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难得一见的经典之作
张六之
杨树达嫡孙杨逢彬教授(长期担任武大、上大教授、博导)的《论语新注新译》(2016,北大出版社)绝对是一部难得一见的经典之作,尤其在学风浮躁的今天! 作者花了十几年来写这书,当然是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了。 1.这是用现代语言学方法注释中国古籍的第一部著作。 2.这部书给《论语》提供了一个在词句注释方面最精准的注本(远远超过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 3.用这部书所用方法去注释其他中国古书,将使得中国古书注释的精准度在以往基础上提高一大步。 4.这书中的许多经典考证范例将成为训诂著作、语法著作的经典范例。 只在160多个考证范例中举一个例子,就足以说明以上4点: 20.2: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上古汉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通常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那么这里的“谁怨”意为“怨谁”。类似的有《左传•成公三年》:“臣实不才,又谁敢怨?”《昭公元年》:“叔出季处,有自来矣,吾又谁怨?”《国语•晋语七》“二三子为令之不从,故求元君而访焉。孤之不元,废也,其谁怨?”《史记•吴太伯世家》:“吾敢谁怨乎?”这几例“谁怨”都是“怨谁”的意思,本章自不能例外。下文“又焉贪”,《左传•宣公十五年》《成公十六年》的“又何求”,《昭公元年》《七年》的“又何疑焉”都与之类似。 因为注《论语》诸家如杨伯峻、钱穆、孙钦善等先生今译时都将这一“谁”当成主语,译为“又有谁来怨恨呢”“又谁来怨你呢”,故有辨析的必要。诸家之释,大约本自皇侃《义疏》:“择其可应劳役者而劳役之,则民各服其劳而不敢怨也。”自汉代起,以前前置的宾语逐渐转为后置,这一时期“谁怨”的“谁”就逐渐成为主语了。如《战国策•西周》:“王曰:‘周君怨寡人乎?’对曰:‘不怨且谁怨王?臣为王有患也。’” 也许有人问“谁”用为主语更为常见,怎知这一章的“谁”不是主语?实际上做主语和作宾语的“谁”是能够鉴别的。以这一章的“又谁怨”为例,副词“又”通常都紧接谓语动词,通常都位于主语后面。《左传》中“又”位于主语后的有74例,而无1例位于主语之前者(《论语》中“又”字句都没有主语,无从考察)。如:“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隐公元年》)“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庄公三十二年》)“君老矣,吾又不乐。”(《僖公四年》)“尤而效之,罪又甚焉。”(《僖公二十四年》)有鉴于此,“又谁怨”的“谁”应当不是主语,而是前置的宾语。 与本章“又谁怨”类似的还有《左传•昭公四年》:“若适淫虐,楚将弃之,吾又谁与争?”意谓楚国国君如果荒淫暴虐,楚国自己就会抛弃他,我们又和谁争夺呢? 与“又”类似的副词还有“将”,也是通常只位于主语之后。据此也可以断定出现于“将”之前的“谁”为主语,而出现于之后的“谁”为前置宾语:“谁将当日食?”(《左传•昭公七年》)“美哉室,其谁将有此乎!”(《晏子春秋•外篇上第七》)“佻之谓甚矣,而壹用之,将谁福哉?”(《昭公十年》)“君讨臣,谁敢仇之?君命,天也,若死天命,将谁仇?”(《定公四年》)。 其实鉴定主语“谁”和宾语“谁”还有多种方法。如在叙述句中做主语的“谁”通常是:1.句中另有宾语。以上引定公四年《左传》为例,前面的“谁敢仇之”因为有宾语“之”,即知“谁”是主语。2.或是“谁”之后谓语动词前有能愿动词“能”、否定副词“不”“非”等。如:“以此众战,谁能御之?”(《僖公四年》)“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僖公三十二年》)“主齐盟者,谁能辩焉?”(《昭公元年》)3.谓语动词为不及物动词。如:“人谁不死?吾死莫矣。”(《定公十四年》)“其馀,君之所及也,谁敢不至?”(《昭公四年》) 除了前文所说副词“又”“将”通常位于主语之后这一鉴别方法外,在叙述句中做宾语的“谁”则通常是:1.“谁”之外另有主语。如:“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僖公五年》)“秦伯谓郄芮曰:‘公子谁恃?’”(《僖公九年》)2.除“谁”外既无主语也无宾语,谓语动词又是及物的,这种情况下“谁”一般都是宾语。如:“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僖公二十四年》)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 别管踩组科学了。。。来点科学在踩组。。。杨振宁邓稼先的百...
- 一生爱磕血糖的中国女人,杨荫榆被泼脏水污名化,很大程度上...
- 鲁迅(周樟寿)、秋瑾、章太炎(炳麟)、蒋介石(蒋瑞元)、...
- 闫学晶和刘佩奇,许文广农村戏《故乡的泥土》什么时候去央八...
- 楊澤:自我而作,何必師古——論唐前期制禮過程中的懷疑經傳思想
- 盘点一下教材里的他们(感谢组员补充大量篇目,修正了部分纪...
- 杨利伟是谁?余华捆绑莫言!秦始皇签到多少?吴京来了都得二...
- (书单)我们可以聊聊茨威格,叔本华,康德,萨特,豆豆,石...
- 叫他蒋介石、老蒋、常凯申都便宜他了
- 从语文课本的细节,可见程春踏实努力肯学习,不像狼心狗肺的...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陈强:考古证史话新知——华夏文化源流之管窥 (daquanba)
- 德意志虚无主义(施特劳斯) (执古御今)
- 陈强:学思录 (daquanba)
- 以汉音元素帮助创制少数民族文字的设想 (汉音元素)
- Open for Application - Young Scholar Visiting Scheme (Grace Le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