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之化身——卡梅隆制造《阿凡达》的14年
Field
神之化身——卡梅隆的三位一体 2009年年末,一部名叫《阿凡达》(avatar)的电影正受到前所未有的瞩目,单单因为它的导演是詹姆斯.卡梅隆,这个名字就足以让影片罩上一层朦胧神秘的迷人光辉,而更为振奋人心的是,它的诞生必将成为电影技术史上的又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里程碑。 《终结者》、《异形》、《深渊》、《终结者2》、《真实的谎言》、《泰坦尼克号》,这位从无败笔的导演至今仍坐拥着影史巅峰票房的辉煌纪录,在影迷眼中被视作“神”一般的存在。下面就让我们透过三个关键词,来拆解一下这位“神之化身”的三位一体。 科幻迷:热爱始自高中时代 饱读经典走向大师 詹姆斯.卡梅隆从小热爱科幻,他也自认为是一个疯狂的科幻迷。高中时代,他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读科幻,甚至上课时还把科幻书放在课本后面偷偷看。卡梅隆阅读科幻书的数量惊人,他所痴迷的作家也都是科幻界的大师级人物:阿瑟.C.克拉克(ArthurC.Clarke)、罗伯特.安森.海因莱因(Robert A Heinlein)、雷.布莱勃利(Ray Bradbury)、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他那痴迷曲棍球的老爸一次次扔掉他手里的科幻书,也依然没能遏制住他对科幻的狂热。 正如阿瑟.C.克拉克不但是一位科幻作家,还是一名宇航学家一样,卡梅隆不仅对科幻如痴如醉,也对探索他身处的这个宇宙充满了极大的热情。 在《泰坦尼克号》之后,他拍摄了关于俾斯麦战舰遗骸(《重返俾斯麦战舰》,2002)、泰坦尼克号遗骸(《深渊幽灵》,2003)和失落的耶稣坟墓(《失落的耶稣坟墓》2007)的纪录片。他还一直主张将人类送上火星,并在1999年发表演说支持非盈利组织“国际火星协会”(The International Mars Society)。在不久前一次杂志采访中,他一脸坦率的说:“我之所以会拍《泰坦尼克号》,唯一的理由是因为这样我就能有机会嵌入深海中一睹海难现场了。” 直到今天,卡梅隆说他仍搞不清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从一个科幻书痴变成一个将自己在纸上画的飞船、异形呈现在银幕上的视觉匠人。但显然,在这背后,科幻一直是他展现奇思妙想的枢纽,也是他的影片中故事展开的动力。 技术狂:卡车司机沉迷模型 不懈追求终成霸业 翻开卡梅隆的电影履历,你会发现他的生涯一直和电影技术紧密相连。1977年,和朋友一起看乔治.卢卡斯的经典科幻片《星球大战》的经历,从此改变了这位22岁卡车司机的命运。这位大学辍学生当时深受阿瑟.C.克拉克《2001太空漫游》的荼毒,沉迷于摆弄自己的太空模型。而《星球大战》带来的启发,让卡梅隆恍然大悟:唯有电影技术才能让梦境成真。从此他依然继续摆弄着他的模型,只是手里多了一部16毫米的摄像机。 1980年,卡梅隆在B级片之王罗杰.考曼的影片《世纪争霸战》中谋得了电影圈的第一份差事:负责片中太空飞船的特技模型,他的模型经验终于有了用武之地。靠着努力,他成为罗杰的艺术总监,并在第二年为自己赢得了亲自执导的机会,于是便有了电影《食人鱼2:繁殖》。这次和意大利仍可怕的合作经历,让他下定决心发誓只拍自己的电影。从此,便有了1984年的终结者、1986年的《异形2》,以及之后里程碑意义的《深渊》(1986)和《终结者2》(1991)。卡梅隆和特效大师斯坦.温斯顿开拓性的合作,让观众见证了用崭新的影像技术打造的银幕形象,电影特效从此被领入数字CG的新纪元。 从卡车司机到卡大导演,卡梅隆以他构筑梦想的不懈追求,逐步成为了一位引领、推动影像技术革新的先锋。如今在好莱坞特效领域,詹姆斯.卡梅隆这个名字俨然已同乔治.卢卡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相提并论,美国视觉特效工会(Visual Effects society)还将在明年的颁奖典礼上授予卡梅隆终身成就奖以表彰他的贡献。 故事王:高烧梦带来终结者 讲好故事才是王道 卡梅隆“技术狂”这个名号,常常让人忘记了他身为一名“故事王”的天才。他的电影总能征服广大的人群,并让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会对片中的人物和桥段津津乐道。 事实上,每一步打上“卡梅隆作品”的电影之所以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出神入化的特效”之外还因为它们都有“扣人心弦的故事”。也正是卡梅隆本人撰写的精彩剧本和他身为导演高超的叙事技巧,才让这些作品如此出色,而他的剧本更成为了他坚持“只拍属于自己的电影”的敲门砖。 1984年,卡梅隆在一次发高烧做梦时产生了一个灵感,这激发他写出了《终结者》的剧本。这个精彩的剧本被他攥在手里不愿出手,最终他找到了一家小电影公司投资,让他得以亲自用镜头讲述了这个故事。1986年,他又成功的用自己的剧本打动了《异形》女主角西格尼.维弗出演由他执导的续集。之后,1991年的《终结者2》、1994年的《真实的谎言》和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这些席卷全球的票房大作,无一例外在震撼眼球的同时更把动人的情节印在了观众心里。 这些精彩的故事都是出自卡梅隆之手,他清楚的知道:影像技术永远只是一种手段,而运用这些手段的目的只有一个——讲好故事、征服观众。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卡梅隆对影像技术越来越娴熟的运用,但这些技术在他的影片中起着服务于画面和剧情的作用,绝不喧宾夺主。 可就是这么个“神一般无所不能”的詹姆斯.卡梅隆,却有一个故事让他魂牵梦萦了整整大半个人生…… 14年前的一盆冷水 高中时代的卡梅隆,便爱提笔写下脑中那些发生在遥远星系的故事。在看过《星球大战》之后,他和两个朋友合写了一个名为《异种》(Xenogenesis)的剧本,并说服当地的牙科医生资助2万美金拍摄了一支12分钟的片段。那是1978年,卡梅隆希望能用这个短片吸引到好莱坞投资,让他能够拍摄一部自己的《星球大战》。然而,这次尝试却失败了,卡梅隆只得暂时收起自己的念头。 之后17年过去,随着《异形2》、《深渊》、《终结者》、《真实的谎言》在全球范围创收10.1亿美金,这个越来越会“烧钱”和“挣钱”的导演又开始盘算起那个最初构想的星际故事。 1995年春,一篇82页的早期剧本成形了;一名瘫痪的军人来到遥远的名叫“潘多拉”的星球上……这便是《阿凡达》的故事雏形。卡梅隆兴奋地将这个拍摄计划放在了《泰坦尼克号》之前,并在他自己的特效公司“数字领域(Digital Domain)”额会议上陈述了关于《阿凡达》的构想。然而,他立刻就被告知,以当时的电影技术根本不可能实现他完成这部电影的理想要求。这对卡梅隆犹如当头一盆冷水,这位完美主义者只好悻悻地收起手中的剧本,转而投身去重建一艘名叫“泰坦尼克号”的沉船和世界上最大的室内泳池。 泰坦尼克号后的新起点 1997年,《泰坦尼克号》问世后成为有史以来最卖座的电影,在高额的票房之外,还囊括了多达14项的奥斯卡提名和11项奥斯卡奖,巨大的成功给了卡梅隆更大的施展空间。人们兴奋地期待着他下一部开拍的影片,这时他却销声匿迹了。接下来的十个年头里,卡梅隆几乎淡出了公众的视线。可有谁知道,他对《阿凡达》的执着和对技术的探索其实从未停止过? 在《泰坦尼克号》之前,卡梅隆曾为环球影城主题公园拍摄了一部名为《终结者2:3-D版越空之战》的影片。这部影片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严格意义上讲,这并不单纯是一部3-D电影,而是一个由真人互动游戏、舞台表演、3-D(其实是4-D)电影组成的娱乐项目。不过,也正因为它不止是一部电影,所以它也不能简单地在一般的3-D或4-D影院放映。世界上只有美国和日本的三个环球影城能看到这个娱乐项目,这也导致它在影迷中的知名度远远不如卡梅隆的其他两部《终结者》。然而,摄制这部影片的过程却让卡梅隆瞄准了一项会改变未来的新技术:3-D。卡梅隆认定只有3-D立体的画面才能达到他想要呈现的《阿凡达》世界的效果。 潜入水底检验新系统 然而即便是在十年前,3-D技术也远未成熟,观众们带上红绿镜片观看立体影像,时间一长便会感到头晕。卡梅隆明白这是他要为《阿凡达》攻克的第一道技术难关。于是。两个月后,和他合作过《泰坦尼克号》的水下摄影师文斯.佩斯(Vince Pace)收到了一张从洛杉矶飞往东京的头等舱机票。在东京的索尼高清摄像机研发部,文斯见到了卡梅隆。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他们和索尼的工程师们一起,着手改进一种新型的、轻便的3-D立体摄像系统。他们做到了,当时卡梅隆的第一个念头是将它先运用于拍摄一部关于火星的影片,甚至打算坐航天飞机来完成这项拍摄。不过在这之前,为了检验这套系统,他尝试将用于非常有考验性的水下摄影,结果便是有了之后两部IMAX 3-D的深海纪录片《深渊幽灵》和《深海异形》。 也就是这时候,彼得.杰克逊的维塔工作室在《指环王2》中创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角色“咕噜姆”,罗伯特.泽米基斯在《极地特快》中运用的“表情捕捉”技术也启迪了卡梅隆——通过捕捉真人的表演已经可以让计算机生成的CGI角色达到高度的拟真。他的思绪一下子从火星直接飞到了更遥远的潘多拉星上。这个技术狂人敏锐地判断出他可以改进这些成型的技术,再将他的3-D摄像系统与之结合发挥魔力,创造出《阿凡达》的世界。 半分钟引来两亿美元 2005年春,虽然3-D银幕在美国的普及率尚不理性,但卡梅隆看准3-D已经是大势所趋,时机已经成熟。他首先找到因他转了个满钵的二十世纪福斯公司,希望对方掏出一点钱来(几百万美金),让他可以拍摄30秒的片段验证他的想法。5个星期后,这支片段拍完了,特效部分是由卢卡斯的工业光魔来完成的。效果如同卡梅隆所预期的,他很顺利地打动了福斯公司的高层们,又得到了1.95亿的资金。 当时,卡梅隆手头已有另一项拍摄计划:把日本科幻漫画《铳梦》改编成电影。由于《阿凡达》和《铳梦》会使用几近相同的技术来完成,卡梅隆打算同时推进这两部影片,并以“计划880(Progect 880)”的神秘代号来掩蔽《阿凡达》项目。这之前,卡梅隆那篇82页的早期剧本已经在网络上流传多年,当《阿凡达》被重新提上日程时,网上的剧本也随即被删除。《阿凡达》项目随之浮出水面,卡梅隆选择把《铳梦》押后,正式开始制作《阿凡达》。 创造语言打造新世界 28年后,50岁的卡梅隆终于如愿以偿,得以实践他22岁时的宏大梦想——打造一部足以匹敌《星球大战》的科幻史诗。不过,光靠最初82页的剧本,离形成一部电影还有很远。要让《阿凡达》里凭空想象出的世界真是可信,他需要各个领域的专家来帮助他丰富和完善各种细节。 2005年8月,卡梅隆首先写信给南加州大学教授保罗.R.弗洛莫(Paul R.Frommer),请他为剧本里的潘多拉星居民“纳美人”(Na'vi)创造一套完整的语言体系。弗洛莫在十三个月之后交出了一本小册子,里面全是他创造的外星词汇。卡梅隆一面让弗洛莫去教演员们开口说这门从未有人讲过的语言,一面开始根据这本词典来命名潘多拉星上的生物。 他又请来了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植物学系主任朱迪.霍尔(Jodie Holt)为他创造的植物描绘出以科学为依据的细节。他还聘请了一位天体物理学家、一位音乐教授和一名考古学家来设计潘多拉星的大气密度和一种三声阶的异族音乐。这些最后则由一组人编撰成了一本厚达350页的“潘多拉百科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套完整的生态和文化。 直到2006年4月之前,卡梅隆一直埋头在剧本的完善上。2006年8月,维塔工作室签约加入,与卡梅隆的“数字领域”联手制作《阿凡达》。与卡梅隆合作无间的特效大师斯坦.温斯顿也参与进来,帮助卡梅隆进行片中元素的视觉化设计。 12.18共同前往潘多拉 在卡梅隆的设想中,《阿凡达》不仅仅是要讲述一个前所未闻的故事,更要呈现一个超越想象的世界。这个完美主义者耗时整整4年和世界最顶尖的CG工作者们努力把这个世界打造成足以乱真的3-D立体幻境,而这一切,在今年12月18日就将得到全球观众的检验。《阿凡达》能否将观众于银幕的距离缩到最短,开辟一个全新的视界,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你相信有平行时空吗? (lefthandle)
- 喜欢一个想女孩 很像沈佳宜 (Tim)
- 一直想问,你会参加沈佳宜/柯景腾的婚礼吗? (查无此人)
- 喜欢的女孩被别人追走了怎么办? (假面。很适合)
- 卯足了劲,让我们冲向夏天吧! (小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