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 最近读《论语今读》 有些疑问。

wo shui

wo shui
2017-02-06 22:50:17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wo shui

    wo shui 楼主 2017-02-07 17:12:41

    孟敬子是鲁国卿大夫,三桓之一,他给曾子探病规格就比较高了,曾子快死的时候起码也称得上国老了 孟敬子是鲁国卿大夫,三桓之一,他给曾子探病规格就比较高了,曾子快死的时候起码也称得上国老了,鲁国德高望重的人物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根据这话猜测,曾子和孟敬子是有嫌隙的。 所以曾子类似临终遗言类的忠告,将给卿大夫听,说是讲给执政者听,这解释说得通。 当今社会,至于平民,太拘泥于礼数反而不好。“君子”是比“士”的修养层次更高的,现在讲君子不合适,讲做个好公民更合适一点,现在也不讲君子,讲“绅士”一样的修养,其实“绅士”跟“君子”没多大区别。我们不能强求所有人都绅士范,但是那毕竟是好事,如果人人都绅士都君子,当然意味着社会进步了更文明了 ... 钟1

    原来是这样理解,谢指教。 我觉得 在做一个好公民的同时,也要有进一步的要求 即使做不成君子 也不当小人。

  • wo shui

    wo shui 楼主 2017-02-07 17:23:54

    [该回复暂时不可见] [该回复暂时不可见] 部分内容可能不符合 社区指导原则

    我觉得,儒家是用文化来带动群众。以孝治天下,或者是说从上到下的治理?但是确实也没有提到群众要怎么样。这一点我还没搞明白。 拉进差异 有可能是所谓的贵族降低了层次,有可能是平民提高了层次。我觉得整体的素质都提高了 才能算社会进步

  • wo shui

    wo shui 楼主 2017-02-08 19:08:38

    儒家认为只要管理层够好,民众自然就会主动跟着学,但这显然是瞎yy,历史已经无数次打脸了。但是 儒家认为只要管理层够好,民众自然就会主动跟着学,但这显然是瞎yy,历史已经无数次打脸了。但是如果基于这个前提,那么上下必须拉开差距,小人难养的原因之一就是近之则不逊 至于你所谓的整体素质提高,呵呵,民众数量太多,人越多,整体素质就越稳定,稳定的意思就是难以提高,当然也难以下降 ... 壶碟会上探花郎

    那 你认为,怎么样才能算进步?

  • wo shui

    wo shui 楼主 2017-02-08 19:13:39

    儒家认为只要管理层够好,民众自然就会主动跟着学,但这显然是瞎yy,历史已经无数次打脸了。但是 儒家认为只要管理层够好,民众自然就会主动跟着学,但这显然是瞎yy,历史已经无数次打脸了。但是如果基于这个前提,那么上下必须拉开差距,小人难养的原因之一就是近之则不逊 至于你所谓的整体素质提高,呵呵,民众数量太多,人越多,整体素质就越稳定,稳定的意思就是难以提高,当然也难以下降 ... 壶碟会上探花郎

    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如果基于管理层够好的前提,拉开一定距离,形成一定的距离产生美。美而向往? 是这个意思吗

  • wo shui

    wo shui 楼主 2017-06-27 05:18:09

    以上是8.17的内容。谢谢各位

  • wo shui

    wo shui 楼主 2017-07-16 16:06:39

    看了公开课,提到一首诗 苏轼《观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 wo shui

    wo shui 楼主 2017-07-16 16:11:56

    读懂论语是一件要求很高的事!要结合时代背景、人文环境、自己的阅历。 孔子曾说过:吾尝十五有 读懂论语是一件要求很高的事!要结合时代背景、人文环境、自己的阅历。 孔子曾说过:吾尝十五有五,志于学。学而时习之; 三十而立,有朋自远方来; 四十不惑,人不知而不愠; 五十知天命,发奋忘食; 六十而耳顺,乐以忘忧(把忧愁当乐趣);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知老之将至; 楼主问“乐以忘忧”。这里的乐,大概时间段就是60岁左右,人生走到这一阶段,你觉得会没有物质积累吗?按照现在来说今本上都是生活无忧,都是闲下来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所以说不仅仅是悟道的快乐,还有从容的生活的快乐,天伦之乐…… 楼主问“哲学脉络” 格物致知是王阳明提出来的,他是从易经、道德经、儒家思想提炼而出,这只是一种主观态度。格物和致知是分不开的。中国的哲学脉络存在于易经,简单说就是阴和阳。借景抒情只是为了表达情感。就像现在的歌曲,为了歌唱、获得认同、灵魂的共鸣。 ... 柚子小西瓜

    谢谢指导!很受用

  • wo shui

    wo shui 楼主 2017-07-16 16:13:58

    楼主很很认真很勤奋啊~~加了个油~~ 我来说说我对这段的理解。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楼主很很认真很勤奋啊~~加了个油~~ 我来说说我对这段的理解。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问子路对孔子的看法,子路不说话。孔子说:“你怎么不说,那个人啊,不得志而勤奋努力到连吃东西都忘了,整天乐呵呵的不知道忧愁和何物,连自己行将就木都意识不到。” 注意!孔子,其实是在嘲讽子路! 为什么“不对”?因为子路对孔子一肚子坏话,但是他觉得自己不该说孔子坏话,所以不说。请注意,子路对孔子的评价,一定是不高的。因为如果是一个你认为很厉害的人,即使你觉得以你的水平无法评价他,你依然会说:“某某某,很nb,不是我辈可以随意评价的。” 请对比下太史公对孔子的评价。人家也没有具体评价孔子的学说和行为,只是表达的景仰之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孔子看出了这一点,所以就说出了子路心里的话。 所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不是孔子对自己的评价,而是子路对孔子的评价。 同时,我们也知道,孔子其实是反对“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种整天yy在自己小世界的态度的! 写太多了,就到这里吧。 ... ChenQi_GOGOGO

    哈哈哈,这是一种新思路。之前一直没有发现。这样看起来,孔子的形象被描绘得特别调皮。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94237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最新讨论  ( 更多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