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传》之隐公看郑国之崛起
来自:即梵(信你所不见即见你所信。)
如果春秋及左传不是以鲁史为基础,鲁隐公执政期间的主角应该是郑国之郑庄公。 1、政治基础与传统良好、 郑国自其桓公建国,经郑武公至郑庄公,仅第三代。至隐公元年时,郑庄公年方36岁。郑武公曾追随父亲协助周平王平乱东迁,因此庄公自年轻时已具有了相当的政治经验。 2、力争内部政局稳定统一,策略明确。 隐公元年时,郑庄公正于当年掘地及泉接回母亲。在处理母亲及弟弟公共段的问题上,即内部政治斗争上,庄公表现出了熟练的政治经验与手段。妥善处理好了在其它各国都是相当棘手的问题,保证了郑国的政治稳定和策略的延续。周平王东迁,主要得力于晋与郑。晋当时仍然是分裂的,为翼和曲沃二国,经67年后方合并而强大。而郑国当时正面临着分裂的危险,在内部潜在分裂一段时间后,庄公把握时机,终于使郑国复合而为一,郑由此渐强。观它国形势,多因内部争权分裂而衰落。无论史家如何评价庄伯,郑国毕竟度过了危机并走向了强大。当今史学家均称春秋初期有郑庄小霸。 3、强硬的政治策略与明确的远交近攻的外交手段。 怨王贰于虢,导致历史性周、郑交质。一旦周桓王即位将畀虢公政则立即取温之麦和周之禾予以报复。 州吁之乱,卫联宋陈蔡一起借口公子冯而伐郑,郑毫不示弱,以一国敌四国仍明显具有优势。 郑与卫、南燕战,败卫、燕师。表现出了明显的军事优势和军事策略,且人才济济。 周已将政将与虢公后,郑伯仍然朝周,但王不礼焉,郑不来矣。 借机与宋及陈平。郑公子忽与陈结政治姻亲。但却并不重视与陈的这种姻亲关系。故先配而后祖。 借齐国而终与宋、卫平,回报即“以齐朝王”。政治交易明显。 在与齐鲁建交的基础上,郑国充分准备,以宋不王为借口讨伐宋国。并联合齐鲁对付宋卫陈祭。两大政治集团在春秋初期在郑国的影响下终于形成。 北戎侵郑时,郑又表现出了明显的军事策略和优势,大败戎师。与卫国后来被戎灭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郑国以一国独战宋卫蔡三国而在胜之。终入宋。又入郕。 一言不合即与息战于境。大败息师。 又以虢师代宋,大败宋师。 4、明显具有长远的政治眼光。 借宋乱而纳公冯,并一直致力于将公子冯送回宋国继位(远期政治筹码),直到鲁桓公初期借华督之乱而成就了郑庄公的政治目标。 宋曾向鲁乞师而隐公未许,郑由此看重鲁国,趁鲁宋交恶,于隐公六年与鲁渝平。跨过卫国直接与鲁国建交。隐八年又找借口与鲁易许田。 郑曾看好曲沃庄伯,而助其伐翼侯。曲沃叛王后,王命虢公伐曲沃而郑庄伯不参与。立场坚定。 郑伯帅师侵陈,大获。乃因陈侯太小看了郑庄公:郑何能为? 郑师入郜,入防,皆归于鲁而不贪其地。旨在取得鲁国的长期支持。 郑联合鲁齐伐许。伐胜后的政治安排相当得体。且明显有政治眼光。 综观郑国在春秋初期,克段后,再次伐卫,侵周,抗宋卫陈蔡联军,败南燕,伐宋入其郛,侵陈大获,以王命伐宋不王,大败北戎,合齐鲁伐宋取二邑,败宋卫蔡三师,又入宋,会齐鲁灭许,大败息师,再败宋师,又败周虢卫蔡陈五国联军(桓公五年),救齐再败北戎(桓公六年),合齐卫伐鲁战于郞,最后使齐卫宋鲁郑盟于恶曹。成就了小霸事业。 至战国初期,郑、韩屡战而郑常胜,终于内乱而为韩所灭。惜哉! 童书业:盖郑为新兴之国,商业又较盛,经济富裕。当春秋之初,周室已衰,齐、晋、秦、楚未兴,郑庄雄桀,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地位,又结交大齐、强鲁,近攻宋、卫、陈、蔡,甚至击败周王所率之联军,纵横一时,几于霸主。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海归博士的《左传》奇想 (刘勋春秋史)
- 《春秋左传精读》:配彩色地图册的《左传》“一站式”新读本 (刘勋春秋史)
- 我的新书《救世:子产的为政之道》 (刘勋春秋史)
- 春秋史新书《春秋十日谈》 (刘勋春秋史)
- 緣起 (長沙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