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拓展“荀学”研究 跨越“荀派艺术”藩篱 和宝堂(节选)
大羊兔子(有涯与无涯)
…… 但是对某一个流派学生的演出成品和艺术创作来说,只要观众认可,观众欢迎,是绝对不能指责的。比如说孙毓敏先生演出的《棒打薄情郎》,在荀慧生先生演出本的基础上增加了大段二黄唱腔,很多荀派的卫道士加以指责。我认为这种指责就是不负责任的。首先是观众欢迎,如果对荀派艺术略有研究的人就应该知道,这段唱腔并不完全是孙毓敏先生的独创,而是在童芷苓老师改编的基础上,孙毓敏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进行的再创造。为什么要改呢?童芷苓说的好:“有人说我在洞房棒打增加的大段唱腔是发展了荀派艺术,其实不是发展,而是演员的水平不同,演法必然不同。荀老师当初演到这里,只有一段念白和两段原板,一段仅四句,一段不过八句,就可以达到戏剧的高潮,观众也可以有满载而归的感觉了。总之,先生这么演,观众没有意见,而我要这么演,观众就不答应,认为我偷工减料了,说我不卖力气。这就是水平问题,功力问题。先生唱四句,观众就感到过瘾,我唱24句,观众才能满意。所以必须增加唱腔。”孙毓敏正是走的童芷苓的路子,观众欢迎,认可,何错之有?凡是听过荀先生戏的观众都知道,孙毓敏比老师高出两个调门,在金玉奴愤慨到极点的时候唱两个高腔,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丝毫没有脱离荀派的规范。 同样,荀先生的红娘出场是大步量,宋长荣是小碎步圆场跑上。宋长荣不是不知道,而是看老师演出了很多次才作出的改动,是没有学好吗?还是创新呢?都不是。宋长荣先生说,老师个子高,我的身材矮,只能因人而异。 荀先生演《诓妻嫁妹》,俞素秋急急风出场唱散板下句:“爹爹为何打娘亲?”是哭腔,而赵燕侠老师在这里唱散板后是接一个嘎调。荀唱哭腔表现了俞素秋的懦弱,赵唱高腔则体现出俞素秋对母亲的深情,都是为后面的自杀的悲剧做了铺垫,看荀先生演出前半出时观众的心情特别压抑,看赵燕侠演前半出,观众的心情特别紧张,理解不同,手法不同,演出效果也不同,但是都得到观众认可和欢迎,这也就是赵燕侠先生所以能够“出荀入赵”,自成风格的重要法则。最应该让我们警醒的是,赵燕侠虽然“出荀”了,但是却得到了荀慧生先生的最高评价。这就是因为赵燕侠老师正确地师法了荀派艺术。 在李少春看到他的儿子李宝在聆听余叔岩唱片时就说,我们学习前辈的唱片,就是要研究他们的唱什么地方好听?为什么好听?而不是要像描红模子那样,一点不出格就完成任务了。李宝问:那么我学习您可以吗?李少春很坚决地回答:“是呀,你学我,让人家一看,整个小李少春,岂不真成哏了。”遗憾的是这样的哏在今天已经没有哏了。 …… http://www.dongdongqiang.com/xqew/2153.htm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谁看了唐禾香的红楼二尤 (土也)
- [zz] 常秋月的毕业论文----筱派不会也不应该成为“广陵散” (喜喜)
- 荀派名家赵慧秋(转) (大羊兔子)
- 千古名旦童芷苓 (…这题目) (大羊兔子)
- 菊坛耄宿朱凤桐(朱慧芳) (大羊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