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小说中的杰作--评毒巧克力命案
来自:黑暗之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由6个所谓爱好推理艺术的人组成的“犯罪圈研究学会”在成立以后的聚会上,将余兴节目改为探索苏格兰场没有破获的案件。这6个人分别是查尔斯-怀德曼爵士,律师;费尔德-傅立敏夫人,剧作家;布雷迪,推理小说家;丹蒙小姐,小说家;薛灵汉,畅销小说作家;区特威克,无业游民。案件是:班迪克斯先生在俱乐部为满足夫人要求,将他人邮寄给尤斯特爵士的促销巧克力新品拿回家,在2人共同分享以后,班迪克斯先生中毒,夫人被毒死。原来巧克力被人做了手脚,在内部注入巨毒,很明显这是一起谋杀案。在警察侦办失利的情况下,这案件被6人作为兴趣拿来研究。看到这样的故事情节,很难不联想到目前国内大大小的推理小说爱好者小组,也许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发生,只是没人注意到还可以写成一本书,一本多重解答的经典范本吧? 推理小说魅力之一就是人人可以参与其中,乐趣无穷。 多重解答在推理小说发展史上应该有举足轻松的地位,代表了推理小说类型的多样化。通常是安排一个案例,然后尽可能的提供相对公平的线索,通过情节的发展对案情作出不同的多种判断,当然真相只有一个。个人认为这个类型的推理作品做合适让读者参与其中。多重解答其实有珠玉在前,本特利的《特仑特最后一案》就是非常著名的多重解答经典作品,而安东尼•伯克莱则惊世骇俗的安排了6个人来参与其中,写出了精彩的6重解答。不过我想这也许未必是多重解答的终结,毕竟保罗霍尔特也写出了第七重解答呢。不过考虑到毒巧克力命案成书于1929年,结构严谨而解答合理,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了。而这也许就是古典推理小说的魅力所在,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作为读者只能感叹真是推理无极限! (当然书中开始就提出了一种解答,作为苏格兰场对于案件的解答,注定是错误的,不然就无法引申出6人的精彩解答,所以警方的解答可以无视。不过假如加上警方的解答,那刚刚好也是7种解答了。) 选择毒杀案作为故事的中心似乎是欧美古典推理小说中司空见惯的手段,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似乎这样的案件总是带有神秘感吧?所以在毒巧克力命案发生以后,安排6位会员坐而论道的时候,安东尼•伯克莱无论是从提供证据的角度还是展现自己博识的角度,不断的将往日发生的同类案情摆在台面上,让大家对比分析。在他出色的文笔之下,看不出一丝买弄的意味,在这里我想是不是公平的过分了?尤其在最后列了一张表格出来的时候,猜不出真相的我确实是完全败在安东尼•伯克莱的手下。不知道其他人是不是这样想,我个人认为安东尼•伯克莱在写故事的过程中不露声色的将自己写作的要求,技巧和经验都安排在故事里,并借6位会员的嘴巴表达出来,似乎也在提醒读者注意到这些细节。 不过个人还是有个疑问,在故事开始,薛灵汉要求会员轮流解答,每人一天,在一周之内完成,但是在故事后面发展的时候薛灵汉本人去在一天的晚上去看了演出,而他们会员解答案情应该是一天接着一天,中间没有空隙的,这是个BUG吗? 回到故事中,安东尼•伯克莱将6个推理爱好者对于毒巧克力命案的解答安排在了解案情之后的6天时间里,轮流发表意见,推断案情。作为读者也可以在阅读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判断和意见。而公平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当6个人轮流说出自己的判断时有个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则方便读者在收集前面证据的同时加以判断,层层递进,直到最后真相大白。在这里要说明的应该是安东尼•伯克莱卓越的写作手法,不断确定论证,又不断的推翻论证,而过程不枯燥,人物之间的唇枪舌箭也精彩纷呈,不需要渲染环境等附带条件就塑造了生动的人物。让读者无所适从,只能老实的跟着他走下去。6个人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平民侦探薛灵汉,常常灵光一闪就有想法,而想法常常是错误的,担心别人比自己强,又为自己的判断沾沾自喜。不好意思的说,我居然在看书的时候联想到名侦探柯南里的那位毛利小五郎了。不过最终破迷的人物是另一个安东尼•伯克莱笔下的平民侦探区特威克,在书的开始就刻意安排他沉默寡言,甚至有点木纳。而传说中最不起眼的人往往就是关键人物的真言就运用在他的身上,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安排。 犯罪圈研究学会的6位会员从动机,理由,证据等各个角度来分析这桩案件,犹如推理小说教科书一样详细的说出讨论的方法,分别有:归纳法,心理层面和现实层面的排除法,当然也少不了人类共有的直觉。心思细密的推断出6个凶手这个结局让读者在短时间也无所适从,因为似乎人人都有道理。而当最后一个分析者在总结前人的分析以后说出自己的判断时,那种真相大白的意外让人不得不叹服他的合理性,原来真相是如此简单。值得一提的是,安东尼•伯克莱在叙述时,采取了平铺直叙的手法,让情节思路清晰的展现,同时不动声色的让PLOT也就是情节缓慢发展,对于犯罪心理方面的提示和连带案件的介绍也毫不吝啬。可就是这样的添油战术,也不能让读者轻松得到答案,只能困窘的面对这一切。从这个角度来看,安东尼•伯克莱应该是在显示自己才能的同时也发挥着他一贯怪异的恶趣味,调侃世人吧?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这样才让毒巧克力命案少了一分血腥阴暗的刺激,多了一分轻松和幽默,这也是安东尼•伯克莱才情的显示吧? 公平的线索,合理的分析,有趣的文笔,个性鲜明的人物,多种解答的精彩,正是这份卓越的才情,才让他的作品流传后世,成为推理小说中的一朵奇葩,多重解答的范本之作! ````````````````````````````````````````````````````````````````````````````````````` 如果要说瑕疵的话,我还是觉得翻译方面似乎有点问题,有些句子读起来没那么连贯顺畅,不过总体还行。还有就是装桢的进步,这本也是相当有爱,如同迷宫般摊开的巧克力给人无限想象,非常贴切书名。希望吉林社可以保持这样高水准的封面设计,在阅读佳作的同时感受到书的美好。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万圣夜无底价拍卖:柯南道尔亲笔信、『短篇推理之王』签名英... (独乐斋主人)
- 出几本卡尔吉版推理,有意者私信 (豆友fn5of1Dadc)
- 出几本卡尔吉版 (豆友fn5of1Dadc)
- 谁出卡尔的疯狂帽商 (豆友fn5of1Dadc)
- 吉林的《犹大之窗》翻译如何? (luogu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