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英
来自:山东民间智库(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阅读史)
许建英 作者简介: 一、基本情况 姓名:许建英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3.10 籍贯:河南 职称:研究员 研究方向:西北边疆史 二、学习经历、工作经历 1、1983.9-1987.7,湖北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系,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2、1987.9-1990.7,新疆大学中文系世界文学史研究生毕业,并于四川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 3、1990.7-1999.8,工作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先后任编辑、副编审; 4、1999.9-2002.6,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5、2002.7——,工作于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 三、学术成果 专著(出版社、出版日期) 1、《近代英国和中国新疆(1840-1911)》(独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2、《中亚文明史》(合著),约1.5万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 3、《“东突厥斯坦国”迷梦的幻灭》(合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4、《芬兰探险家马达汉新疆考察研究》(合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 5、《民国时期英国和中国新疆(1912-1949)》(独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 6、《泛伊斯兰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合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3年; 主要论文及代表作(发表刊物、发表时间) 1、《试析清政府在帕米尔交涉中的对策》,刊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 2、《清末新疆英奴问题及其解决》,刊于《西域研究》,2003年; 3、《试论杨增新时期英国和中国新疆间的贸易(1912-1928)》,刊于《近代史研究》,2004年; 4、《金树仁时期英国和中国新疆间的贸易(1928-1933)》,刊于《西域研究》,2005年; 5、《晚清时期英国在中国新疆特权的获得》,刊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 6、《费正清“中国世界秩序”观之影响及其与中国古代边疆研究》,刊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 7、《金树仁时期英苏在中国新疆的竞争——以英新、苏新贸易为中心》,刊于《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 8、《20世纪40年代美国对中国新疆政策研究》,刊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 四、主持科研课题 1、主持“百年新疆图片收集与展览”,国家社科基金特别项目新疆项目,2005-06年,结项;主持完成“境外当代新疆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特别项目新疆项目,2006年结项; 2、主持“民国时期英国和中国新疆关系(1912-1949)”,国家社科基金新疆通史子项目,2007-08年;结项,成果出版; 3、主持“泛伊斯兰主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公安部国家反恐办招标课题,2008-2009年;结项; 4、主持“20世纪英美新疆政治史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疆通史项目,2011-1012; 5、主持“跟踪境外‘东突’分裂势力网上分裂活动”系列课题(所级); 6、主持“国外新疆现状研究编译”,新疆项目子课题,2006年结项; 7、主持“东突”恐怖势力研究,院重大B类课题,2004年,结项; 8、主持国家民委“毒品对边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课题;2010年;结项; 9、主持国务院侨办重大课题“境外维吾尔侨胞分布及其现状研究”,2011年,结项; 10、主持“20世纪英美新疆政治史研究”,国家社科基金新疆通史项目子课题,2011年;进展中。 五、所获奖项以及荣誉称号 1、专著《近代英国和中国新疆(1840-1911)》获得边疆中心2006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2、著作《“东突厥斯坦国”迷梦的幻灭》(合著)获得边疆中心2010年度科研成果优秀奖; 3、专著《民国时期英国和中国新疆(1912-1949)》获得边疆中心2012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优秀奖; 4、先后有三篇调研报告分别获得边疆中心和社科院“要报”优秀奖和三等奖; 六、学术自传 我的边疆研究之路,既有弯路,也很幸运。所谓弯路是早期非边疆研究的学科训练,所谓幸运是多年的边疆生活、受教于中国边疆研究的大家和进入中国边疆的专门研究机构。 1、从翻译与考察中开始了解新疆及新疆研究(1990-1999)。我本科是学习英语,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习的世界文学史,由新疆大学和四川大学联合培养,1990年6月在四川大学中文系获得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在新疆从事新闻出版工作,接触新疆历史、文化、宗教、民族和艺术等研究领域的学者,阅读不少相关著作,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参观佛教洞窟和其他历史遗址;同时,也赴边界地区进行调研和维稳工作。正是在这些丰富多彩的边疆生活和实践活动中,对新疆、边疆有了较为深切的了解和认识,开始翻译相关文章和著作。从1993年到1999年先后翻译出版和发表多种新疆佛教艺术论文和著作,例如《中亚佛教艺术》(1993年)和《犍陀罗佛教艺术》(1999年)等;和新疆社科院学者联合主编“新疆民族民俗知识丛书”(10册,1996-97年),获得自治区社科联优秀成果奖等。此外,还曾编辑、主编过中英文的新疆历史文化旅游杂志,使我有机会更多地遍游新疆以及西北省区。新疆的生活和工作使我从边疆一线体会到边疆地区有许多研究空白,有许多宗教、民族、文化、安全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研究。这是我走向边疆研究的初步认识和实践阶段,虽然不是直接从边疆研究开始,但是却幸运地直接体察和思考边疆地区的诸多问题,有了对边疆的切实认知,也多了份情感情结和责任意识。 2、边疆研究的严格学术训练阶段(1999-2004)。1999年9月份,我有幸考入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系博士研究生,师从中国边疆研究的著名专家马大正先生。在三年的学习中,我较系统地聆听了马大正先生以及边疆中心、近代史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多位老师不同方面的课程;研读了中国边疆研究的重要著作,了解了中国边疆研究的发展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有多次机会参与国际研究合作以及赴国外查阅资料,较多地阅读了国外新疆研究的论文和专著;较为顺利地完成了博士论文《近代英国和中国新疆(1840-1911)》。2002年6月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工作。工作后,梳理了所面临的研究领域和问题,修改、出版了博士论文;同时开始介入新疆现状问题的调查和研究。总的看来,这几年我较全面了解了中国边疆研究的理论和现状,得到多方面较为严格的训练,也开始基础与应用研究的研究实践。 3、积极拓宽研究领域阶段(2005年—)。随着中国边疆热点问题的不断出现,中国边疆研究关注度的持续增加,边疆现状研究备受各界瞩目。根据中国社科院的要求,边疆现状研究成为边疆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领域。面对此种形势,在继续深入基础研究的同时,下力气抓现状问题研究。就基础研究而言,完成了《民国时期英国和中国新疆(1912-1949)》(2008年出版)等专著及合著著作、30多篇专题论文和文章,其中多篇论文被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全文转载;就现状研究而言,主要一是抓新疆稳定研究,二是跟踪调研及问题翻译。先后出版《“东突厥斯坦国”迷梦的幻灭》(2006年初版,2013年增版)、《泛伊斯兰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国家反恐办招标课题,2013年出版);主持完成多项部级课题,参与《新疆发展与进步》白皮书的撰写,发表30余篇调研报告;同时翻译出版(两部著作、10篇文章)、再版(3部)和内部刊出多种国外新疆研究专著和报告。 4、中国边疆研究是项伟大而艰巨的工作, 在这些年的学习和研究中,对边疆研究有些许体会。一是寻找好突破点,做好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学术的根本,也是做好应用研究的基础,因此决不可有任何的松懈。二是寻找现状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做好广泛调研,掌握一手资料,以基础研究的态度来开展应用研究;同时,要强调的是应用研究要有较高的政治性。三是边疆研究要有较开阔的视野和较广泛的知识贮备,边疆研究事关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同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历史、地理等多学科,需要从多学科的角度考察。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当代中国智库网络化转型探索 (鲁西南农村研究)
- 出书专著教材 (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