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发表)【影评】《母亲》——“孩”不成“奴”之美国篇
欢子(向前走)
【影评】《母亲》——“孩”不成“奴”之美国篇 ■片名:母性/母亲 ■导演:凯瑟琳•迪克曼 ■主演:乌玛•瑟曼、明妮•德里弗 ■上映日期:2009年10月23日 ■读家:欢子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在时下热议“孩奴”的今天我推荐这部电影,虽然它讲述的是美国妈妈的窘竟,但是母爱无国界,那种感受是共通的。 最近关于“孩奴”的讨论真是越来越火暴,但越是火暴越是让人心情不好、情绪低落。养不养孩子成了许多适龄女性纠结的问题,但是那些成为妈妈的人们难道就结束纠结了吗?并非如此,当生活因此发生了重大改变时内心的纠结只能更加强烈。而且不仅中国如此,老外也在发愁这个问题。于是这部《母性》就有很多理由不得不去看,本身它就是一部特例独行的电影,此时又成为了“应景”之作,我没理由拒绝它。 艾丽莎这个女主角我看第一眼就很喜欢,精瘦,邋遢,情绪丰沛,精力旺盛,当然更主要的是她与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女人相似,物质的贫穷与精神的富有共同存在却又不太和谐。艾丽莎拥有一个歇了顶的中年丈夫、三个年幼的孩子、无数贷款和一套破烂不堪的廉租房及一辆年代久远的破车。也许正是因为拥有这么“丰富”的生活才使得艾丽莎变成一出场的那个样子的吧,但是这绝对不是一个个体,生活中的我们又怎能逃脱烦琐的家务呢?看似单调的生活中充满了无数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机械事,在这些机械动作里有些人开始惆怅有些人开始思考,艾丽莎属于后者,于是这就为《母性》成为一部好电影打好了基础,有思想的电影才能成为好的电影。 《母性》这个电影有些与众不同,它并不是给你讲述什么具体的“大事件”,而是简单地描述了艾丽莎的一日生活。虽然这一日里发生了许多事情,但是这又是艾丽莎最为寻常的一天,成为母亲以后几乎她每一天都要面对类似的问题。小到处理狗狗弄脏的一块地毯,大到与超市里蛮横的插队者周旋。然而作为有思想的艾丽莎她还要抽空去思考,去写自己的博客,时刻提醒自己这样的生活也不是被动的。虽然如此狼狈的生活貌似都与生育了三个孩子不无关系,但是艾丽莎总是在问自己一个问题:妈妈到底意味着什么?随着剧情的发展这个问题被拨茧离丝般地解答出来,不用说出来我们也知道答案了。 我最喜欢这个电影的地方是它符合生活规律——“杯具”与“洗具”交替上演。记忆最深刻的一段是开场不久时艾丽莎的大闺女与富邻居家小孩的对话,那段不服输又趾高气昂的台词真是让人觉得过瘾,让人感叹有其母必有其女。然而在这些搞笑情节里却也能瞥见一些感动,比如说艾丽莎取闺女的生日蛋糕那一段,因为一个小小的拼写错误她可以去店员争执不休,然后在闺女生日前亲手修改掉这个错误。 最后电影回归到孩子问题上,再次提问:妈妈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于艾丽莎来说也许无法确认孩子就是快乐的理由,但是她却可以确认孩子是继续烦琐生活的动力。当艾丽莎一时无法忍受压力开车逃离这个城市的时候,她的小儿子因为误吞下糖果而差点窒息,这时候艾丽莎想都不去想就掉头赶回来,这就是妈妈,即使生活再疲惫也有向前冲的力气。我想这就是我爱这部电影的理由吧,虽然整个影片看下来并无“大事”发生,每个细节却能打动人,尤其是当了妈妈的人更能体会这种感受。于是在时下热议“孩奴”的今天我推荐这部电影,虽然它讲述的是美国妈妈的窘竟,但是母爱无国界,那种感受是共通的。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胡文阁“倒好事件”有感 (绝缘鼠)
- 这个群 (清凉)
- 召集组员!一起助力开启小组中秋家宴! (小组活动官)
- 一场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书评《寂寞圣哲》 (音乐水果Joyce)
- 【影评】致:永远年轻的疯子——《杀死汝爱》 (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