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失陪族”,四招有效陪伴孩子“三岁看大”!
来自:臻爱(幸福银行创始人 赵松生)
2017年都快被消费掉9天了,我的幸福清单打理得咋样? 独立、好奇、理想、社交、家庭、浪漫和运动,是7个对我而言重要的欲望(见《欲望,才是幸福最好的春药!》)。通过这些天的经营,我锁定了自己当下最重要的欲望——家庭。 所谓对家庭的欲望,按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史蒂文•赖斯的说法,就是抚养“自己的”下一代。 小辰辰同学3岁3个月了,跟成千上万的家长一样,孩子目前就是我的生命中心。 都说“三岁看大”,我不想让儿子成为“有父母的孤儿”,陪伴孩子成长将是我这一年最幸福的生活! 三岁真决定孩子一生?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相信每个粑粑麻麻都知道这条集中国人几千年育儿经验的民谚。 但是问题来了,“三岁看大”有科学依据吗? 我找到了几种说法,假装说服自己把时间花在陪伴儿子成长上是正确的。 第一个证据,有美国科学家利用“正电子发射计算体层摄影”技术,扫描观察幼儿大脑发育情况发现,宝宝出生后脑神经细胞因受到视、听、触觉等信息的刺激,相互之间以远超人们想象的速度在建立联系,但3岁以后停止了新的信息交流,这时大脑的结构、复杂性和丰富性就已经牢固成形。 翻译成人话就是,人脑如同电脑一样,3岁时硬盘已经格式化完毕,以后的人生等待编程了。 第二个证据,1980-2003年,英国伦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们对1000名3岁幼儿成长观察表明,一个人对3岁之前所经历的事情会像海绵一样吸收。人话是,3岁前后是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期——这时期孩子跟随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将会形成相应的性格。 第三个证据,脑科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脑细胞组织到3岁就已经完成了60%,而大脑大小在3岁时就能长到成人的80%。 第四个证据,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3-6岁划为儿童个性发展的“动荡不安时期”。 因此,从科学家对3岁宝宝的身心特征研究结果来看,“孩子3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的说法是值得粑粑麻麻重视的。 决不再当“失陪族”! 3岁对孩子一生太关键了,那怎么培养呢? 答案,“培养”就是“陪着养”! 但是,由于跟辰妈之间的婚姻一度破产,小辰辰一度有13个月沦为留守儿童。虽然我几乎每个周末往返奔波六七百公里去陪伴他,但是孩子瘦小的身躯在诉说着我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 假如我继续早出晚归,只是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我们将沦为同一屋檐下的“房客”。 假如孩子放学后我继续只是单单将他接到办公室,他还会继续是一个“有父母的孤儿”或者在父母身边“留守儿童”。 假如我继续对孩子的一举一动指手画脚、长篇说教甚至大发雷霆,将给他留下爸爸不信任、不耐烦甚至是厌烦他的坏印象。 痛定思痛,我逐渐认识到陪伴不是陪同、不是看管、不是物质满足,更不是说教和监督。 陪伴虽然是对孩子最好的教养,但错误的陪伴不仅会妨碍我和孩子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也不能有效实现对他的教育和引导,甚至会伤害到孩子。 那么如何有效陪伴孩子,打理我的幸福账户,最终满足我的家庭欲望呢? 第一条是,乐意放下自己的工作和娱乐,怀着满满的爱来陪伴孩子。 第二条是,花费足够的亲子互动“优质时间”,用心去跟还留共处,了解孩子,读懂孩子,让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孩子。 第三条是,陪伴孩子游戏、阅读、运动和旅行时,都真诚地跟孩子互动和交流,尤其是一定要舍得放下手机。 第四条是,在陪伴孩子过程中,接纳他的独一无二,不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去模塑孩子,而是给予孩子活动的自由、认同他的感受、理解他的行为以及设身处地从他的角度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陪伴孩子的四种最佳方式 爱的延续,从陪伴开始。我不想等自己老了,再来唱时间都去哪儿了。 问题又来了,陪孩子到底陪什么?又该把亲子互动“优质时间”花在哪里? 我一直觉得,教孩子认字、背诗、阅读、学特长是对早教的片面理解与操作。 1月6日下午,我去参加了小辰辰的外教观摩课和期末家长会。注意到,幼儿园在从健康、语言、社会、艺术、科学与数学五个领域教育孩子。 这与美国幼儿教育协会对0-3岁幼儿早期教育强调的内容基本一致,即社会、情感、审美、智力和语言发展,且实施在两个“y”上,一个是“play(玩)”,另一个是“Happy(乐)”。美国幼儿教师和家长有个共识,3岁开始就让孩子的智商、情商和财商全面发展。 结合个人实际,我认为有效陪伴孩子相对好做的四种最佳方式是:亲子游戏、亲子阅读、亲子运动和亲子旅行。 而我的亲子互动“优质时间”,主要花在孩子起床时、接送孩子上下幼儿园、我和孩子有个约会。 在孩子起床时的“薄荷时间”,我正在并将给辰辰一个清新和愉悦的起床仪式,给孩子新的一天美好的开始: 1)打开窗户,播放轻音乐,轻轻摩挲孩子的头顶,预留15分钟,让孩子自然地醒来。 2)当孩子睁开眼睛时,快乐地问候一声:宝贝,早上好!再给孩子一个拥抱和亲吻。 3)穿衣服、洗漱或早餐时,问问孩子今天的“小目标”,透过孩子想做的事,了解他的心思,并做一些引导。 在接送孩子上下幼儿园的“奶油时间”,我和孩子约定: 1)早上送到幼儿园时,要给老师说“早上好!”,彼此热情地说“辰辰,拜拜!”“爸爸,拜拜!”。 2)下午放学见面时,要给老师和保安叔叔说“再见”,彼此热情地拥抱并说“下午好”。 3)往返路上,聊聊新鲜事以及一天见闻,或者让他安静地待一会儿。 在我和孩子有个约会的“蜜糖时间”,我和孩子这样互动: 1)接孩子到办公室后,让他玩积木、看动画片或其他。 2)晚饭后,跟孩子一起看绘本或玩游戏。 比如,1月3日晚,孩子把所有玩具摆在沙发上,他开商场,让我买东西,顺便教他认识纸币。美国幼儿园财商教育就要求,3岁宝宝要能能辨识硬币和纸,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 又比如,这些天晚饭后,我和孩子会一起翻看美国国家地理出版的《恐龙大百科》。 3)还比如,陪孩子去商场儿童游乐园玩耍,或陪儿子在运动场运动。 4)在周末,则和辰妈一起带着儿子去旅行或游玩。如1月7、8日,借参加大熊猫生态与文化建设年会之机,我和辰妈带小辰辰去了蒙顶山,他在大熊猫栖息地的茶叶王国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同时,我和辰妈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最有效的夫妻沟通。 5)在孩子入睡前,在被窝里给讲一个故事,让他美美地入睡。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书哟,家长陪伴孩子的有效时间,“及格线”为每周21.2小时。 大概算了算,我目前每天陪伴孩子时间在6小时左右,一周那就超过21.2小时的及格线了,期望小辰辰从三岁慢慢学会一生幸福的能力。 接下来这一周,我会把幸福账户打理成啥样?我也不知道,一起期待吧! 文/辰爸 来源:幸福银行(微信ID:Eudemonia Bank)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一块石头的故事 (飘逸的雪茄)
- 我对给儿子教汉字很抗拒 (REDmomo)
- 分享交流 (暖阳如初)
- 有家庭需求住家陪伴师吗? (好久不见)
- 童话故事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爱分享的 ci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