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其實也不太遙遠

老丁

老丁 组长
2010-02-22 15:54:17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老丁

    老丁 组长 楼主 2010-02-22 16:15:26

    2009年好唱片和披头士纪念

    著名的杨波

    Crooked Fingers -Fortune

    Jesus and Mary Chain -The Power of Negative

    Devendra Banhart - What Will We Be

    The Beatles - Mono Box Set

    Various Artists - Where the Action Is! Los Angeles Nuggets 1965-1968

    Bob Dylan -Together Throught Life

    Fridge -Early Output 1996-1998

    Grateful Dead - Winterland 1973

    Evan Parker/Electro-Acoustic Ensemble - The Moment's Energy

    Marilyn Crispell Quartet & Quintet - Collaborations

    Derek Bailey/Tony Bevan/Paul Hession/Otomo Yoshihide - Good Cop Bad Cop

    Han Bennink/Kees Hazevoet -Calling Down the Flevo Spirit

    Kronos Quartet – Floodplain

    Jan Garbarek Group - Dresden: In Concert

    Joe Morris - MVP LSD: The Graphic Scores of Lowell Skinner Davidson

    神话仍将继续

    对于披头士的解散日期,人们有两种看法:一是1970年4月10日,那天保罗·麦卡特尼利用自己推出个人专辑的时机,向公众宣布他正式离开披头士;二是1969年9月20日,那天约翰·列侬向三个队友、妻子小野洋子和乐队经纪人艾伦·克莱恩宣布了自己离开乐队的决定。因为后者是私下行为,所以未被吹毛求疵者认可为乐队解散的官方标志物,但无论依事实还是按逻辑,没有列侬的披头士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披头士了。那么,今年正值披头士解散40周年祭,各方面将这场纪念搞到气势如虹、无比庞大,场面大到就算是纪念无可争议的世上最伟大的乐队,也有些令人吃惊。

    纪念洪流之中,核心之物是两套唱片的发行:披头士所有录音室专辑作品的立体声合辑(《Stereo Box Set》)与单声道合辑(《Mono Box Set》),囊括乐队14张正式专辑和未收录在专辑中的单曲,这些单曲曾以《Past Masters,Vol.1 & Vol.2》结集出版过。这是自1987年以来,在出版了多次精选辑(2000年的《1》及2006年的《Love》)、甚至未选入专辑的边角料合辑(《Anthology 1-3》)之后,披头士终于再次出版全部作品套装,更重要的是,这次所有歌曲都经过了数码翻新修复,尽管这些歌曲全部都出版过,但其音质上的表现却从未这样出色。相比于收录内容更多的立体声合辑,单声道合辑受到了真正披头士乐迷更多的青睐,这不仅基于人们更愿听到贴合于1960年代直接简单的声音,还因为立体声合辑里加入的一些乐队纪录片占到全部碟片内容的近五分之二,不少乐迷认为有些画蛇添足。

    套装迅速攀上英美两国专辑销售排行榜冠军,一支40年前解散的乐队竟然如此热销,这个结果并未出乎唱片发行方所料,事实上,进入新世纪以来披头士一共卖掉了2820万张唱片,在美国唱片销量榜上排名第二,仅比排名第一的阿姆少不到400万张。据最新调查,16至29岁的被访者中八成表示喜欢披头士,只有约4%的人不认识这支乐队——而目前最炙手可热的酷玩乐队只拥有不到四成的喜欢比例,却有超过45%的新一代青年人没听说过酷玩。

    1964年,披头士的公关德瑞克·泰勒曾说“即便到了公元2000年,人们还是会痴迷披头士”,现在看来,这句预言里的时间表至少还可以推后10年。网络音乐下载愈演愈烈被视为全球唱片业持续衰落的原因——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美国唱片销量又下滑了14.7%——而这只能是客观原因,时代的苍白贫乏令音乐丧失力量才是主因,幸好,人类的审美总是高于创造力,由此才会出现如披头士的音乐般,被称为不朽的、永远感人至深、如神一般置身于时间空间之外的经典之物。将这两组套装的发行称为唱片业的救市行动没有错,也只有披头士具备这个能力。

    唱片之外,被美国《娱乐周刊》封面专题称为“披头士再度入侵”的这股热潮里,可在PS3和X Box上操作的音乐类电玩游戏“披头士:摇滚乐队”发布是另一个焦点,这是唱片公司为了吸引年轻一代,令他们了解并喜欢披头士的一步妙棋。而通过这款游戏,玩家可从iT unes上下载乐队部分歌曲——这次披头士复活大潮里,最令乐迷遗憾的一点是尚不能从网络合法下载乐队全部歌曲,有业内人士分析,通过游戏部分下载不过拉开序幕,全面下载的正戏指日可待。

    《娱乐周刊》之外,《纽约时报周刊》和《滚石》等美国一线媒体都在新一期里将披头士用作封面,《滚石》封面故事是《披头士为何解散》,将这口40年来已被无数历史研究者和传奇杜撰者嚼烂嚼干的甘蔗渣再嚼一遍,其结论还真有些新意:列侬1969年离队实是一出以“胁控”为目的的计谋,旨在调整乐队内部的权力分配,削弱麦卡特尼的势力,未料弄巧成拙,铸成麦克特尼1970年高调离队这样一个令乐队不得不解散的结局,文章称这个结局“纯属意外”。

    该文作者、《滚石》资深记者米卡尔·吉尔莫站在了麦卡特尼那边,认为“他比任何人都更爱披头士……正是因为保罗的足智多谋和顽强毅力,才使得披头士在乐队功臣、经纪人布莱恩·爱普斯坦去世后,还能继续团结并且获得成功……另外,和列侬不一样,麦卡特尼知道,乐队四人的独立事业永远无法超越合作时的成功,所以对麦卡特尼,披头士中唯一一个不会因为意气用事而离队的人来说,离开就意味着结束。他没有玩弄自己对Beatles的爱,也不想对自己的痛苦不敬。”

    披头士的历史是对西方1960年代青年文化史的贴切写照,从早期生机勃勃的理想主义到中后期消极避世的嬉皮风,这段时间里麦克特尼已显得与队友有些格格不入,1960年代越战失败和经济衰退令缭绕着大麻烟雾的彩色皂泡一一破灭,嬉皮士们分成两股,一股如列侬般成为更疯狂的嬉皮士,另一股则如麦克特尼般变得冷酷、理性而功利——我们都明白披头士的气质离他俩谁更近一些——没错,在麦卡特尼率领下,披头士说不定现在依旧健康而和谐地“活跃在舞台上”,但多半已变成一具丧失了灵魂的尸体——与此相比,我相信所有热爱披头士的人都会选择让乐队解散,列侬离队时,应也这样想。

    神话自此建立;神话仍将继续。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1201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