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芳:社会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
来自:菏泽民间观察(建设乡村和县城重建故乡精神气质)
社会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 作 者: 洪芳+关注 作者简介: 洪芳,苏州大学教育学院讲师 原文出处: 《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00年第05期 第35-38页 内容提要: 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社会文化转型的必然要求。社会文化的世俗化转向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根基。高等教育应该在观念、目标、价值、精神、方法等方面与社会文化的世俗化取向相适应,全面面向大众,才能真正体现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本质。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目前还面临着不可回避的矛盾和难以解决的问题。 期刊名称: 《高等教育》复印期号: 2001年01期 关 键 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文化世俗化/教育价值观 字号:大中小 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被推向教育改革的的前台,并不仅仅是社会经济发展内驱力的作用,同时也是社会文化转型变轨的必然要求。在社会文化转型的视野中,我们也许才能进一步认清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向的合理性和真正的价值所在,也才能看清高等教育大众化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所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一 自从70年代初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tin Trow)发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量的发展和质的变化》一文以来,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一直倍受世人关注。然而,人们往往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似乎高等教育大众化仅仅是个经济指标,只要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达到15%—50%就万事大吉了。 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说,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能够容纳适龄人口的15%以下为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超过50%为普及化阶段,确实是一项数字指标,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紧密相关。但问题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不是只靠经济发展就行,经济发展并不能保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真正成功。 有资料显示,美国高等教育1940年就跨入了大众化的门槛,这一年的美国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适龄人口的16%。当时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按现在价值折算为1004亿美元,人均GNP为759.9 美元。 我国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8222.8亿美元,人均GDP为674美元。 按购买力平价法折算,我国人均GDP约为1000美元。这就表明,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已具备充分的条件[1]。 因此,有论者断言:“高等教育大众化应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出现的一系列变化,如招生人数的迅速增加(8年翻了一番),在校生人数的倍增,民办高校的大批涌现,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都可以看作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奏。如果照目前的发展速度,我国可能在2005年左右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届时普通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将达500万人,成人高校360万~400万人, 民办高校180万~200万人,中心城市大学100万人。 每年各类高等学校招生人数300万人,占适龄青年人口的15%左右。”[2] 然而,这些经济学和统计学意义上的数据,并不就等同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成功。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仅体现在量的积累上,更主要的还应体现在质的飞跃上。本质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应该体现在社会文化的世俗化转向和高等教育面向大众的全面开放。 社会文化的世俗化转向意味着整个社会的理想、价值、精神、习俗等各方面贴近世俗社会阶层,雅俗沟通,精英与大众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和无法交流的障壁。具体来说,可以概括成这样几点: 第一,务实的社会价值取向。乌托邦的幻想曾经激起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它在给人类带来精神的振奋和想象力的扩大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次次深重残酷的灾难。20世纪血腥的屠杀和灾难,终于导致了“道德理想王国”的覆灭。世俗化的社会文化转向,就是在这样血淋淋的现实面前,重新寻找常人的生活轨迹和生存空间。务实的社会价值取向,并不意味着拒斥理想的感召和精神的力量,而是预示着现世的人们挣脱“神话”、“圣化”、玄虚的枷锁,以正常的人的姿态立于天地之间,现实而又理性地生存。 第二,意识形态的淡化。在强化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时代里,政治路线、原则立场、阶级斗争被摆在了最主要的位置上,世俗的理性和情感被挤压到最低限度。社会文化的世俗化转向,就是凸显人们正常的理性和情感的东西,人之常情、世之常理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和维护;一切过分政治化、意识形态化、泛道德化的事物,都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和厌恶,人们生活在常情常理之中,首先要遵守的是常识。 第三,上下尊卑雅俗界线的消解。世俗化的转向就是对精英社会的消解。精英社会突出精英的社会地位,强调精英的权威,注重精英的楷模、示范、教育、带动作用。世俗化转向就是要使每个社会成员都处在广阔的平面之中,平等对话不再是一个口号和象征,而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现实存在。 社会文化的世俗化转向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走向提供了适宜的文化环境和气候,给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供了广阔的精神园地。只有在世俗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高等教育才能真正走向大众化。 社会文化的世俗化看似是软指标,很难用标准的尺度精确度量,各个分支系统的表现也许纵横交错甚或矛盾相悖。但没有这个软指标的培植和成功,就意味着社会依然处在一个相对政治化、精英化、等级化的状态中,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价值取向、实施途径与之方枘圆凿,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努力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和文字中。 近来,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又浮出水面,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但同时也是社会文化世俗化转向的大势所趋。教育尤其高等教育走向,是社会文化走向的某种反映。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呼声和要求,实际上也反映着社会文化世俗化转向的信息。没有社会文化的世俗化的现实根基,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 二 高等教育大众化另一个本质体现,即高等教育面向大众全面开放。当然,这并非完全不顾及适龄人口入学的比率问题,但比率仅仅是个外在的标志,真正本质的问题是,高等教育应该在观念、目标、价值、精神、方法等各方面体现出真正的“大众化”走向。 第一,从教育观念来说,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我们的教育观念必须与世俗社会的观念相适应。放在世俗化社会中来考察,我们可以剔除许多附加的神秘的精英色彩,还教育以本来面目。无论给教育附加多少神秘的、玄虚的、高深的学术观点和抽象理念,它其实也是一种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践”关系。它当然可以把教育看作是严格意义上的师生授受关系,但从其更广泛的意义来说,它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尤其在日益信息化的社会中,在知识经济日渐逼近的时代里,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片面的,都是整个社会知识体系中的“碎片”。谁都没有权和没有能力垄断知识,谁都无权和无力来控制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和价值取向,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冲破精英教育观念的束缚,重新在平等和平面的关系上来理解教育。只有把教育放在一个开放的平等的空间中,我们才能真正把握教育的本质,才能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社会中大力发展教育。 早在80年代就有人断言,下个世纪教育学将成为一门显学。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教育学”绝非是我们“经典”意义上的精英教育学。只有面向大众、面向世俗的关系,教育学才能与社会文化发展相适应,与21世纪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向相适应。 第二,从教育目标上来说,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走向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现行的教育目标、方针、政策。我们当然要培养“又红又专”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教育的目标和宗旨不应该是单一的、一元的,而应该是多元的、开放的。教育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它也应该注重资源的最佳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问题,否则,教育就要脱离社会,脱离社会发展,脱离经济发展,就会走进狭窄的死胡同。多元化、开放性的教育目标的确立,就是要让我们的教育从单一的封闭的空间中走向广阔的社会空间,让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教育”,而不是某种意义上的“工具”、“堡垒”和“阵地”。 第三,从价值取向上来说,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我们的教育在价值取向上与世俗社会的价值取向相适应。建国以来,我们的教育过分强化了它的政治功能,过分意识形态化,价值取向单一,僵化保守。我们并不一味地反对教育的政治功能的发挥,但在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应该采取多元的开放的态度,拒绝价值的绝对比、单一化,崇尚多元、宽容和共存。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走向,就是要从不合理的片面的价值取向中走出来,在一个更为开放自由多元的空间里,生根开花结果。 第四,从教育的体制和方法上来说,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要求我们的教育在办学模式、教育体制、教学方法等方面体现出“大众化”的特色和规律。 单一的办学模式,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单一的办学模式开始得以松动,除了国家办学之外,也开始有民办、民办公助、公有民办等模式,但彻底冲破单一的办学模式恐怕还得需要有一个探索的过程。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办学模式问题,否则,即使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入学比率达到大众化的指标,但还是与“大众化”存在着根本的距离。单一的办学模式只能带来僵化的教育观念、体制、方法。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 教育体制与办学模式密切相连,僵化的保守的教育体制实际上是制约办学模式的主要因素。教育体制的变革与政治体制的变革密不可分,没有政治体制的改革其实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步履维艰确有其难言之隐,但它的改革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没有教育体制的彻底改革,高等教育大众化走向必将受到极大的阻碍。 教学方法看似是个具体操作的手段,但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走向却有着不小的影响。大众化的趋向要求教学方法必须符合大众化的要求,多元、开放、有效是方向,而平等、对话、交流是基础。一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更新,都与大众化的观念、思维方式、情感方式等共依存。 三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走向体现着我们教育改革的方向。但在目前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同样面临着不可回避的矛盾和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第一,大学的观念与大众化的要求。在教育史上高等教育都是以精英教育为主,强调大学教育的特殊性,诸如研究高深之学问,培养大师等。古今中外,大学作为精英教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走向,却要打破精英与平民的界线,将高等教育“降格以求”,这两者之间观念的矛盾和情感的交战,已经在我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日益显露出来。如何给高等教育定位,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这两者之间的“不和谐”,需要在讨论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中予以解决。否则,不和谐的矛盾和冲突将会直接影响我们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走向。 第二,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我们的社会强调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围绕着中心转。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相比,就显得无足轻重。一旦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我们往往会牺牲教育改革的利益来保证经济发展持续稳步。这多少对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离不开经济发展,但并非经济发展可以直接导致教育改革,直接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经济发展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教育改革就一定能成功。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思考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关系,重视教育不等同于经济的特殊性。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走向,只有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突出教育的特殊规律和基础作用,才能真正得到健康正常的发展。 第三,大学生生存的现实与传统的“学—仕”观念。我们历来都是把大学生作为“干部”来培养,其实这与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一脉相承。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直接轰毁了“学—仕”的正常途径,大量的毕业生将会为生存而奋斗挣扎,但残存在人们心中的“学—仕”观念一时还不能完全消除,这也给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如何挣脱生存困境和传统观念的桎梏,这关系到每个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心理健康。 第四,僵化的体制与走过场的教学改革。几十年来,我们在不变的教育体制舞台上,轮番表演教学改革的化装戏。教学改革一浪高过一浪,教学改革的方法一套又一套,教学改革的成果一撂又一撂,但帷幕垂下,舞台上却空空如也,仅仅是走过场的表演。在这里,我们决不想一概否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而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教育体制不变的前提下,教学改革仅仅是表面文章。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就需要冲破僵化的教育体制,而不是仅仅在教学改革上显示其“大众化”特性。 第五,市场的需求与学科设置。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程的加快,人才市场的需求千变万化,业主的“尺码”随时更改,而我们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却无法短平快地赶上趟,踏上市场的节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走向,就是要调节市场要求与学科设置。如何调节好,可能还需要有一个探索试验的过程。 原文参考文献: [1]刘勤勇,唐安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性的抉择.高等教育研究,1999(1) [2]史朝.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探讨.高等教育研究,1999(1)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恳请烟台福山区林阳同志关注贵地教育系统一则丑闻 (麟州书生)
- 关于大学教师教学、科研虚拟仿真项目及实训平台 (zhizhizhi~)
- 期刊推荐《新教育时代》 (书山压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