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行动》:不偏不倚,不高不低
来自:魏司马的光(The imperfect is our Paradise.)
罗兰·巴尔特曾经严肃地批评了写在书籍开头的内容简介,认为这种文字既严重地损害了作品本身能够带给读者的乐趣,又错误地将作为大众的读者引向了懒惰的深渊。这个要求其实反过来倒是应该成为检验作品的一项标准,在今日的大银幕上,一部影片是否能够实现其叙事的目标,应该看看任何一名观众能否在对剧情毫不了解的情况下还从从始至终保持着观赏的快感。 如果现在有很多为《湄公河行动》贡献了票房的人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理所应当的,认为这部影片是当下电影市场中的良心之作,我们不应该予以否认,因为它不仅兼顾了主旋律和市场,同时也在形式的道路上有着可以原谅的浅尝辄止。市场标准同艺术标准是两条不稳定的曲线,有时它们距离很远,有时又会交会到一起,比如2014年的《白日焰火》就是兼具商业性和艺术性的一个典型案例。当然,有些作品本身是向着艺术片的方向发展但又想赚钱,有些作品,比如《湄公河行动》则是与之相反。 作为一部商业片,这部影片可以说是完全合格的,其中的叙事和情感把握拿捏有度,比如开头通过方新武(彭于晏饰)的女朋友注射毒品的镜头首先讲述了这部影片的主要内容,而不是通过紧接着的旁白来作陈述,这样既保护了镜头语言应有的尊严,又埋下了方新武与反派占蓬(卢惠光饰)之间的私人恩怨。占蓬与整个案件保持着忽远忽近的联系,他从中间突然插进来,作为沙先生派来的狗腿子验证假扮商人的缉毒警察高刚(张涵予饰)是不是真心同他们做生意,同时又作为时刻可能暴露方新武身份的潜在威胁在商场发生的事变中发挥着不大不小的作用。说到底,这其实是个半鸡肋的角色,虽然他在可能暴露方新武身份方面成功使观众高度紧张,但并没有十足的理由让他去救糯卡的儿子。有人会认为用方新武女朋友吸毒镜头作为开头并不合适,因为这会显得太碎片化,毕竟她在整个故事里的位置直到占蓬出现后才向观众揭露。但我想这正是影片仍有形式探索的部分,而用“碎片化”这样的词语来形容电影作品实际上是非常矛盾的,毕竟“蒙太奇”一词的含义就是“拼接”。拼接的是什么呢?当然是作为时间碎片的胶片。而导演的处理是将这个情节悬置在开头,但凡是有耐心的观众都会知道不存在无意义的镜头,并不断地等待这个悬置的解决。当然在情节处理上,这里依然存在着问题,比如我们始终不知道方新武和他女朋友的感情到底什么样,这也没有办法,毕竟他不是影片唯一的男主角。另外,作为缉毒警察的女友为何会吸毒,这也是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或者难道导演认为艺人吸毒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常态?同样含糊其辞的情况是她怎么会和占蓬沾染关系。 《湄公河行动》的配乐实在没什么出彩之处,但我们也应该称许商业电影这种有点庸俗的方法,在我的记忆里,似乎从《老井》的导演吴天明那时候开始,影片就喜欢用相同紧张度的合成配乐配合叙事的节奏,其简单程度相当于钢琴上左手只使用低八度同值和弦演奏。也不能说这样就错了,因为事实上正是上面提到的这位刚去世的中国第四代导演,在他的遗作《百鸟朝凤》里闹了笑话。明明是部以民族乐器的衰亡历史为题材的影片,为什么还要大量地用背景音乐来做情感渲染呢?这岂不是等于承认乐器本身制造的声音不足以表达情绪吗?如是,则《湄公河行动》至少没有犯所谓“故事片”导演在艺术上有时故作尝试结果却显得很幼稚的毛病,该紧张的地方紧张,该缓和的地方缓和,这已经能够令观众感到满意了。(作者:眉间尺) --------------------------------(我是分割线) 前天晚上看完应该直接动笔写,结果回到家太晚就懒了,后来构思果然就有点弥散,只能把尚能找到点中心的观点拎出来晾一晾。这一篇较短,算是急就章吧,马上要去打球,回头有想法等到能在网上看了再添加、删改。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10号线牡丹园地铁站 牡丹园东里 (北医三院)
- 电影解说剪辑放单群,留言加入 (仁者无敌)
- 北师大 五路通北街3号院 两家合租正规次卧 限女孩 (往昔)
- 转让北师大24级考研资料啦~ (Titus)
- 电影资源集散地 (范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