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错误屡教不改?原因可能是这个……
来自:唠唠(一张碎嘴,不服来找喷)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过被爸妈严厉教训甚至以棍棒伺候的经历,当了爸妈后,也肯定常面对孩子淘气调皮屡教不改或犯了错误的时刻,这时你选择的是和风细雨的耐心教育,还是简单粗暴的打骂呢? 其实在以往众多的网络调查数据和留言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家长都会耐心教育,但也还是会有忍不住想爆粗的时刻。其实,同崇尚“棍棒教育”的老一辈家长相比,现在的年轻爸妈在教育孩子时显得更用心,简单粗暴打孩子的人少了,只有极少数的父母表示经常打孩子,更多的家长愿意选择平和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的错误。许多打过孩子的家长表示,明知打孩子不好,却还是忍不住,每次打完都后悔。 是的,孩子毕竟是心头肉,对于打孩子这件事,相信很多家长都充满了矛盾和内疚,一方面育儿文章看了一大堆,各路专家给的心灵鸡汤也喝了无数碗,谁都知道打孩子不对不好,可是,在面对孩子在公众场合耍赖撒泼,过了火的调皮捣蛋,无数次的犯同样的错误,气就不打一处来,忍不住还是会动手。 你,是否也有面对这样的难题? 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同一个错误时,第一次会很有耐心的指出,第二次会有点小情绪,第三次也许尚能咬牙容忍,但是如果孩子还是不停地犯同样的错误,很多家长就会忍不住出手了。 问题来了,为什么孩子会反复的犯同一个错误?为什么他们就是“不记打”?是因为记忆不好?教训的不够狠?我想都不是,孩子之所以会“不知悔改”,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原因就是孩子压根不知道自己错哪儿了。 很多时候,家长可能会觉得惩罚孩子的原因一目了然,而事实情况往往是····`孩子并不清楚为什么会被惩罚。 孩子只是被家长的威严震慑到了,关注点放在了家长的愤怒上,急于承认错误,而并没有认真地反省和思考。在下次做事之前他们只会考虑,做这件事,会不会挨打?而不是我为什么会挨打?孩子茫于屈从,犯错时更小心谨慎,不知道自己行为有哪些错误。 面对自控能力不强的孩子们,在我们正面引导教育无效的情况下,惩罚是必要的,惩罚的前提是,先让孩子知晓自己犯了什么错,错在哪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么样的,不能只是与简单粗暴的打,在惩罚的时候我们应该更有技巧和原则。 我们可以看看下面陶行知先生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在操场上看到一个男孩子拿着半块砖头要打另外一个男同学,他马上制止那个学生,并把他带去了自己的办公室。 到了办公室,陶行知拿出一块糖对男孩子说:“这块糖是奖励给你的。”男孩子满眼睛问号,不敢接,陶行知说:“这块糖奖励你尊重师长。我看到你要打人,制止你,你马上就把砖头放下了。你尊重师长。” 接着他又拿出第二块糖说:“这也是奖励给你的。”孩子仍然很迷惑,还是不敢接。陶行知接着说:“我刚才让你10分钟以后到校长室,现在还不到10分钟,这块糖奖励你遵守时间。”孩子更吃惊了。 说着的同时又拿出第三块糖说:“这块糖还是奖励给你的,我刚才去做了调查,你打那个男孩子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你有正义感,见义勇为。这块糖奖励你见义勇为。”这时候孩子哭了说:“校长,不管怎么说,我打人不对,我错了。”校长拿出了第四块糖说:“你已经主动承认了错误,我们的谈话结束了。” 看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如果换了你,在看到孩子拿砖头要打人的时候是否会大发雷霆?在对待孩子的错误时,惩罚不一定是最好的手段,先了解清楚实际情况,再针对性的教导,适当的宽容可能会得到更好的效果。什么时候才是惩罚孩子的良机?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有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就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里根。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如何帮助孩子矫正错误行为,是家教艺术,考验的是家长的耐心和智慧。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想做上海家教的人请联系我 (流风)
- 儿童成长陪伴师 (好久不见)
- 🌟家长必看!你的家庭教育新伙伴即将出现🌳✨ (迷路上帝)
- 初中数学试卷分享 (凌)
- 缺少安全感,内驱力,价值感,自信心… (豆友IiwRXzJKd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