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舌——柳已青
来自:张泽峰
我怀疑用西施舌(地方名叫海蚌)这个名字来命名一种海产贝类动物,是文人美食之后的意淫。不知何时有了这样一个名字,南宋吕本中也对这个命名提过意见,是从防治精神污染和青少年教育的角度出发的,诗云:“海上凡鱼不识名,百千生命一杯羹,无端更号西施舌,重与儿童起妄情。” 清初周亮工宦游闽垣时所作的笔记《闽小记》中,记有西施舌形体特征和名之由来。西施舌属于贝类,似蛏而小,似蛤而长,并不是蚌。产浅海泥沙中,故一名沙蛤。其壳约长十五公分,作长椭圆形,水管特长而色白,常伸出壳外,其状如舌,故名西施舌。为突出其美味,硬拉上一个历史上的大美女,不亚于“抢亲”。 这并不妨碍美食家的胃口,反而勾起食客的兴趣,食欲大增。梁实秋认为西施舌“不但味鲜,名字也起得妙”,如此尤物,当然要精心加工和烹制,“一定要不惜工本,除去不大雅观的部分,专取其洁白细嫩的一块小肉,加以烹制,才无负于其美名,否则就近于唐突西施了。以清汤氽煮为上,不宜油煎爆炒。”在《忆青岛》一文中,梁实秋在青岛顺兴楼初尝此味,“清汤中浮着一片片尖尖的白白的东西”,入口滑嫩柔软。 和郁达夫相比,梁实秋似乎更会吃,精细、雅致。梁实秋吃的西施舌显然是清汤氽煮,而且是选取“水管”部位。 1936年,郁达夫赴福州任公职,正值西施舌上市,初次品尝,惊为奇味,在《饮食男女在福州》文中说,福州海味丰产于春二、三月间,其肥美的要算来自长乐的“蚌肉”,红烧白煮,他吃了几百个,自认为是“此生的豪举”。吃过之后,有了疑问,更多的是回味:“《闽小记》里所说西施舌,不知道是否指蚌肉而言,色白而腴,味脆且鲜,以鸡汤煮得适宜,长圆的蚌肉,实在是色香味形俱佳的神品。” 针对郁达夫豪放的吃法,梁实秋不以为然,在《西施舌》文中,认为“整个的西施舌之软体全入釜中”,较之专取舌部,有负其名,“其精粗之差不可以道里计”。 青岛盛产西施舌。梁实秋第一次吃西施舌就是在北京路上的顺兴楼,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青岛,顺兴楼贵客盈门,文人墨客遗老遗少频频光顾。顺兴楼属于山东菜系的餐馆,西施舌、海参、红烧加吉鱼海鲜做的最好。当时在青岛大学任教的闻一多、杨振声、梁实秋、方令孺(女)等8名文化名人经常在顺兴楼餐馆会餐,“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时称“酒中八仙”。梁实秋晚年在台湾还时常忆旧顺兴楼,他在文章中写道:“我一生吃的最好的水饺,是在青岛顺兴楼。”我猜测,这水饺一定是海鲜味,鲅鱼肉馅,或鲜虾仁作馅。 遗憾的是,顺兴楼已经湮没在历史中。近年在酒楼饭店吃不到西施舌。西施舌似乎绝迹,当然与海洋污染有关。我曾请教过青岛的文史专家鲁海先生,他说,近年在胶南海清镇吃过西施舌,海清镇产西施舌。上世纪50年代,鲁海先生在五七干校时,在胶莱河入海口,吃过一种贝类海鲜,当地人也叫西施舌,产在胶莱河入海口附近的沙滩上。 我查阅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网站,看了贝类的资料。其中西施舌条目介绍说,“贝壳大,近三角形,壳质薄而脆。壳表面黄褐色,具光泽。”显然与周亮工在《闽小记》里描述的形状大相径庭。 青岛民间有传说,西施跟随范蠡来到齐地,在齐地(今胶南)生活多年。范蠡即《史记》中的陶朱公,后来不愿为齐相,又迁徙到陶。史载越国为争霸,曾将都城迁至琅琊。鲁海先生查阅大量历史典籍考证,西施的确随范蠡到齐地生活,而且还在崂山一带留下活动痕迹。 既然如此,西施舌与西施就有了必然的联系。 我写《西施舌》一文,显然并不是要考证西施与西施舌、西施与青岛的关系。我的读史经验和感觉告诉我,西施在青岛生活民间传说的成分大一些,是老百姓良好愿望或多情文人的杜撰而已。历史上,政治斗争残酷壮烈,没有丝毫的人情味,每有哪一个帝王为哪一个美女而改变历史的走向,女人,只是他们斗争或争霸的一个棋子。西施的结局可想而知。 将美女附会到美食上,不独西施一例,什么贵妃鸡、昭君鸭、貂蝉豆腐、美人肝,不过是拿历史掌骨下酒。而西施舌则是食色性也最好的证明。所谓生活,无非饮食男女。牵扯到历史,那就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005/05/13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烟台单身相亲微信群,烟台征婚交友群 (盯紧点上盯紧)
- 92年男硕士/找一个三观适合相处女生,《感谢大家,谢谢》 (Gladly)
- 真诚交友,大家可以➕➕微信 (滕梓辰)
- 广饶肴驴肉——古清生 (张泽峰)
- 说鱠 (吃在胶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