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幻博览》综述(草稿)
来自:書衣偵探華斯比(观察、记录、收藏中国推理的一切)
华斯比/整理撰写 一本以刊载世界上最新科幻作品为主的综合性科幻刊物,带着异星风情、未来忧患和人类永恒的梦想面世了;一株幻想的树开满了希望的花,结出了第一颗也许还不算成熟的果实。愿所有的“科幻迷”,愿所有做着青春美梦的少男少女,愿所有深切关怀人类命运并对未来充满期待的人,都能用自己的热情和爱,关注、培育这株幻想之树的成长。 ——《世界科幻博览》创刊词 欣闻以翻译、刊登世界各国科幻小说为主的《世界科幻博览》在中国诞生,深感科幻确实是全球共同的财产。中国把自己的形象坚定地标在科幻地图上了。希望藉《世界科幻博览》的诞生,促进世界各民族之间的联络。” ——[比利时]弗兰克•罗杰(Frank Roger) 【2004年,从试刊开始】 2004年末,一本只有64页的新兴科幻杂志的两期试刊号悄悄诞生了,那时它的封面还是魔幻风格的。但通过里面的内容,可以看出制作者还是很用心的。它就是中国大陆第一本以译介国外的作品为主的科幻杂志——《世界科幻博览》。 《世界科幻博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为:CN35—1277/N。2005年正式创刊。杂志为月刊,每月1日出版发行,大16开。 《世界科幻博览》的办刊宗旨是—— 面向世界,博采先进文化; 上下求索,弘扬科学精神; 启发想像,鼓励创新创造; 畅想未来,培养人文情怀。 杂志主要读者群体是初中生到大学生,年龄在13~25岁之间,也兼顾其他年龄层的科幻爱好者。 《世界科幻博览》是综合性的科幻刊物,以刊登科幻小说为主,也兼顾科幻影视、科幻小品、科普小品,并适量刊发一些能扩大读者视野的与未来有关的科技信息,以及与科幻文学有关的知识性文章。 杂志强调思想性,同时也强调娱乐性和可读性,特别欢迎适合中国读者口味且故事性强的作品。翻译的作品,应对原作做适当的“中国化的改造”,诸如进行改写、缩写、编写之类的技术处理,以适合在刊物登载(做成图书的作品与在刊物上发表的作品还是有所区别的,图书因容量相对大可以有所铺张,刊物刊登的作品应更为精粹)。 以译介国外的作品为主,发表国内的作品为辅,是《世界科幻博览》的办刊原则之一。精选世界科幻优秀作品,纵览世界科幻风云变幻。刊登国外最新最优秀的科幻作品,第一时间报道国内外科幻最新前沿动态,同时遴选内地及港澳台最新优秀科幻作品。国外的作品(翻译、改写、缩写等等)一般占总篇幅的60%,国内作品(科幻原创、选登其他刊物优秀科幻作品、图书改写与缩写、科普、科技信息、关于未来的评论等等)占40%。 2004年推出两期试刊号,目的是为了对杂志栏目的编排进行一些尝试和摸索。以下是主要栏目和征稿要求: 【大师新作】(试刊第二期变为【大师佳作】)每期推出两个大师的作品。这一部分应该是本刊的重中之重,可以适当多些篇幅。 【微型世界】刊登短小精悍的超短篇科幻作品。 【New Star】刊登国外新生代作者的最新作品。 【活力派】刊登国内比较知名的作者的作品 【新生代】刊登国内新生代作者的最新作品。 【港台风】刊登港台的科幻作品。 【校园科幻同盟】刊登在校大、中学生的科幻作品。 【幻影奇声】主要以故事梗概的形式,介绍外国最新科幻电影或幻想类影视(包括某些动画影视)。 【双语角】刊登国外优秀科幻作家的新作,英语部分为各位喜爱原文作品的读者准备,但是也要兼顾到英文水平较低的读者,因此,其后还要有译文。 【X档案】选登未知、神秘档案之类的文章。 【奥秘与新知】刊登科普作品。对科普作品的把握,应该与着眼未来的刊物相联系,即杂志要的科普作品是与未来有关的科普作品,不如此,与普通科普刊物所选文章就没有大的区别。 在2005年出版的两本04年的科幻年选中,只有漓江出版社的《2004中国年度科幻小说》(星河、王逢振主编)收录了《世界科幻博览》杂志的一篇作品:郭晓峰的《后果》(试刊号第一期)。 【2005年,步入正轨】 2005年杂志的发行步入正轨,但是封面的风格及样式一直变化不定,尤其是前5期。创刊号和2月号封面沿袭了试刊号的样式设计,由奇幻风格开始转变为科幻风格;3月号的封面在所有杂志中是最别具一格的,也是唯一的卡通画风格的封面;4月号和5月号样式设计相同但与前面的又有所不同,而且又变回奇幻风格(个人觉得是最难看的两期封面);6~12月号的封面样式开始固定,但风格很难描述,是一种带有奇幻色彩的科幻风格。 杂志对栏目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做了一些删减: 从试刊第2期开始增加了【卷首语】(创刊号没有),除试刊第2期房向东的《地球,无边无际的忧虑》和2005年第2期姜云生的《为“上帝”捉刀》外,其余10期均为星河撰写,主要是为了给读者介绍当期主要内容。 【大师新作】改为【域外传真】,而且篇目有所增加。从第3期开始增加【重磅推介】,每期重点推荐一(或两)位国外科幻作家及其一或多篇作品,并邀请译者或专家对该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介绍和点评。 由于1904年~2004年中国科幻经历了100年的历史,为了纪念中国科幻百年,杂志在2005年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栏目【百年回眸】,由著名科幻作家叶永烈主持并撰文,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图文并茂地为读者讲述中国科幻早期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12期一共12篇文章,除第一篇《1904,中国科幻小说闪光的起点》是对中国科幻起始年确定的综述外,其余11篇介绍了11位在中国科幻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作家名宿和他们的科幻代表作(并附有原文或缩写文),分别是: 《老舍的<猫城记>》 《顾均正与<和平的梦>》 《许地山和<铁鱼底鳃>》 《郑文光和<飞向人马座>》 《迟叔昌和<割掉鼻子的大象>》 《叶至善和<失踪的哥哥>》 《童恩正和<珊瑚岛上的死光>》 《萧建亨和<布克的奇遇>》 《刘兴诗和<美洲来的哥伦布>》 《宋宜昌与<V的贬值>》 《张系国与<超人列传>》 科幻作家杨鹏以“雪孩”的笔名,从第3期开始开设专栏【幻想帝国】,介绍科幻小说中经典的科幻形象和题材,共计9篇,分别为: 《SF怪物大侵袭》 《机械战警全攻略》 《黑客帝国大揭秘》 《我是超人我怕谁》 《乘时间机器去旅行》 《外星人入侵地球》 《科幻作品中的未来世界》 《当心隐形人》 《与变异人共舞》 【X档案】从试刊开始,每期刊登1篇美国人克里斯•卡特编剧《X档案》剧情,由杨渝坪负责编译。 开设【信息站】,由armrow(阎岷)主持,推介欧美科幻奇幻新书,共12期。 【本刊顾问简介】从试刊开始一直持续到2005年第8期,共介绍了杂志强大顾问团中的十位,有国内也有国外的,分别是:詹姆斯•冈恩(James Gunn)、弗雷德里克•波尔(Frederilk Pohl)、伊丽莎白•安妮•赫尔(Elisabeth•Anne•Hull)、叶永烈、金涛、汤寿根、张系国、郭建中、黄海和刘兴诗。 第2期开始开设【读编往来】,不定期选登读者来信。 从第3期开始,【校园科幻同盟】更名为【校园科幻】,【游戏先锋】更名为【影视游戏】,增加【幻城奇地】栏目,不定期刊发奇幻风格的作品。 2006年只出版了一本05年的科幻年选,即漓江出版社的《2005中国年度科幻小说》(星河、王逢振主编),《世界科幻博览》杂志只有一篇作品入选:刘兴诗的《悲歌》(第8期)。 【2006年,大力推动原创科幻创作】 2006年杂志版式设计已趋于统一,封面画主要采用未来城市、宇宙飞船、机器人等经典科幻风格的画作。 栏目在2005年的基础上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卷首语】由北京师范大学的科幻导师、著名科幻文学评论家吴岩和他的学生方晓庆撰写,依然为给读者介绍当期杂志的主要内容。 在刊载国外科幻方面,新开设了【雨果奖】栏目,刊发获得过雨果奖的国外优秀科幻佳作,并邀请国内科幻名家韩松对大师作品进行点评。 已故科幻作家柳文扬在2006年(11期除外)在杂志开设专栏【书屋】,为读者介绍他读过的恐怖、悬疑、惊悚、科幻、奇幻等类型的图书,共11篇(前两篇括号内为书名),分别为: 《一切能折磨人的东西》(《西方经典恐怖故事集》) 《外星人•天使•蜘蛛》(《外星人来的日子》《看不见的世界奇观》《蛛丝》) 《百分之七溶液》 《倒计时》 《网中网》 《影子马车》 《塞卜洛兹病毒》 《殒药》 《魔医》 《鬼磨坊》 《闪击英雄》 《世界科幻博览》在2006年里对中国科幻最大的贡献要算是对原创科幻创作的大力推动,它举办了首届校园科幻征文活动,在杂志上特别开设【征文】栏目,每月刊发一或多篇征文稿件。本次活动从2006年1月开始,至2006年12月,历时一年,收到征文300多篇。最后经星河、吴岩等老师评审,评出结果。结果如下: 大学组: 一等奖:《佛指传奇》作者:长铗(中国地质大学) 二等奖:《柔软世界与疯狂仙灵》作者:妲拉(南京大学) 《火种》作者:边文杰(浙江工业大学) 《双子之谜》作者:彭云峰(中国农业大学) 三等奖:《躁动时代》作者:马之恒(中央民族大学) 《天堂岛》作者:郭俊良(浙江工业大学) 《进化序曲》作者:陶陶(太原科技大学) 中学组: 一等奖:《盗火》作者:杨梦夏(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高中高二) 二等奖:《梦魇》作者:陶然(石家庄一中高一) 《伪血》作者:徐笑(江苏南京南航附中) 《跟阳光开了一个俗套的玩笑》 作者:卢羿(广州市第四十七中汇景实验学校初三) 三等奖:《遭遇“魏玛”》 作者:刘雪升(中原油田第四高级中学高三) 《任务游戏》作者:张舒(山东青岛第58中学高一) 《扰动》作者:刘寒(四川省绵阳市实验中学2006级) 2007年出版了两本06年的科幻年选,四川人民出版社的《2006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吴岩主编)和漓江出版社的《2006中国年度科幻小说》(星河、王逢振主编)都分别选取了原发于《世界科幻博览》杂志的作品:“川人版”选取的是陈楸帆的《宁川洞记》(第5期)和赵海虹的《相聚在1937》(第3期)两篇;“漓江版”选取的是陶然的《梦魇》(第10期)、凌晨的《再见,地球》(第5期)和冯友的《谋杀》(第4期)三篇。 【2007年,错误尝试,断送前程】 2007年,杂志对栏目进行了精简,使得国外科幻的分量相对加重,而原创科幻小说的数量也随之缩水,只有【名家面对面】栏目每期发表一位国内科幻作者的原创科幻小说一篇,并特约青年科幻作家陈楸帆与该作者面对面访谈,一共13篇,分别是: 《通往百年孤独的漫漫旅途——科幻作者飞氘专访》 《关于妖精的茄子——科幻作者夏笳专访》 《爱上幻想的猫——科幻作家凌晨专访》 《蒸汽世界中的如花少年——科幻作者七月专访》 《我不是科幻公主——科幻作家赵海虹专访》 《弹铗复高歌——新生代科幻作者长铗访谈》 《走过小径分岔的文字花园——陈楸帆访谈》(呱啦啦∕采访) 《悲悯的人性观察者——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专访》 《诡异边缘的修行者——著名科幻作家韩松专访》 《寻找属于自己的故事——科幻新晋作者迟卉专访》 《“吾道不孤”——访“后清”“祥瑞亲王”马伯庸》(周子∕采访) 《星辰归来——著名科幻作家苏学军专访》 《永远年轻——访著名科幻作家星河》 星河则重新接过吴岩和方晓庆手中的笔,继续为杂志撰写【卷首语】。 【域外传真】更名为【域外快递】,【雨果奖】更名为【经典在线】,每期刊发一篇经典的国外科幻佳作,并邀请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对作品进行点评。 长铗以“北卡12号”为笔名在【奥秘与新知】上发表了一年的科普作品,可谓科幻科普双管齐下,这些作品与他当年在《科幻世界》“惊奇档案”栏目上发表的那些科普作品交相辉映: 《制作侔造化——中国古代机械制造传奇》 《分形——大自然的几何学》 《神机妙算——人类计算工具演义(上)》 《神机妙算——人类计算工具演义(下)》 《密码索隐(上)》 《密码索隐(下)》 《中国古代天文学掠影》 《尺幅千里——地图史世界篇》 《率土之滨——地图史中国篇》 《感性的数学与理智的音乐》 《推动历史的幕后黑手——气候》 《上帝之手——α》 曾在2006年一度消失的栏目【幻城奇地】又再度出现,整合了之前【X档案】和【影视】两个栏目的内容;而在07年下半年才开始出现的【圆桌】栏目则邀请圈内资深人士兔子、圆圆、摩罗三人,每期针对一个有趣的科学(科幻)话题侃侃而谈,这种谈话的方式使得话题在广度上有所拓展,发散了思维,促进了交流。 《世界科幻博览》自2006年举办了首届校园科幻征文活动开展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欢迎,从中挖掘发现了一些科幻新秀。正如评委吴岩所说的那样,这些优秀的征文作品已经展现出了难能的写作才华。为了进一步推动校园科幻文学的发展,鼓励更多的优秀作者、作品脱颖而出。杂志决定将举办第二届全国校园科幻征文大赛。于是,2007年8月23日,在《世界科幻博览》杂志官方博客上贴出了《本刊第二届全国校园科幻征文大赛征稿启事》一文。然而,杂志最后的停刊导致了这次征文活动只在11月、12月刊发了两篇征文后便胎死腹中,最终不了了之。 2008年出版了三本07年的科幻年选,四川人民出版社的《2007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吴岩主编)、漓江出版社的《2007中国年度科幻小说》(星河、王逢振主编)和江苏文艺出版社的《中国科幻小说年选》(刘慈欣主编)都分别选取了原发于《世界科幻博览》杂志的作品:“川人版”选取的是韩松的《嗨,不过是电影》(第9期)和赵海虹的《一九二三年科幻故事》(第5期)两篇;“漓江版”选取的是迟卉的《来自深渊之地的钟声》(第10期)、韩松的《提升威望的大爆炸》(第9期)、七月的《看不见的门》(第4期)和陈楸帆的《吉米》(第7期)四篇;“江苏版”选取的是赵海虹的《一九二三年科幻故事》(第5期)、凌晨的《青鸟》(第3期)和飞氘的《魔鬼的头颅》(第1期)三篇。 【停刊,科幻之殇】 2008年初,《世界科幻博览》在悄无声息中停刊,似乎并没有正式对外宣布,在其官方博客和豆瓣讨论组中都找不到相关的公告,就这样在幻迷们的口耳相传中,如来时般静悄悄地消失了。关于《世界科幻博览》的停刊,坊间有一种传说称,因为杂志倒数第二期(2007年第11期)上刊登了祥瑞亲王马伯庸的大作《诺亚的方舟》而光荣了。 《世界科幻博览》的停刊标志着国内有一块科幻阵地的沦陷,这对立志于发展国内科幻事业的编辑和作者们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创刊短短三年的一本科幻杂志就这样夭折了。我们在感到无奈与惋惜之余也应该积极思考其中的原因。 长铗在《世界科幻博览》停刊之后,不无感慨地说:“一开始我本以为自己与这家面向西方科幻的杂志不会有关联,没想到后来为他们写了一年的‘奥妙与新知’栏目文章。他们很努力,就像一个充满理想的年轻科幻迷一样,也投入了很多,甚至还在中央台打了广告。但这些努力,却没能经受过市场的考验。” 《科幻世界》创刊至今已经三十年,《科幻大王》也有十五年的历史,虽然后者在发行渠道上至今仍存在问题(不少读者反映在报刊亭等零售点根本买不到杂志,只能在邮局订阅),但依然坚挺下来,也算是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吧! 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验来试着谈谈《世界科幻博览》停刊的原因吧。 其一,发行渠道问题。2004年末,我在吉林市上高三,从试刊号开始买《世界科幻博览》。05年秋天去长春上大学,在省会城市居然买不到这本杂志,报刊亭的老板就连杂志的名字也未听说过,后来无奈之下,我又联系高中时常去买杂志的那家报亭的老板,让她每期杂志都给我留一本,我会抽时间回吉林去取。再后来在豆瓣世科小组和幻友交流时才知道,连首都北京都买不到杂志,真是令人难以想象啊。拓展发行渠道,在各地增加分印点,加强与地方媒体、高校的外联合作都是很好地宣传自身品牌和拓展知名度的有效方法。 其二,杂志定位问题。前面已经提过,以译介国外的作品为主,发表国内的作品为辅,是《世界科幻博览》的办刊原则之一。通过杂志名字也可以看出,国外优秀科幻作品的推介是杂志的重中之重。从试刊到2005年12期,每期杂志刊登的国外作品的数量少则五、六篇,多则九、十篇,是《科幻世界》等以刊发国内原创作品的杂志所刊发外国作品数量的3-5倍;而原创作品则相对较少。到了2006年,杂志开始策划了为期一年的校园科幻征文活动,面向对象为大、中学生,暂时缓解了原创稿件数量少的症状;另一方面,也对原创作者的培养和作者群的建立的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正如一些幻迷所指出的那样,国内能拿得出手的科幻作家就那么多,而且大部分是“科幻世界”系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是《科幻世界》稿子的主要来源,和人家抢稿源显然是不现实,也是注定要失败的。而组织国内校园征文活动却是一个很不错的发展国内有潜力的科幻原创势力的机会,因为国内的大、中学生才是本土科幻迷的主体,更是科幻文化消费的主体,《世界科幻博览》应该以开展校园征文活动为契机,发展壮大自己的读者群和作者群。然而,2007年的一次错误的改版尝试断送这本短命杂志的前途。2007年,《世界科幻博览》本应乘胜追击,再接再厉,在开年之初就举办第二届全国校园科幻征文大赛,然而它却在8月才迟迟发布公告。另一方面,杂志的改版使得本来就少的可怜的国内原创科幻更加无立锥之地。07年新开设的【名家面对面】栏目只刊登国内已经成名的作家和作者的作品,而拒其他不知名作者的作品于千里之外,这会让许多不太喜欢读国外科幻作品却钟爱国内原创作品的读者(笔者就是其中的一员)对杂志失去信心,这样的后果只能是读者群急剧缩水。 在《世界科幻博览》停刊两周年之际,笔者想借着这篇粗浅的文字梳理一下杂志从试刊、创刊、改版到停刊的历程,试着分析一下杂志停刊的原因,借此来表达对这本杂志和他的制作者们的敬意。 就在去年,两本民间幻想类电子杂志《新幻界》和《幻想新刊》的诞生展示了国内科幻强大的生命力和广大幻迷高度的热情,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众多科幻爱好者的努力下,我们的科幻事业会更加美好! (文中疏漏和不足之处还是很多的,如果那些朋友感兴趣,我们可以一起把《世界科幻博览》的相关资料收集齐全,系统全面地做一篇综述和研究。欢迎您的加入)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姚海军:从伐木工到被查的“科幻大佬” (NightWing)
- 美剧《异形:地球》发布新预告和海报 (NightWing)
- 《爱死机》第四季定档5月15日上线 (NightWing)
- 找一系列科幻丛书 (穷•库克)
- 切尔诺贝利事件39周年&一点创作暇思 (Ka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