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商业片与艺术片之争
来自:行歌追月(业余导演)
早上看到报上老谋子的一段访谈,他说“我觉得当下我们不要过分地扬文抑商。以我的经历来说,我拍《活着》、《秋菊打官司》啊,大家说好样的,有人文精神,我一拍商业片,大家就说你堕落了,失去了深刻性。年轻导演也是这样,很难有人敢说要拍商业电影,而拍小众电影一得奖,自己立马任重道远了,基本就是这样惯有的评价方式。电影文化的传承是一个长远问题,关键是当下做什么。宁浩就是靠商业片成长起来的年轻导演,现在有了江湖位置,既然有这样的例子,我希望以后能够再多一些。” 商业片与艺术片原本在国外不是那么对立,因为各有各的活法,但在中国好像两条道路的冲突尤其激烈。一些导演以市场为导向,紧跟国内大多数观众的消费口味,专攻商业片,有成功的如冯小刚;也有的始终坚持电影的艺术价值看不惯商业片在中国一统天下,如娄烨王小帅;还有是逐渐转型,如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都逐渐转型变身商业大片大腕。从趋势看,越来越多的导演开始加入到拍商业片的队伍——谁不想名利双收,先赚一票再说。 到底谁对谁错,或许没有对错。必须从电影本身说话。文艺片中也有烂片,商业片中也有精品。关键是电影本身的制作水准。不仅要有好的导演,还要有好的剧本。烂片之所以是烂片可能根源就在编剧。我在网上找到一些相关报道很说明问题。 目前的现状——枪手代笔闭门造车 “导演是踩在编剧肩膀上的,可现在很多编剧肩膀很软,导演一站上去就垮了。”吴天明导演在现场毫不客气地指出了目前编剧们普遍的浮躁心态:“有些知名编剧现在已经不写了,而是雇用一些枪手,一稿出来就再也不改了;更多的编剧,根本不体验生活。”吴天明还现身说法,在拍摄《首席执行官》时,他曾经邀请过一个知名编剧与他合作,“人家在体验的地方呆了3天就要走,说10天就可以交稿。我提出意见,对方却说"这年月谁还体验生活啊"。” 真事迹拍成假大空 吴天明曾在好莱坞生活过5年,他说:“好莱坞每年大概生产200部左右的电影,而在各大电影公司手里转的剧本有十万个,可想而知,编剧的数量有多巨大。而去年,国内拍摄了402部电影,照理说应该有4千多个编剧在支撑,可实际情况1/10都不到;在这402部电影里又有多少好剧本,我看少得可怜。” 谈到中国编剧的水平时,吴天明更是大为感慨:“在美国的5年中,我看了900多部电影,得到一个结论——好莱坞的影片主题大多数都是"真善美",但中国的有些导演却把镜头对准中国的垃圾堆,极力表现假丑恶、父子相残、凶杀通奸……拍这样的电影干什么?有伤民族的自尊,这是一种价值观的混乱。” 编剧的境遇 “现在编剧的地位都到了什么境遇?海报里压根找不到编剧的名字。这年月,想当编剧的少了,想改行做导演、制片的人多了;自主原创的少了,闭门造车的多了。现在圈里流行这么一段话"忽如一夜春风来,所有经典都重拍,四大名著挨个来,观众都吃回锅菜"。”谈到编剧的现状,编剧维权的发起者王兴东激动地表示,“四大名著”将陆续被重拍的状况,就是对编剧界缺乏创作激情的力证。 和张艺谋、陈凯歌合作过电影《活着》、《霸王别姬》的金牌编剧芦苇说,也曾经被忽悠过:“我写过一个电影剧本,一分钱也拿到,结果那个片子还得了大奖,这样的经历还有好几例。”大编剧的境遇尚且如此,就更别提那些小打小闹的编剧了。 王兴东:好编剧首先是思想家 发起编剧维权的王兴东面对吴天明的发难虚心接受:“不是每个编剧都是优秀的,也的确有一些拿了钱就走的编剧败类。”在王兴东看来,冯小刚是最好的编剧,陆川、贾樟柯等从编剧转行导演的也实力不俗。“在数字化的时代,连8岁的小孩都能通过DV拍出精彩的作品,我们不缺少好的导演、好的演员,但缺少好的编剧。好编剧首先是思想家,而且要自律,多深入生活,这样才能创作出好剧本。” 话音未落,吴天明导演忍不住插话道:“猪能当导演,但猪不能当编剧。”一语逗乐全场。 赵葆华:忍受寂寞才能成就辉煌 《电影》杂志社主编、编剧赵葆华说,目前中国一线编剧都是50岁以上,年轻的编剧太少,将来中国编剧的发展令人担忧。赵葆华说:“优秀的编剧要有好的定力,一部好戏出来往往是导演、演员在台前享受鲜花和掌声,而编剧只能在幕后忍受寂寞。尤其是年轻编剧的心态一定不能浮躁,要能沉下心来用心创造优秀的剧本。只有忍受寂寞,才能成就辉煌。”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公社观影:《感谢你抽烟》多园青年旅舍 2025.4.25 (小宁波)
- 公社观影:《野兽的青春》多园青年旅舍 2025.4.18 (行歌追月)
- 公社观影:《甜美的梦》多园青年旅舍 2025.4.11 (行歌追月)
- 公社观影:《追讨者》多园青年旅舍 2025.3.28 (行歌追月)
- 公社观影:《塔利》多园青年旅舍 2025.3.21 (小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