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原教授谈“读好书”与“好读书”

Y

Y
2016-09-08 10:09:39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Y

    Y 楼主 2016-09-08 10:10:17

    四 上流与下流 陈平原先生提到他在上海参加过的一个名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的演说,提到了一个说法:只读上流的书和下流的书,不读中流的书 。中流的书往往人云亦云,忽略精神领域的部分。而下流的书是“泥沙混杂,可以淘金”。下流的书谓之“下流”,其实常常是因为社会偏见,或因先知先觉而引起人的不理解。敢于读下流书,敢于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下流书,其实是一种博学的方法。鲁迅,海德格尔,卡夫卡等人都爱化俗为雅,而钱钟书就敢于读下流的书,所以在学术上另是一番天地。他说,只读高雅的书,就会陷于清高,清高得单薄。要知道下流书的张力,明白经典与现代通俗的区别,掌握用笔的分寸,学术与文章才有厚重感。 五 高调与低调 无论读什么样的书,是深是浅,是熟是生,是粗是细;读书须切合心境,符合能力,才能找到趣味。会读书的人,都会以此来摸索一套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总的来说,读书不过两种姿态: 1高调,居高临下,认为古人都很笨; 2 低调,高山仰止,认为古人都很崇高,都会仰望先人 。 这两种姿态来读书写作各有其好处:前者的文章往往能气势如虹,这是当代人读书的大趋势;后者文章常体贴入微,,这是古代人的惯例。但我们在读书时,不仅要看到书好的一面,又要看到坏的一面。在大学中,哪一本好的古籍,读通就够了,什么叫读通呢?把古人拉在你的水平之下,学会与古人对话。钱穆先生曾说,读一本书,就要了解这本书的精神所在,不能奢望全部满意,但也不能吹毛求疵。 陈平原先生就这个话题作了幽默的总结:读书不要替古人担忧,古人笨不笨和你没关系,你只要以自己的视角来看就是了。 六 文字与图像 当今社会正处于图像的世界里,图像往往比文字更具冲击力,刺激更直接。现在,蚊子传播反而走向边缘化。鲁迅先生就十分钟爱图画。他说,连环画担当着启蒙文学,传播知识的角色。还说过,将来幻灯片的教学,一定比较远的将以更出色。其实,读图与读文字,都是必要的。图像能够 帮助展现出文字所不能表达的另一个层次,弥补文字的单薄。但读图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这牵涉到审美意识形态的问题。纯文字固然有其局限性,但陈平原先生坚信,文字是不可替代的。 七 博物馆与图书馆 博物馆不同于美术馆。博物馆能展现集中度日常生活,让现在的人了解先民的生活状态,是传授知识的最好途径。书中读不到的,不能深刻理解的,在博物馆中能得到理解。走进博物馆于图书馆,了解其对传播人类知识的重要性,比上几节课重要的多。要学会把课堂延伸到社会上去。我们学习艺术史,学习艺术欣赏,要从读书中了解人生的趣味,提高修养。这对当代社会意义十分重大。 陈平原先生的演说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其间掌声笑声不断,让我们感受到了他渊博的知识与突出的人格魅力,希望大家能从讲座中学习到怎样做一个合格的读书人。

  • Y

    Y 楼主 2016-09-08 10:10:47

    读书有三种境界: 1、好读书,求甚解——这是学者的作风; 2、不好读书,求甚解——不看书也能说,这是豪杰; 3、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是文人,文士。 陈平原先生说,他最爱的便是第三种境界,为读书而读书是不能领略书的精髓的,陶渊明式的随兴而读,不求甚解,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695379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