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梦魇--贾宝玉的N种结局
来自:曲榭(遒媚多姿、神情骨秀。。。求索中)
一:黛玉病死,宝钗嫁给宝玉,一年后难产而死(或者不到一年病死),宝玉贫困至极,做了看街兵,就是在街边木棚中居住,往来官员时任人驱使的仆役。湘云早寡,沿街乞食。直到晚年二人才相遇,在风雪夜相拥而泣,然后再婚,共同生活。这就是白头偕老。 张爱玲的评价,这个版本是最接近于家败后事实的真相,是现实的惨痛和毫无光彩。应该是最早的版本。 二:黛玉病死当天宝钗嫁给宝玉,宝玉出家,随一僧一道而去,最后重归青埂峰下,那块玉也重新化为顽石。 张爱玲的评价,这一结局将黛玉和宝玉重新划入神话的范畴,有美感,光彩照人,升华但是也削弱了悲剧性,但是更加符合一般中国章回体流行小说的结构。要么是大团圆,如果人间不能团圆,便到天上去,似乎升天就不再需要团圆。(《新白娘子传奇》就是这样啊) 三、黛玉病死,宝钗难产,宝玉不务正业,没有出息,袭人终于主动求去,多年后宝玉乞食至袭人家门口。以袭人的角度叙述,嫁给蒋玉菡后家道日盛,生活丰足,早已不再回忆救主。风雪之中二人隔门对望,忽然同时扑地立毙。 张爱玲评价,这一结局有漏洞,袭人虽然没有正式收房,但早已不是处女身,娘家也清楚。袭人另嫁,绝不是从贾家出嫁(没有名分),而是以发放丫鬟的渠道还给娘家,由娘家发嫁(目前主流版本也是如此,只不过很有人情味儿的写为王夫人代为寻找婆家),而娘家对袭人和宝玉的关系很清楚,没有底气作为处女发嫁。而蒋玉菡身为名旦,虽然社会地位较低,但有财有势,娶妻为传宗接代,不可马虎,应该不会接受袭人。之所以写袭人嫁给蒋玉菡,并且生活富足,是作者对袭人的偏爱,希望她有好的结局。另一方面,宝玉死于与袭人的对望之中,对欣赏宝黛或者湘云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打击,不仅削弱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力量,也削弱了与湘云之间贫苦相守的现实温暖的力量。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版本,说明袭人是作者身边确有其人的一个角色,因此宝玉与袭人的场面一直都更加温馨,真实,也出现的极早,在最早的版本里已经有了袭人的完整故事。而宝钗黛玉,尤其是宝黛爱情悲剧,都是后来作为文学创作逐渐出现并加以丰富的。袭人的性格复杂性凸显,不光是自以为忘记和背叛,更加是在自以为忘记之后一个突然的重遇之下激动至心脏病发或脑溢血而亡。这一个版本应该也很早。 四、黛玉病死,宝玉宝钗生活困苦,袭人说服蒋玉菡将二人接到家中奉养(有版本是袭人多次接济宝玉,遭到蒋玉菡厌憎),后来宝玉出家,将宝钗托付给袭人。 这一版本也较为接近实际情况,也应和了早期宝玉所说的两次“做和尚去”一次是为黛玉说一次是为袭人说。宝玉夫妇住在蒋玉菡家,袭人尴尬是绝对的,为了不让袭人尴尬,也是为了与黛玉之间感情的排他性选择出家。 不同的版本之中张爱玲的主要结论是:早期《红楼梦》本来没有打算写到抄家、破败,而是回顾烈火烹油的大家生活,和温馨细腻的闺阁情趣,自传成分很重,人物也相对较少,能和曹雪芹的经历相吻合。但是随着故事的展开,许多人物走上了符合逻辑的发展道路,而这个逻辑,再创作也脱不开大家族整体衰亡的事实,甚至于曹自身的思想是比较接近于“败落乃是自作自受”的意思,之前越轰轰烈烈,也就伏笔了之后忽然的败落。袭人作为宝玉原型心中一个重要的感情对象,最早拥有了完整的剧情,那就是负恩,离宝玉而去。如果没有这个选择,袭人不成其为袭人。那么为了袭人(以及其他许多人物)走向上的完整,抄家的剧情不可避免。事实上,可以说每一个红楼人物的命运都和最后的衰亡密切相关。这一个阶段的修改,是逐渐从为自身讳饰的消遣性创作走向严肃,揭示命运的必然与偶然,完善每个人物自身的逻辑。之后,随着书稿流散,读者增加,反馈成规模。曹雪芹也逐渐成长为一个职业的严肃的作者,就像张爱玲一样,他走向了对读者严肃的迎合,直到将人物套上神话的框子。张爱玲没有分析为什么这样做,单纯是为了淡化悲剧色彩么?整部红楼每一个字都是为了悲剧做铺垫,我个人的理解,神话是为了给予读者安慰,安慰并不是淡化,而是以因果报应来解释命运的不可知。其实,谁也不知道这仅仅是安慰呢?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第108帖】第八章 后傅恒时代——第一节 福灵安的生平 (虔诚的爸爸)
- 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败笔的十大观点 (豆友7XbYsVI8cs)
- 不妨以身入红楼梦,以身外身做梦中梦 (无解)
- 推荐一下蒋勋讲红楼梦 (肉桂卷儿)
- 桃红又见一年春丨关于红楼结局的一点猜想 (皮特的兔子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