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历史,审视学者的抗争

不知道为何,此篇一直没有发布到剧评里,补充~
首先说,读历史的方式有很多种,本人则始终喜欢以“文化”这条线索来读历史,相比政治经济来说,文化的表现更为生动。 儒家思想本身在中国古代史中是最具影响力的学派,汉武帝之后,更是有了举重轻重的地位,且一直被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历代统治者作为思想钳制的工具。 然而,哪怕是“正统的”儒家思想,也曾“地位不稳”从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与百家平起平坐。到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到重创,都是儒家思想的“动荡期”,《伏生》所表现得正是这段历史。 终于说到正题了,前面只是对于这段历史的简单铺垫。 我想从三个个方面来简短评价《伏生》这部话剧: 1.历史教育意义; 2.话剧表现力; 3.学者命运 1.历史教育意义:伏生,简单来说是一个饱读诗书,极具智慧的儒家文人,更是《尚书》的完美传承人。《史记》中有记载“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正是对此人的记载。其实史书中对于伏生本身的文字记载并不多(也或许是我阅读较少),很多描述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伏生对于儒家文化的传承,儒家著作的保存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借着“伏生”重新认识秦初的这段历史。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观众,会对李斯产生误区,也同时觉得秦始皇有些残暴。这里我想特别说明一下:第一、法家思想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有许多大名鼎鼎对于法家思想的拥护者,例如:管仲、商鞅、韩非子。以及剧中的李斯。最著名的政治事件则是“商鞅变法”,衍生出的著名思想则为“依法治国”。政治变革促进秦迅速发展,思想统治进一步促进封建化的形成,所以,坏人李斯,更应该说法家思想的影响力,对于无论当时的秦朝还是后世的我国都是非常大的。用伏生的话讲“李斯也只是个读书人”。第二、秦始皇真的残暴吗?我觉得是的。不过思想的统治历朝历代都有,大可放宽心接受。  2.话剧表现力:首先,很惭愧的说,我并不是狂热的话剧爱好者,也并不认识这位导演。但是《伏生》这部剧作,我认为历史性很好的被导演表现出来了。《大学》、《论语》、《尚书》的文字引用,秦时期的舞蹈,一些历史成就(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的贯穿,使观众有一种观看历史又身在历史的感触。演员很精彩的表现,让话剧充满了活力,低沉背景音乐的选择又增加了“焚书坑儒”这一惨痛历史的压迫感。比较赞的是一些改动:如为了配合展现伏生悲惨的命运及文人的忍辱负重,将藏书改为先焚书弃子装疯,韬光养晦,最终得以传承古籍。如一些文字的修改(一直觉得无为还是有为那一段有点类似莎士比亚的to be or not to be),再如同对于“狗”的比喻。我觉得编剧十分成功的让这部剧“活了”。 3.学者命运。这段话我不想多讲(因为我累了,而且怕查水表),我始终认为,学者的命运并不决定于学术成就取得的多少,学派存在时间的长短。更多是决定于时代和国家的需求,也就是所谓的“统治工具”。统治者大多并不真正热爱某个学派,更多是需要学派为其统治地位服务,个人理想、学术成就、史册资料甚至学者的死生终会变得无足轻重,这是学者的悲哀。 但正是因为这种悲哀,执着个人的理想,追求学术的成就,保存历史的印记,以及舍身取义或忍辱负重地生存,则变成了学者的另一种抗争。正是因为他们的抗争,人们才会重读历史,才会发展文明,才会产生《伏生》这样优秀的话剧作品。 总之,这部剧我给5分。 PS:演羲娥的妹子,真漂亮啊。