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孙加:翻译《上帝的图书馆》带来的点点滴滴
科幻世界(科学与幻想齐飞,真实共虚境一色)
The Library at Mount Char 编者按: 孙加,杭州任教的大学教师,2013年开始投身科幻文学翻译事业,而她选择与之精神交流的,正是著名却充满难度的菲利浦·K.迪克。 菲利浦·迪克的创作有一种疏离、跳脱之感,而她的译作精准体现出了这种独特的韵味。 此后,她以中英双语方面的高超造诣,将更多作家作品原汁原味地呈现在中国幻迷面前,尤其善于挑战高难原著,深受幻迷认可,并荣获第二十七届银河奖最佳翻译奖。 严重警告:下面内容含有巨大剧透,请尚未阅读原著的小伙伴们, 不要下拉! 不要下拉! 不要下拉! 试阅请点击:http://www.sfw.com.cn/?p=8041 文|孙加 1 .那些令我揪心的字句 《上帝的图书馆》的翻译,粗粗一看还过得去;可是,作为译者的我再看时,是要冒冷汗的。不恰当的句子俯仰皆是,译注也有些敷衍,实实在在对不起作者的苦心。如果还有再版,定要好好修改才是。说实话,翻译此书的时候,我有些特殊情况,不在状态——身边带着个出生不足一年的小家伙(新妈妈们都会明白,第一年有多可怕,由于睡眠不足,整天晕乎乎,如脚踩棉花)。 所以,本书中,“铜牛炮烙”固然可怕,最揪我心的还是瑞秋那一段:要完成自己的门类,她必须亲手掐死自己九个月大的孩子,不,是孩子们——翻译到这一段时,我的小家伙正好九个月大,白白胖胖,无辜天真满脸信赖地朝我笑……于是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还有,这一段,总让我想起《冰与火之歌》里“无垢者”的训练法(亲手掐死养了一年的小狗)。 两者中,究竟哪一个更可怕? 2 .斯蒂夫的努力向善 斯蒂夫是个佛教徒,或者说,努力向善,想做个佛教徒。关于他,有几句话很打动我。“我觉得我像棵新生的植物,刚刚从土里冒出芽来,正向着太阳拼命伸展。”“佛教,是种清净的宗教,你从没听说过佛教徒跟某某起了长期冲突,还把八个人——其中两个还是孩子——给他妈的炸飞了。” (仔细一想,确实如此。另外,请不要问我为什么作者想象中的中国僧人穿橘色僧袍……) 少年时代,他的生活一塌糊涂,偷窃成癖。朋友加同伙杰克因他而死;葬礼上,杰克的妈妈打了他两巴掌,说他是个“小混蛋”。此后 “‘无话可说’就像冗长的祷词,用锋利而丑陋的诗句把他切得粉碎。‘无话可说’回响在阴暗的走道里,回响在他虚度的生命时时刻刻,就像对所有问题的回答,就像所有曲子的歌词。”(几个排比,让自责、悲伤和空虚仿佛变成了触手可及的实物) 尽管如此,他心中仍存着compassion。他说,compassion这个词,尽管和怜悯很像,却不是怜悯。我想,这大概就是佛教中的“慈悲”。他一次次想用自杀来打动卡萝琳的心。书中,前任上帝父亲解释说,这是因为他血脉中有英勇献身的基因。作者也暗示,只有这样,他才能得到内心的平静。(为啥非死不可,不是没有疑问的……) 3.角色欧文的畅快淋漓 最血肉分明、读起来感觉最爽的人物,非欧文莫属。我很喜欢回忆欧文过去的那一章插曲,尤其是得施恩这一节。“后来,他碰到了一个叫得施恩•五月花•门德斯的孩子——他永远忘不了这名字。他倒霉的爹娘干嘛起这种名字折磨一个小孩子?”(翻译得施恩·五月花这名字的时候,真是欢乐啊,最后那句原文是why the fuck would you do that to a kid? 我也很欢乐地给补了几个词。) 然后,有一年圣诞节,欧文邻居家欢度圣诞,放着圣诞歌。 “这些东西没让他心烦。他不嫉妒麦克森一家,他为他们高兴。他没觉得自己的生活整个儿毁了,独个儿喝得昏天黑地正是单身汉在圣诞季应该干的。他也没去想塞在衣柜角落里的霰弹枪。根本没想。” 这几句,活脱脱就是欧文这个硬汉子的嘴硬口吻,只要把“没”这个词去掉,就能读出其中的心酸和绝望。 《冰冷的家》那章也很精彩。欧文跟总统班子耍宝装傻结束后,受到总统单独召见。他问总统: “‘你在电视里露面演讲的时候,看起来总像个傻子。你演得实在太像了。我只是在想,你干嘛这么做。装成个傻蛋,我是说。’总统微笑。‘木(没)准跟你他妈的装傻理由一样。’两人互相打量片刻,哈哈大笑起来,放声大笑,笑个不住。” 这几句,总让我来回咂摸,忍不住想到时事,比如川普。他“大嘴”形象,是否也是演戏? 4.消耗品? 德累斯顿和娜嘎萨奇。这两个名字原文是Dresden和 Nagasaki。 德累斯顿是德国中部城市,在二战中遭到轰炸,严重损毁。Nagasaki是日文,中文意为“长崎”,也就是投放原子弹的日本城市。 所以,小说中才会出现大卫比划爆炸手势这个桥段。考虑到是母狮子名,就取了音译,简称“娜嘎”。现在想来,翻译成“小崎”或许更好些。 德累斯顿孤身一人冲出去挡住狗群那一幕,英勇悲壮,久久难忘。之后的故事里,我总期待着作者会发发慈悲,让他复活,可惜没有。看来,德累斯顿对作者来说,也是“消耗品”…… 同为“消耗品”的还有詹妮弗、瑞秋、丽莎、皮特等等,他们就这么被美国大兵杀了,毫无转圜余地。只留下麦可,算是一点点温暖。 说起温暖,大卫跟迈克吉利卡迪太太的情谊,也是冷酷的文字中难得的暖色,让大卫这个怪物形象骤然丰满。一开头,图书馆员们初次集会时,大卫发号施令结束后,催促道:“理查德,皮特,动作快。我想,呃,回迈克吉利卡迪太太家。晚饭就快好了。” 别小看这一个“呃”。仔细读,可以想象出,铁塔般的大卫脸上扭捏的表情。 再后来,作者补叙了两人初见面,“洗手”的插曲——我想,这大概会让所有的读者都扑哧一声笑出来。 最后,这么多图书馆员当中,大卫只救了玛格丽特。这不出奇。可是,他还救了迈克吉利卡迪太太…… 5.十二和十三 大卫是前任上帝“父亲”的独生子,令人联想到耶稣。 可是,他却无力接替父亲,无法成为继任者。 父亲给了他九次机会,活烤了卡萝琳九次,大卫却仍然只能做被真正继任者杀死的怪物。 图书馆的门类有十二种,父亲的学徒有十二人。这也暗合基督的十二门徒。 但,核弹袭击中幸存的有十三个孩子。 基督的第十三个门徒,是叛徒犹大。 这儿的第十三个孩子,却是未来的太阳。 6.悬念设置的环环紧扣 这部小说,设计相当出色。相信读到最后,各位都会叹一声“原来如此”。 它埋下的伏笔非常多。 比如,父亲受到敌袭。究竟是什么敌袭? 开头只提到“呆板的橘红色弹坑”;“铜牛炮烙”那章插曲中提到,天上有个灼热明亮的东西,不是太阳,人身上着火。卡萝琳得胜后,燃起铜牛大火,活死人们望着火焰,眼中流泪。卡萝琳说,火在这儿,有特别的意义。 这就像拼图,一片一片凑起,到最后,才露出全貌。 又比如, -卡萝琳为什么陷害斯蒂夫谋杀警探? -为了让他别无选择,只能乖乖听话。 -为什么斯蒂夫必须死一次? -为了让他能躲进活死人的房子里,不受活死人的伤害。 -为什么必须让斯蒂夫躲进活死人的房子里? -因为那儿是reissak的保护范围,斯蒂夫会安全。 -怎么样才能让斯蒂夫躲进事先预备好的房子? -说给其他图书馆员听的借口,是让他去取reissak标记物。事实上,只要斯蒂夫到了预定的房子周围,卡萝琳就放出哨兵狗,把斯蒂夫拦在那地方。 不过,说不圆的地方也有。 取标记物的人,只要是普通美国人就行。为什么非得是斯蒂夫?找斯蒂夫,必须去死牢,大费周折。或许,对大卫来说,倒是不错的娱乐。可是,明明可以抓个披萨小弟或者快递小哥,又快又省事。大卫也不笨,难道不会起疑心?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科幻世界·画刊》杂志2025年第05期出版上市 (杂知盒子)
- 《科幻世界》杂志2025年第05期出版上市 (杂知盒子)
- 姚海军:从伐木工到被查的“科幻大佬” (NightWing)
- 3月刊把我看吐了…… (Kaka)
- 长篇历史科幻小说《元素》开始在豆瓣连载,欢迎前往阅读 (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