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志林》
来自:Trovatore(我思我想我怕我会心意变灰)
苏东坡是个有趣的人,然而他的有趣似乎总有很深的后天人为成分。若以班固的方法品评,我会将其放在中上人物。苏东坡的聪明是万中无一之选,但他的智慧是世俗的智慧。他以顶尖的世俗智慧窥见到了超凡脱俗的大智慧的境地,却仅仅是窥见而已(虽然平庸之辈往往一辈子连窥见也不能)——他那根深蒂固地联接着世俗的那部分思想和生活是他试图进入更高层次时永远无法逾越的阻碍。苏东坡的困境在于:他能看见更高层次,他向往进入更高层次而不得,于是他开始乔装,每每摆出已经“得道”的姿态——他应该并不是想以此愚人,却更像是为了娱己,或者说,自我安慰。毕竟命途多舛,故此苏东坡需要以那些出世的思想来使自己获取心理的平衡与平静吧。可惜的是,如同魔术师表演凌空飞舞,有时一不小心还是会被观众看到吊钢丝的痕迹,伪装高层次的言行也经常容易露出马脚。《东坡志林》便是这样一本记述了苏轼混乱思想的矛盾体。 -------------------------------------------------------------------------------- 书中那些一忽儿谈养生,一忽儿论鬼神的文章且不必细谈,虽然东坡写这些文章背后的心态大可玩味。在此照例录几条有感而发的小笔记: 《臞仙帖》云:“司马相如谄事武帝,开西南夷之隙。及病且死,犹草《封禅书》,此所谓死而不已者耶?”——古今众人多称司马相如劝百讽一,而苏轼独谓司马相如谄媚,与我读《史记》时所见略同,不免暗喜,有千载遇知音之乐。 《信道智法说》一篇,东坡求签,其辞曰:“道以信为合,法以智为先。二者不离析,寿命不得延。”东坡曰:“法而不智,则天下之死法也。道不患不知,患不凝;法不患不立,患不活。以信合道,则道凝;以智先法,则法活。道凝而法活,虽度世可也,况延寿乎? ”——观签辞“二者不离析,寿命不得延”一句,似乎与东坡所言相反,此处难解。又:“道以信为合”,说白了不过是“信则灵”那一套;“法以智为先”,则东坡必爱听,然而宗教之“法”,似乎不可纯以“智”求,东坡便是全凭智力,因此不能悟道精进吧。 《雪堂问潘邠老》,苏东坡洋洋洒洒写得一篇大文章,正是其自知不能于境界上更上层楼,于是笔下幻化出两个人来一问一答,却是为自己辩驳。东坡之聪颖睿智,思虑深密,可从此篇中看出;而东坡之强作解人,伪装超脱,亦可从此篇中看出,煞是有趣! 《论古》十三篇是本书中精华,然而颇有借故讽今之论,比如《司马迁二大罪》一篇,论商鞅、桑弘羊之非,却是借二人之事大骂王安石。 《游士失职之祸》一篇,苏东坡称:“夫智、勇、辨、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者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故先王分天下之贵富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此说有趣,且恰与前日所看《庄子心解》中奥修论印度四种姓的理论暗合,读书读到此类“左右逢源”之处,最是赏心。又:“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此说也颇新奇,想想却也合理:取士之手段虽异,其目的或相同:并非完全为了择优治国,却是要将这些个天生的不安定因素甄选出来,以职位俸禄严加管束,以免他们流落在朝廷之外生事,妙! -------------------------------------------------------------------------------- 本书的“点校说明”中引黄庭坚《豫章集》卷二九《跋东坡叙英皇事帖》云:“往尝于东坡见手泽二囊,……手泽袋盖二十余,皆平生作字,语意类小人不欲闻者,辄付诸郎入袋中,死而后可出示人者。”——毕竟是当过大官的文豪,近千年前便已采用如今写博客的方式,更有儿孙来替他整理发表。这些个有感而发随手写下的只言片纸,如今汇成这薄薄的一册,矛盾也罢、诙谐也好,却都是苏东坡真实心态的反映。苏东坡纵不能算上上人物,于凡夫俗子中也必是最为出类拔萃的一个,虽然作品有附庸风雅之嫌,然而行文并不矫揉造作,而是大方亲切。此书内容只能说是中平,但看完此书,却是更喜欢这个豁达大度,总爱苦中作乐的老顽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