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兼爱上》 研读讨论
-
嬿婉 2016-11-30 15:35:29
墨子 11 1.盗贼,盗是偷窃财物的人,而“贼爱其身,不爱人,顾贼人以利其身”,第二个贼是残害, 墨子 11 1.盗贼,盗是偷窃财物的人,而“贼爱其身,不爱人,顾贼人以利其身”,第二个贼是残害,第一个贼,解释成强盗,盗匪,贼,从贝从戎,以戎毁贝,为贼。贼有伤害残害,不正派,偷东西的人的意思。残害他人的人? 2.当察乱何自起,有解释说,当读为尝,尝试考察乱起的根源。 很白话,结构也很清晰 开头先提出治天下者要知道乱起的根源才能治乱,以治病要知病根为喻。 中间两段论述乱起的根源:不相爱,父子君臣兄弟大夫之间,诸侯之间。 后一段假设“若使天下兼相爱”则乱不起,天下治。 最后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要兼相爱。 ... sher请问如果本应读尝为何写当?
-
xiaoyun85 组长 楼主 2016-12-01 10:29:42
请问:1.子自爱是否等于子爱自,这里有没有倒装现象?2.当察乱的当与“尝”有何关系?3.“不可以不劝爱人者”的以是不是连词?
1.“自”是副词,放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这个动词语义指向是自己。不是倒装,“自”与“己”不同。
2.“当”通“尝”,试,试着。 3.这里“可以”看作一个词,相当于“可”。
-
xiaoyun85 组长 楼主 2016-12-01 10:34:57
兼爱上中说到:“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这里的诸侯相攻很好理解,但是大夫之相乱家是什么意思呢?翻译出来是大夫互相侵扰家族,但是这个解释还是很难让现代人去理解…有没有什么具体事例可以举出呢?
答:注意,诸侯曰“国”,大夫曰“家”,指大夫管理的范围,这个“家”与今天的家概念不同。
另外,在《公輸》中,有一句“胡不见我于王?”,该怎样理解这个句式呢? 2.“见”xian4,介绍,引荐。为什么不将我引荐给楚王?
-
卡卡 2016-12-01 22:19:22
15123602 35号
关于“当”和“尝”的问题我也很疑惑,这里做“尝”的“尝试,试”之意讲。(因为“尝”的其它意思这里说不通。) “尝,试也。”——《小尔雅》 然后关于“当”,我查到的“当”并没有“尝试”之意,读音也不同;然而又还找不出别的文章中“当”做“尝”讲的用法,所以也很困惑。 希望老师讲讲怎么能较快地查到同一个字在哪些古汉语书中或同书不同处处也有用? -
阿柯 2016-12-02 07:32:39
3号。 1.这里的“当”通“尝”,古代的通假字就相当于别字,所以应该不会普遍有这种用法的。 2.查同一个字在不同的书中或同一种书中的用法,你可以用语料库来查,语料库中存放的是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真实出现过的语言材料,比如ccl语料库,bcc语料库等等
-
C137 2016-12-02 09:00:32
13号(15123422)查了一下,古汉语词典里的“焉”没有“才”的解释,互动百科&百度百科&百度汉语里都写的是“乃,才”,例句就是“焉能治之”。可能是不普遍的用法。根据句意,我觉得也是解释为“才”通顺一点。
-
章佳瑤 2016-12-02 19:26:38
15123439【14】3.我觉得“虽”是即使的意思,即使是天下的盗贼,也是这样。这里作者在举例子,从臣子到盗贼到大夫、诸侯,层层深入。4.“施”应该是施行、实施的意思,施不孝,施不慈,可以翻译成,做不孝的事,做不慈的事。
-
令狐 2016-12-03 12:08:56
48
“无有”不是偏义复词吧,相当于现代汉语“没有”,“无”解释为否定"有“更合适
“盗”应该偏向于抢劫之意,前文”窃“是偷,这里再讲偷盗就有些重复了
-
雅迪 2016-12-04 21:33:45
44 俞雅迪 1.譬之如……然 中的然有指示代词 这样,那样 的用法。 2.当察乱何自起中的当是通假字,通尝,在《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给出的释义是尝试。3.虽在这里是即使的意思。4. 恶施不孝中的施是施加的意思。5.兼爱中的兼在字典中有两个意思,一是同时进行几件事或具有几样东西,二是兼并,合并。这里感觉更倾向于第一个意思,不过在这里翻译成“都”比较合适。
-
promise 2016-12-04 22:01:41
43郭誉临 墨子的《兼爱》中,墨子认为,之所以会产生祸乱,起于不相爱,无论是父子之间,兄弟之间,还是君臣之间,如果仅仅是自爱而不推己及人,乱之所以起,从这一点上来看,墨子的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当是相互爱护,而不应当是互相算计如何使自己获利,而这对我们每个人而言,也是极有教育意义的,只有心胸宽广,心中有着兼爱,包容思想,无论是对自己还是他人,都是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墨子的兼爱,与儒家的推恩是有区别的,儒家所理解的爱是有亲疏远近的,是有阶级限制的,而墨子则是超越了阶级内容的抽象的爱,国家的根本属性便是阶级性,有国家便会有阶级对立,便不会有超越阶级的爱,这种想法太过理性,超越了现实,至少目前还不可能达到。
-
Nonsense 2016-12-05 18:25:58
37号 15123618 虞蕉琳 很多问题与同学有重叠之处,但是还是陈列如下,感觉有些问题并没有讨论的清楚: 1、“必知乱之所自起”一句,“之”可以理解为取消句子独立性,那么“所自起”就是一个名词短句,那么“自起”是否属于倒装?起,兴起。自,从... 那是不是就说明省略了“于”,起自于...?那么所在这句中又承担什么角色? 2、关于“虽”的问题,只有“虽然”和“即使”两个意思,感觉用在“虽父之不慈子”一句中都很牵强,下文两段首句亦然,有什么更好的解释吗? 3、“犹有不慈者乎”中的“犹”感觉既可以翻译成“尚且”又可以翻译成“仍然,还是”,是不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两个释义并没有本质区别,可以互换?
-
含涵涵涵涵 2016-12-05 22:09:52
30,杨梦韩。 1、自的用法。老师回答,子自爱,中的“自”为副词,作状语,表示动作指向。为何不能理解为宾语前置呢?为何不是做爱的宾语呢?是因为不符合宾语前置的语法结构吗?比如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故亏父而自利,中的自也是副词吗?亏与利,是使动用法,使...亏,使....利吧。。。。不知乱之所自起,中的自何解?是介词,从的意思嘛? 2、之的问题。不知乱之所自起。如果是宾语前置,之后应为动词。但“所自起”理解为名词。所以这里的之是复指? 天下之为盗贼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医之攻人疾者。中的之是取消橘子独立性的用法嘛?如果是那做什么成分?比如,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在此句中做何成分呢? 3、恶施不孝。恶,何,怎么。施,我更赞同施行,实施。而不是施加? 4、窃贼:窃,盗窃。贼,害人。 故窃贼无有,中的窃贼是动词用作名词嘛? 5、当察何自起?当,尝,尝试。6、焉,乃,才。 墨子提“兼爱”是为统治者服务。人人有爱才能遵循社会的礼制,社会才能有秩序。而使社会维持秩序保持稳定正是统治者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墨子的意思是,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施行“兼爱”。但是,“兼爱”由于人性的限制,社会制度等的限制,几乎不可实现。因此,是有一定的空想性的。
-
边個菓 2016-12-09 18:59:55
15123380 吴雨蒙 我认为这里的虽就是即使的意思,表示假设的意思,是让步关系,即使是对天下做盗贼的人来说也是这样(和父子 兄弟 君臣的不相爱相比 )。
-
九鬼虫 2016-12-10 16:10:50
【27熊莛荻】疑问:“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也天下之所谓乱也。”中的“虽”字不能解释为即使,我认为不加以翻译的时候反而是最通顺的,那么这个“虽”应当是什么用法呢?
感想:这一篇的说理也有非常明显的墨子的风格,逻辑清晰层层递进,首先抛出“乱之所起”这个议题和“起不相爱”这个观点。然后从小到大、由浅入深的进行阐释。由父子兄弟推向家国君臣,从窃贼偷一室推向大夫乱一家再推向诸侯攻一国。层层深入,揭示了因为爱人不如爱己,因此损人以利己的核心观点。深入浅出的阐释了墨子“兼爱”的观点。
在当时诸侯纷争的时代,墨子的理论可能并不能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但是在如今的社会,墨子的理论还是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的,可以将它视为一种“人文关怀”的塑造。有助于现如今冷漠的人际关系的重塑。但是墨子仅仅阐释了人们应该相爱,却没有给出具体的改变的手段,放在如今的话,可能略有理想主义的“鸡汤”之嫌。
-
抹茶蜜桃 2016-12-10 18:25:46
36胡韵琪答:我认为自应该解释为自己,即混乱自己,强调混乱本身,所自起所字句结构,解释为混乱产生的地方。然后焉能治之的焉,兼词,于此,在哪里。所以这句话断句应该是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如若不对请指出。 然后我觉得整个兼爱上,就是在讲世界之所以会混乱,是因为大家都太自私了,如果大家都能过做到爱别人那么世界就和平了。理不错但是这是个很理想,理想化到无可行性的观点。人性本身就包含自私的劣根性,在乱世中尤为突出。天下引起混乱是因为自私没错,但从兼爱入手呼吁大家互相爱护这条路是死路,即使是在国家昌盛的现在,依旧会有偷窃而且很可能这就是性格缺陷想挑战法律权威也不是自私造成的。治理混乱,还是要从国君入手,谏言治国安邦的良策,让国君明白事理体察民情。只有国家强盛了百姓才会和睦,诸侯也不敢谋反。总之我觉得墨子的兼爱太理想化了。但是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墨子文章的语言条理确实值得赏识。
-
大静是个好姑娘 2016-12-11 21:21:54
15123601 34 张静 墨子《兼爱上》篇中的三段为层层递进的关系,而且每一段中论理的方式也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这大概也是墨子的文章于今人而言比较好理解接受的原因吧)。首先第一段他先摆出自己的论点:知乱所起则治,不知乱之所起则不治。然后用比较浅显的医人攻疾的例子来加以说明。第二段先提出问题:乱何自起?然后用君臣、父子、弟兄等关系说明其原因为“不相爱”。最后一段是对第二段的承接与发展亦是对全文的总结:用反问的表达方式佐证第二段中的例子以此来强调“兼爱”的重要性以达到墨子撰文劝人兼相爱的目的。 由此我也联想到我们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的现状:似乎是因为大家都把私利看的更重要了所以便不惜伤害别人也要保全自己的利益,比如去年很火的“扶不扶”的问题,像这种伸手帮一把别人的小事居然还要被搬上春晚的舞台来警示大家实现其教育意义,还有“小悦悦事件”前前后后路过了十八个路人竟然都对一个垂死的新生命视若无睹,这该是多么令人悲哀的一件事情啊。虽然这些已经上升到一个社会层面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个体在生活中为人处事时能多考虑考虑别人的处境有个换位思考的习惯并以此来相互影响,那我相信“兼爱”的光芒不就便会温暖着整个社会了。
-
xiaoyun85 组长 楼主 2016-12-13 00:07:31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的“而”是表并列的用法吗?
是表并列。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一句中的“虽”是什么意思?感觉作“即使”“虽然”“只,仅仅”等义讲均有所不通。
“虽”,犹“若”,假设连词。
“当察乱何自起”一句已有同学提出。我查过的字典也没有“当”与“尝”为通假字的用法,请老师释义。
通假字,尝试考察乱是从哪里起来的。 两字在上古汉语中读音相近。
-
香辣小鱼干 2016-12-14 12:47:21
31 季雅璇 1.通假字。上古汉语中两字读音相近。2.虽然.例: ①夫普法之战,迄今虽为陈迹,而其事信而有征. ②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③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④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
寒煙翠 2017-03-10 11:08:12
【27熊莛荻】疑问:“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也天下之所谓乱也。”中的“虽” 【27熊莛荻】疑问:“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也天下之所谓乱也。”中的“虽”字不能解释为即使,我认为不加以翻译的时候反而是最通顺的,那么这个“虽”应当是什么用法呢? 感想:这一篇的说理也有非常明显的墨子的风格,逻辑清晰层层递进,首先抛出“乱之所起”这个议题和“起不相爱”这个观点。然后从小到大、由浅入深的进行阐释。由父子兄弟推向家国君臣,从窃贼偷一室推向大夫乱一家再推向诸侯攻一国。层层深入,揭示了因为爱人不如爱己,因此损人以利己的核心观点。深入浅出的阐释了墨子“兼爱”的观点。 在当时诸侯纷争的时代,墨子的理论可能并不能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但是在如今的社会,墨子的理论还是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的,可以将它视为一种“人文关怀”的塑造。有助于现如今冷漠的人际关系的重塑。但是墨子仅仅阐释了人们应该相爱,却没有给出具体的改变的手段,放在如今的话,可能略有理想主义的“鸡汤”之嫌。 ... 九鬼虫【28 陆慧嫣】答:虽为句首助词,无需翻译
-
黏糕 2017-03-11 15:54:14
53 王子微 3. 《墨子校注》中将第二个“其”字删去,王云:“下句不当有'其'字,盖涉上下文而衍。”下文'不爱异家''不爱异国',皆无'其' 字,是其证。 《意林》引无“其”字。 4. 据《墨子校注》:“各本脱'交'字,今依王校增。”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请教 古汉语字典怎么读? (醉卧逍遥)
- 《论语∙为政》篇疑难讨论及感想分享 (xiaoyun85)
- 《韩非子∙五蠹》教材文选部分 (xiaoyun85)
- 《墨子·兼爱上》 研读讨论 (xiaoyun85)
- 《庄子》文选《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疑难讨论 (xiaoyun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