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之隐公时鲁国地位与隐公的政治策略
来自:即梵(信你所不见即见你所信。)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在晋与郑、卫的帮助下平内乱,并成功东迁到洛邑,周王朝明显走向了下坡之路了。时值鲁孝公即隐公祖父37年,后隐公父惠公在位29年,到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已是周平王49年的事了。隐公执政第三年周平王崩,周桓王继位。 隐公执政时年龄不可考,共执政约11年。其执政期间,左传所交待出的国,除周外,共出现了26个国。包括,鲁、齐、郑、宋、卫、陈、蔡、晋、戎、宿、纪、莒、向、极、申、共、邾、夷、虢、南燕、滕、薛、郜、郕、许、戴(即载)。尚未出现的包括秦、楚、北燕等大国,赵、魏、韩、中山尚未建立,吴、越没有消息。 观隐公执政期间,主要交待了鲁国在春秋初期的情况(实力较强)、隐公的政治策略(主要是与宋、卫、郑等大国的友好、结盟与利用,并侵夺极等小国,使滕、薛等小国附属)、死因和鲁桓公上位的前景、鲁国个别家族先祖情况(臧、展等),其次是交待了郑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强国的;宋、卫如何因内乱而衰落变为弱小;陈国的腐败先兆;周是如何一步步失去天子尊严。两大政治集团是如何形成的。 隐公执政期间的主角是鲁与郑。其次是宋、卫、陈、齐。 隐公是在不太有利的情况下执政的。 隐公母亲乃继室的宋女声子,并非正夫人,由于周礼传统约束,所以隐公未能取得正统的继位权。而鲁惠公的正夫人--宋女孟子--无子或生子早死(不见于经传),故鲁其时没有完全符合周礼制的正统的接班人,唯鲁桓公母--宋女仲子--地位稍高于隐公母亲声子。恰逢惠公薨时桓公尚年幼(当时还不会象后来汉朝汉武帝托孤和清朝那样扶植幼主儿皇帝),所以隐公才有机会摄政从而执政于鲁国(奇怪的是鲁惠公死前居然没有指定接班人)。 隐公其时是“名不正必言不顺的”,多有大夫逆其命而行事之状(在执政期间,发生过费伯城郞,新作南门,不与众父小敛,不临惠公之葬等冏事),亦多无可奈何。然鲁隐公却并未因此借机惩治逆命大夫,多将能量目标指向国外,以扩大鲁及自己在国际间的影响力,借机求得自己在国内的稳定,并期望能够在菟裘养老。 隐公是春秋期间第一个摄政的君主,而且唯有其谥为“隐”,从谥来看,春秋战国再无谥为“隐”的,看来多有其深意也。 总观春秋鲁国十二公,有四位被杀,一位长期流亡在外(隐公、闵公被国内人杀死在国内,桓公、哀公被外国人杀死在国外,昭公长期流亡在外而死)。却多因国内大族势力强大,且多因三桓而起,由此或可知鲁国命运,其被楚所灭也在所难免也。非外力可灭多由内因也。 隐公元年所面临的鲁国,是国交甚孤立的局面:春秋前即一直与郑为敌(隐公亦曾被郑俘为囚,因贿赂尹氏而逃回,却也因尹氏而给了羽父杀已的机会),而与宋本姻亲之国,惠公死前又与宋交战,与齐国与无甚往来,惠公死时唯有卫侯来会葬而隐公却不能见。 到隐公死前,经过隐公的政治努力经营,通过求好于邾,与戎盟于唐,求成于宋,与郑结好,盟于艾始平于齐,天王派南季来聘,最终已与郑、齐结合成为当时两大集团主力之一,而宋卫陈蔡则归为另一集团,相对立了。 隐公的政治成果直接延续给桓公及其后人:隐十年已败宋于菅,桓公与纪、郑大败齐、卫、燕联军,庄公伐齐失败而次年则败齐桓公于长勺,庄公又侵宋,败齐、宋联军,次年又败宋师于鄑。至庄公止,鲁除一败给齐外,共四败宋、两败齐、一败卫、燕,就是到了齐桓公称霸的初期,鲁仍然不弱于齐国。而且鲁国经常侵凌邾、纪、戎、莒等小国,其它如滕、薛等小国经常朝鲁。郑、鲁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至楚强大与晋争霸后,郑国受到楚晋夹击而逐渐衰落,鲁亦失去盟友而与郑共享命运了。 我们可以从隐公的处事行为看出: 1、面对国内事务十分小心谨慎。 “费伯城郞”而隐公无所表示; “改葬惠公”时“公不临”;众父卒时公亦不与小敛;母亲去世,隐公亦按非夫人的身份为母亲安葬;遵循礼制,表明摄政身份。 有人“新作南门”,公亦无所表示; 臧僖伯卒,隐公为之“葬加一等”。 羽父请隐公为无骇赐谥与氏时,公谨慎地问请众仲而实施,赐其“展氏”。 2、面对国际事务立场与态度十分明确,最终参与建立了春秋初期的两在政治集团之一。 放弃前嫌(惠公与宋之战),而主动借姻亲求成于宋,与宋人盟于宿,在与卫并未断绝关系的情况下,欲图借宋重新走上政治舞台(春秋初期宋、卫为强国)。母亲去世后即与宋开始疏远直到断交,特别是宋乱之后。 为了加强与宋的关系,曾“将寻宿之盟”,却“遇于清”,后由于宋参与了卫州吁之乱,而与郑国为敌,隐公在咨询了众仲关于州吁的政治意见后,确定宋、卫已乱且州吁必无有所成,明显看到郑国的崛起与强大(郑与宋卫之间多次交战都以郑取得优势告终),看到郑与齐结盟的实力,自此就开始摆脱与宋的关系,并毅然断绝了与卫的关系,确定了与郑、齐走向同一集团。 宋曾侵邾田,而隐公借使者语言失误为由,不但没有帮助宋国,反而借宋国之手为自己惩罚了邾(邾曾私约公豫出兵一事)。 郑在与宋、卫交战较疲惫时主动与鲁“渝平”,鲁能够在此时与较强大的郑国建立的关系自然是政治有利,此举亦引出了齐国,齐看到了鲁的份量,与鲁盟于艾。至此郑、齐、鲁三国结盟。 郑稳定了鲁后即开始侵陈并大获,只身与宋、卫、陈、蔡集团作战。隐七年,宋与郑平后(估计是郑的政治假象),鲁又借机为宋讨邾,再次惩罚邾这样的小国。 郑以王命讨“宋不王”时,公“居然”一怒即绝宋使,明确表明立场在郑与天王侧。立即行动:与齐共谋伐宋。伐宋败宋于菅。 又,与齐、郑一起伐许,“齐侯以许让公”,而公则不受,表明政治道德与策略。 3、擅长利用周边小国为自己服务。 元年首先利用身边小国邾国结盟,表明自己实质的政治身份和能力。 次年又与戎盟于唐,进一步发展国际政治关系。 将妹妹嫁给纪国,结好于身边小国。 通过纪又与莒建立关系。 滕、薛等小国来朝。 4、与周天王保持友好关系,取得政治支持。 六年冬京师告饥,鲁动员宋卫齐郑为周籴。后天王派南季来聘。 至此,鲁国国际政治势头良好: 鲁其实已牢牢控制住了身边的小国:灭极,结纪、莒(含向),滕、薛来朝,与戎结盟; 与邻之大国齐结盟; 与正在崛起的强国郑国结盟; 与动乱频繁的宋、卫、及陈、蔡绝交; 与周天王保持良好政治关系。 而国内则借机充分表明自己摄政身份,尊重并听取能臣众仲的意见;对于未能听取臧僖伯意见表示其憾并加一等而葬;对于逆其命而行事者无所表示亦无所惩罚,以稳定为主;对与桓公有关的事处理小心谨慎而符合礼制。 如此,鲁能够不强大吗?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海归博士的《左传》奇想 (刘勋春秋史)
- 《春秋左传精读》:配彩色地图册的《左传》“一站式”新读本 (刘勋春秋史)
- 我的新书《救世:子产的为政之道》 (刘勋春秋史)
- 春秋史新书《春秋十日谈》 (刘勋春秋史)
- 緣起 (長沙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