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和心理成长的关系
来自:我不是女王(心理咨询师)
如果从17岁的那一次离家出走算起,到现在其实已经15年。 如果从大一第一次参加户外徒步算起,到现在是11年。 半年前看过《背包十年》,到现在居然忘记了作者的名字,也忘记作者写了什么,可能是我们的行走轨迹有点不一样,感悟可能也有些差别。我只隐约记得当时读的时候曾经拿作者和自己做比较,发现自己没有作者玩得那么极端,好的时候没有那么好,坏的时候没有那么坏,好像是处于一种非常普通的中庸状态。另外,作者去过的城市貌似比我多,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但是他徒步旅行的经验没我多。 第一次离家出走,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和一群陌生人在一个陌生的小餐馆待了大半个月,让我第一次见识了什么叫做底层社会,什么叫做底层人们,也让我见识了什么叫做妓女,什么叫做小三,什么叫做小痞子(或者小流氓古惑仔),什么叫做童工,什么叫做未婚先孕,还见识了什么叫做青春期的萌动,什么叫做写字楼,什么叫做白领,最重要的,让我见识了什么叫做穷人的快乐,什么叫做独立,以及,发现自己原来可以挣钱养活自己,不用再依靠父母,老妈的威胁“没我你怎么活”对我彻底失去威力。 自我开始出现,第一次兴奋地发现,就算父母不在,我依旧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这个社会生存。 于是大学的时候,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离家千里的外省,第一次一个人坐了三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其实是站票,但是上了火车之后有好心人跟我互换位置坐,让我的第一次长途旅行没那么艰辛。火车上印象最深的是坐对面的一个男人,当时他三十岁左右,但是看上去很年轻,如果他不说年龄,我以为他只有二十几岁,他和坐我旁边的女人聊到人到中年却一事无成的悲哀,让我遥想十年后的自己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去到学校有学姐的欢迎,但是没有学哥的提行李,没有浪漫的开学邂逅,于是自己一个人提着箱子到三楼,第一次住进四人间的豪华宿舍。 可能是独立习惯了,看到室友是由爸妈送过来的,我还觉得有点奇怪,心想那么大还要人送,太娇气了吧? 还没开学,我先把学校逛了一圈,随后又把市区给逛了一圈,发现了和岭南很不一样的江南风味,印象最深的是西津古渡,大学四年,不知把那里的石板路踩了多少次。我总觉得自己上辈子是个江南人,江南把我丰富情感,细腻心思,敏锐感受都激发了。 或许,也可能是高中过得太压抑,高中生活的小县城又无处宣泄,大学到了一个千里之外的陌生城市,没有一个认识的人,没有人知道我的过去,没有人唠叨和管束,整个人就彻底放松了。 除了压小巷子,还经常过长江跑到扬州玩,玩的方式比较多元化,有坐车的,有骑车的,有坐渡轮的,如果说我对镇江的感情是因为日久生情,那对于扬州,就是一见钟情。还记得在瘦西湖玩的时候,遇到一群广东人,他们看到我,指指点点地说,看看,这就是江南美女!当时我差点要笑喷,真是老乡不识老乡啊! 不过在江苏那么多年,大部分第一次见我的人都以为我是江苏人,至少也是江浙一带的,极少极少猜得出我是广东人。我一直以此为傲,除了普通话说得比较好,可能也因为长得比较白净。 那时的我,对广东人比较排斥,或者说比较瞧不起,我觉得广东人土豪傻帽比较多,跟江南人相比,缺乏一定的文化素养。无论去哪里,都能遇到广东人,而且广东人的嗓门是最大的,特别是在博物馆的时候,这个问题特别明显,我一直为身为广东人感到羞耻,不大愿意介绍自己是广东人。不过很奇怪,我的江苏同学对广东却很是向往,觉得广东是个富裕发达的地方,好像到处都能捡到金子,最让我哭笑不得的是,他们搞不清楚广东和广州的区别,我说我是广东人,他们就说我是广州人,然后问我广州怎么怎么样,无论我强调多少遍我不是广州人,下次他们还是依旧这么问,天知道,我根本就没有在广州生活过。江苏同学很会考试,但是我一直因为他们地理学得不好鄙视他们。 后来我回到广东,开始在广州生活,慢慢发现了广东人和江苏人的区别,也发现了各自的可爱和可恨之处。江苏是个教育大省,是最早推行素质教育的省份,有部分同学,记得应该是苏州的,说他们高中三年从来没有补过课,每天都是三点就放学,但是他们考试很厉害,很会抓重点,很会应试,拿第一二名的同学基本都是江苏的。此外,在江苏脏话听得比较少,接人待物比较彬彬有礼,江苏女孩子气质比较好。但是,他们学识相对不够广,地理不好是一个例子,另外,太好面子,注重外表,很追求名牌。从历史看,江浙一带王公贵族,名门之后,才子佳人比较多,所以奠定了一定的贵族气质,广东以前是南蛮之地,三不管地带,主要是土著人,通俗点讲就是农民,所以广东人的气质就是农民的气质,农民讲话大声,粗鲁,脏话连篇,不讲究衣着打扮,但是也有可爱之处,就是比较知天安命,知足常乐,不讲究衣着打扮换句话来说活得比较随性,不太在乎别人的眼光,这一点是江苏人做不到的。江苏人很爱面子,无论吃喝拉撒都要和别人pk一番,在穿着方面特别明显,无论穷富,衣服一定会尽量选最贵的。有一个江苏朋友,浑身上下都是耐克阿迪阿玛尼ck的logo,给人一个暴发户的感觉,当然,这个是例外。也有很多是比较低调的奢华,但是讲究牌子好像是江浙人的生命线。 我爱江苏人的文化内涵,也爱广东人的随性乐天的生活态度。 后来,大三的时候无意间路过杭州。现在突然想起《背包十年》的作者是谁了,王小鹏。王小鹏说,你要是想对一个城市产生好印象,那就选择晚上到,那你一定会爱上那座城市。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想起了杭州,我是晚上到的杭州,被惊艳到了,爱上了她,后来大五实习的时候,大家都不愿意去外省实习,我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杭州。 曾经有人问我最喜欢国内的哪座城市,我答是杭州。 第一次被惊艳到,是因为那天是雨后吧,霓虹灯,路灯打在湿润光滑的街道上,交相呼应,出奇的干净,出奇的旖旎,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干净的城市。对于稍微有点洁癖的人来讲,干净似乎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像我选择异性的第一标准要求就是要长得干净。 杭州还给过我一次惊艳,那是一年之后的某个凌晨,我外地出差回来,打的经过西湖。看到西湖的那一刹那,我觉得自己的呼吸停滞了,我从未见过那么美的西湖,路边的灯光树影倒映在像镜子一样的湖面上,流光溢彩,却又安静祥和,我不敢呼吸,害怕把水面的静谧打破。那一瞬间,觉得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值得的。这也许就是人本主义说到的高峰体验吧。 如果说第一次是被外表惊艳,第二次就是被内在征服了。第二次去杭州,我在街上问路,给我指路的是个女孩子,我印象深刻不是因为她长得美,其实我已经忘记她长什么样了,而是她朝我跨了一步,更近地给我指点路线,这个是我在别的城市从来没有遇到的。以前及后来的问路经验,一般人都会先退后两步,狐疑地打量一番,感觉这个人应该是良善之辈才会再指点,还有的直接就摇手逃之夭夭。因为那个女孩子往前跨一步的小细节,让我彻底爱上了杭州这个城市。 往前跨一步和陌生人更亲近,其实也在提示这个城市比较有安全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友好和谐吧?! 不过,也可能是我缺乏安全感,所以对友好的亲密态度会比较敏感,嘿嘿。 后来在杭州生活了一年半,经常沿着西湖夜骑,很享受西湖的袅袅风光。说到骑车,又不得不说说杭州的自行车租借系统,我觉得这是杭州市民服务做得最好的一项。只要办一张公交卡,一个小时之内的骑行是免费的。我经常租一辆车,骑到将近一个小时的时候就去就近的一个还车点还一下,然后再借出来,继续下一个免费的一小时。免费健身看美景又缓解交通压力又环保,不得不赞杭州市政府的聪明人性化。经常看到很多农民工,清洁工人下班沿着西湖骑行,休闲又惬意,好像一天的工作都因为有这一刻而值得,难怪当时杭州被评为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之一。相比之下,其他也做自行车租赁的城市,就显得比较小家子气,处处计算盈亏,失去了政府为民服务的意义。 杭州还有个让我感动的点,那就是公交车会给行人让路。这个我在别的城市没见过,在广州更加难以想象,横冲直撞的公交车好像都恨不得要把你撞到珠江边才能泄心头怒火似的。每次我在广州看到公车上的公益宣传广告拍到公交车司机给小朋友让路很煽情的样子就觉得很讽刺,可能是因为没做到,所以才要需要宣传,倡导大家这么做吧。然而,好像并没什么用处。不知道公交车司机是怎么想的?也不知道司机看到这个作何感想?难道是因为广州比较热所以容易有火气吗?可是北方的司机又怎么解释?还是用城市安全感来解释可能比较靠谱,杭州营造出来的安全和谐的氛围,让司机自身有了安全感,没有那么多的怒气,所以愿意耐心和蔼地给行人让路。 我们经常说人改变环境,但是很多人却被环境左右着。或者说,环境其实也是人在主导,被环境左右的人,其实也是在被别人左右。 很多人总觉得没法改变,是因为左右他的力量太强大,超过了他自身的力量,所以只能被左右。 想改变,要自己够强大,不想被改变,也需要自己够强大。 除了杭州,青岛是我第二喜欢的城市。 我喜欢青岛,跟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有点关系,因为它不会太北,也不会太南,所以不会太冷,也不会太热。 此外,青岛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八大关,而是夕阳西下,在青岛的某个广场,两个大爷在那里拉手风琴,吹萨克斯,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泛着温暖的金色光晕,悠扬的音乐让人遐想,这个画面立体生动,充满诗意。 有人说生活不止苟且,应该还有诗和远方。 其实有些人,把生活过成了诗和远方。 第三喜欢的城市,是大连,还是跟人有关系。 当时刚下火车,到达预定的青旅,是早上五六点,预定的床位还没有退房,于是我只好坐在门外等。坐着坐着,因为头天晚上是坐票,没怎么睡觉,于是不知不觉就睡着了。青旅的大叔老板怜惜地给我递了一条毯子,并叫我去沙发睡。这个也把我感动到了。后来我给老板寄了一张明信片表达谢意,不知道他收到没有。 可能是因为人长得比较娇弱,所以路上总是遇到很多好心,愿意主动提供帮助的人。他们除了带给我感动,也传递给我爱的力量,让我也像他们一样,愿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第四喜欢的是拉萨。 有人说拉萨是流浪之都,有人说是艳遇之城,去之前因为被这类小资文搞得很反感疲软,所以对它并不报以希望。我不喜欢过度渲染的小资情调,对于高调的流浪文学也很反感,尽管经常被批为文艺小资青年,但是实际上,我只是一枚很普通的女青年。 我喜欢拉萨,首先是因为拉萨的蓝天和阳光,其次是因为公交车上热心的大叔,然后是因为满大街的茶馆,最后是因为大昭寺前虔诚朝拜的人们。 拉萨的阳光和蓝天很干净,因为阳光和蓝天干净,你会觉得空气也是很干净的,于是敢大口大口的呼吸,不用担心会吸入不干净的汽车尾气或者某种有毒气体。 热心的大叔给我指明道路,刷新了我认为藏族人都很凶悍喜欢敲诈汉族人的刻板印象。 满大街的茶馆,人们坐在茶馆门前喝茶聊天晒太阳,奶茶很便宜,生活很惬意。 大昭寺前朝拜的人们,他们的虔诚让我觉得他们的脚是踏踏实实地踩在土地上,心是安安稳稳地跳动在胸腔里的,他们踏实而安心,平静而稳定,这或许是很多现代人都追求的一种生命状态。 有个朋友曾经批评我光在外面玩,并没有真正体验种种生活,她错了,我在外面接触的都是人,认识的都是人,打交道的还是人,生活就是人组成的,人就是生活的,我或许没有你结婚生子的体验,但是我不缺乏生活的体验,也不缺乏成长的体验。 说完城市,再继续说说徒步的事情。 我的第一次徒步是在大学所在的城市-镇江,2005年,正是徒步开始萌芽的时候,当时是某个学长当领队,环镇江三十还是四十公里。走的时候学长说不可以说话,解释是说话会分散注意力,对于未知的危险会无法觉察,同时,也是为了保存体力。走完之后激情昂扬,觉得又傻又刺激,发现自己原来还挺厉害,于是后来就想通过走路去探索自己的极限。不过到目前为止,一直都没探到极限,所以一直在探。 后来去黄山徒步,一天之内,后山上前山下,把我走哭了。 那次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走夜路,走在路上,伸手不见五指,手电的光亮只能照到脚下,路边的各种鸟叫在漆黑的夜里显得特别凄厉狰狞。过一座桥的时候听到下面轰隆隆的水声,想象着各种湍急凶险,害怕一个不小心就被水流卷走。第一次亲身体验了什么叫做害怕和恐惧,也第一次对大自然产生了敬畏。 在路上遇到挑山工,憨厚朴实,因为他们,我对安徽人很有好感。这么说来,其实我会容易产生刻板的,片面的想法。因为肯定一部分人,容易肯定全部人,因为否定一部分人,也容易否定全部人。 那次也是第一次逃票,逃了三次还是四次才成功,期间因为觉得丢脸想买门票,但是当时的男友极力反对,觉得大自然是人类共有的资源,应该免费共享,被说服了,于是坚决地走上了逃票的道路,后来只要能逃票就会逃票,不能逃就选择不去。 大自然是人类的共有资源,这个想法一直影响着我,直到现在。我现在依旧觉得大自然是大家的,不应该收费。有人说政府在景区做了很多工作,提供了很多设施,收取费用是合理的,另外还有一部分人是依赖景区收入生存的。我想说,其实人们并没有要求政府去修景区,政府要修,完全是为了填充自己的腰包,上述挑山工似乎就没有因为景区收门票而受益多少。另外,景区不收门票,其他附属行业可以好好发展,比如旅馆,饭店,纪念品商店,小摊小贩等等,其实这样也达到了发展旅游业的目的。 政府还有个说法说收门票是为了限定人数,保护景区,但是现在门票越收越高,去的人却越来越多,达到保护景区的目的了吗?很讽刺。我来假设一下,如果政府不修景区,不提高索道等懒人服务,我敢说,大部分人会选择在家呆着,只有真正爱好户外旅行的人才会去,这样才是真正保护景区,保护大自然。 另外,为什么门票越高,去的人反而越多?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爱扎堆?这是人类的一种从众和探奇心理。大家都觉得那个地方去的人多,那就肯定好,别人都去了,我怎么能不去?不去以后怎么跟别人吹嘘?就像吃饭的时候看到一个馆子里挤满了人,于是就会认为那个馆子做得肯定好吃,不去自己就会亏了。门票越高,越刺激人类探奇心理。人类爱彰显自己的独特,可又总是随大流,真是讽刺。 和国内的高额门票相比,香港在这一点上做得真是棒。香港的郊野公园,徒步路径,离岛都是免费的,而且设施很完善,每条徒步路线基本都会安排营地,一般营地都会提供淡水,洗手间,烧烤区,非常人性化。 因为受前男友的影响,我去的景区不多。但是走过的无名山野不少,有些已经忘记名字或者叫不出名字。 走着走着,风景带给我的刺激感已经越来越弱。前几天去参加一个户外达人选秀,面试的人问我,户外给我带来了什么?我说一是放松精神,二是强身健体,三是自我疗愈,唯独忘记说看风景,后来是面试的人帮我补充的。 我想说,刚参加户外的人都很重视外在的风景带给人的新鲜感和刺激感,但是慢慢地,你会发现,风景都差不多或者类似。那时候,你就会开始思考,而一思考,就说明你真正上路了。 我走路比较有节奏,不紧不慢,不爱出风头,不爱说话,因为这个,被人夸赞过也被人贬损过。 夸我的人说我徒步方式很好,懂得分寸,有自己的调调。 贬我的人说我比较闷,比较无趣。 但是不管怎么样,我很享受自个儿的徒步,我无意去甩别人,但是不经意会将人甩掉,就像我无意当女汉子,但却已经被人贴上了女汉子的标签。 走路的时候我基本不会刻意去想什么,就是走,然后用心地体会大自然的变化,阳光在地面留下的斑驳光影,风吹树叶的沙沙响,鸟在林间的咕咕叫,还有自己内心深处的各种心理变化。 户外徒步对都市的焦虑,抑郁,躁狂,紧张等负面情绪有很好的疗愈效果,对于属于“症”,比如焦虑症,抑郁症,躁狂症有比较好的缓解作用。前者因为比较轻微,把情绪宣泄出来也就好了(或者说相对好了,不找出情绪的病根,负面情绪还是会继续出现,不过存在主义也说,负面情绪会一直存在,这样人类才能感知自己的存在,怎么去调节才是关键);后者比较严重,仅仅宣泄还不够,需要配合专业的心理治疗。 这是我个人的体验得出来的感悟。 当年抑郁症的时候,我也会强迫自己去徒步,会稍微有些放松,但是还有个关键点是同伴,如果和同伴关系比较温暖和谐,得到的认可多,那感觉就会比较好,否则会加重症状。另外,自我分析很重要,不愿意找心理咨询师做咨询的,够强大的,悟性也够高的,可以通过自我分析做治疗。怎么自我分析,那得自学心理学的三大流派,自己去摸索适合的治疗方式。 为什么户外徒步会起到那么神奇的效果?一是负面能量在徒步的过程中被消耗掉;二可能是当人将注意力转移到大自然,并用心感受大自然的时候,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从而吸收到那种生命力带给自己的能量,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的情绪,心理;三是通过户外团队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交往会不断得到自我存在的刺激,从而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有人问我: 为什么那么喜欢冒险? 为什么不去遵循大多数人都会遵循的规则? 为什么不相信权威的话? 该怎么回答呢? 一是遗传吧,只是爸妈没有机会像我这样自由行走;二是因为我找到了自我,我明白了自我的重要性,所以不愿意去跟随大众;三是我可能比很多人都有独立的思想,虽然独立思想好像不值钱的样子,但是有独立的思想,我听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权威告诉我的话。 所以,行走,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野外,都让我长。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来访者招募 (41号)
- 首次评估免费 公益低价心理咨询招募来访者(有效中) (Stars)
- 线上心理咨询师直招!!! (咨询师一枚呀)
- 【长期招募】线上心理倾听师-免费入驻平台 (咨询师一枚呀)
- 七年经验,一对一语音疗愈咨询 (玛丽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