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也谈科研方法的学习心得(10.21)
来自:孙正成
《三国演义》第一回即以“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开篇,气势磅礴,点清伟大著作的意境和基调。 今天上下午听的两个课程培训主要聚焦到“科研方法及运用”这一主题,具体主要结合人文社科领域进行讲授。事实上,正如下午授课老师所言,在研究方法和范式上存在两种思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两种提法形象的将人文社科研究范式进行了表述。在所谓较为严格的人文科学学科领域,近30年来越来越多的采用了、借鉴了更为严谨、科学的定量研究方法,感受较为明显的是在经济学领域,各种软件、各种模型、各种数据,应接不暇。国内大多数高级别期刊的论文多数成为我很难读懂的论文,一般摘要成为阅读重点。反观国外经典经济学论文,一般不能读懂的大多数是原创型的数学推导表现经济学思想的论文,而计量统计型论文则由于其要么使用恰当的软件工具并做出明确的使用原因解释、要么由于其使用模型简单明了而没有阅读国内高端文献的难度。 然而,当国内很多研究人员(包括笔者)在争先恐后、孜孜不倦的一知半解的学习和使用纷繁复杂的计量、统计模型时。另一种思路在国外快速复兴——质化研究,这对其中一些国内人文社科研究方法提供了有力支撑;事实上这种研究思路和范式在中国社科研究中从未消亡,一些大家坚持认为比较、归纳研究是开阔而有意义的思维方式,这种自下而上的知识构建较明显的突出了“知识”的创新性,因此被认为是科学的,因为来源于总结的构建,没有事先的边框禁锢思维方式。 确实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近一两年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纯粹量化的“自上而下”检验研究范式提出新的思考,进而开始探索关注如何能够更好的跳出这种范式的局限。结果是,“质化研究”在越来越多的人文社科领域受到关注和认可,包括经济学领域。事实上,“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的核心区别在哪里呢?是纯粹相互否定或者排斥么?毫无疑问是否定的,或许不过是左右中的阶梯性或螺旋式延伸或一种融合。 既然如此,作为青年高校教师的我,该何去何从?对研究方法的领悟和学习或许影响或成就未来的学术道路。茫然不知所错,或许广泛涉猎领域,学习方法精髓,有相对独立的判断能力是重要的支点,那今天的领悟或许也算是一个切口^_^ 自勉 sun(10.21)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有没有建议报的部队文职考前培训班? (夏季的雨)
- 教培同行的小伙伴求给宝贵意见!!问卷调查2分钟 (MZZ)
- 评职-科技核心期刊来了,有需要的抓紧了哦 (成为优秀的人)
- 评职论文发表,专著出版 专利申请 (成为优秀的人)
- 专著教材出版评职称 (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