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翁著《还原与给予》(方向红译)简介
哲夫成城

自笛卡儿以降的近代西方哲学,以意识哲学占据主导地位。而海德格尔的横空出世,则让存在论几乎成为现代哲学的代名词。 与此同时,以德里达、勒维纳斯、H·亨利为代表的一批法国哲学家,不约而同地以现象学的方法踏上了超越存在论的道路。 马里翁以独特而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早期思想,以及前者对后者在微观意义上的影响。通过严格的文本学考察,马里翁指出,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所做出的突破,被海德格尔正确地理解为“被给予性”。 然而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所进行的还原的努力,却以失败而告终。这种失败的原因,恰在于海德格尔没有认识到“还原越多,给予越多”。 本书在形式上虽然分成六章,但从思路上看只有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讨论胡塞尔。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实现了一场意义深远的突破,可这种突破究竟突破了什么?这种突破的意义究竟何在?德里达从《逻辑研究》“第一研究”出发给出了在场形而上学的解释并由此引申出解构理论;海德格尔从“第六研究”出发指出了意识哲学的内在矛盾,从而走向了基础存在论。马里翁对此持一种奇特的立场。他一方面赞赏海德格尔的努力,批评德里达对胡塞尔的种种误解,但另一方面却坚定地站在德里达(以及勒维纳斯和亨利等人)所开创的道路上。他暗示,不是德里达的思路不正确,而是他对胡塞尔的批判没有抓住要害。那么,海德格尔是否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呢? 海德格尔从意识现象学内部出发对胡塞尔所作的批评让人有振聋发聩之感。海德格尔敏锐地指出了“被给予性”现象在《逻辑研究》中的重大意义,但同时他也发现,在胡塞尔现象学的两条最为基本的、看似无懈可击的原则(“回到实事本身的原则”与“一切原则之原则”)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无法调和的冲突,从这一刻起,海德格尔便开始了他的“弑父”行为,彻底告别了胡塞尔,建立起自己的基础存在论的王国。 马里翁在海德格尔从批判、转变到重建这种流畅的、浑然一体的逻辑整体中楔入了两个问题。胡塞尔意识现象学的内在矛盾是否必定意味着:第一,对自我的完全放弃?第二,走向存在论的合法性? 马里翁在第二部分中搁置了第一个问题,集中讨论了第二个问题。马里翁深入到海德格尔的文本,尤其是早中期文本以及相关的读书笔记和边注中,从直观到被给予性,从意识的平面性到存在的深度,从自我到此在,从存在现象到存在问题,从带引号的“存在论差异”到去引号的存在论差异,从“深度无聊”到作为存在的虚无,层层递进,一步一步地揭示出,海德格尔之所以在文本上表现出迟疑、犹豫、反复以及前后对立等等现象,其原因恰恰在于基础存在论本身并非如海德格尔所声称的那样基础。 如果意识现象学中的自我失去了直观性、明见性和构造性的特征,那么自我还剩下什么?如果基础存在论意义上的此在(Dasein)不再以存在(Sein)作为其基础,那么此在还剩下什么?在第三部分中,马里翁借助于帕斯卡对真正意义上的“深度无聊”的思考给我们作了回答,这剩下的恰恰就是我们所寻找的:Je hors d’etre (在存在之外的自我)和 La hors d’etre(在存在之外的此)。 全书的叙述和论证,回旋往复,跌宕起伏。时而让人绝望如坠深渊,时而令人欣喜如柳暗花明。在阅读中,我们既能体会到文的伸张、曲折和飞扬,也能感受到思的尖锐、无情及其给人带来的惊讶。 目录 前言 注释文献 引论:现象学本身 第一章 突破与拓展 第1节 两种解释与一项拓展 第2节 直观的诸领域 第3节 在场的完成 第4节 对含义不了解? 第5节 无直观的在场 第6节 被给予的明见性 第7节 作为问题的被给予性 第二章 存在者与现象 第1节 对存在论弃而不用 第2节 存在论的方法 第3节 “被还原”到当下客观性的“现象” 第4节 从不显现的现象到“存在的现象” 第5节 还原的两种含义 第6节 双重还原——“此在” 第7节 双重还原——虚无 第三章 本我与此在 第1节 笛卡尔在海德格尔道路上的形象 第2节 原初交锋的现象学主旨 第3节 第一个耽搁:未经规定的“我在” 第4节 第二个耽搁:世内存在者的持留性 第5节 “此在”作为对“本我”的“拆解” 第6节 “此在”作为对“本我”的确证 第7节 “本我”的重复性 第四章 存在的问题或存在论差异 第1节 突破与差异:“存在与时间” 第2节 显现与延迟 第3节 出现与按语 第4节 最根本的不可思议之处 第5节 “存在问题”无法还原到“存在论差异” 第6节 存在问题作为发问在存在者层次上的优先性 第7节 通过“存在论差异”无法认清存在论差异 第五章 存在与区域 第1节 存在论的可能性 第2节 作为“普遍的和真正的存在论”的现象学 第3节 匿名的存在论概念 第4节 对象性的形式特征 第5节 第一个不足:根据普遍性 第6节 第二个不足:根据还原 第7节 在存在之外的“自我” 第六章 虚无与要求 第1节 通向“存在的现象” 第2节 “此在”之情绪 第3节 虚无作为存在之诠释学 第4节 最后的呼声——要求 第5节 深度无聊 第6节 第三个还原 第7节 在存在之外的“此” 结束语:被给予的诸形象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黄作:“普遍的都是真的”——马里翁2017年中国行 (哲夫成城)
- 有谁知道马里翁的译作,最近到了什么程度吗? (星光皎月)
- 黄作:重叠的存在-神-逻辑学——论马里翁对笛卡尔形而上学思... (哲夫成城)
- 方向红:直观与被给予——兼述马里翁对德里达和海德格尔的评论 (哲夫成城)
- 徐晟|Làdonné:取主体而代之?——马里翁哲学管窥 (哲夫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