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清明上河图》公案
大熊(高歌每醉淵明酒 低吟閑品鴻漸茶)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为世人瞩目。今转载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杨新 先生的《〈清明上河图〉公案》一文,介绍其流传经历多多曲折。此文曾陆续在《中国文物报》刊出,分见:总236、238、240、241、243、244、245、246期,即1991年6月9、23日、7月7、14日、8月4、11、18日4版。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举世闻名的绘画杰作。它以高度的艺术技巧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不仅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还在其它领域历史上具有文献资料的价值,同时,由于它在辗转流传的过程中,曲折离奇、多灾多难,至今还完好无损,好象有神灵暗中呵护一样,从而为人民所津津乐道,四处传扬。 《清明上河图》自创作问世以后,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从宫中盗走,在民间流传中,权贵们你争我夺,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在叙述这些故事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它是一件怎样的作品吧。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今山东诸城)。长于工笔界画,因此被宫廷看中。那时正是宋徽宗赵佶当政,由于皇帝本人也是画家,所以宫廷画院特别兴旺发达。张择端当了宫廷画家以后,被授予最高职称“翰林图画院待诏”。曾创作有《西湖争标图》和《清明上河图》,俱被选入神品。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它真实地描绘了我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全画分为三个段落。首段描写汴京郊区农村景色,疏林薄雾,掩映着几家茅舍,一小队驮炭的毛驴由远而来,使观者忆起严冬的寒冷。接着是一片柳林,嫩绿丛中,阡陌纵横,显示出大地回春。在绿柳丛中的大路上,有一乘轿子,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组成一支小小的队伍,正在向城内进发,他们正是踏青扫墓归来。通过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节特定的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描写汴河。汴河是北宋国家的漕运枢纽,南北商业交通孔道。从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汴河中的船只,一艘紧接一艘。有的满载货物,或纤夫牵引,或船工摇橹,吃力地溯流而上;有的已经泊岸,或紧张地卸货,或空船待归。横跨汴河,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木结构拱桥。这里是水陆交通的会合处,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是第一个热闹所在。这座桥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因为它形象“宛如飞虹”,故人们称它为“虹桥”,但正名应叫“上土桥”。 后段描写的是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观、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罗锦匹帛、沉檀楝香、香火纸马等等专门的经营。此外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在一些大的商店门首,还扎结着“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以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往来络绎不绝。有谈生意的商贾,有闲看街景的士绅,有骑着高头大马的官吏,有肩挑叫卖的小贩,有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之客,有听说书的涂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贵家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废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无所不备。城市中运载交通工具,有轿子、驼队、牛马车、人力车。车子名目有叫“太平车”的,有叫“平头车”的。样样俱全,绘声绘色。 全图所摄取的景物,从城内到城郊,大到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廓:小到舟车中的人物,摊贩的摆设,市招文字,都能统一和谐地组织在一起,真实而自然,使观者如亲临其境。作者以中国绘画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随着手卷的展开,好似摄影机的移动,步移景异,使人应接不暇。全图各部分过渡自然,通过有机的联系使作品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一气呵成。画中人物,多达五百余众,虽细小简略,但姿态神气活脱。作者还有意从生活中摄取各种情节,例如“虹桥”一段,一艘满载货物的大船通过桥洞,桥面低,水流急,船体重,为了安全通过,船工们一起忙碌起来,有的放倒桅杆,有的紧撑船篙,有的则从桥上抛下绳索。船工们的紧张操作,吸引了许多围观的群众,一时桥上桥下,连成一片,欢呼叫嚣,仿佛传出画外。而桥面上则又是另一番景象,摊贩们忙着兜售商品,往来行人匆匆,拥挤不堪,使得一乘轿子和一匹骡马几乎相撞。画家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把这水陆交通孔道的热闹、繁忙、紧张表现得淋漓尽致。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不朽的杰作,历代鉴赏家都予以高度评价,列入“神品”,视之为无价珍宝。正因为《清明上河图》既是一件具有高度欣赏价值的艺术品,同时又是一件具有珍宝价值成为财产象征的商品,所以造成它在流传过程中,演绎出许多离奇曲折的传奇故事。【总236期】 《清明上河图》自创作出来以后,首先收藏它的是北宋宫廷,据图后明朝鉴赏家李东阳的跋考证,该图前面应当还有一段,描写的是远郊的山,并且还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体的画名五字签题,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证明此图不但是北宋末年的作品,而且确实曾经北宋宫廷收藏。然而此部分今天已不复存在,这有两种可能,一是作品流传太久,经常被人玩赏,慢慢地开头部分就坏掉,后人重新装裱时就干脆把这一段破损处裁割掉;另是有人有意地裁截下来,单做一幅画另卖钱,这种事在历史上累见不鲜。 在《清明上河图》题跋当中,今天能见到最早的是金朝人张著,以后便是元朝人,而无南宋人的题跋和任何收藏印记,证明该图未曾到南宋而仍然保留在北方,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就牵涉到一桩特大的窃夺案。 北宋王朝的建立,始终不能解决与北方辽、金、西夏等政权纷争问题。先是与辽后是与金连年不断地发生战争。割地赔款,屈膝求和。公元1126年9月金兵攻下太原以后,乘势大举南下,1 1月直抵汴京,城中军民奋起抵抗,但由于北宋宫廷的腐朽无能和投降派的破坏,终于城破。金兵入城以后,杀人放火,搜刮财物,一直到第二年4月,因迫于各地的勤王军到来,才把宋徽宗、钦宗、后妃、公主、宗室、大臣三千余人,以及各种文物、图书、档案、天文仪器和技艺工匠等全部掳掠而走。 在这一次窃夺中就包括有《清明上河图》,但奇怪的是,《清明上河图》却没有归入金朝的皇宫,而是流传在民间。现卷后贉纸最早的题跋,是张著、张公药、郦权、王磵、张世积等,都是北宋灭亡后留下的遗民。他们展视此图,缅怀故国,昔日繁华今成瓦砾,感慨系之,题诗以咏。但是此图为何人所有,他们在何处观看,都没有说明,至使今日难以查考。想当时金兵入城,—片混乱,有人趁火打劫,将宫中财宝藏匿据为已有,是情理中的事情,《清明上河图》可能就是这样从皇宫中偷盗出来,第一次流入到了民间。 蒙古人建立的政权强大后,将金王朝灭亡,后又并吞了南宋帝国,建立元朝。蒙古统治者到处搜刮财宝,《清明上河图》再次进入宫廷,为皇家所有。到元代后期的至正年间,宫内有一个装裱匠看准了它,趁装裱这件作品的时候,用了一个调包计,用一摹本把真本偷换出宫,悄悄地卖给了某个贵官。某贵官后来被派到真定(今河北省正定)驻守,负责保管这幅画的人,又偷偷把它卖给了杭州人陈某。陈某人保存了数年,因为别的事情家里窘迫,想得到一笔钱用,并且又听说某贵官快要从真定回来了,害怕事情败露连累到自己,因此急急忙忙要找一个雇主,秘密卖掉。恰好这时杨准寓居北京,他是个博雅好古之士,文学、品行曾得到虞集、揭奚斯的推许,尤其危素更是对他敬服。他在京居久,留心搜访古名家笔迹,当他得到这个消息,客中尽囊中所有,以重价买了下来。 杨准,字公平,号玉华居士,江西泰和人。他得到《清明上河图》是在元至正十一年辛卯(公元1351年),不久他即回到老家,图也随着他到了南方。得到这一作品,喜不自胜,第二年在家乡,就把得到这一名作的经过详详细细地记录在图后的准纸上。《清明上河图》第二次从皇宫里偷盗出来的细节,就这样清晰明确地被记载了下来。同年秋,江西新喻(今新余县)人刘汉在杨准家里见到了这一作品,他是行家,对作者高超技艺钦佩得五体投地,他在杨准之后也写了一个跋,称这一作品为“希世玩”,要杨氏子孙永远“珍袭”。可是,仅仅只隔1 2年,即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 《清明上河图》已经到了静山周氏的家里了。究竟是杨准自己卖掉的?还是在他死后子孙卖掉的,就不得而知了。【总238期4版】 根据图后李祁、吴宽、李东阳、陆完等人题跋,以及有关文献记载,《清明上河图》在静山周氏之后,曾经为蓝氏、吴氏收藏,到明弘治年间,则为大理寺卿朱文徵(鹤年)所有,吴宽见到此图,和李东阳三十年后再见此图所写的跋,都是在朱的家里。其后就到了徐溥的手里。徐溥是江苏宜兴人,字用时,景泰时中进士,累官至华盖殿大学士,在他临终前,说是李东阳的叔祖李祁的字迹在上面,就命他的孙子中书舍人文灿把这一名作赠送给李东阳。李是湖南茶陵人,字宾之,号西涯,天顺时中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他是一名书法家,也是鉴赏收藏家,明正德十一年乙亥(公元1515年)他第二次写了题跋,他的长诗和长跋,对《清明上河图》推崇备至,评价极高。李氏之后,则转到长洲人陆完的手里,明嘉靖三年甲申(公元1524年),陆完在图后也写了题跋。 陆完字全卿,成化年间中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名重一时。曾经接受宁王朱宸濠的巨额贿赂,为之在朝廷说话。后来朱宸濠谋反作乱,被平定后抄家时,发现有与陆完往来交通信件而被捕入狱,本当处以死刑,因念及他镇压河北刘六、刘七的农民起义有功,改判为谪戍福建靖海卫,并死在卫所。据文嘉 《钤山堂书画记》记载,陆完死后,他的儿子急着要用钱花,就将《清明上河图》卖给了昆山顾鼎臣家。顾氏没有保存多久,就落到严嵩、严世蕃父子手里去了。 关于如何从陆家到顾家又入严家,又演绎出许多曲折离奇的故事,真真假假,扑朔迷离,令人目眩,要想了解这些故事,还需先介绍其时代背景。 明朝嘉靖年间,奸相严嵩柄国,权倾朝野。严嵩,字帷中,江西分宜人,弘治年间中进士。本来是一个读书人,颇有清誉,由于利欲权欲薰心,在朝做官,惟有一意的逢迎体察皇帝的心思办事,得到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偏爱宠信,不断得到加官进爵,官至礼部、吏部尚书,武英殿、谨身殿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少傅、太师等。嘉靖皇帝好方术,慕求长生,退处深宫,很少上朝视事。嘉靖二十一年(公元 1542年)一天几个宫女因不堪忍受宫中压迫,趁他熟睡时想用绳子勒死他,没有成功。事后虽然把这几个宫女和端妃曹氏、宁嫔王氏处以极刑,但这一吓非同小可,自此之后就不敢住在紫禁城内,而搬到西苑万寿宫,大臣们奏事再也难见到他了,所有的军国大事都交由严嵩去办。这一来严嵩的权力更大,一切都可以假借于皇帝,为所欲为。为了巩固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严嵩私结党羽,朋比为奸,凡是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不听从指挥的,有潜力和自己竞争的,他就打击、排斥、陷害,必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先后被他陷害致死的在朝名臣有张经、李天宠、王忬、沈錬、杨继盛等。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依仗父亲的权势,横行乡里,搜刮财物,纵酒淫乐,无恶不作。他还嗜好古董,如钟鼎彝器、法书名画、奇珍异宝。一班阿谀奉迎的,巴结依势的,就四处寻求,巧取豪夺,拿去敬献,以讨欢心,从中分利。 再说王忬,字民应,江苏太仓人。由进士起家,官至兵部右侍郎,右都御史,出任过山东、浙江等地巡抚和蓟、辽总督。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北方少数民族把都儿、辛爱数部入寇蓟辽,将入西而声言东,王忬即带领兵马到东边进行防御,结果被他们打进来,在遵化、迁安、蓟州、玉田一带大肆烧杀抢掠,使京城震动。于是御史王渐、方略弹劾王忬御边失策。皇帝虽然发怒,只是切责王忬,还没有要置之死罪。由于严嵩从中说坏话,第二年即将王忬改判死刑,斩首西市。 由于有以上背景,《清明上河图》的传奇即从中产生。 【总240期】 明人李日华《味水轩日记》上记载说:当年严嵩柄国,得知《清明上河图》为无上神品,就派人到处搜寻,这时图还在陆家。陆完死后由夫人保管。她也非常珍重宝爱,就把图缝在一个绣花枕头中,坐着还是睡着,都必需带着,寸步不离身,即使是亲生的儿子,也不能看到。夫人有一个外甥,姓王,善绘画,而且很乖巧,会说话,很是得到夫人的欢心。趁夫人高兴的时候,就提出要求借看。夫人被他伶牙俐齿一说,不好不借,只有加以严格限制和规定,不准携带笔砚,只能坐在小阁中观赏,也不许有其他人在场。这样王生往来两三个月,凡十数次观赏,逐将构图布局、位置暗暗记在心里,回去以后就把全图复制临仿了下来。这时都御史王忬为了迎合严嵩,正在用高价悬赏寻觅此图,王生拿自己的临摹本出售给王忬,获利八百两银子。王忬不知是赝本,就去献给严嵩。严嵩获此重宝,十分高兴。这时严嵩家里有个装裱匠姓汤,在装裱时发现画是赝品,就跑到王忬那里索贿,说是只要给四十两银子,就把事情隐瞒下来,王忬不予理会,汤姓裱画师怀恨在心,回去以后便把作旧的颜色冲洗干净,将新画露出,使严嵩大为难堪。严嵩认为王忬是有意欺骗戏弄自己,就借着蓟、辽事件,把王忬陷害至死。王生也因这事受牵连,饿死在监狱里。 这个故事是李日华听到,是真是假,他也弄不清,又听到有另外一种说法是,《清明上河图》的真本为元卿所得,元卿把它献给了严嵩,因此伪本才败露出马脚。 又明人沈德符《野获编补遗》记载说:当日严嵩权势炽热的时候,家中的奇珍异宝,应有尽有,多得不得了,就开始转向搜集古董字画。其时鄢懋卿总理淮、浙盐政,胡宗宪总督吴、越兵事,他们都是严嵩的党羽,秉承主子的意旨,在江南一带搜罗蒐集古董字画,不遗余力。他们听说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已故内阁首辅王鏊的家里,但其家巨富,难以用钱财打动,就找到一个叫汤臣的苏州人想办法。汤是一个装裱匠,在严嵩家里作事,同时与王忬也有往来,就去鼓动王忬把画买下来。王当时镇守蓟门,即命汤出高价求买,仍然不可得,遂找到一个叫黄彪的苏州人临摹了一本,送给了严嵩。严嵩得到这一伪本,视为异宝,大摆筵席宴请王公贵人,在酒酣耳热时,把图拿出来叫大家玩赏,其中有一个人平时十分忌妒王忬,略微听到过黄彪临摹的事,就当着众人面指出是伪本,使严嵩父子当场下不了台,顿时记恨王忬,认为是有意来捉弄他。后来王忬被杀,祸根就在这里。又有一说,是汤姓裱画师怨恨王忬的儿子王世贞、世懋兄弟,是自己有意在严嵩那里露出事情经过的。 沈德符对自己采摘的故事也不完全相信,又有清人顾公燮《消夏闲记》上的记载,更为曲折离奇,故事说:太仓王忬家里收藏有《清明上河图》,严世蕃知道后强行索要,王忬舍不得给,就请一个高手临摹复制一本送去。早先王忬在巡抚两浙时,有一个姓汤的裱画工生活非常困难,王忬很同情他,就带回到自己家中作一些活计,后来又推荐给了严世蕃。当王忬把仿本《清明上河图》送到严家时,恰好汤姓裱画工在旁边,就对严世蕃说:这画我见过,送来的是假的,只要看屋角上麻雀是不是一脚踏两瓦就可以验证。画展开后果如其言,严世蕃心里感到不是滋味,既恨王忬,也看不起姓汤的,再也不重用他。恰好俺答部入寇大同,王忬为蓟、辽总督,严氏党羽鄢懋卿嗾使御史方辂弹劾王忬御边无术,就被杀害了。后来范允临根据这一段故事写成了《一捧雪传奇》,将真名真事隐去,把《清明上河图》改成名叫一捧雪的白玉杯,王忬改名叫莫怀古,意思是劝戒世人不要怀古董。王忬的儿子王世贞,痛哭父亲被冤屈而死,想报仇又没有办法。一天偶然到严世蕃家里去,世蕃问最近坊间有没有好的小说?王世贞答道:有,严世蕃又问叫什么名字。王世贞仓卒之间见金瓶中插一枝梅花,就顺口说叫《金瓶梅》。严世蕃要看,王世贞说:书翻得很烂了,字迹不清楚,容我抄写一份送来。回来之后苦思冥想,就把《水浒传》中西门庆的故事加以渲染,并且暗含严世蕃居住在西门,小名叫庆,讥诮他闺门淫放。严世蕃不知,反而大为高兴。又严世蕃喜欢修脚,王世贞就买通修脚工,趁他专心读《金瓶梅》的时候,把脚趾头轻轻划破,用烂药擦伤口。【总241期】 从冯保跋中再一次证实,《清明上河图》确实进入到了明朝内宫,并且还经皇帝亲自过目。但是,冯保的题跋有一个最大的疑问,即这件名画如何从皇帝那里转到他的手中来的呢?如果是皇帝的赏赐,他能不大书特书吗?因为这是他最荣耀的啊!然而他没有这样写,那么只有另一种可能,即偷盗! 冯保是何许人?他有没有这个作案的动机和条件?查一查他的身世,便一目了然。原来这冯保是深州(今河北深县)人,号双林。嘉靖时为秉笔太监,隆庆元年 (公元1567年)提督东厂兼管御马监。隆庆六年(公元 1572年)穆宗朱厚垕病危,立即召内阁大臣高拱、张居正、高仪等至乾清官,同受顾命。冯保当时已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穆宗不能说话,即由他来宣读顾命。穆宗死后,万历皇帝朱翊钧即位,年仅十岁,冯保假传遗诏说是“阁臣与司礼监同受顾命”,意思是大臣和太监共同来辅佐年幼的皇帝。这样的遗诏是违反常理的,大臣们都觉得奇怪。在小皇帝登基举行仪式的时候,冯保始终站在皇帝宝座的旁边,当大臣们向新皇帝跪拜朝贺的时候,当然也面向了他,满朝文武,无不感到惊骇。之后,冯保既把司礼监、东厂都揽了过来,兼总内外大权,势力越来越大。冯保何以能如此呢?在宫内他所依仗的是皇帝的母亲李太后,宫外结交的是权臣张居正。张居正为了巩固自己地位,排挤政敌,推行改革,也需要冯保的力量。直到后来皇帝长大亲政、李太后不干预朝政、张居正也死了,冯保才失去依靠被逐出了宫廷,在南京安置,后来死在那里。 除了权力欲望之外,冯保也是非常贪财的人。平时接受大臣们的贿赂,如一次接受梁国柱所送的钱就达万金,以至使公主在新婚之际就成了寡妇。凡被他打击排挤的太监所查封的家产,只检出一些平常的东西送给皇帝,而金银珠玉则隐瞒下来据为已有。他的房屋第宅,遍布京城,其花园的壮丽,可比皇帝的园囿。他倒台以后,从家中抄没出的金银就百余万两,其它奇珍异宝,不计其数,可以抵得上全国一年的贡赋收入。 冯保在《清明上河图》题跋的那一年,万历皇帝朱翊钧年才十六岁,还没有亲政,他自署的官称是“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兼掌御用干事司礼监太监”,也就是权力膨胀最大的时候,并且掌管着皇宫所用的一切,他完全有这个作案的条件,就是明着拿,也无人敢过问。同时他也有作案的动机,因为他非常贪财,并且有类似的劣迹,即从中隐瞒查抄的财产和接受贿赂。同时他还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写得一手好字,从《清明上河图》上题跋也可以看到这一点。由此种种,我们完全可以断定《清明上河图》第三次从皇宫偷盗出来的案犯,正是冯保。 究竟不是正道得来的,冯保心里并不坦然而无所顾忌。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他所担心的是小皇帝长大亲政,一旦要查内库账目,要追究丢失的名画,不是他总管太监的责任吗?前述社会上所流传的那个《清明上河图》被毁的谣言故事,很可能就是这个冯保捏造出来的,来一个毁尸灭迹,死无对证。冯保为了得到这一件无价之宝,可谓费尽心机,预谋已久。【总243期】 《清明上河图》在冯保手里呆了多久,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证明,抄没冯保家产时,并没有这件作品,因为它再没有进入明代的宫廷。这有可能冯保在抄家之前就已秘密脱手了,再不然就是藏匿他处而未查抄到。自冯保以后,一直到清代的乾隆年间,这二百余年中究竟几易其主,倒手过多少次,无人知晓。也正是在这一时间内,社会上伪本《清明上河图》广为流行,目前世界各地所藏这类伪品,据我所知不下二、三十本。 真本《清明上河图》在清代第一个收藏者是陆费墀,安徽桐乡人,乾隆时进士,图中有他收藏印记,但没有说明他是从何处得到的。接着是毕沅收藏,也有收藏印记可证。毕沅是镇洋(今江苏太仓)人,字秋帆,号灵岩山人,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进士,累官至湖广总督。他是一个学问家,对金石书画非常喜好,家藏很丰富,《清明上河图》大概是从陆费墀那时得到的。收到这幅古画,他当然喜不自胜,并且和他的弟弟毕泷(字润飞)一起欣赏,所以画后纸上有“毕泷审定”的印记。 不想毕氏兄弟也没有将这件国宝保存多久,在毕沅死后的第四年,即公元1799年(清嘉庆四年),湖广一带发生人民反抗清廷的斗争,清政府即追究地方官的责任,认为毕沅在总督任上对于“教匪”滋事办理不善,剿除不力,并且又认为他任意滥支军费,以用来结交送礼、枉法营私。人死了无从处罚,只好追夺他子孙的官职,并将他的家产没收入官。这样,《清明上河图》便第四次进入皇宫里来了。 清廷收到这件重宝以后,非常重视,把它收藏在紫禁城内延春阁中,并著录在《石渠宝笈三编》里。 最近有一个电视连续剧叫《杨乃武与小白菜》,又扯上了《清明上河图》。说的是余杭县令为疏通关节,按照师爷出的“投其所好”的主意,硬是从夫人手里将家藏宝物拿出来,去贿赂上司的三姨太,这件宝物便是《清明上河图》。从电视上出现的镜头,一看便知是从毕沅家里抄没出的真迹本印刷品,是解放后故宫博物院出版的。为了使观众相信剧情的真实,剧作者颇费了一番心思,设计了如下的镜头。当画卷打开后,受贿者三姨太说;“《清明上河图》真迹已入清宫,这是假的。”行贿者余杭县令说:“你往后看便知。”于是镜头摇到《清明上河图》的末尾,赫然有一行字:“郎世宁临摹”,于是三姨太高兴了,肯定了这确实是件宝物,再也不肯撒手了。 如此费了一番苦心,看来可以掩盖住镜头上印刷品痕迹了,其实不然,剧作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犯了一个时间上颠倒的错误。按郎世宁是意大利人,作为传教士来到中国,于康熙未年被荐入清宫廷。由于他长于绘画,便作了宫 廷画家,历雍正而至乾隆,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他的画法以西方油画为基础,采用中国的纸、绢、笔、墨为工具,并适当地吸收中国的传统画法,因而创造出一种新的形式风格,特别受到乾隆皇帝的欣赏,成为著名画家。郎世宁生于1688年,相当于清康熙二十七年,卒于1766 年,即清乾隆三十一年。而《清明上河图》从毕沅家抄没入清官是在1799年,即清嘉庆四年,这时离郎世宁去世已三十三年了。他连《清明上河图》见都不可都见到,又从何处临摹到这一真卷本?岂不是笑话!当然,文艺作品可以允许虚构,但虚构也要有一定的历史根据。中国历史上名画家那样多,随便举一个也不会出这个毛病。小庇无伤大雅,《杨乃武与小白菜》一剧还是很成功的。剧作者之所以要引用《清明上河图》,是因为这一杰作在人们心目中印象太深刻了,举出来大家都熟悉。【总244期】 《清明上河图》第四次进入宫廷以后,到了公元1911年,清王朝为孙中山所领导的民主革命所推翻,但根据临时政府对清皇室的优待条件,逊帝溥仪仍然留住宫中。溥仪及其周围的顽固派,并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时时梦想复辟,从宫中盗窃国宝据为己有。为了障人耳目,溥仪遂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将宫中的重要文物偷运出宫,《清明上河图》即在其中,这是它第四次出宫。 《清明上河图》由溥仪盗出宫廷后先存放在天津,后伪满政权成立,就带到长春伪满皇宫。1945年东北解放前夕,在硝烟弥漫的炮火声中,溥仪仓皇出逃,将珍贵的古代法书名画和金玉财宝随身携带至通化,准备乘机亡命日本。飞机还未来得及起飞,就被我人民解放军俘获。《清明上河图》幸免于一次劫难,安然无恙地被保留了下来,先存放在东北博物馆,后拨交给了故宫博物院。这是它第五次进入紫禁城,不过不是昔日的皇宫,而是人民的博物院。 自从《清明上河图》进入人民的博物院以后,应该说它不会再有新的传奇故事了?其实不然。最近偶尔翻阅1991年6月出版的《东南西北》杂志,看到一篇署名兰殿君的谈《清明上河图》的专文。文章说“在‘史无前例’的年代里,林彪的干将李作鹏从‘抄四旧’的文物中,窃取了这件珍宝,直到林彪垮台后,《图》又重见天日,如今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这就是一段新的传奇,与当年严嵩窃夺该图的曲折故事如出一辙,叫做“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林彪一伙作恶多端,利用“文革”中“扫四旧”,窃取文物据为己有,确有其事,但却与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这卷《清明上河图》无关。“文革”一开始,故宫博物院即受军队保护,所有文物全部封存,丝毫无损。《清明上河图》自从东北回归故宫以后,再也没有出过宫门一步,1974年还在绘画馆里公开展出,何来作为“四旧”被抄家到林彪一伙的手中?文章作者道听途说,不加核实便形诸文字,未免哗众取宠。【总245期】 该文末尾还说,《清明上河图》最后一次装裱,是北京荣宝斋裱画车间主任张贵桐担任的,并在装裱中发现了问题而纠正了错误云云,这又是一个毫不负责任的编造。 《清明上河图》最后一次装裱是在本世纪六十年代,毫无疑问,这项任务理所当然地由故宫博物院来承担,因为它有自己的文物修复工厂和技术人材,无需借助外单位。为了慎重起见,在修裱前由院领导组织了本院专家学者唐兰、徐邦达、刘九庵、王以坤等先生进行了“会诊”,对如何拆卸装裱提出了具体方案和要求,然后交由裱画经验最丰富的杨文彬师傅来主持实施。杨文彬,1912年生,江苏无锡人,从小在裱画店中学艺,由于他勤学苦练,技艺超群,1954年由著名的书画鉴定家张珩、徐邦达两先生的推荐,从上海刘定之装池店调到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工作。他曾和故宫博物院著名书法篆刻家金禹民合作,全补装裱闻名遐迩的宋米芾《苕溪诗帖》,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界,如不指明,即使用放大镜,也很难找出全补的一大块接缝在哪里。这次把《清明上河图》的任务交他来主持重新装裱,是再恰当不过的人选。杨文彬师傅于1982年故去,终年70岁,至今故宫博物院的老职工们,还经常念叨着他,对失去这样一个技艺高超的裱画师缅怀不已。 在《清明上河图》的最后一次重新装裱过程中,的确发现了问题,纠正了错误,不过不是如蓝文所说的,原装裱“将长画卷接错了段落,有匹驴子缺少了一条腿,他(张贵桐)颇费工夫找到后,又把画重新接顺了”。我真佩服这种编造的技巧,如此“生动细致”,不能不令读者信以为真。事实却完全不是如此这般,原来在画卷的开头部分,画家描绘了一家农舍,门前搭了个凉棚,并有土墙环绕。凉棚下有一老人坐在板凳上,正逗小孩玩耍。原绢正好在此处坏掉了一块,只剩下凉棚一角和老人、小孩,前代裱画未能将画意审识明白,误以为残剩的棚架一角是一头毛驴的两只耳朵,于是便在补绢上主观地添上了一头毛驴拉着板车,这样一来就变成了老太太坐毛驴板车进城了,补绢十分粗糙,接笔又如此的不合理,所以在这次重装中,就决定将这块补绢撤掉,作为资料存入档案,另找一块绢纹绢丝与原作相近似的补上,为了保持原作风貌,同时也决定在此处再不接笔。细心的读者,只要将六十年代以前和以后出版的《清明上河图》加以比较,就不难发现在此处的不同,至于其它地方并无二致,根本就不存在原装裱“接错了段落”和“驴子缺腿”的问题。 《清明上河图》自创作问世以来,至今有九百余年历史。在过去,无论是归皇帝所有,还是民间收藏,它都是被当作私有财宝,在你争我夺中演绎出这许多传奇故事,只有在它归入博物馆后,为人民大众所共有,才显示出它真正的艺术历史价值。历史沧桑,饱经劫难,《清明上河图》,这一件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的国之瑰宝、文化艺术史上璀璨的明珠,终于找到了它应有的归宿。【总246期】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拼8人内小团讲解,有5月22号下午故宫游的朋友嘛 (Soul)
- 一项关于使用故宫博物院人工智能设备的调查! (糖炒Ellyen)
- 故宫日历怎么用 (乐川)
- 春节故宫 (绿山墙)
- 故宫讲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我 (小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