,高傲如晴雯,偏偏被诬陷勾引宝玉。何其可笑,何其可悲也!反倒是王夫人一心以为贤良的袭人,才是那个真正与宝玉有染的“狐狸精”。不知王夫人如知真相,会作何感想呢?呜呼哀哉,我为晴卿一大哭! 对晴雯,应以最爱的一句判词作结: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八字写尽多少不甘!这正是晴雯最令人动容之处,她的悲剧也正在于此。尽管身份卑微,可晴雯从来没有看低了自己,甚至从头到尾就没把自己当丫鬟看过。她自尊,自爱, 在封建秩序森严的贾府里,恐怕是唯一有这种朦朦胧胧平等观念的下人。只此一条,便不知胜过多少人去了。

    李若晗

  • yansir

    yansir 组长 楼主 2016-08-17 22:13:10

    【送宫花】于第七回,周瑞家的一次简单的串门,写出了王夫人一派的势力、众人的性格,并为后文埋 【送宫花】于第七回,周瑞家的一次简单的串门,写出了王夫人一派的势力、众人的性格,并为后文埋下伏笔。 (一)薛姨妈—送宫花的起因 薛姨妈在宫花的分配及言语表达上体现了她的“人情练达”,先是王夫人那边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剩下6支,2支给黛玉,“那4支就给凤哥吧。” (二)迎春探春          “周瑞家的将花送上,说明缘故。二人忙住了棋,都欠身道谢,命丫鬟们收了。”这里周瑞家的应该是直接把花送上。二春没有挑,并礼貌地表示了谢意。二者对周瑞家的尊敬,也侧面反映二人实际上都仰仗着王夫人。               (三)惜春 彼时惜春年龄尚小,得知宫花来由,玩笑说当了尼姑剔了头,这花儿哪里插?笑了一阵,嘻嘻哈哈地收了,没有表示谢意。但玩笑话却暗示后来出家入佛的际遇。 (四)王熙凤&平儿   平儿听了,便打开匣子,拿了四枝,转身去了。半刻工夫,手里拿出两枝来,先叫彩明吩咐道:“送到那边府里给小蓉大奶奶戴去。”次后方命周瑞家的回去道谢。”未具体写凤姐表现,但也体现了她与秦可卿关系比较好,也突出了平儿的细心与规矩。 (五)周瑞家的—动作发出者   周瑞家的是王夫人陪房,在贾府占据一定重要地位,书中曾评周瑞家的“心情乖滑,专惯各处献勤讨好。所以各房主子都喜欢他。”可见,在贾府中,周瑞家处事干练、考虑周全,维护主子的利益,知道哪些人可以得罪,哪些人一定得巴结,得到主子信任和下人敬重。 比如,薛姨妈在吩咐时实际上暗示了送花的顺序,即黛玉为客,应是在凤姐前的,然而周瑞家的选择先送凤姐(圆滑奉承的表现),且在送凤姐四支时尤为仔细与耐心。又如,知晓林黛玉心思细,回答她有些刻薄的问题:“各位都有了,这两支是姑娘的了。”尽管是最后一个送的,因含糊其辞,听起来却像是专门为之,一下子将责任推卸干净。这实际上是失礼的送法,但周瑞家的并不惧怕,可见其有一定地位。 (六)林黛玉       最突出反映其强烈的自尊,与寄人篱下的不安感,以及排斥周瑞家谄媚的姿态的真性情。当然,其略微表现的心胸狭窄与尖酸刻薄也是不可否认的。人物性格也因此饱满。 同时,她是送宫花一系列过程中唯一一个对周瑞家的使脸色的人,暗示了林黛玉对王夫人对立而非依附的态度。(也为后来金玉良缘写了一定伏笔) ... vincyfu0423

    付饶同学的这一段送宫花分析很是巧妙,读书如此,大约已经有了整体的认识了。

  • yansir

    yansir 组长 楼主 2016-08-17 22:15:36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说晴雯 脂批曾写道:晴有林风,袭为钗副。初读红楼的时候,因为深爱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说晴雯 脂批曾写道:晴有林风,袭为钗副。初读红楼的时候,因为深爱黛玉,对晴雯便有了爱屋及乌之意。晴雯性子直爽,很有几分傲气,一张嘴甚至比黛玉还刻薄三分,也难怪众人不喜欢她。她对待小丫头,呼来喝去,稍不如意,就“竖起眼睛骂人”。她脾气急,宝玉说她两句,就敢反唇相讥。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小丫头坠儿偷了镯子,麝月不敢让她知道,就怕她一时急火攻心更伤了身子。她心直口快,尤其瞧不起奉承主子、讨好上司之流。红玉得势,就嘲她“乌鸦变凤凰”云云。晴雯看袭人不顺眼,有很大原因就是袭人与宝玉关系甚密。但晴雯瞧不起她不是因为袭人僭越了丫头的本分,而是觉得她“攀高枝儿”。一块爆炭,偏又生了张利嘴,骂人可谓针针见血,“论理连个姑娘也没挣上,哪里就称起我们来了!”羞得袭人也不撑不住往日喜怒不露声色的面目。可见晴雯心气之高,最不愿行巴结谄媚之事。 晴雯在曹公笔下所代表的是与封建礼教格格不入、为当时社会所不容的一类叛逆人物,所以注定了悲惨的结局。她尖锐的性格得罪过不少人,“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此句恰为晴雯写照。王夫人将宝玉视为她下半生唯一的依靠,因此生怕宝玉不学好,被那些“狐媚子”调唆坏了,因此谁敢勾引宝玉,谁就犯了王夫人的大忌。王善保家的和一干婆子深明此理,于是在抄检大观园前趁机在王夫人耳边吹风,使王夫人深憎晴雯,勾起心病——“心里很瞧不上她这轻狂样子”。后来将带病的晴雯赶出了大观园,使她在破陋的病榻上含恨而逝。晴雯死前的一席话尤让人不禁拭泪。“……只是一件,我死了不甘心的,我虽生的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蜜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大不服。今日既已担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不料痴心傻意,只说大家横竖在一处。不想凭空里生出这一节话来,有冤无处诉。”她将指甲交给宝玉,又将宝玉的贴身衣物穿在身上,还说:“……回去他们看见了要问,不必撒谎,就说是我的。既担了这虚名,越性如此,也不过这样了。”多少委屈、不甘、怨愤流露而出……可见晴雯心思之纯净,她生时从来不屑于去想那些名利和财富,垂死之时的一番话,抑不知道是真心如此,还是赌气之词?脂批说:“晴雯此举胜袭人多矣,真一字之哭也。又何必鱼水相得,而为情哉。”深以为然。最让人不平的便是,高傲如晴雯,偏偏被诬陷勾引宝玉。何其可笑,何其可悲也!反倒是王夫人一心以为贤良的袭人,才是那个真正与宝玉有染的“狐狸精”。不知王夫人如知真相,会作何感想呢?呜呼哀哉,我为晴卿一大哭! 对晴雯,应以最爱的一句判词作结: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八字写尽多少不甘!这正是晴雯最令人动容之处,她的悲剧也正在于此。尽管身份卑微,可晴雯从来没有看低了自己,甚至从头到尾就没把自己当丫鬟看过。她自尊,自爱, 在封建秩序森严的贾府里,恐怕是唯一有这种朦朦胧胧平等观念的下人。只此一条,便不知胜过多少人去了。 李若晗 ... 如兮

    晴雯的悲剧是因为其性格呢?还是其他?

  • yansir

    yansir 组长 楼主 2016-08-17 22:17:18

    贾宝玉人物形象分析 如果说王熙凤的出场可以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来概括。那么,对贾宝玉的 贾宝玉人物形象分析 如果说王熙凤的出场可以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来概括。那么,对贾宝玉的刻画可以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从这千呼万唤中,我们仿佛已经能够感受到宝玉的任性和“养尊处优”的状态了。 我们说宝玉是叛逆的,在最具代表性的摔玉情节中,他不当孝子贤孙的叛逆性格便展现得淋漓尽致——贾母视为“命根子”,而宝玉却独不喜欢,也不管拂不拂老人家的心意,只管任着性子做事。又如,宝玉提出的就寝要求:也应了“最喜在内帏厮混”、“在姊妹情中极好”。这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年代,显然是极为伤风害俗之事,宝玉依旧我行我素。相比看似温柔端庄,实则工于心计、处处小心谨慎权衡利弊的宝钗,“恣意妄为”的宝玉更招人喜欢,也更令人羡慕。 宝玉是有底气叛逆的。虽然长辈们常常说宝玉是一个“任性无能”、“一无是处”,是个与世俗格格不入的“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可语气中不乏宠溺。贾宝玉处于荣国府继承人的地位,他的“聪俊灵秀”的天赋,使这个贵族家庭对他寄于特别高特别殷切的期盼;然而,从小和奶娘和丫鬟生活在一起,让他受到了真挚善良、自由不羁的启蒙,对真善美的感悟最为真实透彻,对官场的腐败和人性的虚伪丑恶也就最为厌恶排斥。这个家族曾经是宝玉叛道离经、爱憎分明的性格的温床,最终却把他逼上了脱度的道路。他不爱做八股文,偏偏要他做;他不爱读的书,偏偏要他读;他爱的人,偏偏不许他爱;他不愿结的姻缘,偏偏要他结。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叛逆期的青少年和传统家长的关系——在自我极为膨胀的青春期,不用承担经济负担、不用直面社会现实的少年们,有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坚定的想法并且初露锋芒,却被家长看做幼稚、不切实际的幻想,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号,强行闯入少年们编制的梦境中并且将之毁灭。少年们纵使痛苦难耐,想要摆脱却不能经济独立,想要理解接受却不能违背内心,何等纠结。如此一分析,我忽然想起,那个出家时不过刚刚19岁、曾经想摆脱贵族社会桎梏,却不能不依附于贵族阶级的宝玉又何尝不是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少年? ——姜嘉南 (TOT 烂尾了,可是臣妾真的尽力了TOT) ... 南瓜~

    将贾宝玉定位于一个青春期的叛逆少年倒是新鲜看法。

  • yansir

    yansir 组长 楼主 2016-08-17 22:17:48

    红楼梦人物——薛宝钗 薛宝钗和林黛玉大概是红楼梦中被讨论最多的女人了,然而争议也最多。前 红楼梦人物——薛宝钗 薛宝钗和林黛玉大概是红楼梦中被讨论最多的女人了,然而争议也最多。前几天便听人说薛宝钗心机太深,这与我对她的看法完全不同,起码跟我的第一印象很不一样。 不可否认,宝钗确实很成熟。她读书颇多,知书达理,从小因为家父早亡和那个不争气的各个也使得她明白很多世故。然而,明白世故不代表变得世故。黛玉是每天有所思有所想,且不断地在维护自己的感情,为了一些事物而争取,会给人感觉感情细腻,又充满真情,只不过有些“傻”气。相比之下,宝钗没有过多表现自己的感情或感想,只是每天一副“姐姐”的样子示人,表现的温文尔雅无欲无求,这在普通人眼中一般算作成熟。然而,并不是所有“傻”都很可爱,也不是所有成熟都意味着心机。不论是我自己还是看的一些文章,都觉得宝钗更像是内心平淡,丛书中来看,她并不能算喜欢贾宝玉,也并未为了接近贾宝玉做过什么,就算滴翠亭之事也应算作她的不经意间说了一个可以镇住小红的人物,况且她又对黛玉不薄。 从性格看,我也更加喜欢宝钗。在父亲早亡、哥哥不争气、选秀未得、家道中落、客居贾府的多重压制下,她的处境,何尝比黛玉强出多少。况且在贾府,黛玉又得贾母喜爱,而宝钗只能尽力维护着一家的生活与形象。她的处境并不好,然而你却没有从她身上读出伤感,也许是读书很多已知世事,也许是本身性格更加豁达吧,总之,这样的人在身边也更加让人舒坦。 都说《红楼梦》写的真实,饱满,那就以现实社会的标准看吧。如果要我选身边的朋友,一定是选薛宝钗们而不是林黛玉们,因为薛宝钗们不但知识丰富,温文尔雅,而且能够感知身边人的感觉,且就算不能带来很多的“正能量”,也不会使整个生活氛围变得很悲情。再者,就算她真的有心机,那又如何,现今世界谁敢保证自己没有耍过心眼或者身边有一些心机很深的人呢?只要有一颗真诚的心便够了。 最后,我并不想给薛宝钗贴一个标签,因为《红楼梦》中人物很真实,而真实的人物不该被标签所描述。我只是凭感觉,较为喜欢薛宝钗这个形象罢了。 (啊啊啊,《红楼梦》真的好复杂,我表示很多人我真的看不懂啊!) From 纠结了两个小时的张鹏 ... 明明

    所以要读好几遍的啊!

  • 宗源星

    宗源星 2016-08-18 00:21:54

    家族的中流砥柱——王子腾

    大家都在说荣宁二府中的声色人物,我就谈谈府外的暗线。文本读腻了,换换脑子考虑下大局也好。

    《红楼梦》是一部贵族社会家族兴亡史。围绕着“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四大家族展开。 而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中,大多所谓“人物”承袭世袭官职,权力代代削减,无疑是日益没落。故事中真正在当朝掌握权势的,不过元妃与王子腾而已。自第三回薛家提及至第九十五回病故,王子腾在本书中从没有正面出场,却贯穿始终,乃是曹雪芹布置的暗线,与明面上的荣宁二府交相叙事,勾勒出跌宕起伏的情节。

    王子腾位高权重,前几回中,以一己之力轻松压了下去薛蟠的官司。而待到薛蟠谈及这位母舅,也显现出其满满的威慑力“我正愁进京去有个嫡亲的母舅管辖着,不能任意挥霍挥霍”——呆霸王薛蟠,不将贾府当家放入眼中,却愁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母舅。

    王子腾担任的职务,从九省统制至内阁大学士,可谓一路青云直上,不断地在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作为书中唯一提及的(可能吧)四大家族在朝中的高官,他应是四大家族与朝廷保持联系,所最为依仗的大人物,这一点也可以从五十回中,作者淡淡一笔“连宝玉只除王子腾家去了,余者亦皆不会”窥探出来。甚至元妃的地位抬升,也说不准有他的暗中帮忙。元妃与王子腾的先后突然死亡,也透露出一种权势绑定的关系,两人一去,家族就遭遇抄洗。王子腾与王夫人和王熙凤有着亲戚关系,(又有一说,王子腾是为王熙凤之父)。如此推断,王熙凤能在贾府中操家、在唆使张华状告贾琏一事中操控盘局,大概都有王子腾在背后的作用吧……如此,还有诸多细节。作者总在有意无意地点出王子腾,在轻描淡写中体现其地位作用。

    可见,王子腾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红楼梦的剧情演进、人物地位等。在政治背景浓厚的红楼梦里,最重要的政治人物是家族维持社会地位的保障。从未“发声”的王子腾,才是红楼梦背后、四大家族的中流砥柱。

  • prz_elaine

    prz_elaine 2016-08-18 00:22:30

    《红楼梦》以贾宝玉这一男性角色穿起了与他有关的不同身份地位的女性,而他们的共性就是封建社会下女性命运的悲剧。

    晴雯,金陵十二钗副册之首。她之所以能够排在首位,在我看来,一是由于她与宝玉的亲密关系同身份之间的矛盾可作为典型,二是由于晴雯自身极具抗争性的鲜明的性格特点使人物立体化。“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第五回判词中已将晴雯的悲剧原因阐释得很明显了。晴雯从小被人卖给贾府的家仆赖大供役使,连父母的乡籍姓氏都无从知道,地位原是最低下的。但她凭着自己姣好的面容、伶俐的口齿、精致的绣工、叛逆的性格从丫鬟们中脱颖而出,博得宝玉的宠爱。而这样的宠是爱是福,同时也能酿祸。晴雯有着骄傲的资本,在这种骄傲之下,她可以麻痹自己,用趾高气扬来掩饰自己出身的地位和内心的自卑,她用刺将自己伪装,只为了装作自己百毒不侵,守住自己得到的宠爱,掩饰自己对于失去的恐惧。

    书中对晴雯的描写有三处值得一提。

    晴雯撕扇是《红楼梦》中不得不提的情节,它将晴雯的疯、不管不顾和叛逆表现的淋漓尽致。晴雯之死给人的画面感极强,悲剧色彩很浓烈,我始终忘不了晴雯将葱管似的指甲剪掉给宝玉保存,二人的微妙关系就寓于交换的物件之中。晴雯为宝玉笑,为宝玉哭,甚至最后为宝玉而死,这早就超越了主子和下人的关系了,但晴雯让人怜惜令人心痛的就是她傻到把这误当成一种真正的感情,傻到把宝玉当作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傻到把怡红院当作自己的归宿,傻到误以为自己可以摆脱下贱的奴性。

    这两段我不想再谈,它们已经足够使读者印象深刻。我最佩服的是曹雪芹可以在布局谋篇中巧妙地见缝插针,以小事完整晴雯的人物悲剧。同为丫鬟,袭人是贤惠得体的,是成熟稳重的,是通情达理的,曹雪芹以李嬷嬷吃了宝玉吩咐留给她们的点心之一几乎相同的事件模式将晴雯同袭人对比,使读者直接地认识到晴雯处事的自我、倔强、不依不饶和在丫鬟中流露出的优越感。晴雯骂李嬷嬷,可她只是个丫鬟,哪里有权利骂一个把宝玉奶大的长辈?可晴雯便要把自己受到的宠爱表现为权力,去践踏、碾压别人,以显得自己也是个有身份有权力的人。她看似像是个冲破制度的反叛者,可说到底也是个深受制度毒害拼命想利用权力满足、安慰自己内心的可怜的人。她一步步接近权力,使得她误认为自己拥有权力,实际上只是在给自己套上一层层的枷锁。

    晴雯是个野孩子,她没有受过封建礼教的教育,这让她成为了一个坏孩子。她坏得让人爱,让人疼,可这些都远远无法弥补她内心对于自己没有娘的被深深扯破的空洞。她像是现代社会里单亲家庭下去夜店放荡不羁听着朋克摇滚的那种女孩,用鲜艳的外表伪装自己,用带刺的言行掩饰内心的悲苦。可她有不得不生活在封建礼教的高压下,她的悲剧是受制于环境,即便再怎么冲破也无济于事,只得含恨离去。

    心比天高,可谁又能逃得出天呢?

    ——越写越多越写越精神的庞若竹

  • MoronIsm

    MoronIsm 2016-08-18 22:45:41

    翻了翻楼上,没有人说探春。

    三姑娘是庶出,由赵姨娘所生,在嫡庶观念深入人心的古代,这样的出身就算是生在富贵的贾府,也显然不是一个很高的起点。再加上有赵姨娘这个不甚称职的母亲和一个集齐所有缺点于一身的哥哥,三姑娘的生长环境算是糟透了。可这一背景既限制了她,也同时成就了她。杨绛曾说: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我不相信探春姑娘没有在看到自己相比其他姑娘低人一等而黯然神伤,没有企盼着自己也可以耍耍小姐威风偶尔任性一回,没有看着母亲和哥哥吵架家里鸡飞狗跳而忍不住哭着跑出去在心里呐喊:为什么偏偏是我!……但她经历了这些,早早地被动的学会了人立身处世的关键——明白。这对于探春的性格塑造和命运走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为懂事儿,探春没有成为第二个赵姨娘。按照常理,从孩子的身上会看到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父母,这与基因无关,而同家教有关。史湘云襁褓中父母叹双亡,被亲戚娇生惯养而形成一副男儿个性。喜爱她的人可以用直率夸她,不爱她的人却也可以揪住她没有教养的小辫子。而探春三姑娘纵有家人,带来的也是负面消极的影响,但她却没有被愚蠢的家风罩住,而是看到了母亲和哥哥不通情理的行为后自己反思,教育自己什么是错的,什么事应当做的。因此探春的意志力强大到即使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人:一个人教育自己、一个人暗暗想自己的出路,无人倾诉,无人商量,也偏偏叫人抓不到错处,生的‘出淤泥而不染’,像一只仙人掌独自在沙漠里坚持着生长开花。 思及此不免做一对比:迎春同探春同处在庶出的地位上,二者何以相去甚远呢?我同意前面大菇谈到迎春的悲剧性结局是由于‘迎春不会反抗,甚至不知道自己还能够反抗’的懦弱,即便是迎春深知自己没有拯救自身的能力和才华,也至少可以打开心结让自己过得舒服一点。可她并没有,她与探春最大的区别就是缺少了一种对于生命的积极。然而我认为可争议的是大菇‘探春一心想展示自己的才华获得大家认可’的观点。在进取这一方面,探春出头同小红丢帕子一样是存着实用的目的的,然这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争一口气,让大家不要看不起一个庶女,不然她也不会在迎春受下人欺负的时候为她打抱不平,不会在迎春忍气吞声的时候和平儿一同劝说她整顿家宅,也不会在抄检大观园的时候亲手掌掴刁奴……探春是真真切切希望自己生活的更好,贾府其乐融融,她始终在维护自己好不容易争取到的净土和安宁,并憧憬着努力着创造一个更加令自己满意的未来。 第五十五回到第五十六回探春帮忙料理府中事务更是研究三姑娘不可回避的情节。除了前面说的识大体通人情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这两回中还可以看出探春的在管理方面的才华:所谓公正,难道不是对赵姨娘不合理的要求言辞拒绝,不偏袒私家利益么?所谓老练,难道不是一眼识破奴才的小聪明,使其战战兢兢地按规矩办事么?所谓聪敏,难道不是一语道破体制上的积弊,使得大观园的资源免于浪费而节省开支么?然而除却这些过人的才华,难得她还有正确的权力观念。凤姐贪权,控制欲强,私欲尤其旺盛,由是她后来变本加厉的种种行径成为了贾府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而探春心里始终有一架天平帮她掌握着度,于是她是在使用权力而非利用权力,这或许是后人认为探春是政治家的好苗子而凤姐不是的原因。 或许曹雪芹也爱这么一位看的明白通透的姑娘,于是让她有了成为了贾府第二个王妃,虽远嫁他乡,但也算是相对安乐的结局了。

    From 刘梦然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326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