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邶风∙静女》、《诗经∙卫风∙氓》疑难讨论
-
Natalie 2017-02-17 11:13:39
49号 1.《邶风·静女》中,“爱而不见”的“爱”字应该怎么理解?本来简单理解为男子很爱慕这个女子却无法相见,于是焦急地走来走去。觉得这样也说得过去。但还可以把“爱”当成“薆”的假借字,即隐蔽,躲藏,女子故意躲在城角。不知道这两种解读哪种更好一点呢; 2.《卫风·氓》中,“氓之蚩蚩”的 “蚩蚩” 二字,记得高中老师是把它当作通假字“嗤嗤”,即笑嘻嘻的样子。我们课本上翻译为忠厚的样子。我觉得“忠厚的样子”更符合句意,而且可以与后面男子的变心形成强烈的对比。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3.“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的两个“以”都是介词吗? 4.“三岁食贫”的“三”不应该是虚指吗,为什么课本上给出的释义是“三年”?
-
Yvonne 2017-02-17 13:21:20
49号 1.《邶风·静女》中,“爱而不见”的“爱”字应该怎么理解?本来简单理解为男子很爱慕这个 49号 1.《邶风·静女》中,“爱而不见”的“爱”字应该怎么理解?本来简单理解为男子很爱慕这个女子却无法相见,于是焦急地走来走去。觉得这样也说得过去。但还可以把“爱”当成“薆”的假借字,即隐蔽,躲藏,女子故意躲在城角。不知道这两种解读哪种更好一点呢; 2.《卫风·氓》中,“氓之蚩蚩”的 “蚩蚩” 二字,记得高中老师是把它当作通假字“嗤嗤”,即笑嘻嘻的样子。我们课本上翻译为忠厚的样子。我觉得“忠厚的样子”更符合句意,而且可以与后面男子的变心形成强烈的对比。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3.“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的两个“以”都是介词吗? 4.“三岁食贫”的“三”不应该是虚指吗,为什么课本上给出的释义是“三年”? ... Natalie15123633 郭芸芳 对于1:一说: “爱”通“薆”,隐藏。根据《大雅·烝民》: “爱莫助之”,《毛传》注曰: “爱,隐也”。因此很多学者将“爱”作“隐藏”意来讲。二说: “爱”通“僾”,仿佛。《说文解字》曰: “仿佛也,从人爱声,《诗》曰: ‘僾而不见。’”三说:“暧”,月不明和日不明之意。我比较偏向第三种解释,那么此句诗意便可理解为: 在昏暗不明的夜空下,约会的女子还没有出现,此时赴约的男子便焦急不安地在约会地点挠头和徘徊等待。此处也可进一步将时间理解为黎明快要到来的时刻,因为也许男子在城隅下已经等候了整整一夜,天就要亮了,可是赴约的心上人还没有到来,女子为什么没能守约到来? 他们是否还能相见? 此刻男子的内心波澜起伏,恰恰可以很好地解释后一句“搔首踟蹰”的原因。
-
大静是个好姑娘 2017-02-17 14:13:35
49号 1.《邶风·静女》中,“爱而不见”的“爱”字应该怎么理解?本来简单理解为男子很爱慕这个 49号 1.《邶风·静女》中,“爱而不见”的“爱”字应该怎么理解?本来简单理解为男子很爱慕这个女子却无法相见,于是焦急地走来走去。觉得这样也说得过去。但还可以把“爱”当成“薆”的假借字,即隐蔽,躲藏,女子故意躲在城角。不知道这两种解读哪种更好一点呢; 2.《卫风·氓》中,“氓之蚩蚩”的 “蚩蚩” 二字,记得高中老师是把它当作通假字“嗤嗤”,即笑嘻嘻的样子。我们课本上翻译为忠厚的样子。我觉得“忠厚的样子”更符合句意,而且可以与后面男子的变心形成强烈的对比。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3.“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的两个“以”都是介词吗? 4.“三岁食贫”的“三”不应该是虚指吗,为什么课本上给出的释义是“三年”? ... Natalie15123601 张静 2.对于“蚩蚩”二字的理解,我倒更倾向于,笑嘻嘻的样子这层意思:因为下文中的“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说明了诗中男主人公“贸丝”的真正意图——说媒。我觉得真正忠厚老实的人也不会想到用贸丝来做说媒的伪装,而且我们也知道下文中讲的男主人公对女子其实是变心了的,他背弃了她,这也恰好说明这个文中一开始笑嘻嘻的男子其实并不怎么可靠。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全诗是用女子的口吻来写的,从下文中女子对男子的厉声呵斥也能看出来此时女子不可能用“忠厚老实”这样的褒义词来夸赞已经背弃她的男子,而用“笑嘻嘻”之意则恰好有一种讥讽的口气,也为下文中男子的变心做了铺垫。所以由此,我更同意第一种意思。
-
嬿婉 2017-02-17 18:32:43
49号 1.《邶风·静女》中,“爱而不见”的“爱”字应该怎么理解?本来简单理解为男子很爱慕这个 49号 1.《邶风·静女》中,“爱而不见”的“爱”字应该怎么理解?本来简单理解为男子很爱慕这个女子却无法相见,于是焦急地走来走去。觉得这样也说得过去。但还可以把“爱”当成“薆”的假借字,即隐蔽,躲藏,女子故意躲在城角。不知道这两种解读哪种更好一点呢; 2.《卫风·氓》中,“氓之蚩蚩”的 “蚩蚩” 二字,记得高中老师是把它当作通假字“嗤嗤”,即笑嘻嘻的样子。我们课本上翻译为忠厚的样子。我觉得“忠厚的样子”更符合句意,而且可以与后面男子的变心形成强烈的对比。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3.“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的两个“以”都是介词吗? 4.“三岁食贫”的“三”不应该是虚指吗,为什么课本上给出的释义是“三年”? ... Natalie感觉隐藏意好。三岁应该是多年。
-
Yvonne 2017-02-18 00:29:52
15123633 郭芸芳 1 《氓》“士也罔極”,其中“士”是什么意思,指她的丈夫吗? 2 《氓》“至于暴矣”,“至于”在这里是连词承接上文,还是副词表竟然,还是说有别的意思? 3 《氓》“ 咥其笑矣”, “咥”和“笑”都有笑的意思,做何解释,谁笑谁?兄弟笑女子吗?为什么要讥笑女子? 4 《氓》“言既遂矣”“静言思之”,其中“言”高频出现,但没有实义,是因为“言”古音朗朗上口,所以适合写在《诗经》里吗,还是有什么演变过程? 感想:《静女》和《氓》都可以窥见女性意识,从女性立场审视自我与外部世界,在当时封建时期,毫无遮掩的女性语言可谓令人耳目一新。
-
小橙燏 2017-02-18 08:32:16
15123633 郭芸芳 1 《氓》“士也罔極”,其中“士”是什么意思,指她的丈夫吗? 2 《氓》“至于暴 15123633 郭芸芳 1 《氓》“士也罔極”,其中“士”是什么意思,指她的丈夫吗? 2 《氓》“至于暴矣”,“至于”在这里是连词承接上文,还是副词表竟然,还是说有别的意思? 3 《氓》“ 咥其笑矣”, “咥”和“笑”都有笑的意思,做何解释,谁笑谁?兄弟笑女子吗?为什么要讥笑女子? 4 《氓》“言既遂矣”“静言思之”,其中“言”高频出现,但没有实义,是因为“言”古音朗朗上口,所以适合写在《诗经》里吗,还是有什么演变过程? 感想:《静女》和《氓》都可以窥见女性意识,从女性立场审视自我与外部世界,在当时封建时期,毫无遮掩的女性语言可谓令人耳目一新。 ... Yvonne41回 我认为"至于"的意思是渐渐地,整句话意思就是你的心愿已经满足,渐渐地就对我粗暴无理了。至于"其"的解释我网上查到的资料是这样的:1.“其”在句中做助词,起协调音节的作用,无实意,不用翻译. 2.咥其笑矣,“咥”:讥笑的样子,笑:讥笑,本来是可以放在一起的,但在古文中,为了使得文章上下句之间句式整齐,所以常常会使用一些结构助词来协调音节和句式,使的句子结构整齐,读来朗朗上口,有音韵美. 从本句看,该文章中均用四四的结构,所以才用了其字补足音节.
-
promise 2017-02-19 10:25:03
49号 1.《邶风·静女》中,“爱而不见”的“爱”字应该怎么理解?本来简单理解为男子很爱慕这个 49号 1.《邶风·静女》中,“爱而不见”的“爱”字应该怎么理解?本来简单理解为男子很爱慕这个女子却无法相见,于是焦急地走来走去。觉得这样也说得过去。但还可以把“爱”当成“薆”的假借字,即隐蔽,躲藏,女子故意躲在城角。不知道这两种解读哪种更好一点呢; 2.《卫风·氓》中,“氓之蚩蚩”的 “蚩蚩” 二字,记得高中老师是把它当作通假字“嗤嗤”,即笑嘻嘻的样子。我们课本上翻译为忠厚的样子。我觉得“忠厚的样子”更符合句意,而且可以与后面男子的变心形成强烈的对比。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3.“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的两个“以”都是介词吗? 4.“三岁食贫”的“三”不应该是虚指吗,为什么课本上给出的释义是“三年”? ... Natalie43 在“爱而不见”中,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解释,认为女子是隐蔽躲藏,可能是有一种害羞的意味,并且就“俟我于城隅”以及“贻我彤管”都说明并不是相爱却无法相见。
-
promise 2017-02-19 10:34:28
15123633 郭芸芳 1 《氓》“士也罔極”,其中“士”是什么意思,指她的丈夫吗? 2 《氓》“至于暴 15123633 郭芸芳 1 《氓》“士也罔極”,其中“士”是什么意思,指她的丈夫吗? 2 《氓》“至于暴矣”,“至于”在这里是连词承接上文,还是副词表竟然,还是说有别的意思? 3 《氓》“ 咥其笑矣”, “咥”和“笑”都有笑的意思,做何解释,谁笑谁?兄弟笑女子吗?为什么要讥笑女子? 4 《氓》“言既遂矣”“静言思之”,其中“言”高频出现,但没有实义,是因为“言”古音朗朗上口,所以适合写在《诗经》里吗,还是有什么演变过程? 感想:《静女》和《氓》都可以窥见女性意识,从女性立场审视自我与外部世界,在当时封建时期,毫无遮掩的女性语言可谓令人耳目一新。 ... Yvonne43 郭誉临 3.咥其笑矣中的咥是指哈哈大笑的样子,是修饰笑的。是女子的兄弟在嘲笑女子,因为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以夫权为中心的,而女子无媒与男子同居,最后遭弃,不禁不会被同情,反而会被嘲笑
-
几多 2017-02-19 15:25:11
【21】15123500 李雪源
《静女》中“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中,译文中“其姝”等于“姝姝”,“其娈”等于“娈娈”,我理解为“......的样子”,看了你的解释感觉自己确实不太准确,谢谢~
-
卡卡 2017-02-19 20:01:30
35号 书上的“洵”解释为“确实”,而“恂”也有“确实,的确”之意:《大戴礼记》:为下国恂蒙。而且“恂”还有通达、恐惧这些意思。(见《汉语大字典》2460页,这个比较全一些)
-
橘温蒂 2017-02-20 16:19:22
15123633 郭芸芳 对于1:一说: “爱”通“薆”,隐藏。根据《大雅·烝民》: “爱莫助之”,《毛 15123633 郭芸芳 对于1:一说: “爱”通“薆”,隐藏。根据《大雅·烝民》: “爱莫助之”,《毛传》注曰: “爱,隐也”。因此很多学者将“爱”作“隐藏”意来讲。二说: “爱”通“僾”,仿佛。《说文解字》曰: “仿佛也,从人爱声,《诗》曰: ‘僾而不见。’”三说:“暧”,月不明和日不明之意。我比较偏向第三种解释,那么此句诗意便可理解为: 在昏暗不明的夜空下,约会的女子还没有出现,此时赴约的男子便焦急不安地在约会地点挠头和徘徊等待。此处也可进一步将时间理解为黎明快要到来的时刻,因为也许男子在城隅下已经等候了整整一夜,天就要亮了,可是赴约的心上人还没有到来,女子为什么没能守约到来? 他们是否还能相见? 此刻男子的内心波澜起伏,恰恰可以很好地解释后一句“搔首踟蹰”的原因。 ... Yvonne20。刘紫薇。你对1的解释很详细,学到了,只是我有一个疑问,爱而不见的人,是男子,还是静女?如果是男子,第三种解释:日不明月不明,比较合适。但是如果是静女的话,那第一种解释,隐藏,也合适。静女藏在城隅,男子见不到她而着急,也合理。第三种解释也适用于静女。感觉这个句子有点意思模糊。
-
橘温蒂 2017-02-20 16:27:34
20。哈哈,其实关于这个“异”,理解为与众不同,你可以这样想:下文的句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都已经表明了,不是这个彤管美,而是因为是美人送的,它才美。重点是在于这是美人送的,那它肯定是与众不同得了,它对于男子的意义肯定也是不一样的。都是因为爱啊~
-
橘温蒂 2017-02-20 17:11:39
20。我觉得应该是书上的解释。因为女子如果一开始就很辛苦的话,都没有现在这么黯然神伤。为什么?这是因为一开始男子对自己的好,与日后男子对自己的坏,形成鲜明的对比,才更让自己“躬自悼矣”。因此,应该是书上的解释更合理。
-
小熊 2017-02-20 23:26:46
5号 15123304 4、踯躅 读作zhízhú 1.徘徊不前。 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用脚踏地。 立踯躅而不安。——宋玉《神女赋》 踟蹰 读作chíchú 徘徊;心中犹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汉乐府《陌上桑》
-
边個菓 2017-02-22 12:19:02
15123380 吴雨蒙 我认为把复关理解为男子居住的地方更准确;动词加动宾不是固定的句式,即使按照第二种翻译,我理解为存在省略的情况,也就是,既望(男子)复关,男子复关构成了望这个动词的宾语。
-
令狐 2017-02-22 22:26:56
48 15123723
《静女》中的“静” 查到“静”的解释:
- 停止的,与“动”相对:~止。~态。~物。平~。风平浪~。
- 没有声音:安~。寂~。僻~。冷~。肃~。~悄悄。~穆。~谧。~默。~观。~听。
- 安详,闲雅:~心。~坐。
- 古同“净”,清洁。
- 姓。
只有3意比较符合,但私认为诗里应该更偏向于美好之类的词,而不是一种安详安静的状态。举例中有 静言思之。——《诗·邶风·柏舟》 莫不静好。——《诗·郑风·女曰鸡鸣》
但又查到“靖”的释意中有 6 善 [good] 东门之栗,有靖家室。——《太平御览》
但另一处又有 5. 古同“静”,静止。
我也认为这里“静”解释为通“靖”,取善之意更好。但又有想到,“静”和“靖”是不是有同源字关系,或者有混用的情况?
-
7-41-OREO 2017-02-23 13:02:37
【26】15123535 我赞同书上的解释“与众不同”,如果结合前后文语境是可以读通的。后面一句“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这里是说荑草不是因为它本身而美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与的才显得美丽。在主人公的眼中它出自美人之手所以十分特别。
-
Motcha 2017-02-23 20:11:58
47- 15123721 关于第二个问题中的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我觉得书上给的翻译不是很好,书上说:“丈夫还爱自己,不使自己从事家务”但根据后文的“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来看,“三岁为妇”应该是指”结婚的这么多年以来“,“靡室劳矣”的主语应该是女子的丈夫,程俊英先生在《诗经译注》中翻译的是“男人不做家务劳动,全由女子承担”,我觉得后者的翻译更符合语境。
-
香辣小鱼干 2017-02-24 22:20:22
我认为解释“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为当初“为夫所爱”,“夫不以室家妇事以劳於己”,与上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所写当初氓的相爱情形相合,且与下文“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所写女主人公的勤劳形成对比,并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所写后来氓的粗暴情形形成对比。故于义为长。
-
文艺青年苏小磊 2017-02-25 22:06:02
我觉得前面的“说怿女美”是说的因为静女送的彤管,所以觉得彤管很美。因为这一句前面说了“彤管有炜”来说彤管的美丽。“匪女之为美”《诗经注析》后面写“推己及他”。所以我觉得写的是因为彤管很美,所以推测送彤管的静女也很美。然后将美丽的彤管比作是静女。
-
麻雀不在家 2017-02-27 14:43:22
15123595 么广宇。这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主语我觉得是女子。因为,注释上说这是一首男子赴他情人的约会的诗,而从整首诗来看,诗是以男子的第一视角来写的,前两句"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表明该男子已经看到了城楼上的女子,那么接下来两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就不可能是说男子找不到女子了,只能是说女子找不到男子,一边挠头一边徘徊。那么这个"爱"子,译作"昏暗不明"就更好些了
-
橘温蒂 2017-02-27 16:56:02
15123595 么广宇。这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主语我觉得是女子。因为,注释上说这是 15123595 么广宇。这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主语我觉得是女子。因为,注释上说这是一首男子赴他情人的约会的诗,而从整首诗来看,诗是以男子的第一视角来写的,前两句"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表明该男子已经看到了城楼上的女子,那么接下来两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就不可能是说男子找不到女子了,只能是说女子找不到男子,一边挠头一边徘徊。那么这个"爱"子,译作"昏暗不明"就更好些了 ... 麻雀不在家有道理。
-
雅迪 2017-02-27 20:23:02
15123515王佳瑶 静女 1.“爱而不见”能不能直接翻译成虽然喜欢但却不能见面?这句里面的“见”翻 15123515王佳瑶 静女 1.“爱而不见”能不能直接翻译成虽然喜欢但却不能见面?这句里面的“见”翻译成见面还是通现出现? 2.“彤管有炜”中的“有”不能翻译成有无的“有”的话,要怎么解释,又或者不用解释只是作为助词? 氓 1.诗经中几个感叹词表达的语气似乎不太相同,“矣”和“焉哉”还有“兮”分别是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 2.“靡室劳矣”中的“靡”与现代用法一样吗?能不能解释为浪费体力辛苦工作? 3.“二三其德”中的“二三”是像“三心二意”成语中那样翻译吗?那“德”要怎么解释?不忠诚于品德德行? ... 涧青静女1.这里的爱是是“僾”“薆”的省借,“僾”的意思是仿佛,好像;“薆”的意思是隐蔽。“不见”指的是期待却没有来,所以这句翻译成女子隐藏起来,男子满怀期待地来了却没有见到想见的人。 氓1.我感觉氓里的助词都是一种感叹,表达心情的失落。像是“矣”是“罢了”的意思,“已焉哉”表达“到此为止吧”“兮”的感情比较下稍弱,相当于助词“啊”。 2.“靡”的意思是“无,没有”,和现代用法不一样,现代用法感觉“靡”大部分时候是表示“浪费,奢侈”。 3.陈奂解释是:“无中,即是二三之谓。”德,应该是指男子的品行行为。这句话总体是说,男子结婚前后的品行不一,表达对男子负心的怨恨。
-
昹晴 2017-02-27 23:11:27
46 我认为在这句中爱当隐藏意,主语为女子更显趣味。诗说这是男子赴约。两人相约在城隅,然而到了时间女子却偷偷隐藏不露面,让男子着急徘徊不定。仿佛可以想象女子在一旁偷偷看男子着急时偷笑的样子,显得这首诗更有情趣。
-
Emilywkh💕 2017-03-01 20:06:32
15123450王凯华:静女其姝中“其”该如何解释呢?我查了一下“其”的意思很多,其中副词和助词的用法我觉得在这里相对合适:〈副〉 也许;大概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左传·隐公六年》 其自桓叔以下。——《国语·晋语》 齐国其庶几乎。—— 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齐其庶几乎。 其一旦将以不敬之民而驱之战。——《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表示祈使。当,可 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君其详之。——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汝其善抚之。——清· 林觉民《与妻书》 弟其宽心勿畏可也。——太平天国· 洪仁玕《英杰归真》 将,将要 今殷其沦丧。——《书·微子》 表示诘问。通“岂”,难道 [Does it mean…?Shouldn't it be?] 其为死君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其敢自谓几于成乎。——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其可怪也欤。——唐· 韩愈《师说》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中国其果老矣乎。—— 清·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极,甚 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韩非子·初见秦》 〈连〉 如果,假设 其或未能处置,即且给公验。——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 或许;大概 我中国前途,其有望乎?——《负曝闲谈》 又如:其诸(或者);其者(或者) 还是。表选择 其真无马耶。——唐· 韩愈《杂说》 又 其真不知马耶。 其亦足乐乎。——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助〉 用作语助。 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北风其凉,雨雪其雰。——《诗·邶风》 又如:他们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这类好辞书,尤其需要;说得何其好哇! 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 虽僻远其何伤。——《楚辞·屈原·涉江》 又 云霏霏其承宇。 其敢自谓几于成乎。——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其中我觉得作副词,表“极,甚”和作助词,放于形容词前起加强形容的作用在我看来相对合理的解释,但是哪一个在这里是正确的解释呢?
-
Sidney (猴子和蚊子) 2017-03-05 13:30:18
11 刘依费 ----說文解字中有记载:1.怛,憯也。2.或从心在旦下。《詩》曰:“信誓怛怛。(就是上面是旦,下面是心之底)段玉裁的注解释了你问题: 詩曰:信誓dandan(是心之底的怛)。按詩曰,謂旦卽怛之叚借字。箋云。言其恳惻款誠是也。----我的理解是1,2两字的意义有区别。所谓的怛怛是悲戚的意思,而此处的怛怛和旦旦一样,是诚恳的意思。
-
Sidney (猴子和蚊子) 2017-03-05 20:13:59
11 刘依费 关于第三个问题~ 的确是以物换物,不过书上的解释没有错,说文云:布,币也。箋云:幣者所以貿買物也,此幣爲凡貨之偁,布帛金錢皆是也。同时,币 (幣) 帛也。帛者、繒也。 综上,可以简单地理解为 布币相通。因为上古时期生产水平力极低,普通百姓是没有大量铸造铜币的技术和能力的,所以当时的币就是布。
-
寒煙翠 2017-03-10 09:28:03
【28 陆慧嫣】驳1:“静”为“靖”假借,起于清人马瑞辰将“静女”释为“善女”。他说:“《郑诗》‘莫不静好’,《大雅》‘笾豆静嘉’,皆以‘静’为‘靖’之假借。此诗静女,亦当读靖,谓善女。犹云淑女、硕女也。”但此前从未有人作此训。《毛传》:“静,贞静也。女德贞静而有法度,乃可说也。”《郑笺》曰:“女德贞静,然后可蓄;美色,然后可安。”《正义》:“言静女,女德贞静也。”《诗集传》:“静者,闲雅之意。”王先谦也提到:“韩说曰:‘静,贞也。姝姝然美也。’……《说文》:‘静,审也。’《周书•谥法》:‘安,静也。’”所举例子“莫不静好”也可作安静解,“笾豆静嘉”也应作洁净解。再者古书中解释“静”为善的意思本就很少,况且以“静”喻女子自古有之。退一步讲,即使解“静”为“善”,对于女子而言,所谓善也不过是贤良贞淑的品性,与贞静又有何分别呢?
-
大静是个好姑娘 2017-03-10 19:50:07
15123601 张静 《诗经》种大部分的诗歌都是民间传唱后汇集而成,关于其作者并无确定的考证。所以我认为关于“静女”是否真的存在这一问题,我们似乎也不用过多去追究,你可以认为这是某个民间歌者根据真实事件而作,也可以认为或许这是歌者的一种想象,但可以肯定的是《邶风·静女》这首诗是以男子的口吻写幽期密约的乐趣。所以在该男子,甚至说在这个男性歌者眼中,此女的形象就是美好的。
-
南笙一梦 2017-03-10 23:43:34
10 15123350 彭玲燕 表赞同,“静女”存在与否,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我们更关注的是内容以及这个内容反映出来的社会面貌。文学创作本来就是取材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静女”或许是一个人,或许是当时男子们心里渴望的那类人,而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便写下了这首诗。
-
C137 2017-03-11 00:13:57
49号 1.《邶风·静女》中,“爱而不见”的“爱”字应该怎么理解?本来简单理解为男子很爱慕这个 49号 1.《邶风·静女》中,“爱而不见”的“爱”字应该怎么理解?本来简单理解为男子很爱慕这个女子却无法相见,于是焦急地走来走去。觉得这样也说得过去。但还可以把“爱”当成“薆”的假借字,即隐蔽,躲藏,女子故意躲在城角。不知道这两种解读哪种更好一点呢; 2.《卫风·氓》中,“氓之蚩蚩”的 “蚩蚩” 二字,记得高中老师是把它当作通假字“嗤嗤”,即笑嘻嘻的样子。我们课本上翻译为忠厚的样子。我觉得“忠厚的样子”更符合句意,而且可以与后面男子的变心形成强烈的对比。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3.“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的两个“以”都是介词吗? 4.“三岁食贫”的“三”不应该是虚指吗,为什么课本上给出的释义是“三年”? ... Natalie13 史韵(15123422)关于这个“爱”字,多种理解,鲁诗作“薆”,齐诗作“僾”。 王先谦撰《诗三家义集疏》:〈鲁诗〉爱作薆者。〈尔雅释言〉薆,隐也。〈方言〉掩翳,薆也。戴震云言:爱而犹隐然。《诗》曰:爱而不见,爱等于薆然。 二说为爱通“僾”,《说文解字》:僾,仿佛也。
关于整句的理解,朱熹在《诗集传》里以“期而不至”解释:不见者,期而不至也。但我觉得就整首诗的基调来说,虽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但静女的形象仍是美好而灿烂的,若解读为“期而不至”未免太悲戚了。所以对于整句的理解,我个人认为是静女到了约会地点,但故意隐藏起来,看着心上人找不到他着急的样子。这样增加了一种情趣,让静女的形象更加俏丽生动起来。
综合历史,在春秋以前,礼教在民间的约束力远不如后来的封建社会。《周礼•地官》“媒代掌万民之判,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命者,罚之。”可见周代去古未远,原始群婚的某些观念仍残存在人们思想中。 综上,我认为“爱”通“薆”,为隐藏之意。 -
C137 2017-03-11 00:34:04
13 史韵(15123422)读《诗经•氓》完全被女主人公敢爱敢恨,独立自强的性格打动,虽然年华逝去,但依然是个灿若玫瑰的人。想说一下女主人公的婚姻观。 我觉得这首诗虽然慨叹婚姻不幸,但与其他“怨妇诗”并不同,更不能被称为“弃妇诗”。因为《诗经》里同类题材的女主人都选择痴痴地等丈夫回心转意,甚至宁愿接受“怜”而非“爱”;而女主人公却有着理性的自省,主动斩断对丈夫的依附,选择毅然的放弃。可以推想,有着这般性格的女主角,在发现爱之泯灭,曾经的少年今已陌路之时,主动放弃了这段关系。 第六章是诗眼,也是女主人公对其婚恋人生感性认识的升华。她从对一生往事的追思中有所感悟,从而表明了她对婚恋人生的态度,即使分开也不否认过往的美好。她认为恩爱的夫妻应该专一,永结百年之好。对于美好、纯真的初恋,她非常珍惜、生死不悔。但对失去爱情的破裂婚姻,她非常不满、不平,最后理智地从苦痛中解脱出来,明辨爱情与生命的价值,毅然表示绝决。从她的形象中,可见周朝时古代劳动妇女对待爱情、婚姻、家庭问题的人生态度,以及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抗争精神。与我印象中的封建妇女印象完全不同,女人不是男人的依附品,颇有现代女性的独立精神。
-
黏糕 2017-03-11 14:38:22
53 王子微 《诗经注析》中,程俊英先生给出的解释就是流亡的人民。而我觉得在本诗中亡田之民更为合适。从字义来看,《石经》从甿(méng),魏源《诗古微》认为“氓字从亡民,谓流亡之民也。又同甿,言亡田之民也。”《周礼》“新氓之治”,注:“新徙来者也”。从诗义来看,诗中的氓是一个布商,《氓》此诗讲述的是普通小民的生活,并没有国家概念。所以我认为应该理解为亡田之民。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请教 古汉语字典怎么读? (醉卧逍遥)
- 《论语∙为政》篇疑难讨论及感想分享 (xiaoyun85)
- 《韩非子∙五蠹》教材文选部分 (xiaoyun85)
- 《墨子·兼爱上》 研读讨论 (xiaoyun85)
- 《庄子》文选《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疑难讨论 (xiaoyun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