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罪
来自:joe(2012年9月10日桂花香)
看过了前传和第一部分。感觉作者有写作和智力两方面的硬伤。模仿和堆积比较严重。人物刻画苍白,有的可信度很低。失去了继续阅读的兴趣。下面这些评论是好评和推荐的。大约是欣赏角度不同吧。他们称赞的,我没感觉,有些都没读懂。 比如庄秦写的评论,第二段说,“著名恐怖小说作家一枚糖果在QQ里告诉我,让我去看看《第七个读者》,她说,这是第一本她看得懂的悬疑小说。” 一个著名恐怖小说作家,直到读《第七个读者》,才碰到第一本她看得懂的悬疑小说。呵呵。此前看的都没看懂?还是此前从未看过,却不经意间成为著名恐怖小说作家? 我理解,写恐怖小说与看懂悬疑小说的确是不同的两件事情。但,写恐怖小说就不需要智慧和理解里吗?斯蒂芬金专写恐怖小说,他的智力在我看来是高于普通人的。如果没有一定的智力,遣词造句都会有问题。对恐怖小说的写作,是有智力要求的。这是我的理解。如果此前各种悬疑小说都没看懂,估计这位著名恐怖小说作家此后也还继续会碰到各种看不懂的悬疑小说。看不懂或者不看的小说家说出来的话,是很值得质疑的。不去质疑,反而当作一件赞美的证据拿出来说事,庄秦的智力和写作方面会不会也有硬伤的。 不过这也可能是我的问题。他们心目中的好,他们赞美的著名,等等,都有他们自己的定义,我无法理解吧。也许,有智力硬伤的人,是我。 心理罪:画像 作者:雷米 声明:本书由来奇网(http://www.laiqi.net)网友分享,仅供预览,请在下载后的24小时内删除,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欢,请支持正版。 评《心理罪》:写个老少咸宜的犯罪小说不是件容易的事 雷米是在2006年2月17日以lane_lau为ID,将他的第一篇悬疑小说《第七个读者》发布在天涯社区莲蓬鬼话栏目的。实事求是的说,作为版主,我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注意到这篇文章。直到一周后,著名恐怖小说作家一枚糖果在QQ里告诉我,让我去看看《第七个读者》,她说,这是第一本她看得懂的悬疑小说。 一枚糖果素来以头脑单纯而在圈内闻名,她几乎从来不看网络上的悬疑小说,因为她不喜欢一边看书还要一边动脑子。当我听说她能看懂《第七个读者》时,不由得冒出了两个想法——这篇小说要么是篇小白文,根本不含任何推理逻辑技巧;要么就是一篇行文流畅,将各种复杂的写作技法简化为大家都看得懂的通俗文字。 打开帖子后,我不由得惊喜万分,这确实是一本能让任何人都看得懂的精彩小说。故事发生在校园,但又不局限于校园之中。接二连三的死亡事件揭示小说将会带来无限的惊悚,而生活化的语言更是让作品平易近人,充满了真实感。因此,这篇小说被著名通俗文学杂志《今古传奇故事版》看中,并作为改版后的第一部长篇作品进行连载,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 《第七个读者》是雷米的处女作,尽管在网络上引起了轰动,但在作品整体结构与节奏上的拿捏上,尚存在着一些不足。所以当雷米创作《心理罪》的时候,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写作变得游刃有余,文字的力度也直透纸背,锋芒毕露。 《心理罪》是《第七个读者》的续集,但却又独立成章,即使没有阅读前文,也能毫无障碍地进行阅读。《心理罪》延续了《第七个读者》的写作风格,又引入“犯罪侧写”的概念,以及犯罪心理学与病理心理学的知识,文章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可读性。 整部作品节奏非常明快,令人目眩的情节设置得很紧密,只要阅读了开头,就吸引着读者想要一口气看完整篇小说。与《第七个读者》一样,《心理罪》全文最早是在《今古传奇故事版》上进行连载的,但限于篇幅与杂志风格,《心理罪》进行了不少删节,文中要表达的许多思想,并没在故事版本中得到体现。此次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完整版《心理罪》,可以让读者们看到一个更真实的雷米,更完美的《心理罪》。 在网络上,雷米的身份一直是个谜,真实姓名不详,身份不详,年龄不详。作为他的朋友,我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是某公安院校主讲法律的教师。他的这个身份更是保证了作品的专业性,绝不会出现胡编乱造与怪力乱神的解释。而作为教师,雷米深谙如何将复杂的法律知识讲解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难怪他的文字总能让任何读者都看得懂,看得过瘾。 在这里,郑重推荐雷米小说《心理罪》,我保证它一定能让你过足侦探的瘾,体验到心跳加速的感觉。 庄秦 2007-9-19 文如其人 说实话,我很少写书评,一来是我不会写书评,于是很少有人向我索书评,二来我这人说话比较直,讨厌捧人臭脚,于是拒绝过一些书评。这两点到了今天,被雷米的《心理罪》破了一例,还是由衷的。 雷米是我的朋友,我结婚的时候,他还一个劲儿要给我异地汇红包,后来被我婉拒。当然,这并不是我要给《心理罪》写书评的原因,我只是在说说我俩的交情。 我之所以答应写这书评,也只是因为《心理罪》确实值得一写。因为他是我朋友,所以我更得说真话,不能捧臭脚。 以一个朋友的身份,我只想说,人如其文,文如其人。 看过很多人的作品,外国的中国的,其中不乏所谓的大师级和领军级的人物。打开书本,自有分晓,当中确有响当当的人物,也有滥竽充数者的南郭先生。雷米从来不去和人家攀这些虚名,对待这些大师级和领军级的人物的名号,他甚至连付之一笑都免了,只是低下头,一心一意、老老实实写自己的小说,宣泄着属于自己的心理暴力。 无欲则刚,这种淡然的心态,让《心理罪》从一开始的创作就动力十足。 当《心理罪》(当初命名《画像》)在天涯社区点击过百万的时候,我已经知道,雷米和他的作品已经距离成功很接近了。 公允地说,《心理罪》是目前中国难得一见的一本犯罪小说,如果你嫌福尔摩斯的推理太牵强,或者江户川乱步的推理太夸张,你不妨来看看《心理罪》,它有资格代表现今中国犯罪推理小说的最高水平。关于作品的情节我不想在这里细说,打动我的是其中的一个个人物形象。从《心理罪》的前传《第七个读者》中,我记住了方木这个人物,正义、勇敢、重情义、工作专注、责任心强、情绪波动中略带神经质、对待爱情木讷无方,他并不是一个完人,而是一个逐渐成长的年轻人,他身边的师友的生死经历让他迅速成熟,与此同时,他的情感和形象也逐渐丰满和高大起来。成功塑造方木这一形象,是雷米及《心理罪》的极为可贵之处。 雷米在现实中是个温和的人,心宽体胖,风趣幽默,善于插科打诨,同时他喜欢冰冷的枪械,喜欢与学生一起打篮球,作为警官和教师的双重身份,他又熟悉刑警工作和校园生活。这一切,都可以在《心理罪》中一一找到投影——娓娓道来的似乎带有体温的文字,却写就一串串冰冷的杀人事件;对警察事业的尊重和对传统师德的敬仰,始终通过主人公方木来一一传达。每一个作者的作品,都跳脱不开自己的生活,可以说,《心理罪》正是脱胎于雷米的内心生活,他写出这样的作品来也是再合适不过。 心理不是罪,但心理驱使了行为,就构成了罪。当我合上这本深蓝色封面的小说时,内心却在求证着罪以外的东西。那是一些关于道德的东西。我们需要以什么样的内心和姿态,来写一本书,来做一个人,来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也许罪离我们并不远,只有从心理上让位于道德,我们才能真正摆脱行为上的罪孽。 画像,实际画出的是人内心的道德世界。 谢飞 2007年11月27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