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名剧团系列之——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的生命传承
天淡雲閑(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一九五三年,经中央文化部批准,建立实验性的福建省梨园戏剧团,如烟散去的梨园子弟重新聚到一起,开始了梨园戏的抢救、薪传、研究、发展工作。一九五四年,以整理上演的传统名剧《陈三五娘》及折子戏《入窑》等参加华东戏曲汇演,一举夺得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导演奖、音乐奖、舞美奖、乐师奖,苏乌水等四名演员获一等演员奖,从此,这一濒于灭绝的剧种以古朴优雅的姿态重现剧坛;一九五五年,该剧又获中央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剧本奖,在戏曲界享有卓著声誉;“上路”老戏《朱文》手抄本的发现并整理上演,为梨园戏赢得了“活文物”、“古南戏活化石”的美誉,蜚声海内外;在老艺人的帮助下,剧团先后抢救、整理并上演了《朱弁冷山记》、《高文举》、《吕蒙正》、《李亚仙》、《苏秦》、《刘文龙》、《郭华》、《王魁》、《董永》、《王十朋》等一批优秀传统剧目;二零零零年伊始,剧团加大抢救传统剧目力度,整理上演《陈三》、《蔡伯喈》、《刘智远》、《蒋世隆》、《朱买臣》、《尹弘义》等剧的优秀传统折子戏,共计16出,特别是《陈三》一剧的抢救性排演,更是引起国内及港台地区文史界、戏曲界的广泛关注;一九五五年、一九五九年、一九八五年、一九八八年、一九九六年、一九九八年剧团六次奉召晋京,在中南海及北京等剧场进行演出,先后以优秀传统剧目与新创剧目获文化部嘉奖。其中新编梨园戏《节妇吟》获首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出奖、第四届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荣登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各奖项榜首;新编梨园戏《皂隶与女贼》获文化部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董生与李氏》获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新编历史剧《蔡文姬》以其对人物的独特认识和文化关怀获得广泛好评;一九九零年文化部授予全国剧团管理先进团体称号;一九九一年被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建团以来,在福建省及全国性会演及比赛中,共有一百多人次获得较高奖项,现任团长曾静萍更是以其精美动人的表演艺术,成为福建省第一个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奖”获得者;1999年剧团参加首届上海国际艺术节,龚万里凭着出色的演出,获得上海“白玉兰奖”。 梨园戏的生命在一代又一代的言传身授中延续,梨园子弟不是把她看作一条静止的长河,而是融入其中,在尊崇和固守的同时,不断的发扬光大。 梨园戏所具有的博物馆意义和文化遗产意义是其传播的文化优势和沟通优势,2002年,作为我国“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被亚太文化中心列入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梨园子弟努力在保护和传播的良性互动中寻求平衡,自八十年代以来,剧团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两次召开“南戏艺术研讨会”,结集出版论文60余篇,出版《南戏新证》、《梨园与梨园戏析论》、《梨园戏艺术史论》等著作,协助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出版《泉州传统戏曲丛书》,同时加强与世界各国文化艺术团体、学者的联系,先后出访意大利、日本、新加坡、菲律宾、印尼以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在固守传统艺术的同时,以面向世界的姿态和语言,赢得不仅是荣誉上的、更是文化艺术价值上的广泛承认。 以尊崇守望传统、以感悟用心传承、以思考发展传播。梨园戏有着厚重的历史源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文史价值,是其他传统文化所不能比拟的,她身上凝聚着先民的心血,散发着中华灿烂文化的气息。 作者:林晓东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梨园戏老磁带 (病梅)
- 【剧讯】2012年12月18日19:30梨园戏《雪花公主》 梨园古... (天淡雲閑)
- 福建省的最佳女演员曾静萍(撰文/苏彦石) (天淡雲閑)
- 20100614《陈三•大闷》曾静萍_天蟾逸夫舞台 (天淡雲閑)
- 走过的日子(撰文/曾静萍) (天淡雲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