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硕士生活,我学到了些什么(更新版)
法律人(无为 有为 有为 无为)
三年硕士生活,我学到了什么 本科生那段,只学知识 硕士阶段,学了些方法,当然,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与哲学体系。 葛洪义教授说的话对我影响很大: 要想掌握某一门学科:要系统地读4本书(其实太多了也读不完,也没太多必要) 1、这门学科的基本原理 2、这门学科的方法论 3、前沿理论 4、该们学科的学术流派发展史 这4本书其实就是一套完整的思维模式:譬如说,你想了解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易懂的入门读物。 接下来看看当前经济学发展到了那一步,你可以看看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言论。 要想形成自己的经济学思维,方法论必不可少。方法论的东西很容易接触到哲学,了解一些西方哲学流派的主张及观点,对自己的方法论思维大有裨益。顺便提一句:大陆的哲学教育只是马克思哲学的灌输,其实,马克思哲学只是西方哲学流派当中一个批判的视角,其充其量只能算作一个流派。 西方哲学流派有很多:如功利主义、解构主义、存在主义、人本等。哲学流派不但是对社科研究的方法有影响,还对绘画、电影等产生了积极影响。 任何领域的研究,都是一种传承,如何才能站在巨人的肩上呢.看看经济学学说史,了解下各个流派的争辩及各个流派目前的现状,能使你的思维深度化,而不是一种平面化的处理。 邓正来教授有一次来西北政法做报告,让我受益颇多:他主张社会科学的研究,一定要有哲学作为根基。像西方法学的研究分成诸多流派,每个流派其实都有着相对应哲学根基。他还说,看一个人会不会做学术,就要看看他是否了解他的领域在历史的长河中处于何种的一个情形,属于该领域那个流派,自己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是什么。从这个角度出发,了解下西方哲学的各个流派就显得尤为重要,不然,自己的研究成果也不会被学界给予注意并对知识的积累作出贡献。 邓正来教授注重批判精神,对别人的文章,要从以下几个面给予批判 1、直接批判结论 2、驳斥其论证的过程 3. 对其中的枝节性问题给予批判 4、证明其论证的前提假设存有错误 5、证明其论证的前提的前提有错误(理论预设) 邓正来教授说,作品有无厚度,就要看其是否有哲学流派做根基,不然的话,只能是做平面化的处理,而没有一种历史的厚度。 强力教授主张人大复印资料要看,他说人大复印资料就像是文学类的《读者》杂志。对目前的学术研究有很好的综述。背后的各个刊物的目录也是索引相关知识的好帮手。 强力教授还说过:简单问题复杂化是能耐;复杂问题简单化是本领。重要的是学会复杂到简单的还原以及简单到复杂的重组。 他对法学与经济学的关系有过精彩论述:经济学、哲学是研究规律的,而法学只是研究规则的。规律VS规则。 还有一个田国强教授,一个从美国归来的经济学家,他对怎样研究社会科学也有精彩论述:(大致转述,如有需要原文的请联系我) 任何一个规范理论的分析框架,基本上由以下五个部分或步骤组成:(1) 界定环境;(2) 设定行为假设,(3) 给出制度安排;(4) 选择均衡结果;及(5)进行评估比较。 基本的研究方法包括提供研究平台、建立参照系、给出度量标尺,及提供分析工具。 比如,你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准备做一件事情、或者需要与人打交道,首先要做的事就应了解当地情况、周围环境及国情 (对应着框架中的“界定经济环境”) ;然后,也要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尽可能弄清与之打交道人的行为处事的方式,他的品行、性格等(对应“设定行为假设”) ;根据这些信息,决定自己与人打交道的规则及自己对人处事的方式 (即对应“给出制度安排”) ; 然后在具有可行性的、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通过权衡取舍中选定一个最佳方案 (即选择均衡结果) ;最后,对自己所作的决定、所作的事情及所采用的处事方式进行总结反省,看是否是最有效的方法,达到了最好的结果,是否公平合理,是否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让人们作出激励反应,达到了你想要达到的目标,即所谓的激励相容等等 (即对应“进行评估比较”)。 并且,当环境、情况发生变化,工作的对象变了,要做好一件事情,游戏规则当然也应相应发生变化。我想大家会认同,只要按照这五个方面去做,并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游戏规则,就一定会把事情做得更好。笔者认为这可能是解决和处理日常生活和工作事务的最佳方式之一。并且,经济理论的许多结果也有助你如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唐教授文章可通过以下渠道获得:attacker@163.com 密码:chinese 自己对有些事物也有了点终结: 如,自己创作过的《如何判断人》(非学术),同学反应良好: 从how(怎么做)---------判断一个人的能力 从what(做什么)--------判断一个人的前途 从not what(不做什么)--判断一个人的成功可能性 从who(你是谁)--------判断一个人的自我定位 从which(做哪件事)----判断一个人的理性 从when(何时做)-------判断一个人的政治思维 从where (何地做)-----判断一个人的品位 从whom(选择谁做合作伙伴)-判断一个人的识别人的能力 从why(为何做)---------判断一个人的道德 结论不重要,推论的过程才是重要的, 然而,比推论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思维发生的过程,是什么诱发了思维, 又是什么控制了思维是这样运行而不是哪样运行。 比思维发生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情感与美感发生的过程。 比情感更重要的是理念 比理念更重要的是过程中美的感受 但,最重要的是对自己,对他(她)人生命,灵魂最终极的关怀. 个人体会: 社会科学的研究虽然离不了西方哲学流派的支撑。、 也要注意挖掘中国本身自有的东西。 注意中西方哲学的对比 中国哲学关于生命及修养、伦理、国家治理方面的论述不比西方逊色。 中西方在绘画、建筑、音乐等领域风格截然不同,中国的文化更具人性关怀,更具个人情绪的宣泄。 不光是在艺术领域,在管理学等社科方面,中国也有自己的一套。 中外比较可以说是社科研究的另一重要方法。 未完待续: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法律咨询,欢迎提问! (麦琪)
- 北京执业律师,欢迎法律咨询 (豆瓣酱拌饭)
- 蹲个靠谱律师,需要案源的来 (芙蓉-小朝)
- 北京139/200路广渠门雅宝路神路街三里屯朝阳门东四十条东直门... (棱镜)
- 有没有朋友知道北京附近擅长网络暴力维权的律师 (huyixian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