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墟书思录《荣格与炼金术》
来自:刻舟
“个体化”的个体,与个人主义概念的个人之义并不相干,它真正的涵义是,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一个分裂的人。 日常意识状态下的自我偏向以自我理性为中心,引导规范生命心理能量的流动及形塑,而生命更基础的超个人原型世界经验,却往往被忽略和漠视,于是形成了生命态度的“偏颇”现象,无法持续吸纳来自心灵底层的能量及意涵,长此以往便容易造成人格的贫瘠匮乏。 -《荣格与炼金术》 从一个比较宽泛的角度看,我们每个人都是自身灵魂的炼金术士,致力于精神人格的统整及雕塑。这个旅程当然绝非一帆风顺,而且往往充满艰难与险阻。它涉及自我的不断形变,但不变的是,它将永远朝向意识统合的更高层级发展,永远为生命希望的投射不断树立新的里程碑。 -《荣格与炼金术》 自我很容易体验,但不容易界定。从经验上来说,自我就是我们常说的“我”。一个人说“我饿了”,“我生气”,“我是黑的”,这里的“我”就是自我。自我带有人格的“我性”。我们常常用这个“我”界定整个心灵,其实是很无知的,我们不知道,心灵还有其他层面是无法用“我”来界定的。 -《荣格与炼金术》 心灵里面和自我没有关系的几个部分,构成了潜意识——包括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个人潜意识包括种种情结以及属于个人生活经验的各种材料。这种材料,为了各种原因,并不属于自我,但却可以和自我建立关系——意识会在这个过程种强化,开阔起来。相对于个人潜意识,集体意识则包括各种原型及宇宙意象——这些都不属于个人,而属于人类全体。原型结构、模式、意象塑造人的生活,向来如此。这种材料不属于意识,如果和自我建立关系,自我便必须认同或将之同化到自身结构里面。 -《荣格与炼金术》 自性虽然是维持整个心灵秩序的中心,但并不是随着人出生就存在。自性的产生,必须经过种种心理经验。如果要对个体化前后的自性做个分辨,我会说一个是“潜在的”自性,一个是“明显的”自性,潜在自性是个无力的中心,组织心灵生命的力量很小,在这里,情结和原型会和潜在自性争逐控制心灵的权力,心灵内部状况因此很混乱,麻烦;此时个体虽不至于体验到精神病患那种混乱,但是自性感却很微弱。 -《荣格与炼金术》 自我维持的秩序是一种“强颜欢笑”,其假象随时都会被情结戳破,个体一旦被原型的力量掌控,自我所授予的脆弱的统合感轻易就会被原型扫除,有的人平常看起来正常,健全,一受到暴民的情绪感染,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征服诉诸爱国论,也可以把一些人转变为杀人机器——这些都是明显的例子。 -《荣格与炼金术》 有的人很努力聆听内在灵的声音,想要和内在灵创造的景象建立关系,然而很有可能他其实只是在和某个独立自主的情结或原型打交道,根本就不是什么自性。转向内在寻找安静微细的声音,往往释发除一堆乱七八糟的景象,这种景象和个体化过程完全没有关系,而和一些原型及情结有关系。 -《荣格与炼金术》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吴墟书思录《史记的读法》 (刻舟)
- 吴墟书思录《萨哈林旅行记》 (刻舟)
- 吴墟书思录《海德格尔导论》 (刻舟)
- 吴墟书思录《雨》 (刻舟)
- 吴墟书思录《好的经济学》 (刻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