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数十年之功——夜长梦多
人文江湖
夜长梦多,比喻时间拖延下来,事情可能发生各种不利的变化,用一句更贴切的话说,就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夜长梦多无比贴切地描述了大家工作生活的状态,稍不留神就会发生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比如你今天明明有三个报告要写。突然间,领导安排你去帮他完成一件紧急的接待任务,等任务结束时,一天也差不多结束了。但明天就要交的这三份报告仍然得准时完成。这就是现代生活的一个缩影。人们一直活在“夜长梦多”的生活中,除了本职工作之外,总有各种“意外”与“惊喜”会不期而至。

其实,除了现代城市的快节奏生活,我们不太熟悉的乡村生活也是“夜长梦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渐渐丰富起来,而人们的精神世界却一直“停滞不前”,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夜长梦多”似的生活节奏也就这样诞生了,大家自嘲最多的就是:“每天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在精神层面,国人仿佛慢了半拍,这种“脱节”的发展模式引发了不少反思与担忧。你真的理解你现在的生活吗,是不是应该多了解些别人的生活,看看别人在忙什么,然后再想想自己在忙什么。

城市风的“夜长梦多”很容易理解,但乡土文学中的“夜长梦多”是怎么样的呢。“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余光中的《乡愁》不仅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也勾起了文人们的家乡情怀。越来越多的创作者们投身到乡土文学的创作中去。各有特色的体裁,大气磅礴的构思,乡土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其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著名作家赵兰振带给我们的《夜长梦多》,展现了一卷如同史诗般的乡村画卷。 每个人,一生都活在故乡之中,没有人能和故乡一刀两断,除非死去。如果说,工作与生活中的烦琐事是现代社会给予我们的枷锁与机遇。那么故乡就是时代巨轮为主人公们所创造的牢笼与希望,紧紧地束缚着他们又不断地激励、推动他们。

《夜长梦多》内容的时间跨度长达30年,创作时间长达17年。与会的作家、评论家们认为,《夜长梦多》读来令人震撼,堪称一部书写乡愁与挣扎、穷尽乡村众生相的乡村变迁史诗。小说以南塘30年的漫长变迁为主线,讲述了嘘水、拍梁两地家族、阶层、男女之间互相纠葛、撕扯、逃无可逃的命运。小说中的乡村既斑斓又残酷,既美好又丑陋,既可爱又恐怖,既诗意又灰暗。作者用一种穿透式的客观、冷静、宽容,构筑了一道非常人所能窥视的通道,慢慢地将南塘这块充满传奇又满怀卑微的土地,以及生活在这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群,呈现了出来。

当读者刚从小说上半部淋漓尽致的酣读中走过,却又毫无征兆地跌入小说下半部的肃反中。如果说上半部恢宏的气势让人腾跃,那么下半部的自我救赎则让人无处可逃。这种极端的阅读秩序被颠覆,恰恰体现出作者强悍的自控与自信。 遍布小说的生动感人的细节,在幽暗的生活中闪闪发光,构成了小说人物残酷而丰富的心灵世界。瘫倒的权贵阶层,隐忍忧郁的少年,诡异凶猛的猫群,丰腴妩媚的女人,抖擞飞驰的麒麟……稀奇古怪的物事层出不穷。人物群像或残忍或癫狂,或温暖或宽宥,各就各位,相得益彰。这部小说具有当时社会残忍的一面,也有人们在残忍的环境里变得麻木或癫狂的一面,更有家人之爱、邻里之爱的温暖一面。一切现实超现实现代后现代的因素各就各位,相得益彰。 精彩节选 南塘在有条不紊地操办着她的事情,透过晨昏的雾霭,嘘水村的人们似乎能窥见她忙碌的身影,听见黠慧的她禁不住的掩口失笑——绝不是耸人听闻,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在深夜的巷子里,许多人都听见有一个年轻女人在笑,声音不高,但很清脆,低低地一阵阵回踅,有时直到清晨才停下来。

当初的南塘可不是后来变成的那个样子:充满艳丽的恐怖,拥有一个我们无法知晓,却在我们也没有一点儿防备的情形下猛然显现一角的世界。那时候的南塘不过是一口普通的池塘而已,长三十丈,宽二十丈,一池碧水荡漾在平展展的田野当中,你不走近根本无法发现她。她像一位坐在新房里的新嫁娘,质朴、安静、清洁。她的岸坡又直又陡,铁锹打磨的形状与光亮完好保持了一年,等到第二年才消失殆尽。她隆起的岸堤当年没有长草,那些从地下挖出来的生土瓣子没有变成熟土,散发出与周围暗褐色的土壤截然不同的黄白色,像一群新坟簇拥着她。那些土单纯瘠薄,点缀着大小不等的砂姜和残碎的白色贝壳,看上去像天花病人的麻脸,连田野里随意挥洒的杂绿都不愿覆盖它⋯⋯从南塘诞生的那个春天开始,这种和每一口新挖池塘并无二致的平凡景象持续了四年。四年里人们没有发现这口池塘特殊的秉性,他们在这口池塘里淘粮食、洗澡,也利用这口池塘灌溉庄稼。但没有人想起养鱼,因为这儿是豫东平原,他们世世代代都是以耕种为业,土地才是他们相依为命的朋友,而水——他们既不屑一顾又害怕。水不能给他们冲来粮食,却能在某一年的涝季将他们眼看就要到手的粮食冲走。但某一年水懒得光顾本地时,他们眼看就要到手的粮食照样会灰飞烟灭。涝和旱是他们灾难记忆的主体,他们对水的说法一言难尽。 十年磨一剑的时代力作 数十年磨一剑的《夜长梦多》无疑是大气磅礴、波澜壮阔的,小人物中看尽时代变迁。创作一部史诗性作品,作家除了要具备精准把握现实的能力与精湛的艺术表达能力外,还要有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知识所融汇而成的文化厚度、思想深度,并拥有用文学功底处理素材、提炼意蕴的非凡能力。梳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发掘并重铸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脉和核心价值,并锻造出具有史诗品格的文学艺术作品已经成为现代作家的追求之一。

这一现状是值得欣喜的,因为当下的现实,复杂难辨,写作风险大,创作难度高,比那种狂欢式的写作要艰苦得多,需要作家具备相应的修养、勇气与思想认知能力。越多的乡土史诗文学越能唤醒读者们心中沉睡着的时代记忆和美好向往。 想阅读这本十年磨一剑的时代巨作,想了解更多乡村变迁史,就快点击阅读《夜长梦多》全本电子书吧。 http://www.cmread.com/u/book/441116090?dataSrcId=30623196&ln=128_140783__3_&sqId=L1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各位校友打扰啦,发个帖子,可能有师弟师妹需要,滨江萧山 ‖... (真诚待人)
- 王浩《超越分析哲学》会再版吗 (Chiron)
- 请解释一下 (神幽北海鲲)
- 求出版或卖断版权 (星光)
- 我是作者,诗词类益智图书投稿 (张祥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