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话】纪念诺贝尔科学奖百年(上)------探索生命(6)
来自:xiaocao810910
2.细菌 德国细菌学家科赫(Robert Koch 1843-19ic)发明了用固体培养基培养细菌的方法,创立了细菌染色法,并用这些方法分离出炭疽杆菌,并于IS82年发现结核杆菌,而且确定了这些细菌与疾病的关系。他提出的科赫原则,成为判断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传热病原的准则。科赫的工作奠定了细菌学的基础。他于19OS年获得诺贝尔奖。 3.病毒 门)南非病毒学家蒂勒(Max Theilrt 1899-1972)通过病理实验查明了黄热病病毒引起脑脊髓炎的病变过程和引起人体和动物发烧、黄疽、出血的时间和原因。又通过在自己身上注射经过稀释的黄热病病毒,根据自身的反应情况断定,未发生变异的黄热病病毒毒性很大,是一种泛亲性病毒,能严重损害人的内脏和神经系统。而经过组织培养的黄热病病毒毒性大大降低,可以作为黄热病疫苗来使用,1937年终于研制成功安全、有效的黄热病疫苗。于1951年获得诺贝尔奖。 1948年美国医学家思得斯(John Franki立n Enders 1897-1985)与两位年轻的美国科学家韦勒尔(Thomas Huckle Weller 1915-)、罗宾斯(FrederickChapman Robbins 1916-)合作研究小儿麻痹症,他们发现人胚的非神经组织和成人某些器官的上皮组织均是小儿麻痹症病毒的良好培养基,并发明了在试管中培养小儿麻痹症病毒的简易方法,这些成绩为小儿麻痹症研究开辟了历史新纪元。他们三人共获1954年诺贝尔奖。 肝炎是一种至今仍然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病毒性疾病,尤其是乙型肝炎,虽然不会立即危害人类的生命,但总会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阴影,因此认识到这种疾病的危害性,预防乙肝的发生非常重要。美国医学家布卢姆伯格(Baruch Sumull Blumberg, 1925-)在澳大利亚患者的血清中发现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俗称“澳抗”,又研究了乙型肝炎的病因和传播方式,提出输血是乙型肝炎传播的主要途径,为人类征服这种令人烦恼的疾病提供了重要线索。他因此获得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病毒学家伽杜塞克(Daniel Carleton Gajdusek1923-),揭开了神秘的颤抖病(库鲁病)的原因。这种疾病的患者初期表现为不自主振颤发抖,精神错乱,不时发出可怕的笑声,疾病后期病人将瘫痪,最后死亡。为研究此病,他深入发病地区新几内亚,在10年艰苦的研究中,发现这是一种慢性病毒感染性疾病,潜伏期很长,与当地吃人脑和吃人肉的丧葬仪式有关。他的研究成果为人类认识慢性病毒致病性积累了经验,因此获得1976年诺贝尔奖。 4.立克次体 法国细菌学家和病理学家尼科尔(Charles Nicolle, 1866-1936)对斑疹伤寒做出了独特的研究,他发现这种疾病的病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即立克次体。他发现斑疹伤寒有两种。一种是流行的,由虱子传染;另一种是地方性的,由跳蚤传染。流行性斑疹伤寒比地方性斑疹伤寒严重。他的研究成果为预防和治疗斑疹伤寒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具体途径,因此获得192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诊断技术的发展 20世纪由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进步并应用于医学,西医诊断学有了新发展。 在人类心电图研究的历史进程中,荷兰莱顿大学的生理学教授爱因托坟(Einthoven W, 1860-1927)对现代心电图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1885年,爱因托汉完成有关颜色分辨方面的学位论文,取得搏士学位。同年来到荷兰西部的著名学府菜顿大学从事生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889年,他开始有关心电图方面的综合性研究。首先,他从改良毛细管电流计人手,对于仪器存在的反应速度慢,记录的波动有较大误差的缺点,进行了改进和校正,并对记录曲线的四个峰点做了进一步分解和标定,采用P、Q、R、S、T标出心电图上的波峰和波谷,这一标准一直延用至今。尽管如此,毛细管电流计记录的结果处理起来仍非常耗时,难以达到实用的程度。1896年,爱因托波对线圈式电流计产生兴趣,为了提高仪器的灵敏度以适应对微弱的生物电进行测量,他开始减少笨重的线圈的圈数,直到减少到一圈,最后变成了一根直线。经过数年无数次试验,终于选中了一种直经只有O.OOZ毫米的镀银石英丝,以取代原来笨重的线圈和反射镜。19O3年,他确定了心电图测量的三种导联:第一导联为左右臂,第二导联为右臂左腿,第三导联为左臂左腿,这就是著名的心电图检测的标准导联。同年,他对用这种新仪器和标准导联测量的人类心电图进行了分析,并与老式毛细管电流计测量法进行了对比,论文发表在一本德文杂志上。爱因托汉最初设计制造的弦线式电流计重达数吨,装满了座落在离莱顿大学附属医院一英里远的研究室中的一整间屋,为了收集医院病人的心电图,他用信号线将仪器与远方的病人连接起来。从19O6年开始,他对;0电图中P、Q、R、S、T各波的生理意义,结合心音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心音和心电的对比,说明心电图与心脏活动的关系。19OS年,他发表了有关的研究论文。19O9年,他又发表论文详细描述了他所改进的弦线式电流计。 1911年,依据他的论文,第一批推向市场的弦线式电流计上市。从此,各种不同型号的弦线式电流计被纷纷生产出来,并广泛应用于电生理学和其他学科的实验研究。1912年,爱因托波又研究了呼吸时心脏位置变动对心电图的影响,同时说明了三个导联之间的关系,提出著名的“爱因托芬三角”的概念,进一步为心电图原理和心电测量的方法学奠定了基础,使心电图成为二十世纪对心脏病人进行临床诊断和监测的重要技术手段。1924年,诺贝尔基金会为表彰他在改进心电图仪的设计和建立现代心电图学方面的贡献,授予他诺贝尔奖。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召集组员!一起助力开启小组中秋家宴! (小组活动官)
- 新书| 探索智能本质《儿童认知发展与具身教育》 (心理学人)
- 【求助】急需认知神经科学方向的老师辅导 (飞天猪)
- 柳下脑神经核心机制模型获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柳下弈)
- 柳下弈:量子和神经机制已实现根本解释 (柳下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