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打卡私|战胜拖延——自我发现的旅程(2015.5更新)
-
Kiki (我的购书单丢了,怎么办?) 2011-09-24 21:45:34
非常喜欢好起来MM的这个帖子,在“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的新手报到帖中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后,心里一直垫垫念念地——有时告诉自己“应该工作了”会暗地里告诉自己把看这个帖作为奖励,直到今天终于看完了,这个帖真的很长,除了楼主的帖、回帖外,还有很多拖延症同盟的心声,我自己更是一边给自己做完美计划一边放肆地沉沦自己的拖延者,不同的是,我已经对自己这个状态不再焦虑了,我干脆放弃给自己定时间计划。在这种状态下今年已经度过了很多个通宵加班工作的夜晚……当然也身心俱疲、空虚惶恐。我还缺乏反思,也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不知道如何让分裂的、对立的感性的自我和理性的自我统一起来,或许我原来的“忽略”对策能让我不那么焦虑,能让“房间里的大象”无形,但存在即是。毕竟拥有“完美情节”的人,骨子里多少都是希望幸福,本质上都是优秀的,希望我们所有战脱者都能像楼主一样,能够诚实地正面自己。加油,告诉自己:没有那么难!!
-
Jade (我是Jade) 管理员 楼主 2011-12-07 14:38:59
受《全球商业经典》之邀,我为其12月的拖延症专题撰写了文章,讲述一个拖延者的心路历程。借此机会,我回顾和总结了过去两年的经验和体悟,由于篇幅有限,千言万语中,只留下了我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战拖会群博(www.zhantuo.com)正在分三次连载这篇文章,现在此同步更新:
我是怎样好起来的(杂志标题为:在干旱中幸存的小河)
《全球商业经典》编辑导读:人们常说,分娩过的女人才了解疼痛的感觉,抑郁过的人才知晓绝望的滋味,感同身受只是一句谎言。一位曾经的拖延症患者的自白,或许才是我们理解拖延症最直观的方式。
经(我)鉴定,一个正在好起来的“拖延症患者”大致处于如下状态:1、无须特别痛苦挣扎或不必要的熬夜就能完成最基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事务;2、对重要而且确实想做的事(同一时期不超过3件),能够调动精力和资源在大致期限内完成,并能够忍耐相应的焦虑;3、对于事实上在拖延的、带来极高痛苦却无相匹配正面成果的事务,能够在权衡之后放弃并承担后果(既包括现实后果,也包括心理后果,即处理随之而来的焦虑自责)。
以上标准似乎与每天学习8小时之类相去甚远,但是我觉得并不容易做到。已经达到的人,为自己鼓掌吧!
好了,下面是我的故事。
(一)刀尖上的舞蹈
到2009年7月,我已经度过了整整5年无法动弹的日子。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我不敢做任何打算,我的大部分计划都会演变成歇斯底里的痛苦,大到写论文找工作,小到吃饭睡觉上厕所。
平常的日子里抑郁着拖延,deadline之前躁狂着拖延,常人看来普通的事对我来说都是极大的精神负担。带着沉重的负罪感,我日复一日地沉浸于网络世界与己无关的喜怒哀乐中,绝望地等待deadline和炼狱一起来临。跟很多“享受”最后冲刺的拖延者不同,此时的我已无灵感和效率可言。即使在最火烧眉毛的时刻,我也无法顺利写出一个完整的句子。那些整夜整夜地熬,却只熬出100字的日子遵循着如出一辙的模式:住学校宿舍的时候,半夜跑到阳台上偷偷哭,哭累了回来继续对着电脑发呆,撑不住了再去阳台上哭;有了自己的家以后,半夜声嘶力竭地哭喊、尖叫、摔东西,筋疲力尽后倒在冰冷的地上睡着,惊醒,挣扎着爬起来,心狂跳,手抖着再敲几个字,再哭喊、尖叫,如此往复。就如小人鱼每一个美妙的舞步都像踩在刀尖之上,我每一个平庸的句子都浸透了泪水。然而更大的恐惧,是从刀尖上摔下来,让众人知道我就是一个无可救药的骗子和可怜虫。
在每一个歇斯底里的时刻,我绝望地追问着同一个问题:为什么?然而,我支离破碎的思维不知该向哪里寻找答案。
“心里一直有不安的感觉,眼前的障碍好巨大,怎么能渡过这一切?这一切过后是什么?或者,这一切将永远持续下去。我空有这坚强自尊的躯壳,内心却无比脆弱和怯懦。我步步小心,步步小心,却仿佛是一种错。”
无需罗列那些在拖延中失去的 “本来可以”拥有的东西,精神濒临崩溃、身体日渐孱弱,这二者已足够惨痛(后者的苦果我今天仍在承担)。我看到我的未来写着“郁郁而终”四个字。
-
Jade (我是Jade) 管理员 楼主 2011-12-07 14:40:45
(二)从量变到质变
刚刚来到豆瓣“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尤其在看了“完美是个梦”的帖子之后,我颇振奋了几日。记得在那个周末,我一如既往地在家加班,但是破天荒地在周六完成了原本在周日晚10点之后才会正式开始的工作,这真是一个完美的开始,我将就此好起来!然而这一针鸡血的效果过得太快,在病床上度过了那个倒霉的周日之后,我又回到了死气沉沉的日子里。这就是生活,不过我难以接受。我当时还像其他人一样坚信拖延只是个道德问题,而不知道它其实也是个能力问题。
2009年8月,在拖延小组混迹了一月有余之后,我终于明白别无他途,只能“自救”。与其说我拥有强大的求生意志,死死抓住救命稻草爬出了沼泽,不如说我终于认清现实,举手投降,承认我现有的知识、能力和资源已无法解决我面临的问题,只做惟一现实可行的事情。组里有人推荐了几本心理自助的书籍,就从这里开始吧。我不再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与那些山一样沉重的任务上面,只想着“看点书”,“好歹是有意义的事,比上网好”。之前的5年中,我基本没有看完过一本书(时尚杂志除外),已经不太会思考了。凭着仅存的意志力熬过了最初的昏昏欲睡、坐立难安之后,在麦当劳和地铁上看书的时光渐渐变成了一种享受。我,又有了活着的感觉。
想象一下,一片已经干涸了5年的河床,死一般的寂静和燥热,一旦有清泉流过,仍会变回肥沃的土地,汩汩流水声、微生物、鱼虾、水草、饮水的小鹿、捕鱼的小熊,河边的灌木,所有代表生命的东西,都会回来。我不过是为空虚的头脑注入一点滋养,然后,一切开始自行运转。我在书中并未找到克服拖延的良方,但是得到了两个重要启示:一是我对自己的了解少得可怜;第二,拖延,正是要提醒我这一点。从此出发,我开始了对价值观进行彻底反思和重建的过程,一段自我探索之旅。
现在回头看,我当时对自己进行的,是一场笨拙但有效的认知治疗。觉察和记录自己的想法,挖掘自己行为和情绪背后的信念,以及信念背后的信念,有意识地寻找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诘问、辩论、思考、沉淀–就像一个游戏,我对自己兴致勃勃,像第一次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一样,每天都有新鲜的发现。原来我对自己和世界有着那么多严苛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原来我头脑中存在那么多未经检验的逻辑,原来我一直用别人的眼光看问题……那么多习以为常、奉若真理的观念,那些把我吓倒、让我辗转反侧的观念,它们是否真的如看上去那般正确和不可撼动?比如:
世界是公平的(或不公平的,一样) 我应该优秀 我应该谦逊 我应该努力 我的工作成果代表了我本人 对自己宽容会导致堕落 每一天都应该有进步 没有目标是不对的/我应该知道我想要什么 …… 对“人是不是一定要有人生目标”、“没有目标会怎样”的思考,卸下了我一个沉重的负担。我曾经数次有过各种目标,它们是别人眼中的好人生,然而,要么无论怎样逼迫自己也无法做到,要么做到了也不觉得满足,然后我陷入了迷惘,没有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但是人怎么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呢!没有目标我如何行动呢!这些念头令我痛苦不堪,直至我发现,与其徒劳地寻找一个永恒正确的目标,不如立刻接受自己没有目标和不知道要什么这个事实。“如果我没有目标会怎么样呢?”在审查了那些关于目标的陈词滥调之后,我的结论是,不会怎么样–至少是与现在一样,区别是,没有了“我不应该”的痛苦。
当我允许自己漫无目的地生活时,当我允许自己随波逐流、“应付事儿”时,效率似乎一点点地回来了,而且诡异的是工作质量并未因此下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过这样一句话:“对自己多一点珍爱,就会对别人少一点要求。”当我开始关心自己的内心、照顾自己的需要时,周围的环境也显得不那么冰冷了。在平淡琐碎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我也慢慢地找到了乐趣和成就感。从前那个眉头紧锁、唉声叹气、怨天尤人、怒气冲冲的人正在渐渐远去。
那些阅读和思索的时光,陪伴我平稳地经历了工作中不可避免的重大挫折,忍耐下因为各种病痛频繁出入医院的煎熬,自我控制感和力量感渐渐回到我身体里。2010年一月的一个下午,当坐在候诊室里看书等待的时候,我品尝到了一种从未享受过的滋味:平静。随后在诊室里,大夫告诉我:第一,“ca待查”什么的,不用担心,确定是良性的;第二,不光是良性的,而且在还未使用药物的情况下,它正在缩小,连手术也不用了。“是你自己的免疫系统在起作用!”大夫说。走出医院,我大哭,第一次觉得生命原来也待我不薄,自己原来如此坚强。
冬夜的星空下,我第N次地仰起头,却第一次看见了头顶的猎户星座。不知它已闪耀了多少亿年,但却是第一次以一个明晰的形象出现在我的眼里。原来我一直活在对过去的悔恨和对未来的恐惧中,却始终错过了当下–这惟一可以把握的真实的存在,这一刻美丽的星光、城市的灯火、熙攘的人群和身旁的爱人。
-
Jade (我是Jade) 管理员 楼主 2011-12-09 11:21:58
(三)我是谁
如果这样平静美好的状态继续下去,如果我可以一路淡定明智,是否会成为一个完美的我,名叫“我已经好了”?
随着自我探索的深入,我拖延的深层机制——强烈的内心冲突,也渐渐浮出了水面。精神分析家霍妮做过一个经典的比喻:(神经症患者)就像在开车时同时踩住了油门和刹车,结果是外表毫无动弹,内心早已精疲力竭。我的拖延,可以说是现实、稳定、追求完美和安全的我,与理想化、不安分、喜欢独特和冒险的我之间长期械斗、两败俱伤的产物。过去一年来的自我调整,让头脑中曾经无处不在的严厉的批评者暂时偃旗息鼓,内心达成了暂时的和谐,同时,也让那个倔强的内在小孩得到了喘息和成长的空间,发掘和实现自身潜能的愿望渐渐苏醒。梦想这个玩意,招之不来,挥之不去。2年阅读80多本书的成绩,论速度只能算一般,但已足以酝酿一个习惯、一个爱好,甚至一种使命。“人不是非得有目标”这个念头,曾让我得到解脱,然而当我不再纠结于是否应该有一份奉献终身的事业时,梦想回来了,同时带来了巨大的焦虑和对眼前生活的厌倦,和我的老朋友拖延。我重新面临艰难的抉择:是否要打破眼下安全的平衡,是否要将自己投入令人恐惧的不确定之中?
理性曾经拯救了我,但是现在我想要它稍微休息一下,听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2011年5月,我走进心理咨询室,寻求专业帮助。别人问:你复发了吗?我只好回答:地狱有十八层呐。实际上,正因为我有过如此的心路历程,更明白自己身上正在发生什么。今天的我更懂得调动一切可用的资源,来帮助我踏上新的旅程——这也是与“战拖会”同伴们相处的过程中学会的。我为我曾独自走过最艰难的日子而自豪,也为自己学会敞开心扉,寻求帮助和理解而欣慰。
在咨询室里,我一次次地回答咨询师“你现在有什么感觉”的提问——为什么我在这一刻眼眶红了,为什么这一刻语带兴奋——一次次地克服抗拒和逃跑的愿望,去体会自己当下的情感。我曾经接纳了自己的软弱和恐惧,现在面对奔涌而出的野心和攻击性,我该怎么办?
我想大部分人都可以理解,成长乃是贯彻终身的使命,那又有什么理由认为居然有人,即使是一个“好起来”的人,可以幸免于成长的烦恼?卷土重来的拖延与焦虑,在合适的时候,提出了永恒的问题:我是谁?
我再次决定追随自己的命运,也为这个故事,留下一个开放的结局。我始终没有变成一个“高效”和“成功”的人——虽然这曾是我对“好起来”的想象。我收获了一些更奢侈的东西——对自己感到坦然的信任和欣赏,对未来怀着忐忑又坚定的心情。我的人生轨迹已经不可逆转地改变,又或者,这一切不过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就像那条从干旱中幸存的小河,她只遵循大自然和生命的规律,无论一开始有怎样的图纸和规划,河水只会顺着土地的高低起伏流淌,形成浅滩、瀑布和深潭。只要生机勃勃,绿意盎然,是否是当初设想的样子,还重要吗?
(已刊于《全球商业经典》,标题为《在干旱中幸存的小河》。连载完成)
-
lemonq (我一定是被采采蝇咬了) 2012-05-08 22:31:49
(二)从量变到质变 刚刚来到豆瓣“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尤其在看了“完美是个梦”的帖子之 (二)从量变到质变 刚刚来到豆瓣“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尤其在看了“完美是个梦”的帖子之后,我颇振奋了几日。记得在那个周末,我一如既往地在家加班,但是破天荒地在周六完成了原本在周日晚10点之后才会正式开始的工作,这真是一个完美的开始,我将就此好起来!然而这一针鸡血的效果过得太快,在病床上度过了那个倒霉的周日之后,我又回到了死气沉沉的日子里。这就是生活,不过我难以接受。我当时还像其他人一样坚信拖延只是个道德问题,而不知道它其实也是个能力问题。 2009年8月,在拖延小组混迹了一月有余之后,我终于明白别无他途,只能“自救”。与其说我拥有强大的求生意志,死死抓住救命稻草爬出了沼泽,不如说我终于认清现实,举手投降,承认我现有的知识、能力和资源已无法解决我面临的问题,只做惟一现实可行的事情。组里有人推荐了几本心理自助的书籍,就从这里开始吧。我不再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与那些山一样沉重的任务上面,只想着“看点书”,“好歹是有意义的事,比上网好”。之前的5年中,我基本没有看完过一本书(时尚杂志除外),已经不太会思考了。凭着仅存的意志力熬过了最初的昏昏欲睡、坐立难安之后,在麦当劳和地铁上看书的时光渐渐变成了一种享受。我,又有了活着的感觉。 想象一下,一片已经干涸了5年的河床,死一般的寂静和燥热,一旦有清泉流过,仍会变回肥沃的土地,汩汩流水声、微生物、鱼虾、水草、饮水的小鹿、捕鱼的小熊,河边的灌木,所有代表生命的东西,都会回来。我不过是为空虚的头脑注入一点滋养,然后,一切开始自行运转。我在书中并未找到克服拖延的良方,但是得到了两个重要启示:一是我对自己的了解少得可怜;第二,拖延,正是要提醒我这一点。从此出发,我开始了对价值观进行彻底反思和重建的过程,一段自我探索之旅。 现在回头看,我当时对自己进行的,是一场笨拙但有效的认知治疗。觉察和记录自己的想法,挖掘自己行为和情绪背后的信念,以及信念背后的信念,有意识地寻找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诘问、辩论、思考、沉淀–就像一个游戏,我对自己兴致勃勃,像第一次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一样,每天都有新鲜的发现。原来我对自己和世界有着那么多严苛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原来我头脑中存在那么多未经检验的逻辑,原来我一直用别人的眼光看问题……那么多习以为常、奉若真理的观念,那些把我吓倒、让我辗转反侧的观念,它们是否真的如看上去那般正确和不可撼动?比如: 世界是公平的(或不公平的,一样) 我应该优秀 我应该谦逊 我应该努力 我的工作成果代表了我本人 对自己宽容会导致堕落 每一天都应该有进步 没有目标是不对的/我应该知道我想要什么 …… 对“人是不是一定要有人生目标”、“没有目标会怎样”的思考,卸下了我一个沉重的负担。我曾经数次有过各种目标,它们是别人眼中的好人生,然而,要么无论怎样逼迫自己也无法做到,要么做到了也不觉得满足,然后我陷入了迷惘,没有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但是人怎么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呢!没有目标我如何行动呢!这些念头令我痛苦不堪,直至我发现,与其徒劳地寻找一个永恒正确的目标,不如立刻接受自己没有目标和不知道要什么这个事实。“如果我没有目标会怎么样呢?”在审查了那些关于目标的陈词滥调之后,我的结论是,不会怎么样–至少是与现在一样,区别是,没有了“我不应该”的痛苦。 当我允许自己漫无目的地生活时,当我允许自己随波逐流、“应付事儿”时,效率似乎一点点地回来了,而且诡异的是工作质量并未因此下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过这样一句话:“对自己多一点珍爱,就会对别人少一点要求。”当我开始关心自己的内心、照顾自己的需要时,周围的环境也显得不那么冰冷了。在平淡琐碎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我也慢慢地找到了乐趣和成就感。从前那个眉头紧锁、唉声叹气、怨天尤人、怒气冲冲的人正在渐渐远去。 那些阅读和思索的时光,陪伴我平稳地经历了工作中不可避免的重大挫折,忍耐下因为各种病痛频繁出入医院的煎熬,自我控制感和力量感渐渐回到我身体里。2010年一月的一个下午,当坐在候诊室里看书等待的时候,我品尝到了一种从未享受过的滋味:平静。随后在诊室里,大夫告诉我:第一,“ca待查”什么的,不用担心,确定是良性的;第二,不光是良性的,而且在还未使用药物的情况下,它正在缩小,连手术也不用了。“是你自己的免疫系统在起作用!”大夫说。走出医院,我大哭,第一次觉得生命原来也待我不薄,自己原来如此坚强。 冬夜的星空下,我第N次地仰起头,却第一次看见了头顶的猎户星座。不知它已闪耀了多少亿年,但却是第一次以一个明晰的形象出现在我的眼里。原来我一直活在对过去的悔恨和对未来的恐惧中,却始终错过了当下–这惟一可以把握的真实的存在,这一刻美丽的星光、城市的灯火、熙攘的人群和身旁的爱人。 ... Jade近两个月一直白天昏昏欲睡,晚上该睡不睡,大脑缺氧,生锈了一样,每天快结束的时候总是愧疚,然后发誓明天一定好好的.闲书可以看,电影可以看,网也是一直挂着,可是时间浪费了,心里不好受,恶性循环,一切涉及专业方面的事情总是消极怠工
-
甫志高 (猛拍阑干思往事,一场春梦不分明) 2012-10-05 00:28:18
【一个普通的夜晚的普通的流水账】 昨天下午被派了一个很急的活儿,在正常上班的事情忙完后 【一个普通的夜晚的普通的流水账】 昨天下午被派了一个很急的活儿,在正常上班的事情忙完后,在办公室其他人都下班后,我叫了外卖,开始加班。这个任务,客观地看,是很简单的,如果集中精力,2小时以内就能完成。问题在于,这个任务与我上班的头三年,我死去活来地拖延的某些活儿,很相似。由于工作岗位调整,我已经很久没有碰过它们了。今天,就像宿敌从坟里爬出来一样,会是很大的挑战。 我对这样一份任务,怀有深切又复杂的抗拒、厌恶甚至仇恨的感情。从19点到23点,我回复了2封邮件,看了20页书,聊了半小时qq,花了三个小时从网上扒了一点资料贴在在文档里。我告诉自己只要应付一下就可以了,反正没人会在意。我强迫自己把鼠标和视线都停留在这个文档里,但是我发现身体完全不听使唤,眼神涣散、思维停滞,连一句完整的话都写不出来。这样的感觉实在太熟悉,除了它本身的痛苦之外,在“好起来”以后梦魇重现的感觉更让我惊慌失措、充满挫败感。23点,我终于撑不住,在办公室沙发上倒下了。 我醒来时23点40分,有一点冷,头晕脑胀,想起我还有任务没有完成,仿佛挨了一闷棍。爬起来在电脑前呆坐了20分钟后,我给lg打了一个电话。这个悲催的孩子也在加班,但是他确实做了很多事情并且马上就完工了。 每当这样痛苦绝望的时候,我总会给他打电话。在赶论文的那些夜晚,我常常半夜三点站在宿舍阳台上给他打电话,抱怨、哭泣、歇斯底里地叫唤,虽然他总是宽容地接纳了这一切,但并没有办法令当时的我感觉好受一点——放/摔下电话后,依然要面对那让人窒息的恐惧、疲惫和无能感。这一次会有什么不同吗? 那些可怕的情绪是一样的,但是我克制住了想要压抑或任凭它们奔涌而出的冲动。也许不同的就是我吧。 “我很烦。” 我已经一年多没有说过这句话了,它是我最抓狂的年代的情绪标志。 “嗯。” 我突然不再想用这句话了。我很烦我总是“很烦”。“烦”到底是什么意思? “不,我很愤怒!我很恨!” 是了。这样准确一些。 “恨什么呢?这个任务吗?” “不止是任务。我恨一切,恨这些人,恨这个逼迫我的环境,恨命运,恨我自己,恨这一切!” 在说着这番话的时候,我意识到自己声音哽咽,全身的血液往头上涌,我意识到自己的手紧紧抓住电话筒。 “我很愤怒!我仿佛看到自己又歇斯底里了,我看到自己抓起水杯扔到电脑屏幕上,我想砸东西,我想大喊大叫,我想破坏一切!” “嗯。然后呢?” “没有然后,我只是想这么做,不为了什么,这只是我这一刻想做的事。就像有能量要发泄出来。我身体里有一个小人儿,她想要这么做,她在狂笑,她很愤怒!” “如果你真的这么做了呢?会好一些吗?” “不会。我这么做过,很多次。你知道的。我会为砸碎的东西可惜,我会感到空虚,我会为自己的失控感到羞耻。然后我还是得面对没有完成的任务,然后我还是得面对自己的无能,然后我的身体还是很疲惫但得不到休息……所以我不想真的爆发了,这毫无意义。” 当我在这么说着的时候,我意识到此时此刻,好几个我在同时做着几件事: 1、 一个我正在认真地感受,并试图弄明白和描述这些感受; 2、 另一个我在我的头脑里,她正在抓狂,跺着脚揪着头发,像传说中的泼妇,一把把办公桌上的东西全拨到地上来,再把它们踩得粉碎。第一个我在注视着她。 3、 还有一个我,她的手很冷静地握着鼠标,把之前堆在一起的材料调换顺序后整理到一起,非常高效,不带情绪。 这一刻我困意全无,异常清醒。接下来我说了这么一番话,我很吃惊地听到自己讲出这番话: “我的身体、心灵和头脑,完全是分裂的。我从来没有主动去“follow my heart”,我想让我的头脑控制一切,从来如此。可是我的心灵从来不曾认输,她总是最后的赢家。我的头脑想做“应该做”的事,完成这份任务,我的心灵不允许它得逞,她让我拖延,让我的头脑失去聪慧和敏捷,变得迟钝甚至一片空白。最可怜的是我的身体,它在两位强势地主的争斗中不知如何是好,被折腾得疲惫不堪、状况频发。这是一个“三输”的局面,我准备举手投降了。我决定让我的心来主导这一切,我要它们合一。人生短短几十年,我还有多少时间来让它们争高下、分对错?心灵选择的道路无所谓正确,只要她舒服就好。” Lg说:我觉得你很勇敢。 我说对,我很勇敢。 而且就在你陪着那个烦躁的小人儿的时候,另一个小人儿发现她有空隙来工作了。 放下电话后,我写下了这段话: ---------------------- 我身体里的亲爱的小人儿: 不要为我担心,做这些“无意义”的事并不会伤害我。这些事不论做得好不好,我都对自己充满信心,我都爱自己。你休息一下吧,为了保护我,你一直在战斗,真的很累了。 我清楚自己的才能,确信自己的价值,我是勇敢、智慧、有灵性的人。放手让我去做事吧,我不会被灰尘蒙了眼、遮住光芒。不能打倒我的,将使我更强大。 另一个小人儿 --------------------- 然后我花了40分钟完成了剩下的任务,关上电脑回家了。 ... Jade这一段也要顶!!!!
我要跟自己的小人儿好好商量一下,要慢慢说服他一起参与进来,不要再打架了,大家要河蟹!!!!
-
甫志高 (猛拍阑干思往事,一场春梦不分明) 2012-10-05 00:38:21
@karen 下午给你回复之后,一直觉得自己的语气太生硬太不近人情,看见你的回复,感到放心了~ @karen 下午给你回复之后,一直觉得自己的语气太生硬太不近人情,看见你的回复,感到放心了~谢谢你的理解:) 我对自己为自我治疗而看过的每一本书都充满感激之情,其中有一些特别有启发的,更是不遗余力地见人就推荐。有时候对方满怀希望地看了我大力推荐的书,却没有得到和我一样的启发,我还会感到不解和失望。但是现在回顾这段历程,我发现“读”这个行为本身,比“读了什么”更为重要。“读”的行动代表着改变的意愿和真实付出的努力,在“读”的过程中要不断锻炼自己学习、甄别、扬弃、整合的能力,在某本“为你而来”的书(或某种方法,某个人,某种理念、某种信仰)出现时,才有足够的力量去理解、内化和实践它。至于这本书、这种方法、这个人、这种理念和信仰到底是什么,那也许就是个人的缘分和造化了! ... Jade这一段依然要顶,首先是行动和态度,要坚持革命,不论遇到多少失败,失败是好事情,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行动本身,就是意义的起源!!
太初有为!!!
好MM已经上升到哲学高度了!!!
唉,一个拖延症搞的一个小MM把自己的思维层次都提高了。
没这个敌人,你怎么可能强大起来呢??
没有不断的失败,你怎么能知道自己是一个活人,还在战斗呢??
是病魔和失败,让人成长起来,越来越强越来越强越来越强!!!
-
来年夏天 (今冬做Best) 2013-03-29 11:01:35
这个帖子我从昨天开始,找着零碎的时间在看。 今天天气很好,阳光灿烂。可是看着姑娘的帖子我不止一次的忍不住打了个冷颤。 看到(二)从量变到质变 这段的时候眼泪都在打转。
我的妈妈是在教育系统内部工作的 也是各种原因吧 妈妈一直在我就读的学校。 我读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在那所幼儿园 我读小学的时候妈妈在我的小学 我读初中高中的时候妈妈也在我的学校 我不是没有想过尽量避免和妈妈在一个学校 但是综合考虑权衡之后 我觉得 妈妈在的那个学院满足我的需求 而只是妈妈恰巧在这里罢了 也就想开了。 我的爸爸从我小学起就基本常年在外地工作 妈妈一个人承担了教育我的工作。而她是家中长女,基本从小就担负起招股弟弟妹妹的职责,很能干利索。而我一直就是个磨磨蹭蹭的孩子,从小学时候的赖床现在还是没有太大改善。而从小的作业 因为妈妈的督促 完成的比较及时。对 就是妈妈的督促。 我从小到大就在妈妈的督促下长大。每次考试完之后,妈妈比我还要先知道成绩;每次上课我有什么小动作,老师也会在第一时间反映给我妈。除了高三的时候是真正自己有“目标”的去学习之外,我的学生时代就是在家长和老师的推搡下趔趄的走,看起来也走了挺远。 高考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去读大学之后。经历了17多年岁的被督促的日子,突然没有那个人整日在身边管着我了,我失去了力量和方向。 每日沉迷于网络,甚至成了网吧的常客,因为上网忘记吃饭睡觉;翘课,大一上半期还在系里成绩名列前茅,到了大三还是大四的一次考试后才发现,已经是倒数第几了;经常看小说看电影到凌晨甚至第二天天亮......【这其实是网瘾吧亲醒醒吧!!! 整个大学时代,我基本就没有去过图书馆;没有动笔写过什么文字;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 回顾一下真是惨不忍睹:大四上半学期才过了cet4,考研就更别提了,本来准备去打个酱油,结果记错了下午考试的时间,两点半跑去考官不让进场了......长期上网还有抠手机,让我的身体变得很不好,眼睛也越来越不好了。 感觉读完高中的我像是被从笼子里面放出来了一样,按说是大好青春应肆意挥洒,但是我却挥霍了三年半好时光,把自己变成了这个不堪的模样。简直无颜见爹娘啊。我甚至在想,要是没有我妈从小的“督促”,我会变成个什么德行啊! ——————————————————————— 我觉得我以上的症状是和从小的受的管教分不开的,虽然不全是拖延,但是和我接下来的拖延是有密切关系的。 大四下半学期,我开始在我们当地的一所公立学校教书。最开始的半年,我干劲满满,每天5点50就起床,不到七点就出门上班(因为要看学生的早自习);中午回家吃口饭就去上班改作业备课,根本没有午休。可是我一点也不累,每天睡得很香,还默默的瘦了很多。我当时觉得每一天都是有希望的,生活很美很好。 可是好景不长,这半个学期过完,接下来的一年,我每日都快七点才磨磨蹭蹭的起床,然后基本每天都是快迟到的状态,不能耽误学生上课,于是我基本日日打的去上班。这是迟到方面的。对待工作也是越来越没热情,给学生改作业也是能拖就拖,甚至这一次的作业留完了,上一次的作业还没改。(因为我有点强迫症,作业改的特别仔细,而且还是新手,所以效率比较低下)明显的外在反应是,我们班的成绩明显没有我用心的时候那么出色了。 可是我就是没有干劲。我觉得我是不喜欢也不适合这个职业。我想要个稳定工作,有更多时间做自己的事情,而不是每日为学生操碎了心。所以我就复习公考,并且侥幸的考上了。 我本以为日子会好过一点。可是换了新工作的我还是爱迟到,没干劲儿,能拖就拖。而且睡眠质量很低,整日很困,可是我算算我睡得也不少啊,就是觉得没什么劲儿。 最近有一个很重要的考试,我报了名,大概还有一个月左右考试吧,但是我就是不想复习,没有学习计划,没有时间概念,整日庸庸碌碌,昏昏沉沉。我宁愿一遍遍的刷新微博和网页。直到看到了姑娘的帖子。 我也许是拖延症,也许只是懒惰,从小没有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以我从18岁到23岁停滞了五年的生锈的大脑,难以很快的得出答案。不过没关系,我从这里汲取到了力量。我总是沉浸在昨日或美好或悔恨的记忆里,又或是憧憬着我明天就会突然好起来的臆想里。而总是轻视现下的每分每秒。我会犹豫着我究竟是买这本书好还是那本书好,甄选很久之后也许两本都买回了家却一本也不会看。我就是我。我以前轻视这样的自己,今天却可以面对了。想说的太多太多,可是我如今言语匮乏思维断层,嗯,其实我主要想表达下对姑娘的感谢。 目前计划做到以下几点:(一个月后来汇报) 1写时间表 2睡前阅读 3“站起来!”
-
MSW 2013-04-21 02:53:18
再跟大家分享一个我个人的经验。 我经常一窝在沙发上看片就起不来了,一部接一部地看,连wc都不 再跟大家分享一个我个人的经验。 我经常一窝在沙发上看片就起不来了,一部接一部地看,连wc都不愿去。比如:晚上8点的时候,我计划把屋子收拾一下,然后美美地洗个澡,找好明天穿的衣服,在11点上床睡觉。但是一想到打扫啊收拾啊都好麻烦,除了点点鼠标换下一步片之外,直到11点我还是丝毫没动。 现在每当这种时候,我不会再要求自己赶紧打起精神“去打扫!”、“去洗澡!”,而只是对自己说:“站起来!只要站起来就行了,别的都不用做。”这一个简单的动作不会挣扎太久,而一旦站起来,就已经打破了困在沙发上的状态,接下来,即使还是慢腾腾的,也基本上把该做的都做了。这个方法目前对我挺有效,我正琢磨在其他拖延状况下应该怎么有效地“迈出一小步”。 ... Jade我也这么认为!!!握手啊!不过我猜想会不会不同类型的拖延效果会不一样?
-
Jade (我是Jade) 管理员 楼主 2015-05-15 18:16:01
更新: 下面是2014年5月为战拖会出书而写的短文。时隔一年,已有新的心情,有机会时会再写。感谢关注我的帖子的朋友们:)
拖,与不拖,这是个问题,吗?
2009年,当我在飞机上提供的杂志里读到“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的介绍,第一次知道“拖延症”这个词时,真有泪流满面的冲动。我迫不及待地给自己贴上“拖延症重度患者”的标签,从此开始了与“战拖”和一群“病友”的一段奇缘。 那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两年,“顿悟”来得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蓬勃满溢的灵感被我囫囵塞进了《我是怎样好起来的》一文。这篇文章发表不久,我怀孕了,注意力慢慢转移,紧接着,生子、休产假、上班,然后开始了单位和家庭两点一线奔忙的日子,那两年随着青春的尾巴溜走了,好像从来不曾存在过。只有时不时关于拖延的媒体报道,和身边以“拖延症”自居的同事朋友不断增多,提醒我原来曾经投身于这一个隐秘的小世界,曾经为这个名词的发扬光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我本人,却越来越少地提到“拖延”这个词。从女儿、妻子到母亲的角色转变,不啻于一场轰轰烈烈的地壳运动,无情地改造着我人生河流的走向,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当目光逐渐回到“圈外”人身上,我惊奇地发现,我在战拖,别人也没闲着。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十字架,成长的主题殊途同归。生活为每个人都安排了足够的功课,拖延,既不低贱,也不高贵;解决起来不是很容易,但也不算特别顽固。它一点也不特别,它从来就不是问题的全部,甚至,根本就不是问题本身。 早在《我是怎样好起来的》一文里, 我就老实承认了:“我始终没有变成一个’高效’和’成功’的人”,如果你想了解得更具体一点,我会说我有很多事没有按照预定的计划那样去做,却绝口不提“拖延”二字。世间的“不做”各有各的缘由,统一定义为“拖延”倒是容易,对解决问题却无所助益。 拖延不是问题本身,而是一种应对问题的方式。回避和退缩,是我个人在面临问题和焦虑情境时习惯采取的态度,对我而言这是最容易的一种方式,历史经验证明后果也不完全是不良的。(还有一类人,与我一贯的“退”不同,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轻车熟路地选择永远的“进”,非要立刻做点儿什么来解除焦虑,即使这个具体情境中暂时等待观望是更好的选择。很难说这与拖延不是同一类问题,却没有“立即行动症”这一说,因为我们的文化中,对“风风火火”的评价向来是很高的,类似于对外向性格的推崇。然而“立即行动症患者”给这个世界带来高压、匆忙和浮躁,造就了大堆大堆的不完美,建立了关于时间的话语霸权……说多了都是泪。)把注意力集中在拖延的行为或退缩的态度上,有把千变万化的实际情境抽象和消解的倾向。撕掉拖延的标签,对“不做”进行这样一些描述可能更接近问题的本质,也更实用:
我没有真正的意愿/兴趣去做 我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做 我认为现在并不是去做的良好时机 “做”存在某种潜在的风险 我在用“不做”来表达某种不愿公开表明/没有意识到的态度 我面临某种暂时无法克服的实际困难 我的目标过于模糊以至于无法着手 为实现目标设定的路径有误 我的期待过高,对失败的恐惧超过了对成功的渴望 相对于任务的艰巨,身边的种种即时诱惑触手可及 “去做”意味着触碰某种不那么愉快的混沌的感受 ……
在“战拖”领域浸淫了一段时间的朋友应该会觉得眼熟,以上没有一句提到拖延,却又句句有关拖延的成因和机制。解决问题的方向就隐含在对问题的正确描述里——“拖不拖”的宏大迷思,转化成了“做不做”和“如何做”的具体问题:没有意愿的,考虑清楚代价再做决定;能力不足的,要磨练能力、调动资源或降低目标;目标远大的要学会细分任务;恐惧失败的要处理情绪;任务重诱惑多的,关闭手机拔网线;一团浆糊的,去做心理咨询……。值得强调的是,“做”与“不做”不是价值对立的,做不一定是对的,不做也不一定不对。实际上,头脑每天产生批量的念头和计划,外界滔滔不绝地向我们提出各种要求,然而真正重要的事情,不过那么几件。做与不做,都需要勇气和意志力。 将近三个月前,我收到了此文的邀约,每每起了动笔的念头,却又作罢,眼看时光飞逝,我一度认为放弃才是负责任的做法,最后我仍决定一试。 写作前一篇文章时,“我要好起来”刚刚从一场干旱中幸存,浪花儿唱着歌冲向河滩,自觉经历这场洗礼之后,智商情商都上了一个台阶,未知的新世界正在前方闪闪发光。三年之后的今天,面对“好起来之后”这个题目,我潜意识里认定自己有责任继续传递“正能量”,我很想向你们保证:加油吧,战胜拖延之后,大河一路奔腾向海洋。 然而生活不是这样的。三年后我越来越深刻地理解和认同斯科特•派克(M.Scott Peck) 在《少有人走的路》开篇提出的“人生苦难重重”这句话。现在的我只是一个追求完美的年轻母亲,一个为五斗米伏案的员工,脸上随时写满疲惫,严重健忘,注意力短暂……在时间的缝隙里,我会放下母性和欲望,让“自我”悄悄爬出来,默默地舔舐伤口和恢复元气。仰望夜空时,偶尔会叹息,是什么让猎户座星光黯淡?是大气污染,还是心灵的雾霾? 拖延早已不再让我纠结焦虑,比起三年前,我对人生和自我的认识更接近真相,我也更加接近自己所期望的人格成熟。但是,我无法告诉你们,我的生活更快乐、更轻松、更成功了。写作,意味着我不得不接受对自己的审视和评价,意味着我不得不接受过去的自己穿越时空的诘问,意味着我必须要回答,我是否真的如三年前的自白所说,完全放弃了“对自己和世界的严苛、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未经检验的逻辑”?是否真的已经超越了别人(确切说是我想象中的读者)的眼光? 感谢编辑赵娟女士,她平静简洁的话语里传递出理解和信任。也感谢我自己,忍耐着脱逃的冲动和思竭的痛苦,进行了这一番艰难的审视,无意中接近了“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真谛,最终得以完成此文。 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我承不承认,它就在那里。 没有。 那又怎样?
-
蜗牛 (生活需要乐子) 2015-06-01 10:33:25
更新: 下面是2014年5月为战拖会出书而写的短文。时隔一年,已有新的心情,有机会时会再写。感 更新: 下面是2014年5月为战拖会出书而写的短文。时隔一年,已有新的心情,有机会时会再写。感谢关注我的帖子的朋友们:) -------------------------------------------------------------- 拖,与不拖,这是个问题,吗? 2009年,当我在飞机上提供的杂志里读到“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的介绍,第一次知道“拖延症”这个词时,真有泪流满面的冲动。我迫不及待地给自己贴上“拖延症重度患者”的标签,从此开始了与“战拖”和一群“病友”的一段奇缘。 那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两年,“顿悟”来得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蓬勃满溢的灵感被我囫囵塞进了《我是怎样好起来的》一文。这篇文章发表不久,我怀孕了,注意力慢慢转移,紧接着,生子、休产假、上班,然后开始了单位和家庭两点一线奔忙的日子,那两年随着青春的尾巴溜走了,好像从来不曾存在过。只有时不时关于拖延的媒体报道,和身边以“拖延症”自居的同事朋友不断增多,提醒我原来曾经投身于这一个隐秘的小世界,曾经为这个名词的发扬光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我本人,却越来越少地提到“拖延”这个词。从女儿、妻子到母亲的角色转变,不啻于一场轰轰烈烈的地壳运动,无情地改造着我人生河流的走向,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当目光逐渐回到“圈外”人身上,我惊奇地发现,我在战拖,别人也没闲着。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十字架,成长的主题殊途同归。生活为每个人都安排了足够的功课,拖延,既不低贱,也不高贵;解决起来不是很容易,但也不算特别顽固。它一点也不特别,它从来就不是问题的全部,甚至,根本就不是问题本身。 早在《我是怎样好起来的》一文里, 我就老实承认了:“我始终没有变成一个’高效’和’成功’的人”,如果你想了解得更具体一点,我会说我有很多事没有按照预定的计划那样去做,却绝口不提“拖延”二字。世间的“不做”各有各的缘由,统一定义为“拖延”倒是容易,对解决问题却无所助益。 拖延不是问题本身,而是一种应对问题的方式。回避和退缩,是我个人在面临问题和焦虑情境时习惯采取的态度,对我而言这是最容易的一种方式,历史经验证明后果也不完全是不良的。(还有一类人,与我一贯的“退”不同,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轻车熟路地选择永远的“进”,非要立刻做点儿什么来解除焦虑,即使这个具体情境中暂时等待观望是更好的选择。很难说这与拖延不是同一类问题,却没有“立即行动症”这一说,因为我们的文化中,对“风风火火”的评价向来是很高的,类似于对外向性格的推崇。然而“立即行动症患者”给这个世界带来高压、匆忙和浮躁,造就了大堆大堆的不完美,建立了关于时间的话语霸权……说多了都是泪。)把注意力集中在拖延的行为或退缩的态度上,有把千变万化的实际情境抽象和消解的倾向。撕掉拖延的标签,对“不做”进行这样一些描述可能更接近问题的本质,也更实用: 我没有真正的意愿/兴趣去做 我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做 我认为现在并不是去做的良好时机 “做”存在某种潜在的风险 我在用“不做”来表达某种不愿公开表明/没有意识到的态度 我面临某种暂时无法克服的实际困难 我的目标过于模糊以至于无法着手 为实现目标设定的路径有误 我的期待过高,对失败的恐惧超过了对成功的渴望 相对于任务的艰巨,身边的种种即时诱惑触手可及 “去做”意味着触碰某种不那么愉快的混沌的感受 …… 在“战拖”领域浸淫了一段时间的朋友应该会觉得眼熟,以上没有一句提到拖延,却又句句有关拖延的成因和机制。解决问题的方向就隐含在对问题的正确描述里——“拖不拖”的宏大迷思,转化成了“做不做”和“如何做”的具体问题:没有意愿的,考虑清楚代价再做决定;能力不足的,要磨练能力、调动资源或降低目标;目标远大的要学会细分任务;恐惧失败的要处理情绪;任务重诱惑多的,关闭手机拔网线;一团浆糊的,去做心理咨询……。值得强调的是,“做”与“不做”不是价值对立的,做不一定是对的,不做也不一定不对。实际上,头脑每天产生批量的念头和计划,外界滔滔不绝地向我们提出各种要求,然而真正重要的事情,不过那么几件。做与不做,都需要勇气和意志力。 将近三个月前,我收到了此文的邀约,每每起了动笔的念头,却又作罢,眼看时光飞逝,我一度认为放弃才是负责任的做法,最后我仍决定一试。 写作前一篇文章时,“我要好起来”刚刚从一场干旱中幸存,浪花儿唱着歌冲向河滩,自觉经历这场洗礼之后,智商情商都上了一个台阶,未知的新世界正在前方闪闪发光。三年之后的今天,面对“好起来之后”这个题目,我潜意识里认定自己有责任继续传递“正能量”,我很想向你们保证:加油吧,战胜拖延之后,大河一路奔腾向海洋。 然而生活不是这样的。三年后我越来越深刻地理解和认同斯科特•派克(M.Scott Peck) 在《少有人走的路》开篇提出的“人生苦难重重”这句话。现在的我只是一个追求完美的年轻母亲,一个为五斗米伏案的员工,脸上随时写满疲惫,严重健忘,注意力短暂……在时间的缝隙里,我会放下母性和欲望,让“自我”悄悄爬出来,默默地舔舐伤口和恢复元气。仰望夜空时,偶尔会叹息,是什么让猎户座星光黯淡?是大气污染,还是心灵的雾霾? 拖延早已不再让我纠结焦虑,比起三年前,我对人生和自我的认识更接近真相,我也更加接近自己所期望的人格成熟。但是,我无法告诉你们,我的生活更快乐、更轻松、更成功了。写作,意味着我不得不接受对自己的审视和评价,意味着我不得不接受过去的自己穿越时空的诘问,意味着我必须要回答,我是否真的如三年前的自白所说,完全放弃了“对自己和世界的严苛、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未经检验的逻辑”?是否真的已经超越了别人(确切说是我想象中的读者)的眼光? 感谢编辑赵娟女士,她平静简洁的话语里传递出理解和信任。也感谢我自己,忍耐着脱逃的冲动和思竭的痛苦,进行了这一番艰难的审视,无意中接近了“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真谛,最终得以完成此文。 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我承不承认,它就在那里。 没有。 那又怎样? ... Jade好欣喜。lz回来了。文笔真好。
-
米露 2016-01-01 09:18:49
更新: 下面是2014年5月为战拖会出书而写的短文。时隔一年,已有新的心情,有机会时会再写。感 更新: 下面是2014年5月为战拖会出书而写的短文。时隔一年,已有新的心情,有机会时会再写。感谢关注我的帖子的朋友们:) -------------------------------------------------------------- 拖,与不拖,这是个问题,吗? 2009年,当我在飞机上提供的杂志里读到“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的介绍,第一次知道“拖延症”这个词时,真有泪流满面的冲动。我迫不及待地给自己贴上“拖延症重度患者”的标签,从此开始了与“战拖”和一群“病友”的一段奇缘。 那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两年,“顿悟”来得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蓬勃满溢的灵感被我囫囵塞进了《我是怎样好起来的》一文。这篇文章发表不久,我怀孕了,注意力慢慢转移,紧接着,生子、休产假、上班,然后开始了单位和家庭两点一线奔忙的日子,那两年随着青春的尾巴溜走了,好像从来不曾存在过。只有时不时关于拖延的媒体报道,和身边以“拖延症”自居的同事朋友不断增多,提醒我原来曾经投身于这一个隐秘的小世界,曾经为这个名词的发扬光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我本人,却越来越少地提到“拖延”这个词。从女儿、妻子到母亲的角色转变,不啻于一场轰轰烈烈的地壳运动,无情地改造着我人生河流的走向,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当目光逐渐回到“圈外”人身上,我惊奇地发现,我在战拖,别人也没闲着。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十字架,成长的主题殊途同归。生活为每个人都安排了足够的功课,拖延,既不低贱,也不高贵;解决起来不是很容易,但也不算特别顽固。它一点也不特别,它从来就不是问题的全部,甚至,根本就不是问题本身。 早在《我是怎样好起来的》一文里, 我就老实承认了:“我始终没有变成一个’高效’和’成功’的人”,如果你想了解得更具体一点,我会说我有很多事没有按照预定的计划那样去做,却绝口不提“拖延”二字。世间的“不做”各有各的缘由,统一定义为“拖延”倒是容易,对解决问题却无所助益。 拖延不是问题本身,而是一种应对问题的方式。回避和退缩,是我个人在面临问题和焦虑情境时习惯采取的态度,对我而言这是最容易的一种方式,历史经验证明后果也不完全是不良的。(还有一类人,与我一贯的“退”不同,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轻车熟路地选择永远的“进”,非要立刻做点儿什么来解除焦虑,即使这个具体情境中暂时等待观望是更好的选择。很难说这与拖延不是同一类问题,却没有“立即行动症”这一说,因为我们的文化中,对“风风火火”的评价向来是很高的,类似于对外向性格的推崇。然而“立即行动症患者”给这个世界带来高压、匆忙和浮躁,造就了大堆大堆的不完美,建立了关于时间的话语霸权……说多了都是泪。)把注意力集中在拖延的行为或退缩的态度上,有把千变万化的实际情境抽象和消解的倾向。撕掉拖延的标签,对“不做”进行这样一些描述可能更接近问题的本质,也更实用: 我没有真正的意愿/兴趣去做 我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做 我认为现在并不是去做的良好时机 “做”存在某种潜在的风险 我在用“不做”来表达某种不愿公开表明/没有意识到的态度 我面临某种暂时无法克服的实际困难 我的目标过于模糊以至于无法着手 为实现目标设定的路径有误 我的期待过高,对失败的恐惧超过了对成功的渴望 相对于任务的艰巨,身边的种种即时诱惑触手可及 “去做”意味着触碰某种不那么愉快的混沌的感受 …… 在“战拖”领域浸淫了一段时间的朋友应该会觉得眼熟,以上没有一句提到拖延,却又句句有关拖延的成因和机制。解决问题的方向就隐含在对问题的正确描述里——“拖不拖”的宏大迷思,转化成了“做不做”和“如何做”的具体问题:没有意愿的,考虑清楚代价再做决定;能力不足的,要磨练能力、调动资源或降低目标;目标远大的要学会细分任务;恐惧失败的要处理情绪;任务重诱惑多的,关闭手机拔网线;一团浆糊的,去做心理咨询……。值得强调的是,“做”与“不做”不是价值对立的,做不一定是对的,不做也不一定不对。实际上,头脑每天产生批量的念头和计划,外界滔滔不绝地向我们提出各种要求,然而真正重要的事情,不过那么几件。做与不做,都需要勇气和意志力。 将近三个月前,我收到了此文的邀约,每每起了动笔的念头,却又作罢,眼看时光飞逝,我一度认为放弃才是负责任的做法,最后我仍决定一试。 写作前一篇文章时,“我要好起来”刚刚从一场干旱中幸存,浪花儿唱着歌冲向河滩,自觉经历这场洗礼之后,智商情商都上了一个台阶,未知的新世界正在前方闪闪发光。三年之后的今天,面对“好起来之后”这个题目,我潜意识里认定自己有责任继续传递“正能量”,我很想向你们保证:加油吧,战胜拖延之后,大河一路奔腾向海洋。 然而生活不是这样的。三年后我越来越深刻地理解和认同斯科特•派克(M.Scott Peck) 在《少有人走的路》开篇提出的“人生苦难重重”这句话。现在的我只是一个追求完美的年轻母亲,一个为五斗米伏案的员工,脸上随时写满疲惫,严重健忘,注意力短暂……在时间的缝隙里,我会放下母性和欲望,让“自我”悄悄爬出来,默默地舔舐伤口和恢复元气。仰望夜空时,偶尔会叹息,是什么让猎户座星光黯淡?是大气污染,还是心灵的雾霾? 拖延早已不再让我纠结焦虑,比起三年前,我对人生和自我的认识更接近真相,我也更加接近自己所期望的人格成熟。但是,我无法告诉你们,我的生活更快乐、更轻松、更成功了。写作,意味着我不得不接受对自己的审视和评价,意味着我不得不接受过去的自己穿越时空的诘问,意味着我必须要回答,我是否真的如三年前的自白所说,完全放弃了“对自己和世界的严苛、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未经检验的逻辑”?是否真的已经超越了别人(确切说是我想象中的读者)的眼光? 感谢编辑赵娟女士,她平静简洁的话语里传递出理解和信任。也感谢我自己,忍耐着脱逃的冲动和思竭的痛苦,进行了这一番艰难的审视,无意中接近了“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真谛,最终得以完成此文。 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我承不承认,它就在那里。 没有。 那又怎样? ... Jade文笔开始老辣了
-
小鞋子 (我也不是大无畏) 2016-09-23 12:48:57
我是一名高中学生,目前在家自学,以下是我给我爸发短信时所说的感受,在这里给你交流一下: 我是一名高中学生,目前在家自学,以下是我给我爸发短信时所说的感受,在这里给你交流一下: 我觉得这种生活让我无所适从,我也想学好这些课程,但我却怎么也无法乖乖面对数学书坐一整天(我偏科),我总是拿起旁边的从图书馆借来小说,心想如果还不看完就又得欠费了 迷茫,左边数学书右边村上春树 假如我选了数学书,那么不久后我一定昏昏欲睡然后用看风景来打发一天的宝贵时间;假如我选了村上春树,那么我这一天的所作所为都与我应该做的脱轨 假如我什么都不选,那么就会发生类似2010年2月17日的事情(此处省略),内心的空虚逐渐变成一种罪恶感,从而产生一种令人恐惧的、痛苦的焦虑 现在别的书也到了,我学英语可是词典词汇量不够(目前我不在自己家)有的词查不到,学语文又一大通文言 而且我在学别的科目时总想到还有本数学书没看完,可是真正学起数学来了却又想着别的课程了 如此反复 真不知该做什么好 学习时心不在焉,玩的时候又倍感焦虑 一天的时间就这样过了,第二天又周而复始 有时甚至弄不清今天星期几,该有的时间观念没有 当我起来的时候也会想今天要做什么,可总是事与愿违 玩的时候不轻松,学习的时候又不尽人意 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在白日梦里过活 还要装出一副没事人的轻松样子 每天于我都是一个打击,每天这么苟活着,想到别人都在做什么就越发焦急 我不晓得该怎样解决,我也总安慰自己很快会好起来,但我总是对这种自我安慰持鄙夷看法,因为事实从没按照我安慰的那样进行 我爸就发给了我这个小组的链接,他说的跟你前边说的差不多一个意思,叫我“坚持、专注、不怕昏昏睡睡,不受眼前的诱惑干扰” 今儿个在这里又寻到了一个同样希望好起来的小组成员,起到了很大的振奋效果,呵呵 ... 煤桶骑士好爸爸
-
可开心了 2020-05-09 08:50:32
·如何进行自我分析 之 伯恩斯三栏法· 时隔半年多以后,开始重读《伯恩斯新情绪疗法》。近两 ·如何进行自我分析 之 伯恩斯三栏法· 时隔半年多以后,开始重读《伯恩斯新情绪疗法》。近两周连续做了书里的抑郁测试,得分分别是4分和5分,属于正常(0~10分)。半年前的得分都在17、18左右,处在轻中度抑郁的临界值(书中建议寻求专业治疗机构帮助)。可想而知我是多么有成就感,这种感觉是任何外在的奖励都难以企及的。 书里提供的自我治疗的方法有几十种,都挺简单易行的。我只用了一种——经典的“三栏法”。其实用哪一种方法并不重要,核心都是一个词:自我监控。要随时捕捉自己的负面想法,并且记录下来加以理性分析。只要明白这一点,不用书里的方法,自创一种也是可以的。 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三栏法表格,用A4纸打印出来,每张纸只供一次使用,表格留出的空白很富余,如果还不够,写到背面去也可以。我一次打印个5张左右,需要的时候就抽一张出来写。我没能做到按作者建议的每天都写,积累到现在也不足十张,但仍能从每次的记录里看到一点点的进步——思维逐渐清晰,分析问题更加客观理性了。 我使用的三栏表是这样的: 例:我的三栏表 时间:*年*月*日16:00 (注:贴不上表格,大家凑合着看吧。三栏分别是“负面思维”、“思维扭曲形式”、“理性反驳”,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事件描述:有一个报告明天就要交,我还一点都没开始写 *负面情绪:沮丧,恐惧,烦躁,自我厌恶、绝望 第一栏:负面思维 1、我肯定得拖到后半夜去了,今天将会是无比痛苦的一天; 2、现在才开始写已经晚了,我不可能写出一个充实的报告了,明天领导看了一定会对我失望的,他会想:原来**也就只有这个水平而已。 3、略 第二栏:思维扭曲的方式 1、all or nothing;跳跃式结论(先知错误);夸大;情绪推理 2、all or nothing;过于概括;心灵过滤;跳跃式结论(读心术);应该陈述;贴标签 3、略 第三栏:理性的反驳(尽量客观公正地写出令自己信服的理由) 1、如果我现在就开始做,也许不用那么晚就能完成; 工作并不一定意味着痛苦。如果我放松心态,也许今晚不用那么痛苦就能完成工作; 今天我还做了别的事(比如吃了顿很香的午饭),今天不全是痛苦的; 痛苦不是魔鬼,我能够面对痛苦,而且痛苦是会过去的。 2、只要我马上开始就不算晚,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思考晚不晚的问题上;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只要我能完成就是一个进步; 我为什么非得做到完美呢?我可以完美,也可以不完美,这由我决定。 我不可能真的知道领导会作何反应,那是他的思想,我没办法控制。他也许会失望,也许不会; 即使他感到失望,也只是针对我这一次的工作而已,我下次还可以做得更好; 再即使,他因此而否定了我这个人,那只是他个人的想法而已,并不会真的影响我个人的价值。 3、略 写完后,趁热打铁马上开始工作,每当状态下滑时,就接着前面的分析继续写,实在没什么可写的,就反复仔细阅读自己写下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你内在积极的声音,比来自外界的鼓励或压力都要管用,也有助于减轻被逼迫的感觉。 书里列举了思维扭曲的十种形式: 1、要么一切要么全无思想(all or nothing):以黑白分明的范畴来看待事物; 2、过于概括:把一个孤立的消极事件看做永远持续的失败模式 3、心灵过滤:选择一段消极细节,反复思考这段细节 4、贬损积极的东西:拒绝承认积极的经验,认为它们“不算数” 5、跳跃式结论:(1)测心术:武断地认为别人对你做出消极反应 (2)先知错误:预期事情会变糟,且坚信这个预言是一个事实 6、夸大与缩小 7、情绪推理:假定消极情绪必然反映了事情的真实状况 8、应该陈述:大量运用“应该”、“必须”、“本该”的表述方式,导致自我惩罚和负罪感 9、贴标签与标签不当:把人的行为等同于人的价值 10、归己化 我把这十种形式抄在小本上,每次用三栏法厘清思想的时候都会再复习一遍。在用负面思维为自己“贴标签”之前,釜底抽薪,先用10种思维扭曲形式给负面思维“贴标签”。 ------------------------------------ 目前重读了100页左右,准备实践一下以前没有尝试的两种新方法: 1、但是辩驳法; 我的例表: 但是栏: 我该学习了,但是我好困 但是辩驳栏: 那我只学15分钟就去睡觉 2、可见的成功 我的例表: 早起5min,准时上班的好处: *对自己感觉会很好,会增强对自己的掌控感 *可以有充裕的时间享受早餐 *不用一路急急忙忙以致丢三落四 *可以多享受到清晨的阳光 等等 注意:这些好处都是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要再强化别人的看法对你的影响(如别人会表扬我之类) 重读完整本书后肯定还有新发现,我会尽快来汇报。 ... Jade好喜欢这个方法!马
-
可开心了 2021-01-23 10:50:05
【一个普通的夜晚的普通的流水账】 昨天下午被派了一个很急的活儿,在正常上班的事情忙完后 【一个普通的夜晚的普通的流水账】 昨天下午被派了一个很急的活儿,在正常上班的事情忙完后,在办公室其他人都下班后,我叫了外卖,开始加班。这个任务,客观地看,是很简单的,如果集中精力,2小时以内就能完成。问题在于,这个任务与我上班的头三年,我死去活来地拖延的某些活儿,很相似。由于工作岗位调整,我已经很久没有碰过它们了。今天,就像宿敌从坟里爬出来一样,会是很大的挑战。 我对这样一份任务,怀有深切又复杂的抗拒、厌恶甚至仇恨的感情。从19点到23点,我回复了2封邮件,看了20页书,聊了半小时qq,花了三个小时从网上扒了一点资料贴在在文档里。我告诉自己只要应付一下就可以了,反正没人会在意。我强迫自己把鼠标和视线都停留在这个文档里,但是我发现身体完全不听使唤,眼神涣散、思维停滞,连一句完整的话都写不出来。这样的感觉实在太熟悉,除了它本身的痛苦之外,在“好起来”以后梦魇重现的感觉更让我惊慌失措、充满挫败感。23点,我终于撑不住,在办公室沙发上倒下了。 我醒来时23点40分,有一点冷,头晕脑胀,想起我还有任务没有完成,仿佛挨了一闷棍。爬起来在电脑前呆坐了20分钟后,我给lg打了一个电话。这个悲催的孩子也在加班,但是他确实做了很多事情并且马上就完工了。 每当这样痛苦绝望的时候,我总会给他打电话。在赶论文的那些夜晚,我常常半夜三点站在宿舍阳台上给他打电话,抱怨、哭泣、歇斯底里地叫唤,虽然他总是宽容地接纳了这一切,但并没有办法令当时的我感觉好受一点——放/摔下电话后,依然要面对那让人窒息的恐惧、疲惫和无能感。这一次会有什么不同吗? 那些可怕的情绪是一样的,但是我克制住了想要压抑或任凭它们奔涌而出的冲动。也许不同的就是我吧。 “我很烦。” 我已经一年多没有说过这句话了,它是我最抓狂的年代的情绪标志。 “嗯。” 我突然不再想用这句话了。我很烦我总是“很烦”。“烦”到底是什么意思? “不,我很愤怒!我很恨!” 是了。这样准确一些。 “恨什么呢?这个任务吗?” “不止是任务。我恨一切,恨这些人,恨这个逼迫我的环境,恨命运,恨我自己,恨这一切!” 在说着这番话的时候,我意识到自己声音哽咽,全身的血液往头上涌,我意识到自己的手紧紧抓住电话筒。 “我很愤怒!我仿佛看到自己又歇斯底里了,我看到自己抓起水杯扔到电脑屏幕上,我想砸东西,我想大喊大叫,我想破坏一切!” “嗯。然后呢?” “没有然后,我只是想这么做,不为了什么,这只是我这一刻想做的事。就像有能量要发泄出来。我身体里有一个小人儿,她想要这么做,她在狂笑,她很愤怒!” “如果你真的这么做了呢?会好一些吗?” “不会。我这么做过,很多次。你知道的。我会为砸碎的东西可惜,我会感到空虚,我会为自己的失控感到羞耻。然后我还是得面对没有完成的任务,然后我还是得面对自己的无能,然后我的身体还是很疲惫但得不到休息……所以我不想真的爆发了,这毫无意义。” 当我在这么说着的时候,我意识到此时此刻,好几个我在同时做着几件事: 1、 一个我正在认真地感受,并试图弄明白和描述这些感受; 2、 另一个我在我的头脑里,她正在抓狂,跺着脚揪着头发,像传说中的泼妇,一把把办公桌上的东西全拨到地上来,再把它们踩得粉碎。第一个我在注视着她。 3、 还有一个我,她的手很冷静地握着鼠标,把之前堆在一起的材料调换顺序后整理到一起,非常高效,不带情绪。 这一刻我困意全无,异常清醒。接下来我说了这么一番话,我很吃惊地听到自己讲出这番话: “我的身体、心灵和头脑,完全是分裂的。我从来没有主动去“follow my heart”,我想让我的头脑控制一切,从来如此。可是我的心灵从来不曾认输,她总是最后的赢家。我的头脑想做“应该做”的事,完成这份任务,我的心灵不允许它得逞,她让我拖延,让我的头脑失去聪慧和敏捷,变得迟钝甚至一片空白。最可怜的是我的身体,它在两位强势地主的争斗中不知如何是好,被折腾得疲惫不堪、状况频发。这是一个“三输”的局面,我准备举手投降了。我决定让我的心来主导这一切,我要它们合一。人生短短几十年,我还有多少时间来让它们争高下、分对错?心灵选择的道路无所谓正确,只要她舒服就好。” Lg说:我觉得你很勇敢。 我说对,我很勇敢。 而且就在你陪着那个烦躁的小人儿的时候,另一个小人儿发现她有空隙来工作了。 放下电话后,我写下了这段话: ---------------------- 我身体里的亲爱的小人儿: 不要为我担心,做这些“无意义”的事并不会伤害我。这些事不论做得好不好,我都对自己充满信心,我都爱自己。你休息一下吧,为了保护我,你一直在战斗,真的很累了。 我清楚自己的才能,确信自己的价值,我是勇敢、智慧、有灵性的人。放手让我去做事吧,我不会被灰尘蒙了眼、遮住光芒。不能打倒我的,将使我更强大。 另一个小人儿 --------------------- 然后我花了40分钟完成了剩下的任务,关上电脑回家了。 ... Jade这段真的让我太太太感动了。jade描写的好动人,也让我想到自己无数个撕心裂肺发疯一样的晚上...那段写给小人儿的话真好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临时打卡私|赶两篇论文的ddl (咕咕子)
- ———————十五年,王者归来——————— (JasonKYing)
- 临时打卡私|从小事做起,一点一点战拖 (咕咕子)
- 临时打卡私|不要麻木堆砌眼前的日子,你是在建造自己的人生 (阿星的生活)
- 临时打卡私|写作业记录贴 (吨吨吨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