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早期版本源流研究

执古御今

执古御今
2010-02-21 23:16:47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执古御今

    执古御今 楼主 2010-02-21 23:17:29

    《史记》正本、副本,一在家中,一在秘府。而其后流传,副本在先,正本在后。《 汉书·司马迁传》:“迁死之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 宣布焉。”以此可以推定,在杨恽宣布之前,《史记》已有部分传出,但只能是少数单 篇。桓宽《盐铁论·毁学篇》:“大夫曰:司马子言,天下穰穰,皆为利往。赵女不择 好丑,郑姬不择远近,商人不丑耻辱,戎士不爱死力,士不在亲,事君不避其难,皆为 利录也。”此节文字出于《史记·货殖列传》:“……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穰穰,皆为利往。’夫千金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 之民乎!……”、“富者,人之性情,所不学而俱欲者也。故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 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其在闾巷,少年攻剽椎 埋,劫人作奸,掘冢铸币,任侠并兼,借交报仇,篡取幽隐,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鹜者 ,其实皆为财用耳。今夫郑女赵姬,设形容,xiē@⑥鸣琴,揄长袂,蹑利屣,目挑 心招,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厚富也。游闲公子,饰冠剑,连车骑,亦为富贵容 也。弋射渔猎,犯晨夜,冒风雪,驰坑谷,不避猛兽之害,为得味也。博戏驰逐,斗鸡 走狗,作色相矜,必争胜者,重失负也。医方诸食技术之人,焦神极能,为重糈也。吏 士舞文弄法,刻章伪书,不避刀锯之诛者,没于赂遗也。农工商贾畜长,固求富益货也 。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穰财矣。”此是桓宽记载御史桑弘羊之言,事在昭帝始 元六年(前81年),此时杨恽尚未宣布其外祖父书。桓宽能节引《史记》文,当是据由皇 室秘府传出的部分篇章,即《汉书》所说的“其书稍出”之时。《盐铁论》中引《史记 》文字不止一处,《西域篇》文学谈大宛事,《刑德篇》御史大夫引韩非子事,《大论 篇》文学谈孔子事,分别本于《史记》的《大宛列传》、《韩非子列传》、《孔子世家 》。到至杨恽宣布后,《史记》整体一百三十篇方为朝野所共知,并逐渐流传开来。而 秘府所藏的副本的流传则早于此若干年。 《史记》传出伊始,流传范围很小,至西汉末年,达官显贵,亦难得一见。《汉书· 宣元六王传》载,成帝时,东平王刘宇来朝,上书求《太史公书》,“上以问大将军王 凤,对曰:‘今东平王幸得来朝,不思制节谨度,以防危失,而求诸书,非朝聘之义也 。……《太史公书》有战国纵横权谲之谋,汉兴之初,谋臣奇策,天官灾异,地形@⑦ 塞,皆不宜在诸侯王。不可予。’”东平王之所以上书求《太史公书》,证明他曾读过 《史记》的某些单篇,进而提出得到完书的请求。大将军王凤也显而易见是读过《太史 公书》。这都证明,《史记》在西汉末年,是以单篇的形式流传的。直到东汉初年,这 种形式依然没有改变。如《后汉书·窦融传》:“光武帝赐融以太史公《五宗世家》、 《外戚世家》、《魏其武安侯列传》。”《后汉书·循吏传》:“明帝赐王景《河渠书 》。”类似这种散出单篇,随出随散,不可能流传后世。《史记》形成不同版本,产生 文字歧异应该是在西汉末期,自刘向及其子刘歆等续《史记》之后。《史通·古今正史 》:“《史记》所书,年止汉武,太初以后,阙而不录。其后刘向、向子歆及诸好事者 ,若冯商、卫衡、扬雄、史岑、梁审、肆仁、晋冯、段肃、金丹、冯衍、韦融、萧奋、 刘恂相次撰续,迄于哀、平间。”诸人续《史记》,应皆见过《史记》抄本,自此以后 ,《史记》产生异本,而司马迁亲手誉写的正副本均为其祖本。 (三) 在古代文献中,《史记》的版本有其与众不同的特殊性。从《史记》版本产生发展考 察,依不同的标准划分,可分为写本、刻本;单注本,二家注、三家注合刻本;唐本、 宋本及元明清本;大字本、中字本、小字本;监本、官本、私刻本;杭本、闵本、蜀本 ;九行本、十行本、十二行本、十四行本。如此繁杂的形式构成了庞大的《史记》版本 体系。研究这一体系的发生演变继承,便是《史记》版本学。而这一体系中的基础与核 心,则是宋刻本。只有对宋刻本作深入全面的剖析考证,才有可能理清《史记》版本的 源流。 笔者通过对唐及唐以前《史记》写本状况的考察①,得出在魏晋时期《史记》就已产 生众多异本,虽未形成系统,但已做了一定的整理工作。唐代沿承其绪,是为《史记》 的写本阶段。在这一阶段,《史记》主要处在自然传抄状态,尚未进行有意识的校改。 至宋代,对《史记》写本进行了综合校理,由写本过渡到刻本。可以说刻本对写本的继 承是整体上的继承,写本与刻本间无不同系统的区别。在此基础上,重点在于研究北宋 、南宋诸本的成因及演变轨迹,探讨元、明主要刊本的版本承传系统。 |---------------------------------------- |注释: ①见拙著《敦煌莫高窟藏<史记>唐写本研究》,载《敦煌研究》2001年第2期;《日本 藏<史记>唐写本研究》,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1期

  • 执古御今

    执古御今 楼主 2010-02-21 23:18:11

    《史记》最早的刻本是淳化本,此本虽已失传,但其修补本依然流传,即刊于北宋仁 宗景yòu@②年间的十行本。此本是对淳化本的继承,含淳化本之旧,因刊行于景y òu@②年间,故称其为景yòu@②本。此本由原刻与补刻两部分构成,补刻部分刻于 北宋政和年间。此本现藏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景yòu@②本在南宋初又 经覆刻,现藏于北京图书馆的存四十卷本、一百三十卷本的原刻部分及藏于台湾中央图 书馆的存一百二十六卷本即此本的覆刻本。 与景yòu@②本互为前后刊刻的是十四行的杏雨藏本。此本刊刻于宋真宗景德年间, 是在淳化本的基础上,经过刊校而重新开雕的刊本,与景yòu@②本有同源的关系。 此本原本已残,仅存六十九卷,现藏日本大阪杏雨书屋,故称其为杏雨藏本。此本于南 宋绍兴间覆刻于杭州,覆刻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其中原版一百零二卷,其余为它本配初 。十四行本《史记》在《史记》版本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本影响较大。今存十 四行本有两种,一为上述杏雨藏本,一为刊于北宋仁宗嘉yòu@②六年刊本。北宋仁 宗嘉yòu@②六年刊本存十四卷本藏北京图书馆,另有三卷(即《秦本纪》、《秦始皇 本纪》、《项羽本纪》)存于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南宋建刊《史记集解》本中,与杏雨藏 本属同一系统,其与失传的蜀刻小字本似有渊源。 上述三本是今仅存的北宋本。杏雨藏本与景yòu@②本皆祖淳化本,是同源而分流, 二本差异并不很明显,后世本分别对二本有所继承,故在《史记》版本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勘正后世本的讹误具有极高价值。 南宋本《史记》除去覆刻北宋本外,有十二行的建安朱中奉刊本。此本为私刻《史记 》之首,其版本特点与杏雨藏本为近,但并不是对杏雨藏本的全部继承,而是以杏雨藏 本为主要底本,参校诸本而成。作为建刊本,此本刊刻质量不高,但保存了北宋本的特 点,对后世《史记》的校勘亦有一定价值。与朱中奉本类似的南宋建刊《集解》本,即 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本。此本刻于南宋孝宗以后,晚于朱中奉本,与朱中奉本同属杏雨 藏本系统。然此本刊刻质量亦不高,讹误甚多,版本价值不大。 南宋地方州府刊刻的《史记》现亦仅存一种,即淮南路本,为淮南路转运司所刊官本 ,是以北宋本底本的翻刻本。以其与北宋本相校,此本更近杏雨藏本系统,但在翻刻之 际曾参校诸本,故与杏雨藏本差异较大。 北宋时期的《史记》版本皆为《集解》单注本,至南宋,《史记》版本发生了重大变 化,产生了《集解》、《索隐》二家注合刻本与《集解》、《索隐》、《正义》三家注 合刻本。 二家注合刻本始于乾道七年的蔡梦弼刊本。此本参校京蜀诸《集解》本而成,其《史 》文及《集解》注文虽近北宋《集解》本系统,但不主一本,是一新产生的刻本。二家 注合刻本中,张@⑧本与耿秉本属同本,是以蜀刻《集解》本为底本,合一《索隐》本 而成,与蔡本不是一个系统。刊于蒙古中统二年的段子成刊本,刻于宋元之交,其时当 南宋理宗景定二年,虽称蒙古,尚未入元,故此本亦应视为宋本。此本亦是以一单《集 解》本合一《索隐》本而成,其所据《集解》本与蔡本所据本相近。以现存宋刻二家注 合刻本而论,各本均独创二家注合刻体例,相互间不存在整体承继关系,这与明代刊刻 《史记》不同。明代所刊合刻本《史记》,基本是以宋本为底本翻刻,如游明本、建阳 慎独斋本均是翻刻中统本。 三家注合刻本始于刊南宋绍熙、庆元年间的黄善夫本。黄善夫本是在二家注合刻本的 基础上演化而成,其所依据的二家注合刻本为蔡梦弼本,在蔡本基础上合以《正义》, 而成三家注合刻本。但其并不是二本的简单合并,而是参照诸本有所取舍,但因校勘不 精及学识不逮,讹误之处为数不少,故难称善本。此本价值有二:一是创三注合刻的体 例,使之成为后世《史记》版本的主要形式,极大地方便了《史记》的研究,至此《史 记》版本形成了定式,奠定了《史记》版本学的基础。二是进促进了三家注的流传,尤 其是对《正义》的流传有保存之功。张守节于唐开元二十四年完成《史记正义》,晁公 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为三十卷,知其体例如《索隐》标字 列注,不与《史记》原文相比附。然《正义》原本已佚,自宋以后不见诸家著录,亡于 何时不可考。今所见最早《正义》注文是散刊于黄善夫三家注本中。将《正义》注文散 刻于《集解》、《索隐》之下始于黄善夫本,其后诸本《正义》文皆据此本以出,可以 说黄善夫本对《正义》的流传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一部承继黄善夫本的三家注本是刻于 元至元二十五年的彭寅翁本。彭寅翁本虽据黄善夫本刊刻,但行款稍异,又因所据底本 残缺,故注文时有脱落,非如后人所说的有意删削。明代刊刻三家注合刻本多种,其中 廖铠本、柯维熊本、王延zhé@⑨本均据黄善夫体刻。所不同的是,廖铠本、柯维熊 本为翻刻黄善夫本,并作了一定校改。王延zhé@⑨本则是覆刻黄善夫本,亦因所据 黄善夫本或残或缺,以致偶与黄善夫本不能密合。刻于嘉靖十三年的秦藩本不是据黄善 夫本翻刻,而是覆刻王延zhé@⑨本,但同属黄善夫本系统。明代南京国子监、北京 国子监均刊刻《史记》三家注本,世称南监本、北监本。南监本凡三种,首刻于嘉靖九 年。其时南监不藏三家注合刻本,张邦奇等人据元大德九年刊《集解》《索隐》二家注 本合以《正义》注文而成。因此本合二本为一本及所据底本不善,三家注文多有脱落, 尤以《正义》脱落为甚。后人据此斥其删削三家注,实情并非如此。南北监本中,刊于 万历三年的余有丁本是有意删削注文,而刊于万历二十四年的冯梦祯本、刊于万历二十 六年的刘应秋本均竭其所能恢复三家注文,无删削之事。 以上概述了《史记》产生以来主要版本的流传端绪,可见各本皆渊源有自。就各本特 点而言,以是yòu@②本与杏雨藏本刊刻质量高于它本,而对后世本的影响,以杏雨 藏本为大,南宋诸本多承其绪,然经校改,非覆刻,故各有其自身特点。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左马右因 @②原字左礻右右 @③原字左氵右尺 @④原字左纟右由 @⑤原字左讠右乇 @⑥原字左扌右契 @⑦原字左阝右上户下乙 @⑧原字左木右于 @⑨原字左吉右吉

  • 少卿阁下

    少卿阁下 组长 2010-03-10 00:11:15

    新出韩兆琦《史记笺证》未知何如?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860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