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当前影视现象谈艺术与市场的关系
来自:钻钻的情敌降
(一)艺术市场 任何艺术创作活动都是由艺术家、社会生活、艺术作品和观众四者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包括艺术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等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品往往同时也是商品。为了维持艺术生产的正常运行,就必须保证艺术品能够通过艺术市场销售出去,从而获得相应的收益,为下一步的艺术生产提供条件。 以电影为例,电影不仅是艺术品,也是商品,当然还是传媒工具。对不同侧面的追求就产生了电影发展史上的三大潮流:商业电影、宣传电影和艺术电影。这三类电影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只有商业化取向、宣传化取向或艺术化取向程度的不同。无论是哪一种电影,如果没有票房的保证就不可能继续生存,制片人和导演追求的目标往往是“既叫好又叫座”。即使是最纯粹的艺术电影,也往往是艺术创作者为了通向电影市场而精心制作的敲门砖而已。 (二)有利因素 一方面,艺术生产满足了人民大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并且引导了文化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艺术消费也制约着艺术生产的方式和规模、体现了艺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由于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和市场的竞争机制, 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潜能,使得艺术家积极探索新的文艺观念和写作方法,促进了艺术生产的繁荣和发展,同时也能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艺术品最大的价值所在是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审美是艺术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这种审美价值与艺术品的商品性有其相通的一面。艺术品作为商品,其使用价值显然和审美价值有关,审美价值越高的艺术品自然就能在艺术市场上占据有利位置。这一点在电影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近年来的《孔雀》、《和你在一起》以其优美的画面和动人的深情打动了观众,也获得了国产电影难得一见的票房佳绩。这些优秀的作品在满足大众审美需要的同时,也培养大众的艺术鉴赏水平,为高雅艺术品市场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果始终只有低层次的艺术品,必然会让消费者失去兴趣,也很难形成良性循环。 当然,观众的需求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这一点在电视节目上表现更为突出。北京台的《第七日》、重庆台的情景剧《雾都夜话》之所以受到观众的欢迎,就是因为找到了观众的需求点,讲的是“老百姓身边的故事”,而且很大程度上是“自己讲自己的故事”。 (三)不利因素 但是由于市场的盲目性和艺术生产者追求利润的内在要求,也可能使得艺术生产的审美特性大为削弱,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艺术品的审美特性与大众媒体的工业化生产是相互背离的。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的特点是规模化、模块化、批量化,类似于工业生产中的流水线生产。这种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艺术生产的独特性,以至于法兰克福学派将大众文化生产称为“文化工业”。 人本主义心理学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体现在文化需求上也必然是多个层次。不同读者的艺术消费动机不同,有的是为了怡情悦性,有的是为了求知,有的是为了得到人生启迪、受到精神鼓舞;有的是为了学习艺术创作和鉴赏艺术作品;也有的只不过是为了装饰门楣。这就必然会产生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需要有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文艺作品来与之对应。这就需要细分文化市场,尽可能满足各层面的文化需求。不能因为“雅”的东西欣赏的人少,我们就不愿去搞;也不能因为“俗”的东西层次较低,我们又不屑于去搞。 工业化的生产不可能同时满足每个人的需求,资本为了保证最大的利润,往往会迎合大多数人的口味,由此也就出现了很多“用下半身创作”的作品。这种作品的文化审美价值很低,对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人的需求除了生物性的层面,更重要的还是发展的层面,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社会提供大量真正具有价值的艺术作品,而这种需求还远远没有得到满足。事实上,我们对文化商品所诟病的不是其商品特性本身,而是艺术作品的本身的质量。 目前的大众艺术生产只是满足了人们浅层次、部分人群的需要,所展现的文化和生活往往也只是都市中上层人士的生活。所谓的“媒体精英们”很难有闲心去关注人民的真实处境和命运,更谈不上关注他们的文化,因此就会出现很多民间的艺术创作活动。这种活动往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他们本应该在社会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却往往为人所遗忘。以往的民间剪纸、年画,现代社会出现的DV电影都属于这一类。 (四)结论 要想确实满足人们的艺术需求,不仅不能削弱艺术市场的作用,相反应该进一步加强。问题的关键在于:首先是艺术创作者的创作能力和生产规模还没有达到能为大多数人服务的程度,其次是对大众的艺术需要了解不够或者重视不够,没能在满足这种需求和创造更好的市场效益之间建立更好的联系。 电影作为艺术应该保持自己的审美特性,能起到启迪人性、净化心灵的作用,不断提高大众的艺术奸商水平,推动国民素质的提高;同时,电影作为商品,自然应该为大众的精神需求服务,满足现阶段的文化需求;其次,电影还是重要的传播媒介,是进行大众教育的重要手段,应该发挥其寓教于乐的作用。 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利用现有的媒体为尽可能广泛的人群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服务,理想的模式是能为个人“量身定做”文化节目。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频道资源的逐渐释放,相信这种模式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怒发美术史资料!!! (~~~~上岸)
- 有计划考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类的同学么 (鱼家小宝)
- 北京电影学院2022年博士招生研究方向介绍及参考书介绍摄影系-... (HakunaMatata)
- 2022年上海师范大学647电影理论考研戏剧与影视学(电影学) (豆友228970108)
- 202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参考书《美学概论》... (杨小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