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粑!黄粑!黄粑!
only520xuan
吃过的好吃的特产不少,说点将近的吧,对于快要来临的鬼节。 中国的鬼节与西方的鬼节“万圣节”不同,现代的“万圣节”几乎变成了一个特殊意味的狂欢节,其本身也并不具有缅怀先祖的功能,而中国的中元鬼节,则更具有严肃性和孝教性,并产生不少禁忌,比如在鬼节里,不能独自一个人去河边,以免被溺死鬼拖下水,而成为它的替死鬼;做工程的,这一天不能开工奠基,商店和工厂也不选择在这一天作为开张日子等等。 记得小时候每年的鬼节,奶奶总会给我从菜园子里摘一个比拳头稍大的瓜,然后用一根两米左右的竹子穿上。在瓜上面插满香,像个刺猬一样,俗称香瓜(不是吃的那种)。然后天黑的时候就拿着满街跑,话说可以辟邪。还有就是很好吃的黄粑了。奶奶也没说为什么在鬼节要吃黄粑,只是说从她很小的时候也就延续了下来,然后每年也给我喝妹妹做。小孩子嘛,有好吃的就行,才不管你那么多。黄粑的原料极其简单,主要是粘米、糯米和红糖。但是其制作相当繁杂,耗时也颇长。 主要配料:优质糯米、大米、红糖或白糖、竹叶(用于包裹)。 做法一: 1.先将一部分洗净的大米与糯米打制成混合的米浆。 2.将剩下的糯米洗净,放入传统的木质的蒸饭用的蒸子中蒸煮到七八成熟。 3.将打制好的米浆与蒸好的糯米饭倒入大木盆中再行混合,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少量的红糖或白糖。 4.待米浆中的水分被糯米饭完全吸收,便可将糯米饭搓打成一个个大饭团了,并摔打成型。 5.用洗净晾干的良姜叶将成型的糯米饭团依次捆扎好,然后便可全部盛入木质的蒸饭用的蒸子中加火蒸煮了。 做法二: 将糯米、大米淘洗干净 入清水中泡透后,磨成米浆汁,装入白布口袋中吊干水分; 将吊浆粉倒在案板上搓散,揉匀,分成小坨,入笼蒸熟; 红糖切碎加入蒸熟的玉米粉团内反复揉匀,再搓成长条; 冷后切成厚1厘米的片即可 食时锅置微火上,用菜油刷锅将黄粑片入锅烙成二面黄,起锅入盘。 食用方法:刚蒸熟的黄粑香气扑鼻,可直接食用; 冷却后,可切片油煎,或放入醮糟水内煮沸食用,别有一番风味。 以贵州黄粑为例,先将洗净的粘米与糯米打制成混合的米浆,再将糯米洗净,放入传统的木甑中蒸煮到七八成熟。然后将打制好的米浆与蒸好的糯米饭倒入大木盆中再行混合,其间还可加入少量的红糖。在大木盆中几经搅拌,待米浆中的水分被糯米饭完全吸收,便可将糯米饭搓打成一个个雪白的大饭团了。紧接着,便用清洗并煮制好的老笋壳叶或大竹叶将糯米饭团依次捆扎好,然后便可全部盛入大木甑中加火蒸煮了。 黄粑蒸煎都是非常非常美味的。 如今在外工作,很少能在鬼节赶回家中,奶奶年纪也大了,她那年纪的老人更不知道如何邮寄东西。所以有时候突然想到鬼节来了,突然想吃黄粑,基本上都是淘宝网购,上面可供选择的商家很多,就不一一推荐,本人一直觉得网购选择太多等于纠结,所以朋友给推荐关注了一个微信商城叫“家有在线”,说是专注贵州特产的,大家也可以试试。 说到黄粑的起源,还有个难以考证的小故事。时间一直追溯到三国时期,那时的贵州,还被称作夜郎(相信大家听过夜郎自大的故事吧)。据说那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当时正率兵平定孟获,在夜郎国与那黔中洞主作战。一日,蜀军正埋锅造饭,突然探子来报,说有蛮军临阵。诸葛亮一听,于是下令出战,没几下,便打退了黔国洞主的人马。也不知这诸葛军师是何用意,你说胜了就胜了吧,可他既不顾穷寇莫追的忌讳,也不顾这帮军士的饭还没吃,下令大军乘势穷追蛮军上百余里。这一追倒也没什么,可就急坏了这军中的火头军了,久等部队不归,可这煮着的豆汁儿和米饭不能浪费呀,本来就没带多少粮草,怎么办呢?诸葛军师一看这情形,只好命将士兵把未用的豆汁儿与米饭掺和到一起,放到大木甑内加火蒸煮以保其不馊。等大捷而归的士兵回营,这被豆汁儿掺和过的米饭已足足蒸煮近两日(当然,那东西也蒸了两日。),又累又饿的士兵们急忙分食,谁料这米饭已成另一番模样,不但色泽黄润,而且味道甘甜香软,吃起来更有一番滋味,士兵们还以为是军师用来犒劳他们的美味,三下两下便让几大木盆吃得见了底,从此就有了黄粑的雏形。碰巧劳军当地百姓遇到,见此物如此美味,也仿此手法制作,一千多年的世世代代延续下来,又经过多年的改造与传承。这不,贵州便又多了这么一道美味———黄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