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步克:《服周之冕——<周礼>六冕礼制的兴衰变异》

董

(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
2010-01-19 21:19:07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董

    (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 楼主 2010-01-20 22:39:44

    中国传统官阶制度引论

    作者: 阎步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2

      本书着重探讨中国古代官僚等级制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作者参考了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对古代官阶的研究模式进行了系统建构,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线索及相应的研究方法与概念。基于“品位—职位”视角,把官阶研究对象定义为“官职的分等分类”和“官员的分等分类”,分别讨论品秩的构成要素权责、资格、薪俸、特权、礼遇,品位结构的样式与间架,品位性官号和位阶运用规则等。进而由技术层面进入政治层面,从功能组织与身份组织的二重性出发,对中国古代官阶制的特点、品位结构变迁的重大线索和各个层面,提供了较全面的阐述。本书对中国古代官僚等级制研究,以及认识中国古代的集权官僚政治,具有参考价值。

     目 录   第一章 特点、概念与对象   1、基本特点与研究意义   2、“品位—职位”的研究框架   3、历代主要品秩位阶   第二章 品秩的构成要素一:权责   1、权责、职等与层级   2、宽度、跨度与责任分等   3、简繁:同层级职务的事务不平衡   4、轻重:权责与品秩的不相称   5、中外:中央官与地方官   6、宫朝:宫廷官与朝廷官   7、一般职位分类的进化   第三章 品秩的构成要素二:资格   1、资格的分析   2、各种分类资格   3、资格管理的品位化   4、品位化的资格管理:魏晋南北朝、唐宋   5、非品位化的资格管理:秦汉   6、候选形式与候选规模   7、编任资格的等级管理   第四章 品秩的构成要素三:薪俸   1、薪俸的分析   2、薪俸高低差与薪俸民生化   3、形态与项目   4、品位薪俸与职位薪俸   5、赏赐问题   6、灰黑收入问题   第五章 品秩的构成要素四:特权   1、任官特权   2、教育特权   3、法律特权   4、经济特权   第六章 品秩的构成要素五:礼遇   1、等级礼制:行政性与总体性   2、朝礼与官阶:相辅相成   3、原生礼俗与等级礼制:以冠服为例   4、古礼等级与现行官阶:以六冕为例   第七章 样式与间架   1、级别的疏密   2、地方官的级别疏密   3、“比秩”与“视品”   4、一元化多序列的复式品位结构   5、结构外观的数列化与礼制化   第八章 品位序列与品位性官号   1、品位的分析   2、品位性官号:衍生于宫廷官职类者   3、品位性官号:衍生于非宫廷官职类者   4、品位趋滥与职阶转化三律   5、唐宋间职事官的阶官化   第九章 进阶、买卖、转让、结衔、迁转   1、进阶与泛授   2、贡献与买卖   3、转让与回授   4、结衔的复杂化   5、迁转路线   第十章 运作考虑与身份考虑   1、运作考虑与身份考虑   2、功能组织与身份组织   3、服务取向与自利取向   4、品级、等级、阶级   5、退休官僚与官僚亲属   6、封爵的身份功能及其变迁   第十一章 品位结构变迁的五线索:贵贱、士吏、文武、宫朝、胡汉   1、贵—贱   2、士—吏   3、文—武   4、宫—朝   5、胡—汉   第十二章 品位结构的三层面:君·官·民   1、君臣之间:君尊臣卑   2、官民之间:礼制限制与名号颁授   3、官民之间:学子的品位安排   4、官民之间:胥吏的品位安排   第十三章 中国官阶发展的五阶段   1、中国官阶发展的五阶段   2、中国古代的等级观念   3、官本位、身份化与功绩制、流动制   后 记  

  • 董

    (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 楼主 2010-01-21 20:58:17

    ……斟酌之余,我仍维持原先的视角,即“服饰背后的权力,学术背后的利益”。当然,这就跟另一些论著的视角不同了,比如把冕服视为灿烂遗产而加歌颂的视角。真理不止一个,不同出发点,我想可以并行不悖吧。

    具体操作时,采用了一种非常“形式主义”的方法,大量进行结构分析。这给我了一种干理工科的有趣感觉,可能跟自己干过雷达兵有关吧。在我的想象中,事情总是在一个结构中展开的。期待人物、情节与场面的读者,会觉得缺乏历史感,那就没法兼顾了。好比我选择了吃苹果,那我并不指望品尝到梨子的味道。曾有一种倾向:把制度史视为政治史的附庸,制度史是为政治史做注脚的,制度研究只有从政治史开始、并最终归结到政治史上去,才算有深度。但我不那么看。从“政治史主体”的立场观察,有血有肉的人的活动才是历史,人的思想言行、人与人的关系,集团、事件和冲突,才是历史的中心。而在“制度史主体”的目光中,人的活动也好,政治事件也好,它们都发生在一个结构之中。宛如湖面上的一场风波,政治史把它刻画的栩栩如生;但制度史关心的,却是湖泊的水文、地质、气象问题。在“制度史主体”的立场中,研究应首先从法定成文制度开始,随后是其运行状况,最后才是其与政治、文化、经济、社会、民族等因素的关系。制度的最基本要素就是结构、功能和形式,所以形式排比和结构分析,是制度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

    ——阎步克教授《服周之冕——<周礼>六冕礼制的兴衰变异》<附记> pp460-461

  • 董

    (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 楼主 2010-01-21 21:16:33

    陈组长的书已出,不过市面上可能要等几周。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6786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