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D
来自:书虫张(来换书吧!)
世界第一台VCD影碟机 很多人把“万燕”牌VCD的初次成功归于“灵感+机遇”。1992年4月,还在安徽电视台上班的姜万勐前往美国参加国际广播电视技术展览会。在这次展览会上,姜万勐被美国C-CUBE公司展出的一项不起眼的技术——MPEG解压缩技术牢牢拴住了目光。 姜万勐敏锐地意识到:可以把图像和声音存储在一张比较小的光盘里的MPEG技术,意味着可以创造出一种物美价廉的视听产品,供老百姓在家中使用。而C-CUBE公司的董事长孙燕生恰好是美籍华商,两人一拍即合,决意将MPEG技术开发为电子消费产品。 姜万勐当即投资7万美元开发。1993年9月,两人合作在合肥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VCD影碟机,取名“万燕”。当以每台4000-5000元的“高价”投放市场时,首批1000台VCD机一投放就被各个电子厂家全部买走做样机,销售异常火爆。 在万燕正试图大展宏图时,爱多、新科、厦新、万利达、金正、先科纷纷涌向市场。他们用研究万燕的样机制造出来的VCD产品,立即占领了大部分市场。1995-1997年,媒体用“井喷”来形容VCD市场的盛况。 因为没有为自己的首创发明申请整机专利,面对众多品牌的低价竞争,万燕逐渐失去优势,但这个品牌所缔造的辉煌,已成为家电行业浓墨重彩的历史。 如今VCD、DVD早已不稀罕,而由VCD发展起来的家庭影院,逐渐成为千家万户的必备家电之一。一个合肥人的小发明,既在中国家电史上为“合肥造”画上了浓重一笔,又为全世界爱好电影音乐的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享受。 但令姜万勐没想到的是,只几年时间VCD便在中国迅速崛起,并风靡全球,成 为一个年销售收入达100多亿元的大产业。就连电子工业发达的日本、美国都要参 照他研制的万燕VCD来生产。 从1996年开始,中国的VCD市场每年以数倍的速度增长,销量从1995年的60万 台猛增至1996年600多万台,1997年销售达到1000万台。只用了短短5年,VCD影碟 机累计销售已有5000万台,并催生了爱多、步步高、新科等国内响当当的品牌。但 “万燕”却在这个产业中,从“先驱”成为“先烈”,其市场份额从100%跌到2%。 万燕缘何被技术创新绊住了脚 谈起失败的原因,万燕公司董事长冯一丹痛心地说,在技术上,“万燕”发明 了VCD机,却没有申请专利,上市后被国内外的公司纷纷仿制,这些厂家以较少投 入进入VCD 行业,有充足的资金进行市场开发。而“万燕”面对群起的竞争对手 ,却没有保护自己的盾牌。在资金上,“万燕”在前期研究开发的投入是1600万美 元,当时,中国老百姓对VCD的认识几乎为零,为开发市场,“万燕”又投入了20 00万元,由于前期投入太多,“万燕”已难堪重负。资金的短缺使得“万燕”寸步 难行;在市场开发上,“万燕”起步阶段,对市场营销经验不足,没有重视产品的 市场运作。资金主要沉淀于技术开发和市场开拓阶段,与“爱多”等品牌花巨资投 放广告制造声势相比,“万燕”的市场营销显得力不从心,未成声势,市场份额被 蚕食殆尽,最后落得为他人作嫁衣裳。 “万燕”从市场上销声匿迹后,整个VCD行业风云变幻,各大厂家不断推出附 加新技术的VCD产品,到1999年,在激烈竞争中,不少知名企业陷入困境,“小霸 王”倒闭,“爱多”严重亏损,整个行业面临转型。DVD产品开始取代VCD。 东山再起 打出DVD这张王牌 在历经多种挫折后,“万燕”人卧薪尝胆,寻找时机,立志东山再起。1998年 ,广东亿安集团与安徽万燕电子公司达成转让协议,“万燕”实现北燕南飞,落户 江门,成为广东万燕集团。去年,香港景发集团又与广东万燕达成全面合作协议, 成立江门锐能万燕电子产品公司,万燕进入锐能万燕时代。据介绍,锐能万燕已成 为一家集数码科技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企业,年生产能力达300万台,万燕影碟机销量去年全国排名第12位。三年内力争打入国内DVD三强,最终目标是成为中国数码产业的“航空母舰”。 面对DVD替代VCD的市场契机,“万燕”厚积薄发,利用自己多年来的技术研发优势,庞大的资金支持,再创辉煌。冯一丹董事长说,万燕生产的DVD再也不会重蹈VCD的覆辙,我们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从抓好企业的管理入手,走“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两头并重的发展模式,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推出性能先进的数码产品,以不同的产品抢占市场。在问及目前国外6C厂家对中国DVD产品的联手夹击时,冯董事长并未显出太多的担心,他说,万燕产品的技术和质量有独到优势,新一代影碟机九个月销售30万台,返修率不到1%,很有竞争优势。我们出口产品的布局也调整在印度、俄罗斯等国,不会受太大影响。 点评:企业别成为技术创新的“牺牲品” 万燕为什么不仅没有从技术创新中获益,却成为技术创新的“牺牲品”呢? 分析一下技术和市场上的开拓者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有效地保护自己并从新技术和新产品中获益,同时不给追随者模仿自己的机会,从而使技术创新能够保持更长的时间,这显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国内一位著名经济学专家认为,开拓者的优势地位是否持久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 技术创新的来源:技术领先的持久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新技术是企业内部开发的,还是源于企业外部。如果是前者,开拓者的优势地位可以维持较长时间;如果是后者,维持技术领先会较为困难。 技术开发费用相对于企业销售额的比例:市场份额大的企业与市场份额小的企业相比,前者的研究和开发成本相对较低。 相关工艺技能:开拓者如果拥有独特的工艺技能、科学的管理、富于创新精神的科研人员,则有可能长期维持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技术传播的速度:如果追随者可以轻易地得到开拓者开发的技术,就像VCD技术迅速被模仿那样,开拓者的技术创新努力就会“竹篮子打水一场空”。防止技术创新迅速传播的手段包括:严格的保密制度、申请专利、阻止外人随意进入企业参观、自行开发生产设备、留住骨干技术人员。 中国VCD发展历程 1993年9月,留美学者姜万勐、孙燕生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VCD。 1996年至1997年,爱多、新科等新品牌开始大规模进入市场,并占据VCD大部分市场。 1998年9月,发生了全国性的SVCD与CVD标准之争论。1998年8月,信息产业部制定《超级VCD系统行业规范》,于1998年11月1日生效。 1998年10月至1999年7月,各大影碟机厂家不断推出附加新技术的VCD产品,如可播放MP3和MIDI的超级VCD,掌上型超级VCD和可录写的超级VCD。甚至实现了VCD联网和语音复读等功能,以实现中小学的VCD辅助教学。 1999年1月,影碟机行业广告费投入直线下降。在激烈竞争中,不少知名企业陷入困境,如“小霸王”倒闭和“爱多”亏损严重。 1999年7月,各主要生产厂家不约而同地开始大规模降价,普通单碟机的价格纷纷跌破800元/台。DVD产品开始取代VCD。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Ob2KMjLlE0BlG5aEE4Fts--TpB6l6_mBpdyJprsOX7Ku6EV6kIrwqEt_glABqhj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