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際鄉村藝術舘推出★《维度》参展艺术家
Aries

展览的由来: 在研究生一年级阶段,我与同学一起参展和尝试策展,备展期间,看着这群同龄人和他们身边同学的一些生活状态和创作状态,我感受良多。在这一个阶段里,我时常会和在国内外读研的朋友聊天,我们会聊作品方案、聊艺术家、聊美食、聊情感状态,并分享最近的所见、所闻、所感,听他们讲当地的艺术氛围和风土人情,感受到他们的生活,学习状态和创作观念,轨迹的变化,由此,我产生了一个这样的想法,策划一个展览,这个展览将集合在国内外不同艺术院校生活,学习和创作的这一群人。 “老段”和“100”的对话: 10 0:在我初次向您讲述这次展览的构想时,您怎样看待一个在校生想策划一个展览的动机? 老段:我非常鼓励在校生能够从校园里走出来,感受一下艺术市场的生态和氛围,我乐意给每一个年轻人自由发挥的空间,自由展示的平台,不加任何限制。同时,我想借此次展览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些90后群体在生活中,在创作上关注于哪些方面。见证他们整个策划的流程,从搜集素材到具体创作,从在校生向青年艺术家的转变。 10 0:您怎样看待当今艺术市场中对艺术院校学生的“挖掘”和“发现”这一现象? 老段:这是一个快速消费的时代,在我看来,虽然“挖掘”和“发现”这两个词本身并不存在问题,但是过度的“挖掘”和“发现”而不是关注于他们作品和成长的本身,就属于过度消费,有种炒作的意味。对于你们的展览构想,我只是提供一个“舞台”,让你们尽情自由发挥,不给你们任何限制。 10 0:我很荣幸能够得到您的支持和美术馆资源的提供,您对这群仍在国内外生活,学习,创作的在校生和他们的展览有什么期待? 老段:我把关于展览所有的一切都交由你们把握,当然这是基于看到你们每个人创作的作品质量和感受到你们为之努力付出的态度后的决定,这不是一个随意的决定,而是给予你们这群年轻人充分的信任。也许你们最终呈现的作品并不会那么完善和成熟,但是整个这一积累的想法和过程一定会让你们有所收获,我们这边也将继续为你们提供平台和发展空间,你们这个展览作为我们美术馆第一届全权由学生负责的一次实验和尝试,我们将给予你们最大的支持,继续把这种形式的展览办下去。 展览主题:维度 在这个展览的构想中,维度包含有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宇宙空间中时空的维度;第二,世界各地范围内空间的维度;第三,人类思想范畴里观念的维度。这个展览是一个探讨性的展览,同时也是一个实验性的展览,是生活学习在世界各地的90后青年艺术家向世界宣扬自己的态度和创作理念的一次发声。 展览的出发点: 不同国家,历史文化,教育体系下不同创作理念思维,创作方式方法的碰撞。展览的本身是开放性的,从90后青年艺术家自身出发,可以看到他们从国内到国外,从本科到研究生,在创作观念,技法语言上的转变,亦或是在这种时空的转换中,他们依然保持着之前的创作观念和方式方法,国内或国外的继续深造并没有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这些转变与否,个人的成长与否,和国内外继续教育产生的影响程度,都交由观众通过这些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来作出判断。这次展览横向上是90后这一个艺术群体之间的比较,纵向上是整个大时代90后艺术群体和其他时代艺术家群体和个体的比较。这种实验性和开放性的展览对了解当今青年艺术家的生存状态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艺术家简介: ·蔡梦园 ·1992年11月出生于湖北荆州 ·2015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影像媒体艺术专业 ·2017年3月入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传媒设计专业 ·创作的作品类型包含有影像、装置、摄影、插画,产品设计等 艺术家自述: 就像弗里达一定要画出她的痛苦一样,创作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需求。我会因为对事物或人的迷恋而去做作品。喜欢奎氏兄弟的动画以及日本异色漫画家的作品,而对我影响很大的实验影像艺术家有松本俊夫和比尔维奥拉。我很信奉神秘主义的东西,喜欢‘联结’这个词,我觉得人的肉体和灵魂是一种特殊的介质,在日常枯燥的生活里呆久了能量会消耗殆尽,只有在自然中,自然的状态下才能更通透,更接近自我和神秘的力量。 ·段健 ·1992年7月出生于湖北荆州 ·2015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影像媒体艺术专业 ·现居意大利积累创作,语言和材料申请米兰布雷拉国立美院摄影专业 硕士 艺术家自述: 本科期间,尝试过装置、影像、肢体剧场,摄影等不同类型的创作。我喜欢去尝试不同的媒介,使用不同的创作语言。受影响较深的艺术家有艾未未,深山大道,布列松。我创作的作品多集中于摄影这一类型,对摄影的解读和体会更丰富和立体,我认为最好最有说服力的摄影作品,往往能通过最流畅的方式内化情感与融合信息,以一种渐进不失立场的态度娓述其艺术性。近期正在筹划拍摄关于海外留学生在两种文化背景里关于种种差异性的问题,在应对这种差异性上自己的当下反应与感受,这种特殊的情感体验为自身的经验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标识,在海外留学潮愈发升温的社会现象里,这样的群体在他们获得这种标识性的生活经验后回到中国,是否能够为当下的中国社会文化融入新的未知元素,目前我正接触着这样的群体,所以希望能以这样的生活经验为土壤,持续性的跟踪,深入其中,夯实作品的可读性。 ·方露瑶: ·1993年4月出生于湖北荆门 ·2015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影像媒体艺术专业 ·现就读于德国柏林德语学院 准备报考柏林艺术大学 媒体艺术专业 艺术家自述: 我的创作没有明确的目的,形式也不统一,我只是做我喜欢去做的,创作类型主要以影像和摄影为主,这也是我的爱好。 ·宋兆云 ·1993年2月出生于湖北荆州 ·2015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影像媒体艺术专业 ·2016年9月入学伦敦艺术大学 MA fine art digital 艺术家自述: 我最初的创作主要以摄影为媒介,在拍摄了系列《福森门诊》几个月后,我又在同一个场景拍摄了录像作品《一个点滴瓶》。前者是我的观察视角下的福森门诊,后者是点滴瓶视角下的福森门诊。在我看来,两者之间的对比表现在静态的照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还原不了当时的一段时间一个线性状态,而动态的录像却一直停留在拍摄的那一刻,能够还原当时的场景和记录时光流动的状态。当这种想法在我的作品《回到2013年12月4日》中表现的愈发强烈,我于2013年12月4日在武汉长江大桥附近拍摄了一张照片,然后洗印出与场景同等比例的照片,在若干天后,把此照片固定在相同场景里。这张照片展现了几天前这里的场景,我为路人还原了一个不到两平方米的过去,在路人来来往往时,我记录了这一个时间段——现实中的人们穿梭在现实与虚幻的场景中,在过去和现在之间交替。 ·石林 ·1990年3月出生于湖北黄石 ·2015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影像媒体艺术专业 ·现就读于湖北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专业方向 硕士究生 艺术家自述: 人的本身是宇宙中丰富的存在,生活在这个世界之中,我感受到世界的大而不同,而我被这奇幻的、独特的、神秘的气氛包围。从实验影像《迷·幻》到影像装置《梦境之外》,创作作为我表达感受的一个需求,一种体验,满足了我对一切事物的幻想和还原。梦境之中给了我许多的创作来源,梦境之外的我试图以实验的态度通过不同的媒介语言去描述、去还原、去表达再现那种虚幻的实在。做一个梦境之外的体验家,我们终将在这大而不同的世界里,光和影的重叠中继续呼吸,生存和感受。 ·吴海珠 ·1991年11月出生于广东茂名 ·2015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影像媒体艺术专业 ·现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硕士研究生 艺术家自述: 我最早是从电影(或者具体是实验电影上)零零碎碎地了解到国外种种采用了影像媒介的创作,引起我极大的兴趣。但我的创作之路真正开始是在我直接接触到行为表演之后,而我的创作是带有我的生命经验出发,所以选择用身体作为材料进行创作是最为直接的。创作目前为止有实验电影和肢体剧场,以及集合各种媒体的综合性作品(行为艺术、声音&图片、装置、纪录片等)。作品多表现时间和空间的错位,外在现实与内在精神的矛盾。在现场空间中截取和改造出另一个平行宇宙般的魔幻时空。 ·余曜翀 ·1993年2月出生于江西景德镇 ·2014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 ·2014年至今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陶瓷艺术设计方向硕士研究生 艺术家自述: 我的陶瓷作品受到我本科中国画学习的影响,一直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都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如何面对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语言形式是九零后年轻艺术家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在对本民族的民族绘画和陶瓷艺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之后,我开始致力于二者的结合,并在其中探索新的可能,当绘画的平面空间与陶瓷艺术的立体空间相结合的时候,一种新的视觉体验让我着迷。同时我开始试着关注人本的某些方面,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命体,很多弥足珍贵且饱含回忆的地方已不复存在,我想这种体验会在年代更迭之中愈加明显,在我们大多数人内心都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所以想用陶瓷这一看似无比脆弱易碎,却在物性的存在感上能够更长久的延续和留存的艺术形式,来再现某个断壁残垣的角落,运用这一媒介来呈现记忆里的某种感受。 记忆会随时间推移而模糊,而熟悉的感受总能触动人的感官的集合迸发,让人为之触动! ·张一丁 ·1991年4月出生于湖北武汉 ·湖北美术学院研究生在读 ·2016年6月-8月 伦敦艺术大学presessional English course block2语言 课 ·2016年10月就读于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学院 MA fine art专业 ·作品以架上绘画为主以及影像,装置和声音 艺术家自述: 我喜欢从我个人对日常生活的细微体验和感受出发。我认为可能和我自己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有关,我的作品并没有形成一个一成不变的形式和方法。我能唯一确定的是我注定要在伦敦一年多的艺术教育中去逐渐理解并适应西方当代艺术的艺术表达语言,因此我认为这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要走,目前的作品是做一个关于伦敦的project,期间我在收集一切关于伦敦的信息点,例如地铁站免费的报纸,日常生活的随手拍,英国历史上著名乐队的专辑封面的地址以及伦敦交通系统产生的声音等等,我希望的是可以通过这个展览能比较全面的将我个人在伦敦留学生活期间的个人体验及伦敦城市的特点结合并展示出来就可以了。 ·朱利南 ·1993年4月出生于湖北襄阳 ·2015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影像媒体艺术专业 ·2015年6月~2016年8月居于武汉,学习德语,进行艺术创作 ·2016年8月底赴德国继续语言和艺术学习 艺术家自述 选择艺术创作去向外界表达自我,在我看来是最自由和最直接的方式。而最让我着迷的是艺术的社会功能,可以将自我的认知传递给外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共鸣和反思。这种思考进而会引发微妙的个体转变。当这种个体转变积累到一定量会发生质变,反作用于社会。我的作品多是行为影像。在我看来身体是最直接和最具冲击力的材料,而在行为的过程中会有许多的互动,也增加了作品局部的不可控,这种不可控也是作品好玩的地方。如2015年的《连接计划》我在线上和线下同时发起了为时三个月的行为计划,在此期间任何人可以无偿委托我帮他们做一件事,我将作品的主动权完全交付给委托人,这其中有艺术家,设计师,影评人,学生.......这期间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情,对我而言这些都是很好的经历,其中让我觉得最有诗意的事情,是一位委托人,让我用她的方式去度过一个下午,去咖啡厅安静的喝一杯咖啡,骑着车听着音乐好好的欣赏汤逊湖的风景。这对我来说是难得的一个下午。那段时间临近毕业,却感觉自己和这个城市丝毫没有关联,丝毫感觉不到自我的存在,所以我发起这个计划通过帮助别人,来填补自我内心的缺失,同时也希望帮助那些和我有同样的感受的人,给自己和他们带来一丝慰藉。 ·张良煊 ·1992年11月出生于湖北武汉 ·2015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影像媒体艺术专业 ·2016年9月入学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 当代艺术创作专业 攻读硕士学位 ·创作的作品包含有影像、实验动画、装置、行为、摄影,综合材料等 艺术家自述: 我大部分的创作都是基于自身的情感表达,我不太擅长与人交流自己的内心世界,我常常会反思什么是真实?这些感觉是我们的真实感觉吗?存在是什么样的存在?为什么会存在?为什么我是我?为什么我会活着?死亡又是怎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所以,我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自己的内心,并与世界对话。虽然有时候,这些问题观众并不能理解,但我享受做作品的这个过程。当我在做作品的时候,我会保留一部分随机性,我觉得正是因为这种未知性和不确定性,它才更加有趣和吸引人。 ·赵莹 ·1992年11月出生于湖北黄石 ·2015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影像媒体艺术专业 ·2016年9月入学武汉大学电影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创作作品包括影像、行为、装置,肢体等 艺术家自述: 用耳去看用眼去听用嘴去闻用心去书写用文字去感受用谎言来打脸用真实来展现荒诞。 我喜欢用非具象的方式来表达,对我而言艺术家仅仅是纽带,他们带领形形色色的人同世界对话,而这中间的对话是我最为感兴趣的部分-------你永远也不知道站在对面的“他”心里想的是什么,“他”说出来的是什么,“他”的色彩,“他”的感情,“他”的孤独,上一个作品《声响》中我误打误撞走进一栋怪异的楼,身处其中竟听到了这个空间在向我诉说孤独,于是我带领无数人进入这个空间,同它对话,有趣的是它所展现给每一个人的状态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来历,不同的身世,不同的情怀,这中间的过程令我痴迷不已,语言的表达有时候却是最为苍白无力的不是吗?那身为艺术家的我们,像交叉蒙太奇一般将他们剪辑在一起,得到的1X1大于1的效果,是不是更为有意思呢? 艺术是什么?艺术家是什么?今天我吃了一个汉堡包,我说我是艺术家,我和汉堡做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我将它整个吃下;明天我举着一把伞,我说我是艺术家,我和伞刚相爱,需要和雨分手;于我而言,艺术就是发生的所有一切,这一切是我同世界的对话,同物的相恋,同昨日一切的诀别。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北京国际乡村艺术馆 协办单位:尚艺(北京)拍卖有限公司 北京德贞艺术馆 香港艺多画廊 艺天下影视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媒体支持:新浪网 雅昌艺术网 Artand网 艺术国际网 国际乡村艺术馆官方微信公众号 备注:展览作品正在征集中,欢迎国内外艺术院校在校生投稿。 投稿需提供以下材料: 1.个人简历 2.个人照片一张 3.个人作品5个以上(题材不限,请附上作品材料,尺寸等信息和作品阐述) 投稿邮箱532578246@qq.com (2016年11月15日截止) 北京国际乡村艺术馆 地址:北京市怀柔区桥梓镇北宅村南657号鹅和鸭农庄(国际乡村艺术馆) 联系电话:010-60671096 邮箱:mhj_2015@163.com 微信公共号:iArt-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