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诺亚大陆 - 斯温王国
牧曦成
伊利诺亚大陆幅员辽阔,地势复杂,有高耸的山脉,有广袤的平原,有富饶的河湾,有荒凉的沙漠。其中孕育了诸多的文明,诞生了宛如繁星般难以计数的国家、部落,绝大多数国家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留存到现在的寥寥无几。 ┃斯温王国·王国简史 斯温王国最早发源于现在的诺斯城附近,当时居住在诺斯城周围的洛林人建立了部落,部落不断向西扩张,和居住在费尔南德河中游流域,也不断向东扩张的费尔南德斯人部落发生了冲突,最终诺斯人部落大获全胜,得到了费尔南德河中下游肥沃的平原。渐渐富足起来的诺斯人部落平稳发展的同时,开始不断向北,向南扩张,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整个濒海平原都变成了部落的疆土(今洛林地区)。后人称这段时期为“先行时代”。 强盛的诺斯人部落中渐渐衍化出了七个大氏族,七大氏族中塔伯家族以武力著称,掌握部落半数军队;丹伦家族以贸易经商闻名,依靠海路贸易累积了巨额的财富;希尔家族和利里家族是最大的地主,拥有千亩土地,数千族人为其耕种;爱德华家族和肯尼迪家族都是原本洛林地区的地方大族,战争失败后向诺斯人称臣纳贡,并且依靠部落迅速发展壮大;菲斯特家族拥有自己的军队、掌握诺斯河以北的大多数田产,实力雄厚;七个家族在部落扩张的过程中不断壮大,并且通过“七人会议”牢牢把控着部落的统治权,各个小族只能在七大氏族的荫庇下生存。在七大氏族的统治下,部落不断扩张,一度打败了源起于北方的罗曼人和源起于西方的多维人,称霸一时。部族的不断扩张,让七族相互之间的摩擦也越来越频繁,积怨越来越深,终于在一次部落大会上,菲斯特家族与塔伯家族因为费尔南德河奥兰多地区河湾的归属产生了严重分歧,分歧最终演变成了对立,两大家族各自召集军队与盟友,相约在诺斯城下一决雌雄。大战持续两年,诺斯城几度易手,最终在利里家族充沛人力和丹伦家族雄厚财力的支持下,菲斯特家族一举击败塔伯家族,夺取了部落大权。当代菲斯特家族族长“先知”奥克赫姆·菲斯特,建立了诺斯王国。后人称“七人会议”确立到王国建立的这段时期为“共和时代”。 内乱平息之后,诺斯王国继续向北扩张,疆域达到了费尔南德河中上游的广袤森林,此时的诺斯王国在“掘金者”波罗德纳·菲斯特的统治下开始进入黄金时期,对内鼓励商贸、物阜民丰,对外继续扩张、连战连捷,打败了北方强敌罗曼王国,很多影响后世的制度(例如商会制度)都是在这一时期确立的,直到杜根桥之役战败,后人称这段时期为“前公国时代”。 度过了黄金发展期的诺斯王国遭遇了横扫整片大陆,兵锋正锐的伊利诺亚人。诺斯国王“黩武者”拉斐尔·菲斯特无视伊利诺亚王国的劝降,集合精锐在费尔南德河杜根桥附近迎战伊利诺亚名将昂利·奥古斯都率领的军队。诺斯军队因为指挥失误,大败而归,拉斐尔·菲斯特被俘,亲王卡佩·菲斯特继位为王,臣服于伊利诺亚帝国,主动降为公爵,伊利诺亚帝国皇帝赐给封号“斯温”,诺斯王国成为了伊利诺亚帝国统治下的斯温公国。斯温公国时代长达一百二十二年,最终以伊利诺亚帝国崩溃而告终,后人称这一百二十二年为“帝国时代”。 帝国崩溃之后,当代斯温公爵重新将国号改成了诺斯,称诺斯公国,但是在帝国时代归属于公国统治的费尔南德河中上游流域城市纷纷叛乱,建立国家,国家陷入分裂。诺斯公国最后一任公爵“忧虑者”汉密尔顿·菲斯特在忧愤中去世,他的儿子“重锤”纳达克斯·菲斯特南征北战,剿灭叛乱,重新统一了国家,并将国号改回“斯温”。一直到“加冕者”布鲁斯·菲斯特重新称王,斯温公国成为斯温王国,这一百零四年,被称为“后公国时代”。 斯温王国成立后,保持着昂扬的气势,征服了多维地区,让罗曼公爵的臣服,让王国疆域向北扩张到了黑石山。但在“十五年战争”中,斯温王国海军被萨尔曼酋长国击败,被迫放弃广袤的西部海。之后,北方蛮族在罗伊汗的带领下崛起,掳掠斯温王国在原西河下游的居民,不停骚扰斯温王国,菲斯特七世以及其子菲斯特八世数次亲征,都败于罗伊汗之手。罗伊汗死后,雄才大略的菲斯特九世率领王国联军打败了罗伊蛮族铁骑,夺得了整个沃尔特地区,让王国疆土再次扩张。由此,斯温王国拥有了现在北至狼首山,西至白黎山,东面、南面皆临大海的广阔国土。 ┃斯温王国·地区介绍 斯温王国是一个古老的王国,它曾经是庞大的伊利诺亚帝国重要组成部分。整个王国目前分为五个地区:洛林地区、多维地区、罗曼地区、沃尔特地区和联合统治地区。 洛林地区位于王国东部,濒临大海,主要民族是诺斯人,拥有肥沃的平原和丰沛的降水,人民富足且安分,临河临海的天然优势让这里不仅成为了各类物资的主产地,也是商业繁荣之地。洛林地区是斯温王国的发源地,统治这片土地有数百年之久,“先知”菲斯特公爵在这里建立了诺斯公国,也就是后来的斯温公国。富庶的洛林是斯温公国以及后来的斯温王国对外扩张、击退北方蛮族最为稳固的后方。 多维地区位于王国南部,主要民族是多维人,漫长的海岸线并没有成为其繁荣的资本,而是让它成为了与敌国海上交锋的前沿阵地,长达五十年的海上霸权争夺战之中,多维地区饱受战争之苦。最终斯温王国在一场关键的战斗中落败,迫于战争压力,国王只得接受了对本国不利的停战协议,下令多维地区全面海禁,人民只能被迫迁往内陆地区。但是多维地区的奥西布鲁城依然是王国海军重镇,有一半的战舰还停靠在这里。 罗曼地区位于王国东北部,主要人种是罗曼人,那里的一切都属于曾经服侍过伊利诺亚帝国的亚当斯家族,罗曼公爵就由亚当斯家族世袭继承。国王的命令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哪怕是在王权最盛的菲斯特九世时期,亚当斯家族依然只需交足贡赋,不必勤王作战。不但如此,历任罗曼公爵还兼任护国公,可以自称殿下。每一任国王加冕时,都会从王室中挑选一名血统纯正、年轻貌美的公主,嫁给罗曼公爵,不管对方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还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 沃尔特地区位于王国的西北部,主要人种是蒙伍特人,属于广阔的纳尼亚高原的一部分,这里曾经是北方蛮族的放牧场,也是蛮族大军劫掠斯温王国的中转地,每年冬季来临之前,来自纳尼亚高原的蛮族大军就会麇集在此地,南下劫掠斯温王国,秋天总是斯温国王焦头烂额的季节。直到雄才大略的菲斯特九世国王率军攻下了这片土地,才让斯温王国没有了后顾之忧。沃尔特地区拥有大大小小十余个堡垒,军事重镇奥科堡驻扎着两万王国精锐部队,准备随时对蛮族的入侵予以回击。 联合统治地区在斯温王国中部广袤的土地上,王国并没有对这里施行直接有效的统治,大部分城镇都掌握在世袭贵族、商人团体和门阀大族手中。八个伯爵、三个侯爵、五个自由市在这片土地上进行联合统治,共同尊奉斯温国王为他们的王,所以这片土地就被称作为“联合统治地区”。在遥远的斯温公国时代,联统地区还存在着十多个自由市和大量没有属地的商人团。“大胃”菲斯特公爵率军北伐,南部联统地区主动加入了斯温公国,而北部联统地区顽强抵抗,但最终还是一败涂地。北部联统地区就被分封给了为公国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们,新的联合统治格局就此形成,数百年来都不曾改变。封地领主和自由市市长必须要听从国王号令、向王国交纳贡赋,每年派出军队跟随王国军队和蛮族作战。蛮族被赶出沃尔特地区之后,每年冬天,联统地区所有领主就会赴诺斯城参加“神圣晚宴”,庆祝这一史诗性的胜利。 ┃斯温王国·王国政体 元老会议 斯温王国是二元制议会制国家,二元是指国王和首席元老,议会指元老会议。军政大事由首席元老召集元老会议讨论决定,国王一般不直接出席元老会议,而是在元老议政厅二层的露台上旁听。 元老会议席位由身份及来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 “元老”,由王国贵族担任,终身制,世袭继承。任一元老可以向首席元老为自己的家族成员申请列席旁听权,首席元老在元老院例会上提出议案并通过后便可以让晚辈得到列席元老院会议的权力,称“观察员”。通过一段时间的耳濡目染,元老可以在退席之前指定一名观察员作为他的继任者,享有投票权。第二部分 “官员”,由王国八大官邸的首席长官担任。第三部分 “授予者”,国王可以颁布授予状,使非元老会议成员得到元老会议席位,享有投票权。授予状是终身制但不可继承,除非国王收回,否则一直到授予者去世才会废止,这一权力多用于王室成员。 由权力多寡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议员”,指拥有列席权、发言权、提案权和投票权四项基本权力的绝大部分成员。第二部分——“观察员”,指只拥有列席权的候补。第三部分 “特权者”,特指首席元老和王国君主,首席元老拥有“议案甄选权”、“中立裁判权”和“语言压制权”,国王拥有“最高投票权”。以上三部分合称为元老会议“成员”。 元老会议投票为无记名投票,议员将画有代表同意的“〇”和代表反对的“×”的陶片投入议厅中央的大石瓮中,再由司法官和监察官协助首席元老唱票,计票,最后由首席元老宣布结果。普通议案不强制议员出席,拥有超过一半的出席率和超过一半的得票率,议案则通过,反之则否决。如果获得双方票数相同,由首席元老行使“中立裁判权”,投出决定性的一票。重要议案,比如首席长老的任免、王国重大军事行动等则强制要求所有议员出席,不能出席的必须指定观察员代替其出席并行使议员权力,得票率依然要求超过一半,议员总数总是保持奇数个,不存在票数相同情况。 元老会议形成的决议由首席元老提交给国王加盖国玺后即可生效,这样的决议被称为“法令(Act)”。只有法令才能被执行,没有加盖国玺的决议或者没有通过元老会议的王令都是非法的。如果存在这样的情况,可以由首席元老(代表元老会议)和掌玺大臣(代表国王)进行单独商议,由双方达成共识后修改决议,加盖国玺即可生效。 王室成员 斯温王室成员指与现任国王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人。包括兄弟姐妹,父母儿女,祖孙以及妻子,但是妻子仅限于一人保有王室身份,妻子(除丈夫、子女外)的其他任何血缘关系人都不是王室成员。现任国王的兄弟在新王继位后获封亲王,姐妹获封大长公主,母亲获封王太后,儿子获封公爵,女儿获封公主,继承王位的儿子特定封为斯温公爵。亲王长子获封公爵,亲王死后,其子不继承亲王位,而是继续以公爵位世袭。 斯温王国王位为世袭继承,采用长子优先继承制,由国王从菲斯特姓氏直系血亲中选取继承人,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菲斯特姓氏直系血亲的判定标准有:第一,必须有从父亲继承而来的菲斯特姓氏;第二,必须为登记在册的王室成员。 国王拥有国家最高权力,理论上王国政府所有高级官员、高级将领都是国王任命,法令都是以国王的名义发出,是国家军队名义上的最高统帅和效忠对象。 首席元老 首席元老由元老会议选举产生,国王任命,除非首席元老主动请辞或者去世,终生任职。同时,首席元老独立于元老会议之外,负责保障和维护元老会议的正常运转。 首席元老主持并召集每月一次的例会,例会召开前,将元老、官员所提的议案进行收集整理,并且根据轻重缓急进行甄别,挑选出例会需要讨论的议案,并在会议召开前一天在广场公示。官员临时事务需要召集元老会议时,也先将议案交由首席元老甄别,首席元老觉得有必要,才会将议案公示,召集成员隔天通过会议讨论。国家突发事件需要讨论时,则由首席元老直接召集。首席元老还负责将元老会议形成的决议收集整理提交宫廷,将形成的法令分发到各个官邸执行。 全国的军政命令都会经过首席元老之手,所以首席元老不可能一个人处理所有事务,首席元老手下拥有众多的官员。秘书官,协助首席元老处理议案、决议、法令的收发;勤务官,管理财政事务,召开会议的费用,场地的维护等;警卫官,维护秩序,保护与会成员安全;档案官,收集保存所有议案、法令,将王国事务记录成册。机密官,负责机密文件的传递和保存。 首席元老一般不行使投票权,个别情况下才以中立裁判的形式投票,并且在同一场会议中有权对议员实行语言压制权,既强行打断对方讲话,必要时刻还可以禁止对方在这场会议接下来的时间中发言。 八大官邸 八大官邸是王国是政府组织,是维持国家基本运转的机构,包括: 财政官邸:掌握国家财政大权,负责赋税征收,制订国家年度开支,委派地区财政官。长官为首席财政官。 行政官邸:掌握国家行政大权,负责日常管理,委派地区行政官。长官为首席行政官。 司法官邸:掌握国家执法大权,负责治安维护,刑事侦讯,民事调节,委派地区治安官。长官为首席司法官。 监察官邸:掌握国家司法大权,监督各级官员,审理案件,委派地区巡察官。长官为首席监察官。 内务官邸:负责各个封地的沟通与管理,包括贡赋的收纳,神圣晚宴的筹备。长官为内务大臣。 枢密院:负责国家军队的日常管理,包括日常训练,常规调防,委派城防官。长官为枢密大臣。 内廷:代表国王意志,负责在国王与首席元老之间、国王与元老会议之间的沟通。长官为掌玺大臣。 宗亲院:负责管理约束王室,拟定王室成员封号、日常开支划定,处罚不良王室成员。长官为首席亲王。 官邸首席长官由国王提名,经元老会议投票通过后上任,任期五年,可以无限期连任。如果元老会议否决了国王的提名,则由元老会议重新提名候选人,交由国王裁定,如果国王对候选人都不满意,则可以行使最高投票权,不经首席元老召集元老会议,并授予元老会议中任意一名议员特权,一票充当五十票。重新在前后两批候选人中进行投票,票数最高者当选。历史上,唯有菲斯特九世凭借此权力强行任命了自己的堂弟纳德尔·菲斯特公爵为枢密大臣,后者全力支持菲斯特九世对蛮族的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其任职期间横征暴敛,贪污军费,被称为“人民公敌”。官邸的各主要官员由首席长官提名,国王任命,无需通过元老会议投票。 地方政权 在地方政权上,按管理方式划分由郡堡、领主封地、自由市组成。领主封地广泛存在于联合统治地区和罗曼地区,封地领主和市长享有高度自治,除了遵守王国基本的法律,定期缴纳贡赋之外,其税收、军队、官员任用全部由领主掌握。自由市存在于联合统治地区,由当地商人团体组织选举或者大商人家族选举产生市长,市长负责直接管理城镇。 王国最广泛的统治形式是郡堡制,一个郡下辖数个县,把其中一个县的所属城镇作为官员集中行使政令的地方,被称作郡城,这样的制度称之为郡县制。部分地方因为战事需要,全部都由军队驻扎的堡垒构成,人民为了避免战祸,搬迁到堡垒中居住,形成了新的城镇。但是城镇还是以军队驻扎为基础,有较为严格的管理,这样的地区称之为军堡制地区。 在郡县制地区,每一个郡主要由财政官、行政官、监察官、治安官、保民官、城防官和执政官进行管理。前四者都由王国中央相应官邸直接委派,不需要通过元老会议,任期三到五年不定,根据每年的考绩、任职时间、地理位置等因素来决定,可以无限期连任。财政官负责本地区的赋税征收,收支管理;行政官负责本地区日常事务的管理;监察官负责官员监督和法律诉讼;治安官负责维护地区治安,缉拿罪犯。执政官是地方军政长官,由元老会议推举产生,一般情况下各个郡是没有执政官的,只有发生紧急事件,或地区情况特殊时才会委派执政官。保民官则由“公民大会”选举产生,公民大会每个郡城都拥有,凡是交纳了“公民税”的郡内成年男性就可以参加公民大会。 公民大会每年召开一次,作用是选举、考核保民官和地方军队千夫长,向保民官提出诉求。公民大会组织较为松散,投票也并不严谨,往往靠嗓门的大小和涂写陶片的速度来决定各项事务。保民官如同行政官、财政官和司法官的副手,为他们打理一些事务,并借机提出一些建议。最初保民官每个郡只有一个,但是后来公民大会上经常为了一个名额的争夺而大大出手,甚至是家族的对立。地方官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也需要更多人来协助处理繁杂的地区事务,所以现在的保民官数量为四个,分别协助四位官员。 每个县下辖数个村,其中一个村子战略位置最为重要,县属官员都在此实行管理,这个村就被称为县城,也叫作镇。县的管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王国从元老会议观察员中推举的县令;第二部分是当地士绅豪族组成的管理会所推举的县长。县令五年一任,可以无限期连任,是县的主要管理者,而管理会推举出的县长则作为县的第二长官,拥有一定权力。 县以下有村或者乡,由县长向县令推举出当地的人才担任村长或者乡长,进行管理。 在军堡制地区,最初军事用途为主的堡垒和民众生活的城镇是完全分开的,堡垒的日常物资大部分依靠军需官采购和王国的供给,堡垒中身揣军饷却没地方消费的士兵,开始委托他人购买东西。慢慢的,在堡垒周围出现了附近镇民自发组织的集市,一般有固定的时间,五日一市或十日一市。逐渐有强大武力保障和自由集市的堡垒周围,成为了人们居住的首选之地,越来越多的人迁居到堡垒附近。但最初的堡垒是不允许普通人进入的,经过数次与蛮族的战争交锋,前线兵源补充的困难和大量非战斗人员的伤亡让王国开始认识到人民的可贵之处。从菲斯特九世时期,堡垒开始接纳当地普通民众,最初仅限于军属和商人,由于居住人员的不断增加,堡垒一再扩建。到菲斯特十世时期,各个地区绝大部分居民都已经在堡垒中生活,军堡制正式形成。生活在堡垒中的居民虽然得到了安全的保障,但是必须严格按照堡垒的规定生产生活,按时作息,严守宵禁,统一户籍管理等。 军堡制仅存在于沃尔特地区,整个沃尔特地区被分成了六个军事区,每个军事区又被分为若干个军事分区,每个军事分区最少都有一个堡垒,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堡垒及其军事分区被称为整个军事区的府城,而奥科堡为整个沃尔特地区的首府。最初,军事区的长官用有行政官、财政官、治安官、司法官的一切职权,但这样容易滋生贪腐,军事长官大多也不懂行政财政,降低了地区管理效率。如今已经演变成由参谋官分担行政权,军需官分担财政权,军法官分担治安权和司法权,全部官员由军事长官提议候选人,上级长官任命。沃尔特地区的行政官、财政官、治安官、司法官由地区军事长官提议候选人,元老会议通过任命。 ┃斯温王国·王国军制 王国实行全民兵役制,所有公民都有服兵役的义务,时间为五年,但是可以交纳“兵役税”来免除自己的兵役。军队日常事务由枢密院管辖,战时由元老会议商议,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军团”,是王国在各地方部队和洛林地区征召的,有一定战斗经验,身体素质较高的军队,是王国主力部队,皇家禁卫军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军团。一个军团下属五个镇,每个镇一千多人,加上随从人员和特殊部队,一个军团拥有六千余人,由军团长指挥,平时军团长空缺,由枢密院选任的副军团长负责军队日常训练,战时军团长多由元老会议委派。王国包括禁卫军在内,共有八个军团,其中四个军团常年驻扎沃尔特地区,一个军团驻扎在奥西布鲁城,包括禁卫军在内的三个军团护卫王城。第二部分“驻军”,在实行郡县制的地区,郡城驻扎一镇军团军队和两镇地方部队,三镇共三千多人,由三个千夫长统领。其中为首的千夫长兼任城防官,负责郡城日常防务,任期没有限制,每一任城防官都由枢密院直接任命,赴任时,王国都从军团中抽调一镇士兵由其统领。另外两名千夫长由郡公民大会从与会的退役老兵中选举产生,听令于城防官。在军堡制地区,军事区府城都驻扎有一镇地方部队和一镇军团部队,可能再次基础上增加,军事分区的堡垒则驻扎地方部队。第三部分“爵领军”,除罗曼地区之外的所有王国爵领都要响应国家的号召,派兵随从作战,自由市可以通过交纳额外税收的形式支持国家战争。 王国军队的编制由五镇组成一个军团,每个军团拥有单独的护卫营、炮兵营、医护队和军法队,设有军法官、参谋官、军需官、副军团长和军团长五个职务。十营组成一个镇,每个镇拥有一个护卫队,一名医护员,设有军需官、千夫长、参将三个职务。十个队组成一个营,每个营拥有一个后勤队,设有百夫长职位。十个士兵组成一个队,设队长职位。另外,国王是名义上全国军队统帅。 ┃斯温王国·王国宗教 斯温王国没有通行全国的统一宗教,各个地方的民族依照自己的民族传统笃信不同宗教。 在洛林地区,绝大部分诺斯人都笃信先祖之灵,相信自己的先祖会保佑子孙。各个村庄、市镇都有用来祭祀和安放先祖遗骨的祭堂和墓园,势力较大的家族还会有自己家族独立的祭堂。家族中的长辈或者村镇中的长者通常会在“归灵日”主持祭祀仪式,一些拥有独立祭堂的家族还会在先祖的祭日也举行一些祭祀活动。 在费尔南德河中上游的广袤森林平原中生活的费尔南德斯人信仰非常复杂,绝大部分是依据当地的风俗习惯而来,有的地方靠近山林,则信奉山之神;有的地方靠近河流,则信奉河之神;有的地方物产丰饶,则信奉土地之神;有的地方商贸发达,则信奉商业之神。各个地区之间的神祗有的有关联,有的没有关联,不成体系非常杂乱。 多维地区因为濒临大海,很早就在一个统一的政权之下,生活在这里的多维人绝大部分都信奉以风与海洋之神尼约德为主神的十二神教。起初多维人与费尔南德斯人一样,各个地区拥有者自己不同的宗教,当源起自奥西地区的布拉彼得曼·奥西统一多维地区建立公国后,开始组织教士整理多维地区的信仰,最终确立了以风与海洋之神为主神的十二神教。并且拥有完整的宗教法典和祭祀规程,从中央(奥西城)到各个地方也拥有严密的组织。多维公国虽然覆灭,但是其宗教体系还是完成的延续了下来。 罗曼地区生活的罗曼人信奉唯一的神托尔,并且在漫长的历史中保留下了最古老的传统。相传托尔是雷电的化身,可以让一切黑暗无处藏身。在罗曼公爵居城亚当斯城,有一座巨大的雷神庙,也是罗曼全境唯一一座雷神托尔的神庙,由四名祭司组成的祭司团负责管理。在神庙之中,祭司掌握一切,连公爵也只能遵从。雷神庙不仅仅是一座祭祀神庙,也是一座神学院,从这里出去的神仆,行走在罗曼地区的各个角落,普通人在自己家中供奉着从大神庙而来的神仆手中买下的雷神像,接受来自雷神的光辉。 沃尔特地区本土的蒙伍特人依据氏族信奉不同的宗教,西部靠近山林的部族信奉草原之神为主神的众神教,东部靠近萨利安草原的部族信奉天一教。斯温王国统治这块土地后,大量的洛林、多维地区士兵与各地商人带来了自己的宗教,其中信众最多的是先祖之灵和十二神教中的大地与农牧之神,商人们更多的信奉十二神教里的战争与守护之神和费尔南德斯人信奉的商业之神。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伊利诺亚大陆 - 罗伊汗国 (牧曦成)
- 伊利诺亚大陆 - 斯温王国 (牧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