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春秋晋国赵盾弑君的准备12
魏海田(魏海田)
“你说里克?晋惠公杀里克的时候,里克有句话你应该还记得?” “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这是后世“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最早版本。 但是上面的质问,是认为我在对待赵盾弑君这个问题上,也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偏颇。 我确实不想介入关于赵盾是否弑君的争论,毕竟这个争论进行了2700年,至今尚无定论。那些和我的观点相同的不去说了,进入本世纪,就有一篇《“赵盾弑君”发微》(作者吕庙军)的文章,完全站在赵盾一边,试图系统地替赵盾辩解。本世纪还有一本新书《春秋晋国赵氏研究》,在涉及到这个问题时,依然模棱两可,只是把不同观点摆出来,对赵盾是不是弑君者并没有给出结论。 2700年来凡是研究左传的人几乎都绕不过去这个话题,因此看起来这个话题是无法终结的。这就是我不愿意介入的原因。但是我也同样绕不开,因为我的观点已经很清楚,那么不同意我的看法的人,必然要问,赵盾弑君?如你所说的依据何在? 其实并不难回答。我们现在正在搞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如果我们把现代法学的一些观念引进到这个两千多年的话题里,就会发现问题真的可以迎刃而解。很简单,所有犯罪尤其是杀人案件,侦查过程中一定要问动机和效果: 谁有杀人动机?谁享受了杀人之后带来的好处。 左传和中国传统思维没有这样的思考角度,就难以解释赵盾是否弑君,一旦引入了这个动机和效果的概念,我们发现这个问题豁然开朗。 赵穿刺晋灵公这一组案件中,我们找不到赵穿的杀人动机,我们甚至没有看到赵传享受到杀人后带来的好处。 我们再来看传说中的“晋灵公刺赵盾”,我们或许可以找到晋灵公的杀人动机,但是他能不能得到杀人后带来的好处?是一个永远的未知数。 只有赵盾,他既有杀人动机,也享受了杀人后带来的好处。 简单,再简单不过了。所以2700年来的各种推测分析辩论辩解,都变得毫无意义。赵盾就是弑君凶手,就是他费尽心机安排了这个千古疑案。 费尽心机 我们看到了赵盾的困境,也看到了赵盾弑君的动机,还看到了赵盾做出的力量对比,也了解了赵盾不臣之心在逐步滋长,那么赵盾弑君即将开始了吗?他马上就要行动了吗? 不,还没到时候!赵盾何等样人,已经在晋国政坛历练了十五年,要办这么大一件事,怎么可能如此鲁莽,怎么可能容忍不准备充分? 首先,赵盾不想让自己卷进去。因为如果有了弑君这样的责任,就是大事了,至少无法在国际间走动了,甚至连执政中军将也干不成了。所以,弑君凶手绝对不能是他。 这样,他就必须找到能够替他杀掉晋灵公的人,我们都知道了,这个人是赵穿。但是我们不能知道的是,赵盾是如何对赵穿交代、嘱咐和安排的。我们甚至也不知道,赵盾这些安排和交代,赵穿会不会漏出口风。稍有不慎,赵盾的安排就有漏洞。 赵盾还需要设计出脱身方案,要证明自己是干净的,自己必须不在场,最好是很多人都能证明自己不在场。 可是有个难点,如果弑君并不顺利,或者没有按照预定时间完成弑君的安排,赵盾如何在第一时间赶回来?也就是说,得有人知道他在哪里并且在最快时间通知他。 因为如果不能在最快时间赶回来,选择新君的权力和控制弑君凶手的工作,很可能就会被其他人抢走。这就要有一个非常可靠的联系人,不然这个联系人就能把赵盾的整个阴谋和盘托出。 非常大的危险还有,从赵盾逃离现场开始的这一段时间,有没有人会发动政变,和晋灵公一起主持政局,甚至宣布赵盾是叛国罪人,以至于赵盾成为晋国的通缉对象?如何在赵盾逃亡期间控制政局?帮助赵盾控制政局的人,也很重要。 更重要的还有,继任国君会不会配合自己,不提任何条件就赶回来就任国君?如果继任国君不配合的话,这个烂摊子如何收拾?这就需要事先与选定的继任国君反复沟通,做到彼此信任。做工作的人是谁? 如果直不楞登就把晋灵公杀掉,一定会有人替晋灵公喊冤叫屈;所以比较好的情况,应该是晋灵公要杀自己,自己选择逃亡,再由赵穿弑君,就会显得更加合情合理,更容易得到人们的同情。 怎么才能让晋灵公来杀自己,自己又不能被晋灵公杀掉? 必须首先挑起晋灵公对自己的不满直到仇恨,必须让晋灵公忍无可忍来杀他,只有这样,他才能逃走才能离开弑君现场,才能给出“不在场”证据。 所以,在动手之前,赵盾必须完成:1他与晋灵公的矛盾,不能由他来挑起,必须是晋灵公主动挑衅;2真正杀死晋灵公的人绝对不能是他赵盾本人,而是别的人,是他能够指挥动也愿意杀死晋灵公的人;3赵盾必须有不在场证明;4继任国君必须完全配合,愿意继续做傀儡。 只要这几条还没有落实,赵盾就不能出手!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这个小组是换赛道了吗? (VtrceDaff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