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日记:Scriabin 钢琴家 首先是 思想家
饥饿的孤独家(最近很想读读钱钟书)
这其实是我的一篇乐评,与喜欢Scriabin的大家一起分享。 斯克里亚宾的生死宛如宿命,圣诞节诞生,复活节离世。短短43年,宗教、哲学、神秘主义与他无法割裂开来。人们尊称他伟大的音乐家,他却喜欢在之前加上哲学家的称号。在他的哲学札记中他这样写道: 我是自由体,是生命,是梦想 是倦怠,是持续燃烧的渴望 我是狂喜,是炽热的激情,是虚无,亦是颤动 我是游戏,是自由体,我是生命,是梦想,倦怠啊,情感啊,世界是我,而我是炽热的激情 狂野的飞翔是我,希望是我,光明亦是我,我不断上升不断上升的创造力,经历了关爱、迷恋,凋零、毁灭,最终重生。 我是未知情感的狂怒激流,我是分割线,我是制高点。我,是虚无。 你,来自我记忆中光明后面的更深更深处,你,有着未来的高度和我梦想创造的完美结果。 你,并不是你。 Op.1是斯克里亚宾1885年出版的第一首作品。这首圆舞曲的结构具有学院派般严谨的风格,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带有尾声的三部曲式。呈示部(约38秒)为单三部曲式(ABA),值得注意的是第一部分A标出了反复记号。之一举动在作曲家之后的作品中很少见到,十部奏鸣曲中只有第一奏鸣曲的呈示部需要反复。相较于简单的反复,斯克里亚宾似乎更偏爱平行句,相似却并不完全一致的表达。反复是古典、浪漫时期的符号,可见斯克里亚宾在这个时期神兽传统作曲方式的影响,例如柴可夫斯基。另外这不作品的再现部被压缩为仅一个长乐句;尾声是对作品中部最后一个乐句的重复。这种不规则的三部曲式,在他后来的小品种屡见不鲜。这首小品是一首简单的曲子,曲风上有很浓厚的沙龙味道,但这首曲子并不容易在其他CD中找到。



Op.2中的No.1练习曲是斯克里亚宾1887年写成的,但已经算是十分完整的成熟作品了。和旋与踏板听上去相当流畅柔和,长长的呼吸感具有浓郁的俄国风味。但也听得出其受肖邦的影响已近深深的烙印在每一个音符之中了。这首练习曲的许多分句中都有拱形结构——慢慢地爬升高音区的顶点,在缓缓第释放下来,就像是忧郁的情绪达到顶点,低沉的情绪刚要爆发,却只剩下长长的叹息。在第八小节中,斯克里亚宾喜欢的“法兰西六和弦”首次露面——此和弦之所以名为“法兰西六和弦”是因为其中的音都包含在一个全音音阶中,让人联想到发过19至20世纪的印象主义音乐。第二首是前奏曲,第三首则是玛祖卡,均写于1888年,当时斯克里亚宾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就读。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首《B大调前奏曲》是其中唯一一首没有速度标记的作品。 《The Complete Works》这张CD收录了Op.2全部的三首作品。而《Alexander Scriabin: 12 Études (From Op.2, 8, 42, 65)》以及另外的几张专辑都只收录了其中的练习曲,也是三首中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曲子。其中Sviatoslav Richter的演奏最为独特,这首练习曲的主旋律部分在一开始就出现了,而渐强的程度到了最高音达到了一个顶峰。但Sviatoslav Richter将它处理的更为肖邦话,虽是渐强,却柔和的攀升,而且似乎将整首曲子的呼吸拉的更长也更为轻柔。悲伤,但不让人捶胸顿足,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Scriabin op.42 Garrick Ohlsson (feiesi)
- 大家来谈谈诠释斯克里亚宾的优秀钢琴家吧 (太阳是黑色的)
- 上海大剧院斯克里亚宾钢奏全集 (哦哟)
- 怎么和马勒那么像? (愁容骑士刘大)
- 我这个阿什肯纳齐的第一钢奏为什么第二乐章的标题名有个中括号? (aScient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