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火经验(The Kundalini Experience)
来自:野兽爱智慧(阅读·实修·转化)
拙火经验 The Kundalini Experience 一部不可错过的神秘学经典作品 胡因梦审订,Lee Sannella著,梅心 译 1998年10月初版 方智出版社 目录 前言 作者简介及简介 1 今日身心转化的意义 2 拙火经验和科学的客观性 3 拙火经验——传统的模式 4 生理性拙火 5 不同文化里的拙火经验 6 案例 7 自我报告 8 征兆及症状的概述 9拙火循环:诊断与治疗 10 拙火与心灵生活 附录一 身体微动:神经系统演化的重要现象 附录二 印度「沈醉于神」的诸圣贤 附录三 人类的敏感度 附录四 给医师与精神病学家的备忘录 附录五 欢迎你加入拙火研究行列 作者简介 李•珊那拉,医学博士,是一位心理治疗家兼眼科医师。在耶鲁学医后,便任职于加州大学及其它学术机构。六十岁时,他开始跑步,尝试节食及断食,并发现身与心的关连。 1974年,他参与创立位于旧金山的拙火临床中心,帮助许多经历拙火觉醒的「患者」成功地处理此种经验。 珊那拉博士曾从事寻鬼活动,走访通灵治疗师、灵媒、尝试隔离仓(isolation tanks)、LSD、梅斯卡林(mescaline) ,及其它迷幻药,并且从事各种心灵训练。 现年七十多岁的珊那拉仍骑车及跑步不辍,而且授课、带研讨班,拥有众多各式各样的朋友、求教者,对生命中的许多神秘现象的好奇始终如一。 封面 无论从灵学或科学的观点来看, 这本书都是美妙地深具远见,敏锐而且明智。 「尊重机构」理事基思•毕瑞博士 多年来, 我在课堂及研讨会上提及并推荐这块小小瑰宝的次数, 超过其它任何书籍, 这是一部极具开创价值的作品。 《心灵危急状况之概念》作者格洛夫博士 这本书对了解人类疾病与治疗提供了更大的视野。 《联合家庭治疗》作者维吉妮亚•沙提尔博士 封底 在我们每个人体内,都存在着无限的力量,也就是所谓的「拙火」。 这无限的力量以一种潜伏的方式存在着,如果一个人成功地唤醒了它,他心灵的进化无疑的就等于打了包票。 拙火的展现,产生了很多世代中的伟大神秘家和天才;然而它却不只是少数人可独享的天赋,而是每个人都存在着的潜能,只是我们该如何来唤醒我们的「拙火」而已。 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案例,一些是源自对多样文化和灵性传统的纵览,另一些则取材自作者身为精神科医生所攫得的临床经验。 两种「样本」都可提供我们足够的资料,让我们对这种看似神秘的身心转化,有完整的印象,帮我们厘清一般人的错误概念,并对人生的潜能有更深的了悟。 前言 组织撕裂、血管爆破、血溅出来、体液丧失,及心跳加速、血压急速升高。还有呻吟、哭嚎和尖叫的声音。这是严重的外伤吗?不,这只是再平常不过的婴儿诞生的景象。这听起来会像是病理的描述, 那是因为症状没有和结果——新生命的诞生——一并陈述之故。 在暗室中有人独坐着。他全身肌肉痉挛,无法描述的感受和尖锐的疼痛从脚底向上冲,经过背和颈部。他的头颅好像快爆裂了。他听到头里有咆哮和高亢的口哨声。他的手发烫。他觉得身体内部被撕裂。然后他突然大笑,由于经历极大的喜悦而有些虚脱。这是一幕疯狂的场景吗?不,这是和生理上的出生一样自然的「再生」(rebirth)过程,这是身心的转化。这好像是疾病的征兆,但事实上却是:一位心灵转化过的人类。 这过程若在不受阻挠的情况下自行完成,可以使深层的心理平衡、内在力量和情绪成熟广达到极致。在早期阶段,却保有子宫外人类生命开始时就有的暴力、无助和不稳定。 这个过程几千年来就不断地被间接提及过,但通常是以含糊的词语述说。最早提到的是印度最古老的《吠陀经》(Vedas)这古老的知识形成了后来秘密教义的基础,像《奥义书》(Upanishads)、《阿含经》(Agamas)、《密续》(Tantras)及《本集》(Samhitas),尤其是哈达瑜伽(Hatja Yoga)的许多经典中都有详细的阐述。 但这「再生」过程的知识绝不是印度所独有的。在藏传佛教、中国道教、某些美国印地安土著的灵性活动,甚至是我们将会读到的非洲布什曼(Bushmen)的秘密教义中,它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根据E.A.S.巴特渥斯(Butterworth)所见,转化过程的知识的确存在古代苏美人的文明中。(译注:苏美文化距今五千多年,现址是伊拉克波斯湾一带。)但我们不必假定它就是从那儿流传出来的。而是如琴恩•盖保瑟(Jean Gebser)、伊里克•纽曼(Erich Neumann)、肯•威尔柏(Kenneth Wilber)和其它人所指示的,早期人类较易有心灵体验,正如许多非西方民族一样。 然而,这过程在印度文化中被研究得最彻底,概念架构得最精密。在印度文化中,它被视为是「拙火的苏醒」(awakening of the kundalini)。 「拙火」(kundalini)这梵文字的字义是「蜷卧的她」(She who is coiled),这是蛇的意象。我会在后面对这秘密概念和现象的意义做较详细的解释。而这儿,只要点出它常被指涉的意义「蛇能」——(serpent power ), 一种被视为心理灵性能量的型式——就足够了。它是「意识的能量」(energy of consciousness)。 只要是文字所能传达的,这本书就会尽可能的阐明其意义。虽然那些熟知拙火过程的前辈们强调,唯有透过第一手经验,才能如实的了解拙火。 在过去,只有古文化、密教传统,和少数与世隔绝的个人了解身心转化的过程;而有关此过程的纪录,又一直是采用十分个人化的语汇,经常充满含糊的神秘主义和奇怪的神话。因此,西方研究人类心灵的学生,并不看重这些纪录,而阻碍了把不同传统中现有的资料做一系统的比较。但是,只有经过这样的比较,才能凸显出拙火是最值得科学家关切的重要现象。所以呢,接触到这现象的少数专业人士,才会抱持着怀疑和猜测的态度。 1970年代,产生了两种重要的发展,使得情势改观,足以向当时盛行的专业心态挑战。第一项发展,是在我们的文化中经历了密集的身心灵经验的人数显著的增加。第二是西方科学家对于意识的数十年禁忌解除了,意识被重新视为是可作为研究的素材,这促成了对这些过程的客观层面的研究。而在过去,这些过程是只以秘密或象征性的词汇描述而躲过了西方科学的探究。今天不只在客观情况下采用相同标准是可能的,借着运用统一的标准,来比较不同传统中生理心灵的经验,也是可行的。 差异性相当大的各传统中,对转化的描述却有惊人的一致性。这也是果毕•克里希那(Gopi Krishna)的观点,他的著作使得拙火过程在西方变得更为人所知。他认为从基督教神秘主义者、苏菲行者和瑜伽士的经验纪录,可看出身心转化的根本特性是相同的。在研究不同传统的详细纪录中,发现了症状模式与经验现象和本书中所呈现的临床案例是一样的。 我认为这些共同之处有生理性成分,而且单一生理机制的活动,是我们所经历拙火各式各样现象的根源。假如以上两个假设都成立,那么身心转化的观念就不能以一团混乱的原始迷信、宗教教条和大谣言视之。相反地,我们必须严肃地重新审视科学家所试图去揭穿的这个所谓无意义、无价值的幻想。事实上,我们必须开始一种新型态的「神话解构」,解构科学物质主义这个迷思。 我觉得我们必须先相信拙火现象是真实和重要的,才可以提出以下的问题:要用什么方法才能充分了解这个现象?它的基本特性是什么?它如何开展?什么是它的最佳形式?它真的如一般所宣称能导致心灵异能的产生吗?这转化过程和正常,以及疯狂又有何不同呢?它只是一种意识的转变,还是另有文章? 我从最后一个问题思索起。既然拙火可以维持数月到数年,那么这样的过程很清楚地,就不只是意识状态的改变。因为它存在的期间,个人进出不同的意识状态——从醒着到睡眠和作梦,以及在任何状态中达到高度清醒。这整个过程事实上已在「正常」和「疯狂」的范畴之外。经历这惊人身心转化的人,会有绝非平常的经验,但也不致失控到疯狂的地步。 拙火过程并不必然和心灵现象产生关连性。有些通灵者就没有经历过这种转化,而有些拙火已经发动的人,却没展现其特殊的心灵能力。也就是说,拙火过程可能——而且经常——促成许多特别的能力,但两者并没有绝对的关连性。1962年,斯瓦密也支持以上的论述。他指出,一位能控制自己心跳活动的瑜伽大师的拙火也可能尚未醒觉,而一位拙火瑜伽行者,则可能是缺乏这类能力的。 最后,这转化过程有何意涵?我们如何了解它那令人好奇的模式和现象?经历这种身心转化过程的人,会很自然地附会以上种种含意。这些可预料的,都是十分个人和主观的。在这本书里,我的目标却是要以可观察的论述来描述拙火过程。 本书中,我提出一系列的案例,一些是源自对多样文化和灵性传统的纵览,另一些则取材自我身为精神医生所获得的临床经验。两种「样本」都可提供我们足够的资料,让我们对身心转化有完整的印象。 通常病人提出他自己的案例时,都以为多少会被接受,即使结论部分可能受到质疑。1967年,我正准备出版这本书时,当时医学界的舆论气氛却使我有些畏惧于公开我的发现。可是虽然主导的科学典范仍无法接纳拙火过程所触及到的真相和灵性的概念,但过去二十年来,已经有许多鼓舞人心的发展。这使我们采取较宽广的视野来看待人类,假如没考虑到灵魂的归宿,至少也考虑到了心灵能力。我特别要提及下面这些人的作品:肯奈特•帕勒提亚(Kenneth Pelletier)、拉利•杜希(Larry Dossey),和盖毕安•广森(Gabriel Cousens)。因此,我就一点也不迟疑地出版了这本书。 这本书所提出的模式,主要是由班托夫(ltzhak Bentov)所制定的,当然仍有待批评和改进。可是这些年来,我并没发现更具说服力的模式,但这也并不表示就不可能制定一个更新、更好的模式了。科学界被拙火过程所激发出的兴趣,很遗憾地,并没促成对这重要现象作持续和认真的研究。1981年班托夫和1986年果毕•克里希那的相继去世,拙火研究就失去它最热切的倡导者了。这刚萌芽的研究领域会如何发展,仍有待观察。 这本书为两个互相连结的主题辩护。第一,通常被视为「拙火的苏醒」的身心转化确实是真有其事。第二,这过程是演化机制的一部分,而非是病理发展。我坚信拙火过程是人类心理灵性的扩展方式之一。再也没有比果毕•克里希那著作中,更大力鼓吹拙火过程的演化潜力。根据他自己拙火苏醒的第一手经验,他作了以下陈述: 「一个新的中心——目前正蛰伏在普遍男女的身内——必须被发动,而更强大的心灵能量之流,必须从脊椎尾部上升到头部,才能促使人类意识超越一般的限制。这是人目前内在演化冲动的最后阶段。人的脑脊髓系统必须经历革命性的改变,使意识超越最高智力所能达到的极限。一旦达到那个极限,理性将听命于直觉,而启示录将引导人类的脚步。」 我将以讨论现今转化过程的特别意义,和简要考虑心理心灵状态描述的客观性问题,来开始我的论述。然后我要以密宗瑜伽传统中概念化的模式来看待拙火,因为这个传统模式最为人所知,而且和其它模式比起来,也更为精细。对生理性诠释而言,也较易应用。然而,拙火的传统描述和我自己资料之间的一些不同,使我区分传统拙火的概念为「心灵能量」,而我的为「生理上的拙火」。 解释生理上的拙火时,我将使用先前提过的班托夫模式。这是第一个(到目前为止也是唯一)拙火现象的模式受到实验性的鉴定。班托夫作品的重要意义将被讨论,而他有关体内活动和拙火的原作,附在本书后的附录一。在讨论诊断时,我将明显确认生理上拙火过程和把它与精神病作一区分是可能的,即使这两种情况短时间内在某人身上同时出现。这样的区分可帮助医生避免过去曾犯的严重错误。错误的诊断不只使事情更加复杂,也剥夺了有拙火觉醒中或觉醒后症状的人身心转化和展现灵性潜力的机会。 经历拙火转化的人通常需要特殊帮助,我将考虑哪些方式的帮助可以给,而那些则不能给。最后,我会对拙火现象所引发的问题和机会,提出整个社会的适应之道。我们可以借镜于过去梅尔•巴巴与印度诸大师的经验(见附录二 )。 在这本书的结尾一章,提到拙火过程与灵性的相关性。我相信真正的灵性和心灵整个领域的种种经验之间的混淆很难厘清,当代圣者达爱-阿难塔(Da Love-Ananda)的教导,则可帮我们厘清一般人的错误概念,把拙火现象放在适当的灵性范畴中。 附录三提出了根本的问题:为什么转化过程是可能的呢?附录四和五则分别是供给医学人士和专家参考的。 虽然这本书原是写给医学专业人士看的,许多非专业的人却也广泛流传这本书。依众多读者的来信和电话判断,这本书对他们帮助颇大。我希望这本书能对更多人有更多的助益。 ------------------------- 1 今日身心转化的意义 半个世纪前,容格(C.G.Jung)和他的同事在一场拙火研讨会中,观察到在西方,这股力量的觉醒很少(假如有的话)得到见证,所以他们反讽地提出了,假设依靠深层的分析,那可能要一千年才能使拙火发动。实在很难相信在现代的欧洲,拙火现象竟不为人所知,因为炼金术和魔术在欧洲盛行已久。我们难道真的认为过去德鲁伊教(Druids)教徒——不是巫师就是神秘学专家——对这股力量会毫无所知吗?或是古代和中古时代基督教世界中的神秘主义者,对它升起时所伴随的各种现象毫无体验?那真的倒不如承认以现代的深层分析,可能需要一千年才能使拙火发动还来得简单。 不管容格认为,在他的时代拙火的意外或自动升起是多不可能的事,他对它的心理上意义,却有很清楚的掌握。他说了一个比喻:就像一名中古时代的僧侣,到未知的蛮荒森林旅行迷了路,当他要返回原路时,却发现有一头凶猛的龙挡在路上。容格主张这猛兽就是拙火的象征,这股力量用心理学的话说,是强迫人继续他最伟大的冒险——自我了悟的冒险。人,唯有牺牲了推动自我发现和自我了解的动力时,才能走回头路,而这样的代价是丧失意义、目的和意识。 拙火的觉醒就如同人进入那人类存在的隐藏向度的未知森林中。容格这么说: 「当你成功地发动了拙火,而它开始自静态的潜力向外移动时, 你必然开始了一个和我们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 容格把拙火描述成非人为的力量,这和印度资料记载相唱和。他不赞同把拙火经验当成自己所创造,认为这样的想法是危险的。它将导至自我膨胀、虚假的优越感,可憎的,甚至是疯狂的。在容格看来,拙火是从无意识中升起的自动过程,而把个人当作它的媒介物。 这转化过程在容格第一次正视它时还很少见,现在则不同了。今天不管有没有训练,拙火的觉醒经常发生,这是怎么回事?有些人认为拙火的案例事实上并没有增加,只是思想大环境有所转变,人们能够自由谈论这些经验。这也许有些道理,但我大胆提出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人们更常经验到拙火现象,是因为他们实际上更加遵循导向心理心灵转化的训练和生活方式。 自从60年代迷幻药革命以来,在西方社会某些团体中,使用非理性(还不只是荒谬而已)方式来扩张或加强觉知已变得可以接受了,甚至是流行。一些运用静坐之类的新治疗方式逐渐出现。根据报导,数十万人练习超觉静坐。许多人练习瑜伽、参与不同的佛教教派——禅、金刚乘、大乘佛教、小乘佛教等。更多的人追逐通灵、魔术、巫术和灵疗。相当多的人对这类事即使不着迷,也多少有点兴趣。 对这样的现象,一些社会学家称之为「玄学复兴」,也有「东西会合」这样的说法,还有些人提出「新自恋主义」的警告。大多数评论家指出,西方文明处在一种极深的动荡状态。愈来愈多的批评家视此情况为危机,其结果将决定全人类的命运。 容格指出,分裂的时期正是死亡与再生的世纪。他把我们这时代模拟成罗马帝国末期,在衣利亚•普利葛金(「Ilya Prigogine)的革命性洞见之前,容格作了以下的评论: 「……当某原理达到它力量的极致时,对立的原理在里面像细菌一样开始搅动。」 目前被其对立的原理所取代的,到底是哪个原理呢?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人的作品中找到解答:曼弗德、查丁、罗斯查克、里奇、柏曼、奇瑟。他们都拥护「新时代」或新意识已诞生的观念。新意识取代奇瑟所谓的「理性意识」——一种僵化的、以左脑取向的生活态度,以焦虑的自我防卫方式来衡量一切事。 法国精神医师拉肯形容自我是一种将自己和其它人分开的「妄想建构」。这正是整个科学界的取向,强调价值和事实,感情和思考的分别——造成如柏曼所说的,对此世界的「解幻」。然而,这整个取向受到现代量子论和其它前卫科学的质疑。这取向所主导的生活方式——我们严重混乱的西方文明,使人觉得有再商榷的必要。 自我设防的理性意识终究不适合生命。并非自我或理性有任何本质上的谬误。而是一旦把它们当作生活原则时,它们就具有破坏性。自我是人格发展过程一个必要的阶段,然而却不是最高的成就。同样地,理性是人类与生俱有的特质或力量,然而它只是许多能力之一,而且绝非最重要的。事实上,自我和理性在意识的历史中是最近才出现的。两者注定会被更优秀的存在形式所超越。 愈来愈多的西方人企图寻求意义和快乐,这反映了他们对现代价值、态度和生活方式的深深不满。这是对自我和理性范畴之外的追寻。不幸的是,这追寻旅程通常没有达到自我和理性的超越,反而导至自我迷恋、自我膨胀,和愤怒地拒绝理性、否定自性的不成熟态度。这现象可由当代醉心于灵性主义、巫术和魔法看出来。 我也在一些拙火启动的人身上,看到过这种令人惋惜的倾向。但这和经验本身无关,它不会导至返化。相反地,我视拙火觉醒是一种促成自我超越和心智超越的经验。我相当认同果毕•克里希那对拙火的赞扬。他这么写道: 「拙火机制是所有所谓灵性和心理现象的真正原因,是演化和人格发展的生物基础,是所有秘传教义的神秘源头,是创造奥秘的解答,是哲学、艺术和科学不竭的泉源,和所有过去、现在、未来宗教信心的泉源。」 虽然我视拙火为近乎完美的演化机制,但我并不希望把它和存在的终极实相画上等号。 ------- 2 拙火经验和科学的客观性 拙火个人醒觉的纪录中多着墨于情绪、不平常的思路和异象,却很少提到生理现象、症状,或真正的感官觉受。同样地,大部分的冥想经验,也都以主观感受到的能量状态为准而加以描述。 这些纪录绝大部分只是反复述说标准的期望,和公式化的暗喻。容格认为对传统模式的依赖,根源于师徒制所产生的教条主义。老师透过文字或直接灌顶,将原本学生要自己去发现的秘教知识和异象传达出来。换句话说,老师提供了诠释的架构,让学生从事心灵旅程时有所依循。 因为在传统修行教派中,知性分析不被看重,门徒把老师的观念架构当成自己的,也没去注意自己的实际经验和架构是否吻合。甚至心智较独立的学生质疑传承的解释架构时,也少有愿意做激烈革新的。通常需要释迦牟尼佛或耶稣这样的超级大师和圆满人格,才能勇于打破传统。 对传统解释的依赖,可以从拙火的古老纪录中发现,如瑜伽的梵文经典,特别是哈达瑜伽。这种趋势在东方著作中是很明显的,连西方对心理心灵过程的描述也不例外。到目前为止,在「超越性」或神秘经验的范畴中,我们无法去区分心灵和身体的不同层次。还没有共同接受的现象学理,可以使我们分析性地全盘了解这些状态。 举例来说,威廉•詹姆士在伟大的德国神秘主义者苏索身上,就看到一位受苦的苦修者无法将他的痛楚转化为宗教性狂喜。他写道: 「他的案例肯定是和疾病相关的,他没有尝到一些苦修者所感到的缓和,将痛楚转化为怪异的、快活的转变能力。」 容格和他的同事却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苏索经历了拙火过程,这些相反的看法,反映了詹姆士和容格在研究苏索时的不同兴趣。詹姆士对于宗教性和神秘主义式生活中的病理方面较为注意,而容格却较关心个人和拙火的关系。 詹姆士和容格服膺客观的科学理想,然而在处理宗教经验这主题时,两人却主要是以比较分析,而非以确实的个人实验,或系统性测试合适的自愿者的方式。当然,比较分析和实验各有其价值。然而,只有实验——不管是自我实验或实验性地研究别人——才能显明我们对心理心灵过程的偏见和预设立场。 这样「客观」的取向,可以去除心理心灵状态和身体无关的普遍预设看法。这种偏见源于二元论的古老传统,它将身体和心智,或身体和心灵看作是分离的。现代心理学和医学已经发现笛卡尔主义这旧科学典范的不足。这些学科数十年来否定意识的重要性,甚至其存在性,现在正重新考虑意识才是生命的最根本。简而言之,他们得到一个结论:身体和心智是一个如太极般的整体,或是一个更大的真实层面的两极。 这种转变在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中最容易看出来。在他一篇划时代的论文,他指出,正统的客观观念只勉强适用于无生命的物体,或者是低等生物。在涉及动物王国和人类时,冷静观察者要保持超然状态,在马斯洛看来是不太可能的。透过严密的自我检查,是可以去除一些预设的偏见;马斯洛还是认为最好的方式是调整爱的能力,以至于能「客观地」了解和认识其它生命,他写道: 「当我们能达到不侵犯、不要求、不冀求、不改进的地步,我们才能达到一种不同流俗的客观性。」 在50年代,科学家开始在实验室研究意识的「转变状态」。第一批的实验包括瑜伽士和禅修者的脑波电图研究。后来,在60年代和70年代,许多同样的研究也以超觉静坐者为对象,其它的测试也被设计出来,以探寻难以捉摸的心理心灵过程中生理性的关连,包括心跳和皮肤抗阻的测量。 研究者鼓励更开放和直接的个人经验纪录,特别是身体方面的改变。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心理心灵转化过程中某范围的现象是普遍性、恒常出现的,超越了个人和文化差异。这和传统的看法相去不远。然而,开始更仔细地区分个别差异和可预期的模式是可能的。今天拙火经验不足,限于密教传承中老师主导门徒的进展,所以这种区分也就更加重要了。 拙火经验的普同现象,更是点出这种经验并非幻相,而是真实。 拙火所描述的特征与症状,如情绪和思考的改变,以及经历到影像和听到声音,大部分取决于个人因素和外在环境。但是身体的觉受如痒、心律加速、刺痛、强烈的热和冷,看到内在的光,和听到原音(如「晻」),以及痉挛和扭曲,是这过程中典型的特征,至少是必经的阶段。这种普遍性引导我去假设,所有心理心灵的训练都引发了相同的基本过程,这过程有一定的生理基础。 然而,我们不能低估心理身体转化的情绪层次,因为在转化过程,这是个别经验自身意义的泉源。伴随着思考过程的转变,情绪上的改变经常被误认为心理疾病。但是,正如我已解释过的,把拙火经验诠释为精神异常是毫无道理的。虽然这经验包括一些病理的征兆,但这些必须从个人整体生命和拙火经验的意义来了解。 心理心灵过程的主观层面很不一样,经验到的现象横跨了很大的领域——从无助的混乱和沮丧,到超越自我的狂喜和幸福的清明感。这些情绪状态的强烈特质,往往掩盖了生理上的细节,所以拙火过程的经验者,易于忽略他生理状况产生的微细变化。但因为转化过程的智性和情绪方面有很高的差异性,身体方面是较易于做系统研究的。基于以上陈述的理由,我将在拙火升起的生理特质上着墨,以班托夫所发展模式的术语来理解它们。 3 拙火经验——传统的模式 每一个心灵传统有其转化过程的模式。这些模式大致上强调经验的主观性,而视客观的症状为意外,或完全忽略它们。因此心理心灵转化的传统描述,对新弟子而言是合适的,却无法作客观的比较,和对过程有全盘的评估。大部分的模式和生理的关连性较少。 然而有些重要的例外,特别是拙火经验的密宗瑜伽模式。根据这印度传统,拙火是一种能量——一种「能源」或「力量」,在人类的身体中潜伏着。它的位置是在脊椎的根部。当这能量发动时,它「觉醒」了,它沿着人体的中轴往上冲,或沿着脊柱到头顶。有些甚至认为它会超过头部。到达那里时,拙火据说会引动意识的神秘状态,一种无法描述的幸福,以及所有二元的分别都停止。 根据密宗瑜伽形上学,在人体内的拙火是在宇宙之先,而且是弥漫全宇宙的超越性能源的一部分。拙火就是宇宙的大能。只有当拙火完全自身体底部上升,或超过头顶的最佳位置,觉醒才发生。密宗瑜伽视整个过程为最终真实的两种基本层面的互动。一种是「能」(Power),或「夏克提」(Shakti)另一种是希瓦上帝(God Shiva)。「希瓦」的梵文字义是「宁静」。在密宗瑜伽中,它代表最终真实的静态或静极(阳极)而「夏克提」这字指的是动极(阴极)。「希瓦」代表纯洁、超越主客观的大意识,「夏克提」则代表创造世界的意识能源。 在超越层次,两者永远无法分开。「希瓦」和「夏克提」永远在狂喜相拥中。但在平常人类意识层次中,它们似乎是分离的。因此普通的个人只能尝到超越性能源的一点点滋味,正如他只以个人觉醒形式来经验超越性大意识的一个片断。 伍德洛各夫男爵,别名阿华龙是研究密宗瑜伽的先驱者,提出了以下的解释: 「不管感受到的、知道的、希望和憧憬的,事实上这个受限的自我的所有不同经验,出现、消失,升起和降落,都像无穷尽的意识大海中的波浪……。人的灵魂存在在任何时刻,都不单单是他在那时刻所有的经验模式的累积。基于实用性的理由,他通常忽略许多经验模式;他通常偏爱某些经验,而视它们为那时刻他所有的一切。但他不仅仅忽略了许多经验模式,他更常忽略的是意识的平静背景或周围,所有的显现都发生在此。虽然这些一直呈现在那里。这是人类不动、平静的层面-- 「希瓦」层面。相对于它的是那压迫性的、动态的、移动改变的层面-- 「夏克提」层面。」 他进一步解释: 「能源是意识中如世界秩序一般压迫、改变的层面。这种改变通常被称为行动或运动。能源被视为那移动、行动、动态的意识层面。假如能源本质的意识被掩盖了,无法辨别出来,能源就是如世界一般不停地改变的创造性冲动——没有休息、持续,没有恒久性……但根本上,它是意识的能源……不仅「希瓦」是「夏克提」的先决条件; 「夏克提」就是「希瓦」。」 伍德洛夫观察到「夏克提」的教义是深奥的,当西方人的心智掌握其奥义时,很可能对它着迷。他说得没错,因为最近我们在「新物理」的著作中,发现「希瓦,夏克提」的隐喻。量子物理的革命性发现,使得西方科学家开始重视东方的宇宙观——视真实为在一单一连续的背景中两极互动的过程。这种真实似乎不是物质,而是超物质的,或如一些前卫物理学家争论的,是超物质和超意识的。 如同所有古老的教义,密宗瑜伽视个人为大宇宙忠实的反映。普遍能源座落于人类身体中相当于肛门范围。这是沿着身体轴线散布的七个主要中心或能源位置的第一个。这些中心或「脉轮」——通常被描绘成和每个中心不同能量形式相对应的不同数目花瓣的莲花。这些中心点现在是,过去也是能源的器官或四肢。它们是局限住的生物能量漩涡。 在肛门的中心海底轮有一个技术性的名字——「根底中心」(muladhara-cakra,它在传统上被视为和土元素、嗅觉、脚,和在身体内生命能量的散布有关。 上升一些即是第二个中心,所谓的savadhishthana-cakra,座落于生殖器范围。这名字,一如许多秘教梵文词语,很难翻译。它大概的意义是「自立中心」,意指生殖器是人类身体最明显的特征。这能源的焦点被认为和传统水元素、味觉、手和性相关(译按:生殖轮)。 第三个中心称为manipura-cakra或「珠宝质量的中心」(center of the gem city),位于肚脐附近。在某些传统中,肚脐被视为是沈睡的拙火另一个停留的地方。这中心一般被认为和传统火元素、消化、肛门以及视觉相关(译按:脐轮)。 第四个中心在心窝,通常被称为「心莲」和anahata-cakra。 「安那哈塔」(anahata)这字义是「松开」,也是外在声音「唵」(om)的秘教名字。这声音并非经平常机制而得,乃是有经验的瑜伽士 ,借着集中注意力在心莲上而看到的。这中心是和传统水元素、触觉、感觉、生殖器官,和生命力的刺激有关(译按:心轮) 第五个中心位于喉部,被称为vishuddki-cakra或「纯净的中心」。据说和传统以太元素、听觉、口和皮肤有关(译按)喉轮)。 第六个中心,被描绘成位于两眉中心的两瓣莲花,是ajna-cakra或「命令中心」。它也是「第三眼」。通常被视为和心智相关。在这中心,据说老师可以和门徒心电感应(译按:眉间轮)。 第七个,也是最后一个,是sahasrara-cakra。 sahasrara这个字是由sahasra ( 一千)和ara (轮辐)所组成。位于头顶这中心的千个轮辐或能量通路,代表当拙火从最低中心到达头顶时,产生的丰沛光明和幸福感的经验。在梵文经典中,这中心被形容为「有光辉的」、「比满月还白」、「分泌丰沛和稳定的甘露之泉」(译按:顶轮)。果毕•克里希那证实: 「每当我把心智之眼转向自己时,我总是看见在我头内和外面有一股光明恒常的震动着,好像一股异常微细和光辉的物质,自脊柱不断涌上来,在头颅部分散布开来,以无法形容的灿烂光辉充满和环绕它。」 光亮,如我们所明白,是拙火觉醒的重要层面之一。这是心理心灵的普遍经验之一,所有宗教传统的神秘主义者也报告过这样的觉受。 密宗瑜伽模式的拙火过程的另一重点是,升起的拙火可以经过三条主要「管道」或通道的概念。这些即是所谓的「那底斯」(nadis)。一条据经验是连结所有七个主要中心的直立通道。另两条以螺旋方式环绕着它。中间「管道」(duct)称为苏苏那那弟(sushumnanadi, 中脉)。左边通道称为伊达那弟(ida-nadi,左脉),右边称为平甘拉那弟(pingala-nadi,右脉)。两条螺旋通道在不同中心交错,直到在第六中心(ajna-cakra1,眉心位置)相融合。 根据传统的解释,右边的通道有「增温」的功用,左边的信道有「冷却」身体的效用。 在生理层次上,它们分别和交感神经,以及副交感神经相类似。我在经过考虑之后,才用「相类似」字眼,因为一些瑜伽权威人士坚持,信道不可视同为神经系统。它们是微妙的,只有在冥想状态才能体验、明了它们。 密教和哈达瑜伽的经典十分强调为了避免不愉快,甚至危险的副作用,醒觉的拙火得被引入中脉。当拙火沿中脉上升时,不同的中心会开始活动起来,根据某些专家说法,只有在这种情况,中心才开始活动。当醒觉的拙火经过每个中心(脉轮)时,短暂地激发能量,然后,吸收中心的能量继续前进。当拙火到达顶轮时(头部中心),全身其它部分的生物能全被耗尽。四肢的末端变冷,像死尸一般。 和生理现象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随着拙火进入顶轮时,强烈觉受到幸福、光明,和异乎寻常的清澈明白。这不是羊癫症,而是狂喜或三摩地(nirvikalpa-samadhi)的经验。 一开始,拙火力量完全上升只能停留一会儿,数秒到数分钟。之后,拙火移回较低的中心。尽可能重复这种高峰经验,直到拙火恒久地停驻在顶轮,是密宗瑜伽的目标。瑜伽士通常被指导要有意识地引导下沈的拙火,使它不要停留在低于心轮的中心。在下三个中心的拙火活动,通常被认为是十分危险的,包括自我膨胀和活跃的性欲。 拙火上升的背后意义,在于心理心灵转换的过程中也包括了身体。这使得最终的狂喜成就更为圆满。身体在密宗瑜伽中,并不被视为是灵性跃升的阻碍。它被视为圣灵的殿堂。人们该还记得爱因斯坦的论调:那些想要保存灵魂的人,也必须照顾灵魂所依附的身体。这和以下的伟大密宗的教义相吻合:无限的真实(nirvana)和有限的存在(samsara)终究是一样的。在瑜伽的狂喜中,有限的自我意识被超越后,就能发现这种相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