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篇疑难讨论及感想分享
-
C137 2016-12-13 15:39:57
13号(15123422,史韵)“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这一则里,“父母唯其疾之忧”中的“唯……之”应该和“唯……是”一样是宾语前置的结构。那么语序是“父母唯忧其疾”,可是我们一般理解的“孝”是子女对于父母,如果主语是父母的话,就与前面的“问孝”相悖。
百度百科的译文为“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②请问语序是“(于)父母,(子女)唯其疾之忧”,主语是子女吗,是省略了“于”吗?③另外,关于“唯”字,我查了古汉语词典,“唯”的三个意思“只,仅”“句首表希望”“句首表语气”。如果在这里选“只”,子女只担忧父母的疾病就算孝道,感觉不妥。那么这里需要意译吗,请问应该怎么翻译比较合适呢? -
嬿婉 2016-12-13 21:14:03
20。刘紫薇。1,六十而耳顺,这里的耳顺,不太理解。 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我查到还 20。刘紫薇。1,六十而耳顺,这里的耳顺,不太理解。 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我查到还有一种断句,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中“从”作为“纵”,即放纵。感觉第二种断句更好理解,但是原文的断句“从心所欲”,可以理解为“跟随心所欲的”吗?这两种解读该如何取舍? 3,父母唯其疾之忧,结构我实在不理解,“父母唯忧其疾”?那么为何“忧”要放在后面,并且,“之”又该怎么理解? 4,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这里的含义有两种,“犬马都能得到饲养”,“犬马都能养活人”,哪种理解更好? 5,“退而省其私”中,“省,私”怎么理解呢? ... 橘温蒂4.犬马都能饲养5.自己、私下里反思研究
-
C137 2016-12-14 00:21:09
20。刘紫薇。1,六十而耳顺,这里的耳顺,不太理解。 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我查到还 20。刘紫薇。1,六十而耳顺,这里的耳顺,不太理解。 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我查到还有一种断句,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中“从”作为“纵”,即放纵。感觉第二种断句更好理解,但是原文的断句“从心所欲”,可以理解为“跟随心所欲的”吗?这两种解读该如何取舍? 3,父母唯其疾之忧,结构我实在不理解,“父母唯忧其疾”?那么为何“忧”要放在后面,并且,“之”又该怎么理解? 4,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这里的含义有两种,“犬马都能得到饲养”,“犬马都能养活人”,哪种理解更好? 5,“退而省其私”中,“省,私”怎么理解呢? ... 橘温蒂13号(15123422,史韵)答第3点,“唯……之”是宾语前置的特殊句式。因为和“唯……是”的结构相似,以“唯命是从”举例,语序为“唯从命”,使用这种结构有加强语气、强调宾语的作用吧,这里就是强调“其疾”。“之”是句式中的部分板块,我觉得可以理解为提宾标志词。
-
Yvonne 2016-12-14 19:22:11
15123633 郭芸芳 “孝乎惟孝”我认为应翻译成“孝道只有孝敬(父母)”,惟:只有。“惟“和今天常用的”唯“有以下区别:《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对于“唯”、“惟”的使用是这样描述的:“唯,可用作副词、连词、助词.先秦时已有用例,后一直沿用于文言中.现代汉语书面语也使用.”“惟,可用作副词、连词、助词.先秦已普遍使用,后一直沿用于文言中.” 那么是否意味着,在现代汉语中,“唯”完全取代了“惟”,二者在意义上没有任何差别了呢? 首先,我们来看《说文》对于二者地解释:“唯,诺也.” “惟,凡思也.” 在字的本意上,二者是有差别的“唯”表一种应答,“惟”表示思考.“唯”并不能完全取代“惟”,只是,在现代汉语中,用到只能使用“惟”的情况并不多。
-
Natalie 2016-12-15 22:44:44
13号(15123422,史韵)“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这一则里,“父母唯其疾之忧 13号(15123422,史韵)“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这一则里,“父母唯其疾之忧”中的“唯……之”应该和“唯……是”一样是宾语前置的结构。那么语序是“父母唯忧其疾”,可是我们一般理解的“孝”是子女对于父母,如果主语是父母的话,就与前面的“问孝”相悖。 百度百科的译文为“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②请问语序是“(于)父母,(子女)唯其疾之忧”,主语是子女吗,是省略了“于”吗?③另外,关于“唯”字,我查了古汉语词典,“唯”的三个意思“只,仅”“句首表希望”“句首表语气”。如果在这里选“只”,子女只担忧父母的疾病就算孝道,感觉不妥。那么这里需要意译吗,请问应该怎么翻译比较合适呢? ... C13749号 15123726 这句话有两种理解方法。第一种,“唯”作“唯恐”意讲,“其”作“子女”讲,那么这句话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即“父母唯忧其疾”,意思是子女唯恐父母担忧他们的身体健康(子女要好好保护身体)。 第二种,按照王充《论衡 *问孔》:“武伯善忧父母,故曰,唯其疾之忧。”把它理解为受事主语句,就是谓语所叙说的事情,不是从主语施发出来的,而是被主语所承受的。这样“其”表父母,“唯”表总是,就能翻译为:“孩子总是担心父母的身体。” 但比较文言文中的其他受事主语句,例如“民可使由之”“夏礼吾能言之”等,就可以发现,古代汉语中的受事主语句都是由“可”“之”这些字作标记的。而我们所讨论的这句话却不符合这种文言语法现象,因此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受事主语句。即第一种“唯恐父母担忧子女的身体健康”是最为恰当的。
-
卡卡 2016-12-15 22:45:28
20。刘紫薇。1,六十而耳顺,这里的耳顺,不太理解。 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我查到还 20。刘紫薇。1,六十而耳顺,这里的耳顺,不太理解。 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我查到还有一种断句,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中“从”作为“纵”,即放纵。感觉第二种断句更好理解,但是原文的断句“从心所欲”,可以理解为“跟随心所欲的”吗?这两种解读该如何取舍? 3,父母唯其疾之忧,结构我实在不理解,“父母唯忧其疾”?那么为何“忧”要放在后面,并且,“之”又该怎么理解? 4,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这里的含义有两种,“犬马都能得到饲养”,“犬马都能养活人”,哪种理解更好? 5,“退而省其私”中,“省,私”怎么理解呢? ... 橘温蒂35号 1、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顺,闻其言而知其微旨也。后遂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 《论语注疏 儒藏\四书》:顺,不逆也。耳闻其言,则知其微旨而不逆也。 (耳朵)一听到别人的言语就能辨别其真假是非。
-
卡卡 2016-12-15 22:59:56
35号 如果解释为“治理”看起来也是说得通的,但是结合整个句子来看,“道”和“齐” 的对象应该是“人”,用“治理”的话会不会太重了。 关于“治理”这个用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齐”是这个用法,意为“整治”,可以比较下。
-
小熊 2016-12-17 14:23:47
5号 15123304 第十三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 “从”怎么解释?句意应是说作为君子要先做后说,那么“从之”放在句中如何翻译? 第十九章“举直错诸枉”中,“直”是指正直的人,“枉”指不正直的人,“错”是放置的意思。句意应该是“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但是“诸”应该如何解释?注释作“之于”讲似乎有所不通? 第二十章“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的“如之何”是否可以作“如何之”讲?“如何”有“奈何”的意思,《论语·子罕》有“匡人其如予何”;《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将如君何”。 第二十二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可”怎么解释?
-
小熊 2016-12-17 15:21:29
20。刘紫薇。1,六十而耳顺,这里的耳顺,不太理解。 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我查到还 20。刘紫薇。1,六十而耳顺,这里的耳顺,不太理解。 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我查到还有一种断句,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中“从”作为“纵”,即放纵。感觉第二种断句更好理解,但是原文的断句“从心所欲”,可以理解为“跟随心所欲的”吗?这两种解读该如何取舍? 3,父母唯其疾之忧,结构我实在不理解,“父母唯忧其疾”?那么为何“忧”要放在后面,并且,“之”又该怎么理解? 4,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这里的含义有两种,“犬马都能得到饲养”,“犬马都能养活人”,哪种理解更好? 5,“退而省其私”中,“省,私”怎么理解呢? ... 橘温蒂4.我认为作“犬马都能得到饲养”不合适,因为把养父母和养狗养马作对照并不很合适。《包注》里有“犬以守御,马以代劳,皆养人者”。所以我认为应该是说,如果子女只是对父母奉养而不尊敬,那跟狗和马奉养人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另外,“今之孝者,皆能有养”应该翻译为“如今的孝,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后面紧接上“至于犬马”,感觉前后变化的应该是“供养”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更为合适。 5.退:退走,退回 省:自我反省,省察
-
泥猴子 2016-12-17 18:46:31
16720213 汉语国际教育 研一 王贝贝 《古代汉语》补修 在现在社会,我们听得最多的来自父母的、来自社会的,被要求成就事业与家庭的话就是“三十而立”,而这句被用来劝告的话有点误读的味道,仿佛到达人生的三十岁就应该立家立天下,成就家庭与事业。 然而这句出自《论语·为政》的话语,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是“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即小有所成,能够自立。四十岁,掌握各种知识不会迷惑;五十岁,知晓了天命;六十岁,别人一说话,便能听出大旨;到了七十岁,尽管随心所欲,也不会有任何念头越出规矩。” 孔子在《论语·泰伯》还说过:“立于礼。”还在《论语·尧曰》里说过:“不知礼,无以立也。”所以,孔子说的“三十而立”,应该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礼,言行得当。进而推测立的不是事业和家庭,立的是人自己。这是一种自我的觉醒,是人格的独立,是自我把握自我自信的开始。因为没有完全理解孔子所说的立的内容,再加上与我们正常理解的生活背景联系,自然会把立与家庭和事业关联起来。因此,这个篇目中,尽管不能完全吃透每一条每一例,至少我们在使用的时候能够明白的知道这句话的本意。
-
几多 2016-12-17 22:07:23
【21】
我搜集了一些相关的注解,《集解》:“马曰:言孝子不妄为非,唯疾病然后使父母忧。”马融以为孔子这话的意思是:一个人能够做到只有生病的时候才使父母担忧,便可以算是孝了。所以认为这里的“其”是指父母忧子女之疾。
王充在《论卫 问孔》中:武伯善忧父母,故曰“唯其疾之忧”。这里的“其”是指代父母。
觉得看每个人的理解吧,我个人更偏向第二种~
-
未来牌香烟 2016-12-18 14:01:35
54答 15123779 2、我觉得“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这句的意思是说,至于狗和马都能得到饲养,指的是人去饲养它们,而不是说狗和马养活它们的父母…“养犬马”和“养活父母”形成对比。
-
李晓楠 2016-12-19 11:03:00
5号 15123304 第十三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 “从”怎么解释?句意应是说作为君子要先做后说 5号 15123304 第十三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 “从”怎么解释?句意应是说作为君子要先做后说,那么“从之”放在句中如何翻译? 第十九章“举直错诸枉”中,“直”是指正直的人,“枉”指不正直的人,“错”是放置的意思。句意应该是“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但是“诸”应该如何解释?注释作“之于”讲似乎有所不通? 第二十章“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的“如之何”是否可以作“如何之”讲?“如何”有“奈何”的意思,《论语·子罕》有“匡人其如予何”;《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将如君何”。 第二十二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可”怎么解释? ... 小熊51 “从”应该就是常见的跟从的意思,这里可以理解为先实行了你要说的,再让言语跟随你的行动表达出来,这样才算君子。 君子先做后说应该是很简化的意译了吧。
-
sher 2016-12-19 14:13:29
1,六十而耳顺,这里的耳顺,不太理解。 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我查到还有一种断句, 1,六十而耳顺,这里的耳顺,不太理解。 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我查到还有一种断句,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中“从”作为“纵”,即放纵。感觉第二种断句更好理解,但是原文的断句“从心所欲”,可以理解为“跟随心所欲的”吗?这两种解读该如何取舍? 3,父母唯其疾之忧,结构我实在不理解,“父母唯忧其疾”?那么为何“忧”要放在后面,并且,“之”又该怎么理解? 4,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这里的含义有两种,“犬马都能得到饲养”,“犬马都能养活人”,哪种理解更好? 5,“退而省其私”中,“省,私”怎么理解呢? ... 橘温蒂11.(3)父母唯其疾之忧,是忧其疾的意思,所以应该是宾语前置的句式,那么之应该就是宾前的标志,代指其疾,所以个人认为之应该可以替换成是的,就是唯其疾是忧。就像唯利是图一样。
-
sher 2016-12-19 14:24:36
1,六十而耳顺,这里的耳顺,不太理解。 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我查到还有一种断句, 1,六十而耳顺,这里的耳顺,不太理解。 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我查到还有一种断句,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中“从”作为“纵”,即放纵。感觉第二种断句更好理解,但是原文的断句“从心所欲”,可以理解为“跟随心所欲的”吗?这两种解读该如何取舍? 3,父母唯其疾之忧,结构我实在不理解,“父母唯忧其疾”?那么为何“忧”要放在后面,并且,“之”又该怎么理解? 4,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这里的含义有两种,“犬马都能得到饲养”,“犬马都能养活人”,哪种理解更好? 5,“退而省其私”中,“省,私”怎么理解呢? ... 橘温蒂11.(1)耳顺有很多种解释,①杨伯峻先生姑且作: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讲,我查到的还有,②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③听别人的话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更倾向于第二种。感觉人老了,心态就更从容平静一点,不会做什么事情都过于激烈。对各种学说,观点,意见什么的都会以一种包容心看待。当然孔子也不是平常人,可能很早就懂这个道理了。也许一二合起来,能听得进不同意见,还能辨别其是非更好。(2)我感觉这两个断法意思差不多。
-
xiangke 2016-12-19 23:06:25
42 向柯 1、“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中的“格”,我觉得理解为正比较好,不偏不倚,含有明辨是非的意思,与上文的“民免而无耻”对应 2、“六十而耳顺”中的“耳顺”通过分析上文的立、不惑、知天命,可以理解为能接受一切好的不好的声音,有淡然之意 3、“有事,弟子服其劳”中的“服”是“承担”,“劳”是“辛苦的事情”,所以“服劳”可以理解为帮忙 4、“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中“亦足以发”我理解为“却也能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散思维”可以吗 5、“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中的“也已”是语气词,那“已”理解为终止是不是也可以,表达祸害就终止了
-
啊欧 2016-12-19 23:12:15
13号(15123422,史韵)“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这一则里,“父母唯其疾之忧 13号(15123422,史韵)“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这一则里,“父母唯其疾之忧”中的“唯……之”应该和“唯……是”一样是宾语前置的结构。那么语序是“父母唯忧其疾”,可是我们一般理解的“孝”是子女对于父母,如果主语是父母的话,就与前面的“问孝”相悖。 百度百科的译文为“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②请问语序是“(于)父母,(子女)唯其疾之忧”,主语是子女吗,是省略了“于”吗?③另外,关于“唯”字,我查了古汉语词典,“唯”的三个意思“只,仅”“句首表希望”“句首表语气”。如果在这里选“只”,子女只担忧父母的疾病就算孝道,感觉不妥。那么这里需要意译吗,请问应该怎么翻译比较合适呢? ... C137【50】1.这里“父母”应该是这句话的一个话题。 2.“唯”在这里我理解为语气副词。
-
啊欧 2016-12-19 23:20:39
【50】2.“之”,代词,复指“其疾”。可以理解成宾语前置的标志。3.何以 即 以何。“以”,介词,凭借。即:用什么来区别饲养狗马和赡养父母的区别呢? 4.“曾”,副词,竟然。(破读为zeng1)。“是”,代词,这个。
-
RINO.C 2016-12-21 09:39:09
38号15123621麻嘉琦; 1.感:第一篇“为政以德”被称为是孔子学说中颇有价值的部分,我深表同意,作为身处历史中的人物孔子能得出这样历史的总结实为不易,千年的历史交迭都说明了残酷的政治压迫不会带来安定只会导致更强的反抗与动荡,德治是上上之选,然而这毕竟是个很难达到的高度,从人之本性看来,只有德治不辅以适当的刑法也会是民风涣散、不利于发展。2.问:“父母唯其疾之忧”中的“其”指代父母,那这个句子的成分分配是什么?省略了很多么?如何解释?3.感:“视其所以,观其所由”这一篇在生活中有很好的体现,对于一个人我们的了解往往是从初印象开始,然而这个初印象或者说一个人给别人的印象里常常是藏着过去的经历,岁月辗转成回忆最终会体现在脸上。而初印象过后想要深入了解一个人的方法也往往是从她的行为、过往中寻得佐证。
-
7-41-OREO 2016-12-21 10:24:18
1,六十而耳顺,这里的耳顺,不太理解。 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我查到还有一种断句, 1,六十而耳顺,这里的耳顺,不太理解。 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我查到还有一种断句,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中“从”作为“纵”,即放纵。感觉第二种断句更好理解,但是原文的断句“从心所欲”,可以理解为“跟随心所欲的”吗?这两种解读该如何取舍? 3,父母唯其疾之忧,结构我实在不理解,“父母唯忧其疾”?那么为何“忧”要放在后面,并且,“之”又该怎么理解? 4,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这里的含义有两种,“犬马都能得到饲养”,“犬马都能养活人”,哪种理解更好? 5,“退而省其私”中,“省,私”怎么理解呢? ... 橘温蒂【26】 1、“耳顺”可以理解为听得进和自己想法不同的意见。
-
李嵩昊 2016-12-23 13:53:06
老师上课也经常说到过这三个字,思无邪, 但是对于这个的解释也众说纷纭,有人说这个思是思想的思,也有人说这个思是发语词,没有含义,而这个邪也不一定是邪恶的邪。郑浩的解释:“夫子盖言于《诗》三百篇,无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所以也有说法是 思无邪的意思是没有虚假。 但是思无邪这三个字原本就来自诗经《鲁颂·駉篇》,也许可以立足于诗经内容来看,“思”表示的是愿望,思无疆、思无期、思无斁、思无邪并列起来看,“它们都是表示没完没了“。 我才疏学浅,确实不知道应该怎么看这三个字,怎么想怎么觉得复杂。。。。
-
李嵩昊 2016-12-23 13:59:54
君子不器
一说 是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而《易传》里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也就是所谓的规则,天道,是无形的,而器是有形的,不单单是指容器,应该还有物体的意思。那么君子不器的含义莫非是君子不应该仅仅受限于身体,而应该是去追求所谓“道”? 又有说法是君子如果为器就会被他人所利用。 老子:朴散则为器。一个人不学习,不动脑,就可能成为他人的工具。 但是这样又和之前所说的不大相同,我想到了西方文学中有“灵”和“肉”的概念,这是否于孔子所言“道”和“器”一样是对应的人类的一体两面?,灵肉统一,道器统一,而不应该只是一个追寻物质的“器”而是立足于器,追寻“道”? -
九鬼虫 2016-12-24 22:38:19
【27 熊莛荻】根据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格”这个字意义有很多,在这里有解为“来”,“至”,“正”,更有“恪”和“尽”的解法。但是都未必符合孔子本意。追溯到《礼记·緇衣篇》中:“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这话可以看做孔子此言的最早注解。“格心”与“遁心”相对成文,“遁”即逃避,逃避的反面应当是亲近,归服。因此这里用“归附人心”解释。
-
Nonsense 2016-12-25 18:33:50
37 15123618 虞蕉琳 1、关于“有耻且格”中的“格”一字,查了它的本意并没有特别符合语境的解释,随后通过查询资料,看到解释说一作“至”,二作“正”,如果解释为百姓知廉耻并且守规矩的话,是不是取“正”这一字中的“纠正”一意比较妥当?或者在评论中看到有“归附人心”的解释,那么两种哪个比较贴切一点呢? 2、关于“父母唯其疾之忧”,如果意译的话即翻译成为:要特别为他们的身体健康担忧,“唯”的本意只有“只、仅”,在这句中应当直接带入嘛?还是通其他字呢? 3、色难 这句话查到的翻译是:最不容易的是对父母和颜悦色 那么色是不是解释成人的神色,而难就是单纯的指困难,结合孔子说话的本意和语境才有了这样的解释呢? 4、“君子不器”一句中的“器”是不是名词作状语,释义为:像器物一样...?
-
雅迪 2016-12-25 23:41:31
44 15123661 俞雅迪 1.感觉是可以的,因为有一种判断句就是主语+谓语的形式,这里的“色”是主语,脸色和颜悦色;“难”是形容词“不容易的”作谓语。 2.“以”字查了一下,它本身没有符合这句话中的用法,但和“所”连用的时候有一种意思是“所作所为” 康有为给过注:“以,为也。” 书中的“与”字解释我也有点搞不清楚,“与”字查了一下没有接近本句中“看他所做的事”的意思,可能书中更倾向于把这句理解成“看他所结交的人”的意思? 3.“之”在这里有两种解释:一是代词,代指后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件事;二是“知之”做晦的间接宾语。指的是求知之道,也就是正确的态度。这里出现差别是因为对这句话的理解有两种不同:一是朱熹《论语集注》说:(夫子告子路曰):“我教汝以“知之”之道乎。”翻译为:“我教给你求知的正确态度吧。”;二是清人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说:“诲汝知之者,言我诲汝之言,汝知之否耶?”也就理解为:我教导你的话(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记住了吗? 4.感觉翻译成名词“政治”比较好。
-
香辣小鱼干 2016-12-26 23:01:55
31 季雅璇 “君子不器”按照杨伯俊先生的解读来看,孔子的本意不是说器是要为谁所用的,而是君子不该像器皿一般只有一定的用途。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无所不通,不拘泥与狭窄的某一方面的知识
-
Motcha 2017-01-02 15:47:54
44 15123661 俞雅迪 1.感觉是可以的,因为有一种判断句就是主语+谓语的形式,这里的“色”是主 44 15123661 俞雅迪 1.感觉是可以的,因为有一种判断句就是主语+谓语的形式,这里的“色”是主语,脸色和颜悦色;“难”是形容词“不容易的”作谓语。 2.“以”字查了一下,它本身没有符合这句话中的用法,但和“所”连用的时候有一种意思是“所作所为” 康有为给过注:“以,为也。” 书中的“与”字解释我也有点搞不清楚,“与”字查了一下没有接近本句中“看他所做的事”的意思,可能书中更倾向于把这句理解成“看他所结交的人”的意思? 3.“之”在这里有两种解释:一是代词,代指后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件事;二是“知之”做晦的间接宾语。指的是求知之道,也就是正确的态度。这里出现差别是因为对这句话的理解有两种不同:一是朱熹《论语集注》说:(夫子告子路曰):“我教汝以“知之”之道乎。”翻译为:“我教给你求知的正确态度吧。”;二是清人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说:“诲汝知之者,言我诲汝之言,汝知之否耶?”也就理解为:我教导你的话(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记住了吗? 4.感觉翻译成名词“政治”比较好。 ... 雅迪谢谢你!
-
大静是个好姑娘 2017-03-08 10:49:11
15123601 张静 关于《论语 为政篇》的思考体悟 孔子在学而篇之后提出了为政篇,即他探讨完“人”本身的问题之后,又将目光转换到政治——关于人的秩序的问题上来(大概以学而篇为首,为政篇紧随其后的安排也是别有深意的吧),提出在“人仁”的基础上建立“仁政”所以,很多人认为为政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例如为政篇中的对学习方法的探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对学思关系的阐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及对正确学习态度的揭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都可以看出学而篇的一些影子来。 并且要注意到,在孔子眼中仁政秩序的内核联系是人伦关系,从这一层面也反映出宗法制度的纽带为血缘亲疏这一传统观念。
-
阿墨 2017-03-08 14:59:50
43 郭誉临 “君子周而不比”在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中,解释为 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也就是周 43 郭誉临 “君子周而不比”在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中,解释为 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也就是周是团结的意思,比是结党营私,周的意思有普遍的意思,那是不是理解为大公无私更好一点?还有一种解释周”字写法是“田”的四个方格里各有一个大点,表示 “封田分地”的王室贵族权利所属,那不但不是“公共利益”、反而是非常私有的特权利益;而“比”字的写法是两个并列下跪的人,表示的是社会地位的等级比较低,跟私利结营无关。所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讲的是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特权利益。那么哪一种理解更好? ... promise29.我觉得还是前一种解释合理些。因为这一则的上文是“子贡问君子”,下文是“学而不思则罔”,都是在讨论如何成为君子,或者如何做学问,这一则的含义理解为君子小人的对比,怎样才是君子似乎更合适些。但“比周”二字的理解我也有些疑问,说文上都有解释为“密也”,韩非子《孤愤》中,“朋党比周而弊主”,解释为结党营私。这一则中或许是“以义合者周也,以利合者比也。”
-
寒煙翠 2017-03-08 21:50:04
37 15123618 虞蕉琳 1、关于“有耻且格”中的“格”一字,查了它的本意并没有特别符合语境的解 37 15123618 虞蕉琳 1、关于“有耻且格”中的“格”一字,查了它的本意并没有特别符合语境的解释,随后通过查询资料,看到解释说一作“至”,二作“正”,如果解释为百姓知廉耻并且守规矩的话,是不是取“正”这一字中的“纠正”一意比较妥当?或者在评论中看到有“归附人心”的解释,那么两种哪个比较贴切一点呢? 2、关于“父母唯其疾之忧”,如果意译的话即翻译成为:要特别为他们的身体健康担忧,“唯”的本意只有“只、仅”,在这句中应当直接带入嘛?还是通其他字呢? 3、色难 这句话查到的翻译是:最不容易的是对父母和颜悦色 那么色是不是解释成人的神色,而难就是单纯的指困难,结合孔子说话的本意和语境才有了这样的解释呢? 4、“君子不器”一句中的“器”是不是名词作状语,释义为:像器物一样...? ... Nonsense【28 陆慧嫣】答1:作“正”字解比较妥帖,释为归正,纠正有被动的意思,而这里是百姓因知廉耻而自动归正。而礼记中“民有格心”也可释为百姓有归正之心。郭象与何晏也作“正”解。
-
边個菓 2017-03-10 13:56:16
1,六十而耳顺,这里的耳顺,不太理解。 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我查到还有一种断句, 1,六十而耳顺,这里的耳顺,不太理解。 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我查到还有一种断句,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中“从”作为“纵”,即放纵。感觉第二种断句更好理解,但是原文的断句“从心所欲”,可以理解为“跟随心所欲的”吗?这两种解读该如何取舍? 3,父母唯其疾之忧,结构我实在不理解,“父母唯忧其疾”?那么为何“忧”要放在后面,并且,“之”又该怎么理解? 4,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这里的含义有两种,“犬马都能得到饲养”,“犬马都能养活人”,哪种理解更好? 5,“退而省其私”中,“省,私”怎么理解呢? ... 橘温蒂15123380吴雨蒙 1.耳顺的意思有两种理解,一是郑玄注:“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意思是,听别人说话能懂得言辞之内微妙的意旨,言辞之外尚未说出的深意。二是清代焦循认为听别人的话即使是不同意见也觉得顺耳,能听取不同意见。
-
南笙一梦 2017-03-10 23:16:18
10 15123350 彭玲燕 我分享一下对《为政》的感想。书中开篇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才会使自己像北极星一样,别的星辰都围绕自己。可见,德在“为政”里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为政之人也需要拥有美德才能将国家完美的治理。 除了讲“德”,书中又穿插了学习。一开始我是不太理解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学习的名言,看起来很难和为政相联系,那么“为政”为啥还要穿插这个学习呢?后来自我分析,其实也对。因为我们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都是学习、实践、思考,再学习、再实践,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学与思的结合。“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学与思的结合就没有愚蠢的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能领悟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七十岁能随心所欲,有任何念头不会越出规矩。孔子言传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学生,学与思的结合受益终身。 因此,在我看来,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而学与思是成事的的必经之路。所以在“为政”里除了“政”,“学也不可忘。”
-
白讲堂 2021-11-04 06:53:24
这样理解,语法上讲得通,但是内容上有些不太合理。孔子讲孝,内容很多,比如敬,比如色难等等。如果只需要担心父母的疾病,那也未免也单薄了,比如平时对父母不闻不问,不理不睬,到父母生病了才担忧一下,也不去请医生,也不照顾父母,是不是也算“唯其疾之忧”?如果还做别的,那就谈不上“唯”了。
-
白讲堂 2021-11-04 06:57:26
49号 15123726 这句话有两种理解方法。第一种,“唯”作“唯恐”意讲,“其”作“子女”讲,那 49号 15123726 这句话有两种理解方法。第一种,“唯”作“唯恐”意讲,“其”作“子女”讲,那么这句话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即“父母唯忧其疾”,意思是子女唯恐父母担忧他们的身体健康(子女要好好保护身体)。 第二种,按照王充《论衡 *问孔》:“武伯善忧父母,故曰,唯其疾之忧。”把它理解为受事主语句,就是谓语所叙说的事情,不是从主语施发出来的,而是被主语所承受的。这样“其”表父母,“唯”表总是,就能翻译为:“孩子总是担心父母的身体。” 但比较文言文中的其他受事主语句,例如“民可使由之”“夏礼吾能言之”等,就可以发现,古代汉语中的受事主语句都是由“可”“之”这些字作标记的。而我们所讨论的这句话却不符合这种文言语法现象,因此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受事主语句。即第一种“唯恐父母担忧子女的身体健康”是最为恰当的。 ... Natalie唯,就是只。解释为“唯恐”,似乎不是很严谨,增添新的内容了。唯恐,只怕。——是不是这样?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请教 古汉语字典怎么读? (醉卧逍遥)
- 《论语∙为政》篇疑难讨论及感想分享 (xiaoyun85)
- 《韩非子∙五蠹》教材文选部分 (xiaoyun85)
- 《墨子·兼爱上》 研读讨论 (xiaoyun85)
- 《庄子》文选《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疑难讨论 (xiaoyun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