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保定零距离体验直隶文化
棍儿(我们失去的只是枷锁。)
保定市是一座拥有23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定真正意义上的老城区南市区即为昔日保定府,是古城文明的发祥之地,近代洋务运动的开端之所,新保定现代文明的起始之源。 保定南市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辖区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达29处之多,占市区的95%以上。在这里形成的直隶文化灿烂辉煌,蔚为大观。 直隶文化策源地——直隶总督署 直隶总督署与北京故宫、山西霍州署、河南内乡县衙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官衙”,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直隶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由于直隶省地处京畿要地,为“首善之区”,因此直隶总督被称为疆臣之首。其统辖的区域,达7州104个县,伸展到内蒙古、山东、奉天、山西境内的一部分,南北长2600余里,东西宽1200余里,远远大于今河北省的行政区划。尤其到了晚清,清廷规定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并负责筹建海军。从雍正二年李维钧首任直隶总督起,到宣统三年(1911年)张镇芳署理直隶总督止,187年中,共产生直隶总督73人,百余任次。总督中既有以捕盗、爱民闻名于世的“白字总督”李卫,又有在近现代史上至今仍有很大争议的曾国藩、李鸿章,更有窃取革命果实、复辟卖国、臭名昭著的袁世凯。 由于直隶总督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直隶总督署也就成为当时京城之外的第二大政治权力中心。直隶总督署严格按照清制修建,东西宽134.4米,南北纵深约224米,占地3万多平方米。整座建筑坐北朝南,分东、中、西三路,由中路的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等五进院落构成了一条南北中轴线。封闭式的格局和威严的气氛给人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大堂对面的戒石坊为一座四柱三顶的木制牌坊。南面书有“公生明”三个红底金字;北面书有宋代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官场箴规:“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总督升堂理事,抬眼即能见此箴,以示儆戒。 “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直隶总督署里上演的一幕幕政治事件、发出的一道道指令在全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起建于宋淳化年间,形成于元代初年的保定府,真正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自有直隶总督署始。直隶文化成为燕赵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自有直隶总督署始。因此,直隶总督署也就成为直隶文化的寻根溯源之所。有清以来近300年间直隶省政治中心的显著地位,也使保定府注定成为直隶省的经济、文化中心。直隶文化中的商业文化、书院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都深受其影响。 历来重视文化建设的南市区人深谙直隶总督署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在修缮、保护、开发、利用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的态度上,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有着惊人的一致。来自官方和民间的各种力量都在整理、深挖直隶总督署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上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并屡有建树。直隶文化已经成为南市区文化产业的立足点,成为南市区旅游业的重要支撑,成为南市区文化名片上亮丽的底色。 北方书院文化的一方“净土”——古莲花池 与直隶总督署南北相遥,是一座以环水筑榭为显著特点,兼具中国南北园林之美的古典园林——古莲花池。古莲花池与颐和园等并称“中国十大名园”,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古园林,始建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当时建“临漪亭”。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汝南王张柔据此建雪香园,因池内荷花繁茂,故又名莲花池。明万历年间曾大规模扩建,更名为“水鉴公署”。到了清代,帝王将相在这里辟“行宫”、立“书院”,乾隆、嘉庆、道光、慈禧、光绪等都曾在此驻跸。 古莲花池园林总面积为24000平方米,其中池水面积7900平方米。在清乾隆年间形成著名的“莲池十二景”,环境清雅幽静,有“城市蓬莱”之称,至今仍为读书、养性之佳境。 莲池园藏石刻相当可观,园内有唐、宋、元、明、清各代碑刻近百通,其中有见于著录的唐苏灵芝的《田琬德政碑》;有罕见的宋蔡京的《贺李宗升迁碑》;明王阳明的《大草碑》以及清代帝王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的御笔碑;园内的直隶图书馆在当时也是享誉国内,现存《大清三藏圣教真经》,是我国唯一一套最完整的佛教经书总集。 雍正十一年(1733年)总督李卫创建莲池书院,使之成为当时直隶的最高学府。莘莘学子们倚栏诵读、临池挥墨,亦为一时之景。同光年间,莲池书院更成为全国文化教育中心之一,人才辈出,名扬中外,毛主席誉之为“清末全国书院之冠”。 书院文化的繁荣为古城添得不少韵味。作为直隶文化、教育中心,莲池书院标领一省学风,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造就了严谨、自尊的文化品格,形成了至今犹存的良好的崇尚学术的文化传统,培养了许多颇具才识的莲池俊秀。声名远播的保定作家群、书画艺术群都与莲池书院文化渊源颇深。 在古莲花池的修缮工作上,南市区秉承“修旧如新”的理念,依照直隶总督方观承手绘图再现昔日莲池十二景,目前这一修缮工作已近尾声。该区还拓展思路,在莲池书院的基础上,再建莲池画院,彰显书院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大量、繁杂的对碑刻、文献资料的整理工作业已展开,对书院深层次文化内涵的研究工作也已经开始。美丽的莲池、魅力的书院文化已经成为魅力南市区文化产业上炫目的一笔。 南北建筑文化的“集大成者”——淮军公所 淮军公所是一座兼具南北方风貌的艺术载体,是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河北省唯一的一座国家级近代优秀建筑。 清同治九年 (1870年),李鸿章奉旨率淮军至保,接替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并兴建淮军公所,作为祭奠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而阵亡的淮军将士的“昭忠祠 ”,并兼有安徽会馆之功能。李鸿章死后,奉诏改昭忠祠为李鸿章祠堂。1948年作为冀中军区司令部,1949年作为河北省军区司令部,1958年后为河北省财贸干部学校校址。 淮军公所规模宏大,整体呈不规则矩形,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40米,占地面积约40亩,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淮军祠堂与公所整体布局严谨,是一座具有南方和北方风貌的混合建筑体。当你步入其间细观之,既能感到有北方的古朴浑厚,也能欣赏到南方建筑的精巧秀美。前半部的几个院落为徽式建筑,房屋高大、宽敞,两边的墙壁为高大的马头墙,即阶梯式的墙壁,一般高达8米,最高处高达14米,看上去雄伟壮观。后半部的几个院落为北方四合院式建筑,低矮古朴,便于居住。 其建筑特色突出一个“精”字。在每幢建筑上,无论是砖雕、石雕或木雕,间间都称得上艺术品,主体建筑的祭场内,木质结构的梁柱、檐枋、柱额、门楣、甚至马鞍形的椽架上,都被那巧手雕琢的团花似锦,刀刀到位,其内有花鸟,有器物,有走兽,其构图随构造而参差,依部位而取势,每组纹样随题材不一,图案各异,但不失和谐,各个神态栩栩如生,别无重样。柁檩正迎面,在精细的雕刻图案中镶嵌有五彩螺钿,并配有泥金,极具档次,白色的柱顶石(鼓磴),四周雕以精美的连方花序。柱顶石石顶基面都雕有花草图案,这在一般古建场所是不多见的。祭场内的戏楼样式更为不俗,雕梁画栋,透雕围屏,穹窿壮立体透雕藻井,更精美有加。每幢建筑物外面的砖雕,诸如门楣上方、山墙、墀头等等,用青砖做的深浮雕或伴有透雕的一幅幅吉祥如意的图案,构思浪漫而洒脱,工艺娴熟而自然,或花鸟、或人物、或走兽,刀法一丝不苟,切割有痕,粗犷见美,斩削无迹,细若传神,使人看后赞叹不已。中路的北院,两侧廊子内通往两侧的月洞门,其门罩是一组砖木合璧的群雕,巧用一对狮子滚绣球的透雕作戗柱支撑垂柱,构思新颖,雕工玲珑剔透,精巧入微,使人观后余韵永存。两院中间的甬道旁两边高高的马鞍形的封火墙,墙的顶部外沿下,当年手绘的水墨画已斑驳脱落,细看之:由竹林、溪水、庭院等景物,清淡素雅,别具情趣。具有北方风貌的建筑群,雕工虽见不多,但砖砌的山墙,磨砖丝缝,虽经历世纪风雨侵蚀,其形丝毫未动,使人叹为观止。窗棂的花样,有工步锦、冰裂纹、龟背棉、套六角菱花等等,巧出心裁,花样翻新,件件做工精心到位,别无挑剔。 这组不俗的院落群体,总体布局错落有致,雅而不俗,比例得当,实为一组佳作。在古建筑界有一句赞美徽派建筑的话,称作为“一宇之上,三雕骈美”,从淮军公所实际的艺术成就上来看,这句话得到了印证。 “艺术无价”,为充分保护辖区内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南市区突破思路、整合资源、进行了整体规划:扩建直隶总督署和光园连成一体;扩建、恢复莲池十二景并与慈禧行宫连成一体;修建钟楼、大慈阁文化广场;对淮军公所徽派建筑古民居、清河道署北方四进院落予以维护和加固;依托关岳庙,做大做强古玩市场……目前,淮军公所的修缮规划已经完善,前期原有住户的搬迁工作已经完成。这一处美妙绝伦的艺术瑰宝的重现将指日可待,届时,淮军公所的建筑文化也将成为南市区文化名片上的又一耀眼的“头衔”。 北方商贾、民俗文化的“代表作”——西大街 西大街一直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古城风采和老保定历史文化的标志性街区,也是我国北方最有影响的古街之一。其建筑风格和文化积淀一脉相承,经久不衰,至今仍为直隶文化溯源朝圣之所。 西大街起建于宋淳化年间,形成于元代初年,经历代发展,到清末民初建成以“中西合璧”式建筑为主的商业文化街。 西大街长846米,平均宽度7.5米,是目前保定乃至全国保存较好的具有清末民初特点的独特建筑画廊,是以商业建筑为主的兼有衙署、学府、祠堂、金融、民居建筑的一条历史文化街区,素有“北方名街”之称。它不仅代表着古建筑文化,更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 西大街商业的繁荣是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的。卢汉铁路的通车和大批学堂的建立,使保定市的流动人口数量大大增加。应旅客和学生的需要,作为从火车站进入城内的唯一通道,西大街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渐渐地店铺林立,商业活动迅速发展起来。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西大街出现了大规模的商业复苏,一时间店铺林立,百业俱兴。旅馆、饭店、银号、钱庄、绸缎店、服装店、茶叶店、药店、钟表店、首饰店、书店等竞相开张,各种消费性商店应有尽有,远近驰名的老字号更是比比皆是。有保定最早的综合商场“天华市场”,有三百年历史的“槐茂酱园”,有百年老字号“万宝堂”,有糕点名店“稻香村”,有肉香味美的“六味斋”,有膳食业四大名园“宴乐园”,有全国连锁店“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还有永裕恒绸缎庄、乐仁堂药店、群玉山房、晓钟书局、德润澡堂、中国银行、中国交通银行、河北银行、本利源银号等等。据考察、统计发现,该街百年以上的老字号有76家之多。 作为当年保定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西大街积累了丰厚的商业文化,成为一条以商业建筑为主的商业文化街。西大街的商业文化体现在多个方面。保定历史文化名城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保定的书法艺术,而当年西大街众多老字号的商业牌匾便是名人书法的汇展。如“恒泰茶庄”由华世奎题写,“乐仁堂”药店由冯恕题写,“立己人”药房由甘绵羊题写,“西德记茶庄”由朱春年题写,“万宝堂”药店由李鸿章题写,“直隶书局”由刘春霖题写,“稻香村”食品店由张诗言题写,以及直隶总督方观承为“德昌茶庄”的题书,潘龄皋为“中兴帽庄”的题书等,这些都是各自成派的书法名家。这里的书法艺术既体现了西大街商业文化的特点,更增加了其历史文化内涵。 西大街的牌匾文化除了使用名人题字,展示书法艺术之外,西大街各具特色的传统牌匾招幌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起到了良好的商业宣传的作用。比如五六十年代的大草绳烟酒店,用木板做的红色葫芦,下边挂烟叶,店内放一点烟用的大草绳,其宣传作用不亚于现在的任何广告形式。西大街上的老字号历史悠久,把经营之道通过牌匾文化再现出来,是一大特色。 当年的习俗,每逢春节前后,店铺都会挂上各色各样的灯笼,这些灯多用竹做构架,纸糊彩绘,巧手精制而成。大小不等,造型各异,如有用三国、西游、红楼、杨家将等人物造型组合而成的走马灯,有上下左右分节摆动的龙灯,有特殊动物造型的工艺灯,如头部伸缩的龟灯、两腮张合的鱼灯、长须瞪目的虾灯,更多的是粉花绿叶的荷花灯,让人流连忘返、目不暇接。 随着岁月变迁,昔日的古街道、古建筑、古文物面临着被淹没于现代商业中的尴尬。南市区以保定市“三年大变样”工作为契机,恢复西大街明清古街风貌,把它打造成以“明清风貌,灰墙黛瓦”为主题特色、具有丰富历史内涵和浓郁商业气息的仿古步行街。目前,西大街修缮工程已经过半。有望2009年10月1日以前完工,确保为国庆六十周年献礼。该区确定以“古、特、文、游”为西大街业态整合方向。一批具有浓郁古城韵味的古城老字号、古玩字画、地方名产、风味小吃、旅游产品将入驻西大街,同时配以老铺的生产、生活实物、场景介绍,增添浓厚的古城韵味。 此外,西大街还开辟了保定名人、历史事件的展览馆。将深入挖掘历史故事、古城传说、名称由来等保定文化瑰宝;开发第一客栈、古货栈、西二旅馆与光园为定点特色旅游宾馆,配以原始的时代场景、实物,借名人下榻、居住的故事,吸引国内外游客住宿,品味古城文化特色。 不远的将来,西大街不但是一个商业中心,还将是一个充满了传统文化气息的别具风韵的文化街区。它将被打造成南市区“文化名片”中的亮点,吸引外地观光游客。 传统的文化名区自有文化名区的传统,群众自发组建的锣鼓队、秧歌队遍布全区一百余个社区、行政村,有条件的社区、乡村还建起了文化站、文化小屋、书画室。作为2004年就已经荣获全国文化建设先进区称号的文化品牌——“南市区文化艺术节”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九届,引导分散自发的群众活动向有组织、上规模、上水平的方向发展。利用辖区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南市区叫响“深入了解古城文明,积极保护古城文明,全民享受古城文明”口号,打造“文化名区”的文化名片,积极协助、参与文化大市建设各项工作,在全区倡导和谐理念,使崇尚和谐、促进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营造安全文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高效快捷的办事环境,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将淳朴善良、勤劳勇敢、团结友善、助人为乐、文明礼貌、热情好客的南市区人文道德精神发扬光大,不断赋予区域文化建设新的时代内涵,提升区域整体形象,以独特的人文关怀,集聚“商气”,吸引投资者在这里经商、兴业、居住、扎根,利用文化“软实力”,促进“硬招商”。 (记者 郭志昆 通讯员 韩晨光 田艳军)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出租铂悦山夏花园房子三室两厅一卫南北通透 (自由飞翔)
- 免费约化妆 (Sol_)
- 出租:浩达公寓,精装两居室,品牌家具家电,拎包入住,非中... (悠然自得)
- 出租:直隶新城水郡,精装两居室,非中介,与中介费!!! (悠然自得)
- 寻合租室友 (枫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