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早期版本源流研究
执古御今
张玉春 (一) 《史记》自问世以来,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与瑰玮奇变的文采,成为中国古典文 献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研究者代不乏人,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据不十分精确统 计,自东汉至今,研究《史记》的专著达近三百部,论文多达三千五百余篇,这在古代 史籍文献研究中是较为罕见的。《史记》版本研究是《史记》文献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考察《史记》产生以来抄写刊刻状况、研究诸本异同、揭示各本间的相互关系及承继源 流,进而论证《史记》的版本系统,是《史记》研究的基础。 自汉至唐,《史记》皆为写本,宋淳化年间以后,《史记》始有雕版。叶德辉说:“ 雕版谓之版,藏本谓之本。”故《史记》版本研究含写本、刻本两部分。《史记》诞生 到现在二千余年间,广泛流传,产生了众多写本、刻本。众本之间文字或同或异,妨碍 了《史记》的正确利用。《史记》版本研究的目的即是探寻更为接近《史记》原貌的本 子,为后人正确利用《史记》奠定可信的基础。 司马迁撰成《史记》后,“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以“俟后世圣人君子”。至汉宣 帝时,其外孙杨恽始对外宣布。而《史记》得以广泛流传是在魏晋时期,因相互传抄, 文字舛乱,各本之间多不相同。《史记》各本,因所据底本不同,在流传过程中,形成 了相对独立的版本系统。六朝时期的《史记》写本,除仅存二篇残卷外,余皆不存。关 于《史记》版本的较早著作是晋末徐广所著的《史记音义》,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说,徐 广还没有真正进行《史记》的版本研究,仅是收集了众本异同的资料。即便如此,这项 工作对《史记》版本研究具有开创之功是不容否认的。南朝宋裴yīn@①在徐广《史 记音义》基础上著《史记集解》,亦对《史记》的不同版本有所记载。依据《史记》注 文中的材料,亦可窥其涯略,进而作深入研究,或可揭示这一时期的《史记》版本状况 。至唐代,《史记》得到了积极的推崇,司马贞作《史记索隐》、张守节作《史记正义 》,加之裴yīn@①的《史记集解》,构成《史记》三家注,奠定了《史记》学的基 础;《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中,兼列诸本异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的《史 记》版本状况。 宋代是雕版兴盛时期,《史记》在此时与写本告别,有了刻本。刻本的产生,标志《 史记》版本开始定型。宋朝曾多次雕版印刷《史记》,但多数亡佚。这一时期是版本研 究的开创期,体现在藏书家的藏书目录中。如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晁公武《郡斋 读书志》等,开始记载书籍的版本形态。而兼列诸本异同,如于宋尤袤《遂初堂书目》 ,“目中所录,一书多至数本”。藏书家目录大多仿此书,为版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和依据。 明代在《史记》版本研究上,仍主要局限于藏书家的著录方面,多侧重于宋元本的文 本形态的考究,对文字的讹误状况与版本承继关系尚少涉及。在这一点上,清代的藏书 家与明代藏书家无大异。版本学是兴起较晚的一门学科,明清时代的藏书家、版本家对 专书的版本研究,只局限于传统的目录学框架里,是不全面的,若不与校勘学相结合, 则难以澄清该书的版本系统。因此版本研究不仅仅是文本形态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文字 异同的研究。这就要求必须与校勘学、目录学有机结合起来。如此方能有助于理清一部 书的版本系统。 清代是《史记》研究的鼎盛时期,学者将考证学引入《史记》研究,对《史记》文字 的衍、讹、脱、误作了大量的考证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为确定《史记》 版本系统及优劣提供了可信的依据。其中梁玉绳的《史记志疑》、杭世骏的《史记考证 》、方苞的《史记注补正》、钱大昕的《史记考异》、王筠的《史记校》、王念孙的《 读<史记>杂志》、张照的《馆本史记考证》、张文虎的《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 等,或直接或间接地对《史记》的版本研究作出了贡献。 近现代的《史记》版本研究亦很薄弱。王国维在《五代两宋监本考》、《两浙古本考 》论及宋版《史记》的刊刻及其承继,但未作深入探讨。赵万里著有《两宋诸史监本存 佚考》,也是仅局限于宋本的研究。其后,王重民著《<史记>版本研究及参考书》、赵 澄著《史记版本考》,是研究《史记》版本的专论。这两篇论文也是在传统版本学的范 畴内,概括地介绍了宋代以来的《史记》版本,而以王重民先生之作更有价值,赵澄之 文则显平平。至此二文发表后十几年,《史记》版本研究领域偶有单篇散论,其中以傅 斯年、劳干对景yòu@②本刊年的讨论为有所创见。此后《史记》版本领域无人问津 。直至1958年,贺次君先生的《史记书录》出版,《史记》版本研究才又呈生机。《史 记书录》是有始以来的第一部研究《史记》版本的专著,作者以“亲见为限”,对现存 60余种《史记》版本作了详密考究,在方法上亦有超越传统版本学框架之处,引用实例 ,考辨异同,是迄今为止较为全面的《史记》版本研究著作,促进了《史记》版本研究 ,功不可没。但考证过于琐碎,缺乏系统研究,论断亦多有与《史记》版本实际不符之 处。因其是国内唯一一部研究《史记》版本的专著,影响较大,学术界多引用其说,以 致使其某些误说流传。进入八十年代,又有两篇研究《史记》版本的论文发表,即安平 秋先生的《史记版本述要》与易梦醇先生的《史记版本考索》。 易梦醇先生的文章重点 探讨的是后世对《史记》的增补及《史记》中的窜乱部分,对《史记》版本研究涉及不 多,论述也存在沿袭误说之处。安平秋先生的《史记版本述要》是这一时期《史记》版 本学方面的一部力著,一改《史记书录》冗赘繁琐,缺乏条理之弊,眉目清晰、论断公 允,更具系统性、条理性。 国外对《史记》版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日本。最早研究《史记》版本的学者是冈本保 孝,所著《史记传本考》(收入况斋丛书,写本,今藏日本国会图书馆),主要记述了《 史记》传入日本的版本及存佚状况,以明版《史记》为多,对宋本没有深入研究。其后 寺冈龙含著《史记三家注合刻的创始时代和版本系统考究》,亦仅是归纳成说,多不可 信。水泽利忠对《史记》版本研究用功最勤,撰有《史记之文献学的研究》,概括介绍 写本、刻本的版本形态及异文,是一部比较全面的版本研究著作,但所用方法与贺次君 《史记书禄》无大异。又著有《上杉家藏庆元本史记研究》、《史记古本考》,均有一 些新见。尾崎康是日本较为著名的版本学者,著有《正史宋元版研究》、《以正史为中 心的宋元版本研究》,侧重对现存的宋元本《史记》书志形态的考察。另有长@③规矩 也所著《关西宋代合刻本正史的传本》,亦对《史记》版本有所涉及。从总体看,日本 学者的上述研究仍限于对《史记》版本一般性的介绍和考察,没有向更深层次拓展,且 与中国学者的研究多相重复。 纵观《史记》版本研究史,不难发现,无论在研究成果的数量上,还是在研究问题的 层次上,是与《史记》的整体研究不相称的。以致迄今为止,《史记》版本研究没有形 成体系。这固然有客观条件的限制,即此项工作必须以亲眼所见为根据,既不能以耳代 目,亦不可靠第二手资料。但也不容否认传统版本学的弊端,即只注重书籍的形态考究 ,而未深入到书籍的内容,即文字异同的研究,尤其没有从文字的异同现象中去探寻各 版本间的内部关系。在这方面,明、清之际的藏书家是最明显的例子。他们以丰富的阅 历及广博的知识,可以评定某一本子的年代及优劣,而却没能就其所见,进一步探寻不 同版本间的承传关系。近人的研究虽然有所创获,但整体上并没有突破前人研究的窠臼 。 历来版本研究多以文本形态为对象,而文字异同的考证由校勘学承担,学术如此分野 ,不无道理。但若研究一部书的版本源流及各本间的关系,仅据文本形态则远远不够。 《史记》在长期流传、抄写刻印过程中,各本之间,字句有多有少,错脱讹衍、增改窜 改比较严重,往往因一字一句的不同,致使史实全乖。前人为了正本清源,恢复《史记 》旧貌,作了大量的厘正工作,充分利用前人的考证成果,依据诸本文字异同,作为探 求《史记》各本间关系的主要依据。考察《史记》版本承传轨迹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 ,既需耗费时日逐字核校诸本,又需审慎运用相关知识处理纷繁复杂的文字异同现象, 但只有如此方可客观地揭示《史记》的版本系统。 (二) 司马迁于征和二年完成了《史记》的撰著,并誉写两本,“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 后世圣人君子。”可知《史记》起始便有正、副两个本子存世。至于两本所藏地点,即 “名山”与“京师”具体是何处,后人颇有争议。司马贞《史记索隐》谓:“言正本藏 之书府,副本留京师也。《穆天子传》云‘天子北征,至于群玉之山,河平无险,四彻 中绳,先王所谓策府’。郭璞云:‘古帝王藏书之府’,则此谓藏之名山是也。”司马 贞以“名山”指书府,即古帝王藏策之府;或认为“名山”即指高山深谷。《汉书·司 马迁传》颜师古注:“藏于山者,备亡失也。”而于“京师”则未作说明。顾颉刚也说 :“司马迁为了怕遗失,把原稿清写两部,正的放到山上,副的放到京城”①。实际上 ,“名山”是司马迁一种隐晦说法。若谓藏于名山是备亡失,于情理不符。古人著书, 未有藏之于山的记载。况且藏之于山,世人不知,如何能保不失?陈直认为“所谓名山 者,即是藏之于家”是符合实际的②司马迁所谓“传之其人”,是指传于后人,如同其 继承父业。其后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便是其证。先人著书,传于后人之习, 其后延续不衰。唐司马贞作《史记索隐》谓:“虽未敢藏之书府,亦欲以贻厥孙谋云” ,张守节《史记正义》也说:“庶贻厥子孙”。司马氏世为史官,司马迁不会让此业在 他而后中断,是很合于情理的。 既然“名山”是指家,而司马迁之家又在京师,那么“副在京师”又如何解释呢?龚自 珍说:“太史公之先,官京师数世矣。太史公生左冯翊,而长京师,诵古文于京师,仕 则chōu@④石室金匮于京师,其两世取师友,唐都、黄子、田何、孔安国之伦,尽 京师耆旧卿士。太史公家虽无剖符丹书之荣,其于京师也,根深而原远,而忘京师,是 不恩王父,不恩王父,以不恩师友,是故副在京师。京师即上系君父,亦必有磬石之宗 ,知古今之献,羽翼天室,世世无极,以所著书@⑤焉。”“后人必有入京师以观吾书 者焉,则太史公之志也”③。此虽未讲明副本藏于京师何处,但可知龚自珍此处指的是 藏于司马迁在京师的家中,因而认为正本所藏的“名山”即实指的高山。实际上,藏在 京师的副本并不是藏在家中,而是被收入汉皇家书会。一、司马迁撰写《史记》,并不 完全是一种个人行为,与其所担当的太史令职位相关。其撰写《史记》,在当时也不是 隐而不宣之事。他在《报任安书》中的阐述,即反映司马迁无隐瞒此事的意图。而且武 帝亦关注此事,《西京杂记》说:“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之过,帝 恨,削而去之。”武帝是否削去《景帝本纪》姑且不论,但武帝读过《史记》是勿庸致 疑的。二、汉朝推行重视文化事业的政策。《汉书·艺文志》:“汉兴,改秦之败,大 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短简脱,圣上喟然叹曰:‘朕甚悯焉’。于是建 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汉武帝大收篇籍并非仅收前代书 籍,当代人的重要著作也一并收入。如汉初陆贾的《新语》,《史记·陆贾列传》说: “余读陆生《新语》书十二篇,故当世之辩士。”,再如晁错的《晁错所更令三十章》 ,《史记·彭盎晁错列传》说:“晁错……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所,与洛阳宋孟及刘 李同师。……《晁错所更令十三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类此当代人的著作,司马 迁均得见,亦应是见于秘府。而《史记》远比《新语》、《晁错所更令十三章》重要, 完成之后必定收入秘府。又《汉书·宣元六王传》:“成帝时,东平王宇来朝,上书求 《太史公书》。”证明秘府已有《史记》。司马迁所录两本,知一本藏于家中(“宣帝 时,迁外孙杨恽祖述其书,遂宣播焉。”是其证。),若另一本藏之于山,秘府之本从 何而来?是《史记》完成之后,司马迁即献于朝廷,收入了皇室书府,故武帝得以阅览 。《汉书》颜师古注引刘向《别录》,刘向领校群书之际,《史记》仍在秘府。以此可 证“副在京师”,即副本藏入皇室书府。 |---------------------------------------- |注释: ①顾颉刚:《现在的史记是司马迁的原书吗》,载《史记研究粹编二》台湾复文图书 出版社,1992年。 ②陈直:《汉晋人对<史记>的传播及其评价》,载《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215页,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③龚自珍:《定庵文集·续集》卷一《太史公书副在京师说》,清同治七年本。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可以推荐一下经学怎么入门吗?谢谢大家的指导 (豆友6q8kRFnPGU)
- “今文经学”复兴起因爆新论 (少卿阁下)
- 为什么刘小枫教授如此喜欢廖平? (马璃)
- 儒学社团炮轰胡玫亵渎孔子 (执古御今)
- 经学是否为僵尸? (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