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创意人生路
来自:奔跑的向日葵(倔强是从容的最高级)
「把一些最基本的人的感情拿出来,去做insight,创意需要情感,广告需要生活。」 ——题记 香港广告人喜欢把自己称为黑社会,行外人以为他们在耍酷,他们也自得其乐地享受别人说他们耍酷,然而黑社会不只是耍酷的,所以广告人说自己是黑社会。 第一次见到庞宛颖(Christine Pong),你完全不会把她和「黑社会」挂钩,也绝对不会找到「酷」的影子,更不会想到她是广告界十几二十年的「大姐大」。因为除了自然少不了的那份时尚和美,她实在让人觉得亲切和善,还有,年轻! 但是,Christine同样一直在说广告界就是黑社会。所以林老板一纸令下,命我想尽一切办法,将这位香港资深创意领袖的三十年广告生涯在《龙吟榜》留个「案底」,以进一步巩固我们在华文广告界的霸主地位。正当我寻思如何开口之际,作为林老板昔日同窗的Christine,优优雅雅造访《龙吟榜》香港总部,还送上一盒香港美心西饼。 接着,Christine将她的故事娓娓道来,并让我缓缓流于笔下…… 「我自己没有刻意要去做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我是创意人,只要做创意,公司的架构怎样,客户如何,都是次要的,因为我觉得没有什么不能改变,只要有信心、耐心和热情。」 (一) 1976年香港浸会大学传理系毕业后,对4A还没有概念的Christine,因为喜欢创意,中文又好,便打算入广告行,创作中文广告。幸运的是,她入职的第一间广告公司就是香港恒美广告(DDB)(当时叫新英华广告)。DDB(Doyle Dane Bernbach)的开山鼻祖是当时世界广告界的三大巨头之一Bill Bernbach,他是名列美国《广告时代》 「20 世纪最有影响的广告人」第一位的艺术广告派代表,这让Christine非常引以为豪。当时,香烟广告是广告公司的一大收入来源,而Bill深知抽烟有害健康,便决意不让公司再做香烟广告,这更让Christine对自己的大老板佩服得五体投地。 可惜的是,Bill Bernbach在1982 年去世,DDB的继任者开始把目光从艺术转移到资本运作上。 1986 年, DDB 与 Needham, Harper & Steers 在美国合并成 DDB Needham (恒美广告)。而在香港,Needham是比较重视本土化的广告公司,DDB则注重国际化,两家公司的合并带给Christine一种难得的多元化广告氛围,也同时让她感觉到了公司内部的冲突。 此时的Christine已经从一名文案升为创意总监,但她并不很习惯这样的冲突,渐渐的,她越发不能接受DDB的新文化,于是在1989年,她离开了DDB,随后加入了她生命中的第二家广告公司——香港智威汤逊(JWT)。 JWT是当时香港排名前三的广告公司,曾经凭实力连续两年拿下香港金帆大奖。而在JWT, Christine的才华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她不断地拿奖,越来越多地被请为评委,并在业界有了自己的声誉。 Christine 说她其实到了JWT才真的开了窍,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创意,什么是建立品牌,也知道了,创意人不仅仅要做创意。 「我发现,好的作品重要,奖项重要,懂得包装自己更重要。现实就是,你不懂包装自己,不会出来social(交际),不知道找那些记者聊天吃早茶,你的作品就没有人知道,你在业界就没有好的评价,公司对你的重视就比别人低。」 虽然一开始Christine自己也矛盾,为什么简单单纯的创意会如此商业化,如此你争我抢?但当她抵触这些行为,得到的结果是更加不能发挥自己的创意时,她明白了,拿奖、交际、包装自己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创意人毕竟不是一个整天在屋子里画画的艺术家。 正当Christine 的事业蒸蒸日上之际,JWT换了新的ECD,Christine发现公司的气氛开始紧张,很多工作变得不透明,同事之间也似乎不能很好地相处,不少人逐渐离职。 1994年,Christine离开了工作5年的JWT。第二年,她转任达美高(DMB&B)(现在的D’Arcy)执行创意总监。 当时的达美高是一家很小的公司,员工少,客户少。Christine加入后,很快为公司争得新的客户,新的生意,甚至一举击败麦肯(McCann)和李奥贝纳(Leo Burnett)拿下大客户可口可乐。于是,达美高最初几个人的团队逐渐壮大,业务更神速扩展, 2000年后,达美高的营业额已在香港 4A 公司中排名跃居第 8 位。 然而就在这段时期,阳狮(Publicis)在美国收购了拥有李奥贝纳、达美高的 Bcom3 广告集团。就这样,美国总部的变化,直接延伸到亚洲市场,香港达美高很快换了新的高层,他们不仅让原来的公司文化来了个翻天覆地,又开始对原达美高的创意人表现得很不尊重。 Christine再次因为「人」的因素,离开了她一手培养了五年零九个月的达美高。(因为达美高在阳狮的全球战略中,担负的作用有限,2002 年 10 月,阳狮正式宣布关闭达美高公司。就这样,一个有着骄人业绩的百年老店被资本湮没了。) 与此同时,JWT内部也换了一批人马,于是Christine 过去的同事找回了她。Christine便又回到JWT继续担任执行创意总监。差不多一年的光景后,因为JWT高层之间的某些政治纠纷,原香港JWT的CEO Conrad Chiu离职。 Conrad Chiu在JWT工作十多年,也是Christine十分敬佩的一位创意领袖,他的离开让Christine非常不满公司的政治气候,于是在2000年底,Christine离开JWT,并加入Conrad Chiu 自己建立的新广告公司Market Catalyst。 Market Catalyst起初只有3个人,Christine虽然是合伙人,但几乎所有的事情都亲力亲为,写文案、写策划,拍广告,做剪接,找客户,比稿……当然努力和辛苦的结果便是——首战告捷,她战胜了奥美、JWT ,赢得了公司的第一个客户——大家乐。 在Market Catalyst ,Christine一心只是想做好创意,她不希望将这个新公司发展成一个传统4A那样多元化、多结构、充斥着地域政治的公司,她决心要给香港广告界带来一些新鲜的血液。 2003年,当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展时,香港遭遇非典疫情侵袭,经济重挫。Market Catalyst自然也未幸免于难,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Conrad Chiu决定裁员。而Christine却认为,既然大家都是为了共同的理想加入团队,给公司打江山,就不能说裁就裁。于是,她向Conrad Chiu提出将自己的人工减半,以留住整个创意团队。Christine的身体力行感动了所有人,Market Catalyst所有成员集体提出减薪30%,与公司共进退。于是这个宛如大家庭般的公司,顶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度过了难关。 2004年,Market Catalyst被WPP(Wire & Plastic Products Group)收购并入达彼思(Bates),由于原达彼思的财政问题较为严峻,Christine受邀成为公司管理层。新管理层带给Bates 的效益是立竿见影的,Christine 和她的搭档很快拉回了Bates正在流失的客户,救回了不少生意,同时尽量去化解两间公司合并导致的内部矛盾分歧。然而一番心血和付出之后,Christine发现,那些令她讨厌的跨国公司中的人际纠纷、政治斗争又回来了,更让她不能接受的是,当她将全部精力放在为公司争取利益上时,高层却开始质疑她的创意水平。 2006年底,Christine回归了香港DDB,从一个跨国大公司转入另一个跨国公司,她直言不讳地说:“反正都是International的,DDB给我的人工高很多,还有不少以前美好的回忆,我索性回到DDB。” 戏剧性的是,Christine回到DDB的第二周,十四年的功臣Eric Ma辞职,到了2007年3月,在DDB二十年的元老——亚太地区国际商务执行创意总监Tim Evil又请辞。当新的CEO 上台后,曾让Christine最不能接受的那些公司文化,再次笼罩了她的工作,尽管在回归DDB短短几个月的时间,Christine已为公司争得了一系列新的客户,但她无法专注创意。2007年12月31日,Christine正式宣布卸任香港DDB恒美首席创作总监一职。 这以后的几个月时间,Christine都对外界缄口不谈她的去向,直到2008年新年过后,Christine才将她的重磅炸弹引爆,她宣布走出大型跨国广告公司,留在香港与另一资深创意人黄晓帆(Derek Wong)合伙搭建自己的广告公司,新公司名为twohundred。 「当我决定离开DDB的时候,我就决定不会再留在跨国广告公司工作了。公司越大、职位越高,工作结构越复杂,我就只有越少的时间去了解市场,去研究策略,更不能把精力集中在创意上。一个创意人,是应该百分之百地投入创意。」 为了寻找更大的创意自由,为了回归创意本源, Christine下定决心开始尝试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在广告界打拼了近30年之后,在尝遍JWT、D’Arcy、Bates、Market、DDB大大小小广告公司的酸甜苦辣之后,这位香港为数不多的资深创意领袖最终选择了追求创意,坚定所爱。 有些人问Christine这一路走来,是不是早给自己定好了路线,Christine却淡淡地说:「我自己没有刻意要去做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我是创意人,只要做创意。公司的架构怎样,客户如何,都是次要的,我很在意当下的感受,我一定要欣赏我的上司和同事。」。 「如果你问我这么多年来最骄傲的是什么,我会说,我这么多年来,凡事都是以staff的利益为前提去考虑问题,我对得起自己,问心无愧。」 (二) Christine的故事讲完了。她将她起伏波折的三十年,在一个多小时内,简洁而平淡地讲述出来,没有任何的渲染和修饰。而言语之间,她却几次动容甚而落泪,这让我深刻地感觉到,她的这三十年该是多么不平凡。 然而,在给自己这三十年的成就做一个概括时, Christine没有说哪一件作品,哪一次得奖,哪一个职位,她的答案是:「如果你问我这么多年来最骄傲的是什么,我会说,我这么多年来,凡事都是以staff的利益为前提去考虑问题,我能为他们去顶住上面的压力,我对得起自己,我问心无愧。」 这个看起来那么温和慈爱的女创意人,确实有着大姐大的风范,在广告江湖中,她愿意与她志同道合的创意人一起,同甘共苦,闯荡生涯。 从这里,我似乎能把Christine和黑社会联系在一起了,她如此讲义气,重情义。而Christine一直说广告界就是黑社会的着眼点,却并不在此,她这么诠释: 「入行前,我们怀抱自己的理想,和几个有着同样想法人走在一起,决心在广告界闯荡一番,就好像出来混的黑社会小弟一样。入行以后,我们打打杀杀,在自己的团体中,我们要求做出来的东西让大家开心,我们讲义气,互相会看着彼此,终于有了一些自己的成绩。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我们所在的黑社会团体后面是一个更庞大的组织,它甚至不是香港本土的,而是黑手党,是混血的。可是当你知道真相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你已身在一个体系之中,并且一级一级,环环相扣的,你发现自己愈发不能适应,于是想要脱离了。很辛苦地,你终于脱离了,加入另一个团体发展,结果你发现它是另一个黑社会,背后又有一个大集团,几番挣扎之后,你戒毒了,逃出牢笼,于是你想自己干,创建属于自己的组织,努力之后,你自己组织的团体壮大了,哪知最后又被另一个更大的黑社会组织吃了。」 创意是广告的本源,利益是广告生存的条件。一个广告公司做大了,会被一间跨国公司收购,一间跨国广告公司做好了,会被更庞大的集团收购,一个集团实力雄厚了,就会上市,再之后,一切的价值不得不用数字来衡量,创意便不再是核心了。当广告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商品,创意人能够坚持的, 也许就是那一份持久的人与人之间的真诚。 所以Christine虽然做了十几年的ECD,做了十几年的大姐大,她仍然觉得想做的东西不是自己选择的,想保护手下,也不是自己控制的,但是她坚持着真诚如家人般对待她的下属,她也因此收获到了许多真诚的友谊。 「现实要去适应,但是原则的东西要去坚持。我有个17岁大的儿子,我每做一个决定时都对自己说,如果我做的事情不能够跟我的儿子说,那么我就不要做。」Christine最后说了这样的一句话,略带哽咽。 「把一些最基本的人的感情拿出来,去做insight,创意需要情感,广告需要生活。」 (三) 一路走过三十年的广告路,Christine在广告的世界里经历了几个时代的风风雨雨,而这一路上的风景,却也恰恰是一幅香港广告成长历程的长卷。 从文字主导,到画面主导;从思想层面领先,到技术领先;从决策制定者到市场营销的一个环节制造者,香港广告正在经历一个价值层面的改变。也许视觉效果的光芒遮掩了文字的内涵,也许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忽视了思考的过程,也许客户的品味,制约了创意人的眼光,但广告仍然是生活的一部分,Christine希望,在这幅长卷上,香港广告人可以走的稍微慢一些,给自己一些空间透透气,让生活中的情感更多地融入自己的创意,让广告的魅力更久地延续下去。 「我没有生活,我的广告里就没有生活;我机械化地做出作品,别人看到的也只能是一样的机械化。香港广告的未来,需要我们把基本的感情拿出来,文字也好,画面也罢,哪一个走在前头,都需要我们的情感,把一些最基本的人的感情拿出来,去做insight,创意的价值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来。」 Christine 寻找了三十年,仍然在广告这一行里,坚持着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便是创意的力量。 ——选自《创意功夫网》 张闻文走访庞宛颖 2008年第六期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职场陷阱】公司绝不会告诉你的10个秘密(转载) (奔跑的向日葵)
- 广告AE的必备技能(奥美广告对Account的要求) (奔跑的向日葵)
- 讲一个故事: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奔跑的向日葵)
- AE协调广告主、广告公司和自身利益的工作技巧 (奔跑的向日葵)
- 关于公司对员工的种种压迫 (May S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